孩子跟我發脾氣、哼唧、耍賴……彷彿按下我心中的“魔鬼按鈕”

有時候,他們好像知道怎麼故意惹我們生氣!知道怎麼做,就能按下我們心裡的“惡魔按鈕”!

  • “你能不能快點!”
  • “別哼!聽見你哼唧我就煩!”
  • “我數到三,你再不爬起來,你給我等著!”
  • “不要叫!吵死了!”

這些話熟不熟悉?

也許我們自己就這樣吼過,也許我們曾經被這樣吼過。忍不住發脾氣簡直太正常了。

特別是當孩子不聽話、反抗、抱怨、尖叫……的時候,簡直就像是按下了我們心裡的“惡魔開關”,讓我們實在忍不住,對著孩子毫不客氣的吼回去。

我們本來也不想吼,也知道這樣吼對孩子不好。

但是,有時候孩子真是故意的,我們都看出來了!

他們好像知道怎麼故意惹我們生氣!知道怎麼做,就能按下我們心裡的“惡魔按鈕”!

多可氣!

然而,正因為如此,我們才更需要保持冷靜。

如果我們感到被挑釁時都不能保持冷靜,還怎麼能期望我們的孩子這樣做呢?

教育孩子嘛,就是需要時刻想辦法讓“風暴”平靜下來,而不是讓“風暴”升級成海嘯。

孩子跟我發脾氣、哼唧、耍賴……彷彿按下我心中的“魔鬼按鈕”

所以,當我們自己和孩子都情緒激動的時候,先自我調節一下:

一、停一停

先提醒自己,我生氣了,但這又不是緊急情況,緩一緩再說沒關係的。

二、生氣時,就別教育、講道理什麼的了

只要孩子沒有危險,那就儘量暫時別和生氣的孩子糾纏不休了。

當然我們希望孩子也一起參與解決問題,那麼我們可以儘量鎮靜地跟孩子說:“媽媽要冷靜一下,我們一會兒再談,我希望你也平靜地等等我”

一旦冷靜下來,沒那麼生氣了,我們心裡也自然跟著柔軟下來。

注視這孩子的眼睛,給孩子一個大大的笑容,用這短短的幾秒鐘,為愛與連接創造一點空間。

這時,再和孩子談論剛才的事情,設立規則,雙方夠更容易接受。

你看,我們完全可以使風暴平靜下來,而不是讓情況變得更糟。

孩子跟我發脾氣、哼唧、耍賴……彷彿按下我心中的“魔鬼按鈕”

三、提醒自己,即便孩子是“故意挑釁”,這也是因為他想抓住你

事實上,孩子自己也很不喜歡脾氣暴躁,因為這意味著情緒失控,孩子其實也很不喜歡失去控制的感覺。

所以,發脾氣既是孩子情緒的表現,也是孩子求助的呼聲,孩子自己也很不想陷在這失控的情緒裡。

但他們沒有辦法。他們還小,大腦還在發育,他們仍在學習。發脾氣,是他們在表現自己無法表達的情感。

也正因為如此,所以我們還可以:

四、通過傾聽創造安全感

不論孩子如何發脾氣、抱怨、耍賴……他最終需要的是聆聽媽媽的聲音。

所以媽媽可以說:

“你一定也很不喜歡用這種方式跟我說話吧?這是怎麼回事? ”

孩子只要感覺到媽媽走心的回應,他自然無需大喊大叫。

只要媽媽能用鎮靜的聲音來表示自己願意聽取他的觀點,自然就創造出一種安全感,孩子就會慢慢冷靜下來。

最終,孩子們也可以從我們的處理方式中,學到如何調節情緒。

千萬別將大吵鬧的孩子一個人關到房間裡,讓他自己平靜下來。這樣不僅無法產生情感上的安全感,也無法給孩子學習健康處理情緒的機會,反而讓孩子覺得“情緒可恥”。

孩子跟我發脾氣、哼唧、耍賴……彷彿按下我心中的“魔鬼按鈕”

五、提醒自己,孩子的所有行為,都是交流

很多父母在孩子生氣時犯下的“最大錯誤”之一是:糾正孩子的憤怒。

比如,孩子一生氣,把桌上所有玩具都掃到了地板上,爸爸媽媽忍無可忍,對著孩子大吼:

“你馬上給我撿起來!”

孩子會立刻撿嗎?

不僅不會,孩子反而會更加憤怒,多半還引發更嚴重的權力鬥爭。

但事實上,孩子難道不知道自己扔玩具不對嗎?

他非常非常明白!

他完全知道自己不該這樣做!他完全知道自己違反了規則——所以他才要扔玩具啊!這就是他的表達方式!

我們怎麼做更好呢?

我們應該以孩子的行為作為交流的基礎,把孩子用激烈的行為表達出的內容,用語言說出來:

“你扔東西了,你肯定想告訴我你很憤怒,我知道你非常生氣,非常難過。你其實可以跟媽媽好好說,媽媽會認真聽,認真幫助你的。”

孩子跟我發脾氣、哼唧、耍賴……彷彿按下我心中的“魔鬼按鈕”

很多時候,我們之所以生氣,是因為面對著抱怨、尖叫、發脾氣的孩子,我們自己開始害怕、擔心、不知道發生了什麼,也不知道還能怎麼辦了。

一旦我們瞭解了原因,調節好了自己,我們自然有足夠的能力去幫助孩子。

理解孩子,並不是縱容。相反,我們要讓孩子明白:

所有想法都可以被尊重,但不是所有行為都可以被接受

因此,孩子有自己很想要的東西可以嗎?當然可以。

但孩子可以通過抱怨、耍賴、尖叫來得到自己想要的東西嗎?當然不行。

孩子需要慢慢懂得規則、遵守社會規範、有教養,所以通過哭鬧來達到目的顯然是不行的,他們需要學習通過合理的方式來滿足自己的需求。

孩子跟我發脾氣、哼唧、耍賴……彷彿按下我心中的“魔鬼按鈕”

那麼,如何幫助孩子實現這一轉變呢?

先弄清楚孩子愛抱怨、耍賴的原因,然後我們就知道如何分情況應對,幫助孩子轉變了。

原因一、缺乏內部資源,不知所措

當人類感到不知所措時,就會發牢騷。

有經驗的爸爸媽媽都知道,孩子飢餓或疲勞的時候,是最容易發脾氣、不講道理的時候。

而營養良好,生活規律,隨時知道自己接下來會做什麼的孩子,往往更有安全感,行為問題也較少。

因此,滿足一個孩子對食物、休息、與媽媽的親密聯繫等基本需求非常重要,否則,要是強迫孩子忍受飢餓以及疲倦的購物之旅,他肯定會發牢騷的。

孩子跟我發脾氣、哼唧、耍賴……彷彿按下我心中的“魔鬼按鈕”

原因二、抱怨、耍賴——因為他想媽媽了

時刻和爸爸媽媽保持緊密的連接,是孩子的基本需求。

孩子就是喜歡任何時間任何地點,都能“無緣無故”、“無條件”地得到爸爸媽媽的積極關注。

一旦連接微弱,或不小心斷開,孩子就會感到非常不按。於是抱怨、脾氣接踵而至。

比如在家的時候,爸爸去接了個電話,媽媽去洗個澡,都可能讓正在興頭上的孩子不安起來。

那當我們在公共場合的事實,我們會更容易把注意力轉向許多其它事情,例如開車、買東西、查看手機、和別人交談……

當爸爸媽媽在處理這些雜事的時候,孩子就會覺得自己從“情緒雷達”裡消失了,他們開始感到緊張。

於是孩子們開始抱著爸爸媽媽撒嬌,或者開始公開場合打滾、尖叫、大哭……

所有這些讓大人頭疼的行為,都是孩子發出的求救信號:

“救命!我和你失去了聯繫,我需要再次感受到你的存在。”

如何與孩子時刻保持連接?

一個很有效的方法就是,時刻和孩子保持溫暖的目光接觸。

說起來不難,但當我們在購物、打電話、或者當我們確定孩子現在沒什麼事情、用眼角餘光就知道孩子現在一切都好的時候,也許就會把孩子牽在手裡,卻把目光移開了。

下次不妨試試,一邊打電話,一邊微笑地看著孩子。

這種直接的眼神接觸,可以給孩子傳達:

“我看到你”;

“我正在關注你”;

“我很高興你在這裡”!

另一個很有趣的辦法,就是讓孩子也參與到我們事物中。

比如買東西的時候,給孩子一些機會來參與簡單的選擇:

“紅色還是綠色?”

“草莓味還是香蕉味?”

這些簡單的選擇可以幫助孩子感受到參與和包容,當孩子們感覺到事物的一部分時,他們就不太容易陷入情緒緊急狀態。

孩子跟我發脾氣、哼唧、耍賴……彷彿按下我心中的“魔鬼按鈕”

原因三、發生了讓孩子不喜歡的事情,但他卻無能為力

一位叫做勞倫斯·科恩(Lawrence Cohen)的兒童心理學家說過:

當孩子抱怨時,他們感到無能為力。

如果我們責罵他們或拒絕聽他們的話,就會增加他們無助的感覺。

如果我們屈服了,他們會停止抱怨,但我們也無形中鼓勵了他們抱怨的行為。

如果我們能放鬆的、有趣的邀請他們使用更好聽、有力的聲音說話,那我們就增強了孩子的信心和能力,找到了和孩子緊密聯繫的橋樑。

記住,我們不是要操縱孩子,而是要建立聯繫。

首先讓孩子知道“媽媽聽到了我的要求”:

“媽媽知道了,你很想去遊樂場,你跟媽媽說了很多遍了,但媽媽還在這裡買東西,你是不是有點失望?”

有時,僅僅感覺到被聽到,就足以停止抱怨。

如果孩子還不停地哼哼唧唧,你可以想勞倫斯建議的那樣調皮地和孩子說:

“你的聲音怎麼不像你自己了?你好聽的聲音去哪裡了?媽媽要找一找,在你腳底下嗎?門後面嗎?嘿!找到了,媽媽最喜歡你的聲音了。用你的聲音好好跟媽媽說,你要什麼?”

接下里,可以很自然地教教孩子如何適當地提出要求,並與媽媽協商。讓孩子感覺到,抱怨是無能為力的表現,沒有任何作用,她完全可以通過更合理的方法來達到自己的目的。

瞭解自己,能夠控制自己的情緒,從他人的角度來看待事物,想到更好的辦法來逮到自己的目標,建立雙贏局面,這種寶貴的能力,會讓孩子一生都獲益。

孩子跟我發脾氣、哼唧、耍賴……彷彿按下我心中的“魔鬼按鈕”

原因四、因為孩子此刻真的需要哭一哭

換了新保姆;

第一次在別人家過夜;

最喜歡的玩具被弄丟了;

最近媽媽不準用尿片了,在學習上廁所……

所有這些事情,都可能讓孩子感受到巨大的壓力。

如果沒有別的應對方法,幼小的孩子只能通過崩潰大哭來緩解壓力。

但是隨著年齡的增長,孩子獲得了更多的自我控制力,他們沒有哭,而是開始發牢騷、抱怨、哼哼唧唧……

這無疑是種難得的進步啊!所以我們對他的抱怨要仁慈一點。

把孩子抱到腿上,和孩子共度幾分鐘,看著孩子的眼睛對他說:

寶寶很難過是不是?來媽媽抱一抱,要不我們哭一會兒?每個人都需要是不是哭一哭的。媽媽抱著你,想哭就哭一會兒吧。”

孩子跟我發脾氣、哼唧、耍賴……彷彿按下我心中的“魔鬼按鈕”

原因五、抱怨、耍賴、發脾氣……因為它們有效

在孩子抱怨、哭鬧、發脾氣的時候屈服、滿足他們的要求,無疑是對這種行為的鼓勵。

一旦孩子覺得自己只有通過抱怨、耍賴才能得到自己想要的東西,那他必將成為這個領域的“專家”。

原因六、我知道你會想辦法來阻止的

通常,我們大人一聽到哭鬧、哼唧等刺耳的聲音,就會感到焦慮,恨不得盡一切努力阻止它。

於是自然的,孩子通過哭鬧、哼唧、耍賴……成功地獲取了爸爸媽媽的關注。

但是,如果可以深吸一口氣,並提醒自己“這不是緊急情況,不用急著這時候教育孩子”,我們就會感覺好多了。

別覺得自己必須解決問題,只是對孩子微笑,並給她一個大大的擁抱。讓孩子知道:我不用哭鬧、不用哼唧,爸媽也會關注到我。

大多數時候孩子和你都會平靜下來。

孩子跟我發脾氣、哼唧、耍賴……彷彿按下我心中的“魔鬼按鈕”

面對孩子的脾氣、抱怨、哼唧、哭鬧,確實不是容易的事。每當孩子發脾氣的時候,總是激起我們強烈的感受。

看了這麼長的文章,你也許會說:

道理我都懂,但臣妾做不到啊!

偶爾的爆發當然難免,但如果覺得自己經常“爆炸”,上面提到的那些方法根本還沒使出來,就已經開始“咆哮”了怎麼辦?

那麼,考慮一下,可能你需要對自己做些什麼了。

我們自己小的時候,我們的父母也許並沒有耐心地傾聽過我們,沒有在我們心情不好的時候跟我們共情。

現在,我們自己的孩子發脾氣,也會引發我們自己當年是如何被對待的回憶。

試試在與孩子一起度過“情感風暴”後,花點時間練習自我照顧,比如與朋友交談,大笑,或者自己哭一下。

保持冷靜是需要練習的,但是當我們能夠管理它時,我們

實際上是在重新塑造我們的大腦,以期成為更平靜,更平和的父母。

我們可能都沒有意識到這一點:當我們獲得支持並有機會傾聽自己時,為人父母的情感挑戰可以成為一種治癒之道。

孩子跟我發脾氣、哼唧、耍賴……彷彿按下我心中的“魔鬼按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