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跟我发脾气、哼唧、耍赖……仿佛按下我心中的“魔鬼按钮”

有时候,他们好像知道怎么故意惹我们生气!知道怎么做,就能按下我们心里的“恶魔按钮”!

  • “你能不能快点!”
  • “别哼!听见你哼唧我就烦!”
  • “我数到三,你再不爬起来,你给我等着!”
  • “不要叫!吵死了!”

这些话熟不熟悉?

也许我们自己就这样吼过,也许我们曾经被这样吼过。忍不住发脾气简直太正常了。

特别是当孩子不听话、反抗、抱怨、尖叫……的时候,简直就像是按下了我们心里的“恶魔开关”,让我们实在忍不住,对着孩子毫不客气的吼回去。

我们本来也不想吼,也知道这样吼对孩子不好。

但是,有时候孩子真是故意的,我们都看出来了!

他们好像知道怎么故意惹我们生气!知道怎么做,就能按下我们心里的“恶魔按钮”!

多可气!

然而,正因为如此,我们才更需要保持冷静。

如果我们感到被挑衅时都不能保持冷静,还怎么能期望我们的孩子这样做呢?

教育孩子嘛,就是需要时刻想办法让“风暴”平静下来,而不是让“风暴”升级成海啸。

孩子跟我发脾气、哼唧、耍赖……仿佛按下我心中的“魔鬼按钮”

所以,当我们自己和孩子都情绪激动的时候,先自我调节一下:

一、停一停

先提醒自己,我生气了,但这又不是紧急情况,缓一缓再说没关系的。

二、生气时,就别教育、讲道理什么的了

只要孩子没有危险,那就尽量暂时别和生气的孩子纠缠不休了。

当然我们希望孩子也一起参与解决问题,那么我们可以尽量镇静地跟孩子说:“妈妈要冷静一下,我们一会儿再谈,我希望你也平静地等等我”

一旦冷静下来,没那么生气了,我们心里也自然跟着柔软下来。

注视这孩子的眼睛,给孩子一个大大的笑容,用这短短的几秒钟,为爱与连接创造一点空间。

这时,再和孩子谈论刚才的事情,设立规则,双方够更容易接受。

你看,我们完全可以使风暴平静下来,而不是让情况变得更糟。

孩子跟我发脾气、哼唧、耍赖……仿佛按下我心中的“魔鬼按钮”

三、提醒自己,即便孩子是“故意挑衅”,这也是因为他想抓住你

事实上,孩子自己也很不喜欢脾气暴躁,因为这意味着情绪失控,孩子其实也很不喜欢失去控制的感觉。

所以,发脾气既是孩子情绪的表现,也是孩子求助的呼声,孩子自己也很不想陷在这失控的情绪里。

但他们没有办法。他们还小,大脑还在发育,他们仍在学习。发脾气,是他们在表现自己无法表达的情感。

也正因为如此,所以我们还可以:

四、通过倾听创造安全感

不论孩子如何发脾气、抱怨、耍赖……他最终需要的是聆听妈妈的声音。

所以妈妈可以说:

“你一定也很不喜欢用这种方式跟我说话吧?这是怎么回事? ”

孩子只要感觉到妈妈走心的回应,他自然无需大喊大叫。

只要妈妈能用镇静的声音来表示自己愿意听取他的观点,自然就创造出一种安全感,孩子就会慢慢冷静下来。

最终,孩子们也可以从我们的处理方式中,学到如何调节情绪。

千万别将大吵闹的孩子一个人关到房间里,让他自己平静下来。这样不仅无法产生情感上的安全感,也无法给孩子学习健康处理情绪的机会,反而让孩子觉得“情绪可耻”。

孩子跟我发脾气、哼唧、耍赖……仿佛按下我心中的“魔鬼按钮”

五、提醒自己,孩子的所有行为,都是交流

很多父母在孩子生气时犯下的“最大错误”之一是:纠正孩子的愤怒。

比如,孩子一生气,把桌上所有玩具都扫到了地板上,爸爸妈妈忍无可忍,对着孩子大吼:

“你马上给我捡起来!”

孩子会立刻捡吗?

不仅不会,孩子反而会更加愤怒,多半还引发更严重的权力斗争。

但事实上,孩子难道不知道自己扔玩具不对吗?

他非常非常明白!

他完全知道自己不该这样做!他完全知道自己违反了规则——所以他才要扔玩具啊!这就是他的表达方式!

我们怎么做更好呢?

我们应该以孩子的行为作为交流的基础,把孩子用激烈的行为表达出的内容,用语言说出来:

“你扔东西了,你肯定想告诉我你很愤怒,我知道你非常生气,非常难过。你其实可以跟妈妈好好说,妈妈会认真听,认真帮助你的。”

孩子跟我发脾气、哼唧、耍赖……仿佛按下我心中的“魔鬼按钮”

很多时候,我们之所以生气,是因为面对着抱怨、尖叫、发脾气的孩子,我们自己开始害怕、担心、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也不知道还能怎么办了。

一旦我们了解了原因,调节好了自己,我们自然有足够的能力去帮助孩子。

理解孩子,并不是纵容。相反,我们要让孩子明白:

所有想法都可以被尊重,但不是所有行为都可以被接受

因此,孩子有自己很想要的东西可以吗?当然可以。

但孩子可以通过抱怨、耍赖、尖叫来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吗?当然不行。

孩子需要慢慢懂得规则、遵守社会规范、有教养,所以通过哭闹来达到目的显然是不行的,他们需要学习通过合理的方式来满足自己的需求。

孩子跟我发脾气、哼唧、耍赖……仿佛按下我心中的“魔鬼按钮”

那么,如何帮助孩子实现这一转变呢?

先弄清楚孩子爱抱怨、耍赖的原因,然后我们就知道如何分情况应对,帮助孩子转变了。

原因一、缺乏内部资源,不知所措

当人类感到不知所措时,就会发牢骚。

有经验的爸爸妈妈都知道,孩子饥饿或疲劳的时候,是最容易发脾气、不讲道理的时候。

而营养良好,生活规律,随时知道自己接下来会做什么的孩子,往往更有安全感,行为问题也较少。

因此,满足一个孩子对食物、休息、与妈妈的亲密联系等基本需求非常重要,否则,要是强迫孩子忍受饥饿以及疲倦的购物之旅,他肯定会发牢骚的。

孩子跟我发脾气、哼唧、耍赖……仿佛按下我心中的“魔鬼按钮”

原因二、抱怨、耍赖——因为他想妈妈了

时刻和爸爸妈妈保持紧密的连接,是孩子的基本需求。

孩子就是喜欢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能“无缘无故”、“无条件”地得到爸爸妈妈的积极关注。

一旦连接微弱,或不小心断开,孩子就会感到非常不按。于是抱怨、脾气接踵而至。

比如在家的时候,爸爸去接了个电话,妈妈去洗个澡,都可能让正在兴头上的孩子不安起来。

那当我们在公共场合的事实,我们会更容易把注意力转向许多其它事情,例如开车、买东西、查看手机、和别人交谈……

当爸爸妈妈在处理这些杂事的时候,孩子就会觉得自己从“情绪雷达”里消失了,他们开始感到紧张。

于是孩子们开始抱着爸爸妈妈撒娇,或者开始公开场合打滚、尖叫、大哭……

所有这些让大人头疼的行为,都是孩子发出的求救信号:

“救命!我和你失去了联系,我需要再次感受到你的存在。”

如何与孩子时刻保持连接?

一个很有效的方法就是,时刻和孩子保持温暖的目光接触。

说起来不难,但当我们在购物、打电话、或者当我们确定孩子现在没什么事情、用眼角余光就知道孩子现在一切都好的时候,也许就会把孩子牵在手里,却把目光移开了。

下次不妨试试,一边打电话,一边微笑地看着孩子。

这种直接的眼神接触,可以给孩子传达:

“我看到你”;

“我正在关注你”;

“我很高兴你在这里”!

另一个很有趣的办法,就是让孩子也参与到我们事物中。

比如买东西的时候,给孩子一些机会来参与简单的选择:

“红色还是绿色?”

“草莓味还是香蕉味?”

这些简单的选择可以帮助孩子感受到参与和包容,当孩子们感觉到事物的一部分时,他们就不太容易陷入情绪紧急状态。

孩子跟我发脾气、哼唧、耍赖……仿佛按下我心中的“魔鬼按钮”

原因三、发生了让孩子不喜欢的事情,但他却无能为力

一位叫做劳伦斯·科恩(Lawrence Cohen)的儿童心理学家说过:

当孩子抱怨时,他们感到无能为力。

如果我们责骂他们或拒绝听他们的话,就会增加他们无助的感觉。

如果我们屈服了,他们会停止抱怨,但我们也无形中鼓励了他们抱怨的行为。

如果我们能放松的、有趣的邀请他们使用更好听、有力的声音说话,那我们就增强了孩子的信心和能力,找到了和孩子紧密联系的桥梁。

记住,我们不是要操纵孩子,而是要建立联系。

首先让孩子知道“妈妈听到了我的要求”:

“妈妈知道了,你很想去游乐场,你跟妈妈说了很多遍了,但妈妈还在这里买东西,你是不是有点失望?”

有时,仅仅感觉到被听到,就足以停止抱怨。

如果孩子还不停地哼哼唧唧,你可以想劳伦斯建议的那样调皮地和孩子说:

“你的声音怎么不像你自己了?你好听的声音去哪里了?妈妈要找一找,在你脚底下吗?门后面吗?嘿!找到了,妈妈最喜欢你的声音了。用你的声音好好跟妈妈说,你要什么?”

接下里,可以很自然地教教孩子如何适当地提出要求,并与妈妈协商。让孩子感觉到,抱怨是无能为力的表现,没有任何作用,她完全可以通过更合理的方法来达到自己的目的。

了解自己,能够控制自己的情绪,从他人的角度来看待事物,想到更好的办法来逮到自己的目标,建立双赢局面,这种宝贵的能力,会让孩子一生都获益。

孩子跟我发脾气、哼唧、耍赖……仿佛按下我心中的“魔鬼按钮”

原因四、因为孩子此刻真的需要哭一哭

换了新保姆;

第一次在别人家过夜;

最喜欢的玩具被弄丢了;

最近妈妈不准用尿片了,在学习上厕所……

所有这些事情,都可能让孩子感受到巨大的压力。

如果没有别的应对方法,幼小的孩子只能通过崩溃大哭来缓解压力。

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获得了更多的自我控制力,他们没有哭,而是开始发牢骚、抱怨、哼哼唧唧……

这无疑是种难得的进步啊!所以我们对他的抱怨要仁慈一点。

把孩子抱到腿上,和孩子共度几分钟,看着孩子的眼睛对他说:

宝宝很难过是不是?来妈妈抱一抱,要不我们哭一会儿?每个人都需要是不是哭一哭的。妈妈抱着你,想哭就哭一会儿吧。”

孩子跟我发脾气、哼唧、耍赖……仿佛按下我心中的“魔鬼按钮”

原因五、抱怨、耍赖、发脾气……因为它们有效

在孩子抱怨、哭闹、发脾气的时候屈服、满足他们的要求,无疑是对这种行为的鼓励。

一旦孩子觉得自己只有通过抱怨、耍赖才能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那他必将成为这个领域的“专家”。

原因六、我知道你会想办法来阻止的

通常,我们大人一听到哭闹、哼唧等刺耳的声音,就会感到焦虑,恨不得尽一切努力阻止它。

于是自然的,孩子通过哭闹、哼唧、耍赖……成功地获取了爸爸妈妈的关注。

但是,如果可以深吸一口气,并提醒自己“这不是紧急情况,不用急着这时候教育孩子”,我们就会感觉好多了。

别觉得自己必须解决问题,只是对孩子微笑,并给她一个大大的拥抱。让孩子知道:我不用哭闹、不用哼唧,爸妈也会关注到我。

大多数时候孩子和你都会平静下来。

孩子跟我发脾气、哼唧、耍赖……仿佛按下我心中的“魔鬼按钮”

面对孩子的脾气、抱怨、哼唧、哭闹,确实不是容易的事。每当孩子发脾气的时候,总是激起我们强烈的感受。

看了这么长的文章,你也许会说:

道理我都懂,但臣妾做不到啊!

偶尔的爆发当然难免,但如果觉得自己经常“爆炸”,上面提到的那些方法根本还没使出来,就已经开始“咆哮”了怎么办?

那么,考虑一下,可能你需要对自己做些什么了。

我们自己小的时候,我们的父母也许并没有耐心地倾听过我们,没有在我们心情不好的时候跟我们共情。

现在,我们自己的孩子发脾气,也会引发我们自己当年是如何被对待的回忆。

试试在与孩子一起度过“情感风暴”后,花点时间练习自我照顾,比如与朋友交谈,大笑,或者自己哭一下。

保持冷静是需要练习的,但是当我们能够管理它时,我们

实际上是在重新塑造我们的大脑,以期成为更平静,更平和的父母。

我们可能都没有意识到这一点:当我们获得支持并有机会倾听自己时,为人父母的情感挑战可以成为一种治愈之道。

孩子跟我发脾气、哼唧、耍赖……仿佛按下我心中的“魔鬼按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