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羽选择破釜沉舟,韩信在背水一战后说出采用此法的真正原因

项羽一战成名是巨鹿之战,他让士兵带三日粮食,然后将一切都毁掉,意味着自己毫无退路,以示士卒必死之心,所以当时的楚军战士无不以一当十,然后九战九捷,杀苏角,虏王离。使得项羽成了诸侯的上将军,所有诸侯都表示愿意服从他的指挥。

但是项羽为什么要选择破釜沉舟,难道非要这样才可以取胜吗?其实真相并不是这么简单。我们先来聊一聊当时的背景,自然能清楚项羽为什么要采用这个策略了。

项羽选择破釜沉舟,韩信在背水一战后说出采用此法的真正原因

项梁杀掉会稽守之后起事,听从范增的劝说,拥立楚王后代熊心为王。项梁后来死在章邯重兵围困之中。项梁一死,熊心的小动作就开始频频而起。

熊心的第一步:

从盱台之彭城,并项羽、吕臣军自将之——《史记·十二本纪·项羽本纪》

原来军权全在项梁手中,现在开始熊心终于自己可以掌握军权了。这个牧羊人也是希望得到权力的,权力的诱惑啊。

第二步:

当时三支军队的统帅,刘邦,项羽,吕臣。吕臣为司徒,他的父亲吕青为令尹,刘邦为砀郡长。显然有意施恩吕臣与刘邦,这个动作做的太明显了,估计连个笨蛋都看得出来。那么作为项梁的继承者项羽自然十分清楚熊心的想法。项羽也很清楚自己的处境。

项羽选择破釜沉舟,韩信在背水一战后说出采用此法的真正原因

第三步:

需要寻找领军代理人,这个时候有人向熊心推荐宋义。推荐宋义的理由是他准确地预计了项梁必败,而且曾经劝过项梁不要骄傲,结果项梁不听。

当宋义见到熊心,交流之后,熊心的感觉是这个样子的。

召宋义与计事而大说之,因置以为上将军——《史记·十二本纪·项羽本纪》

三步之后军队就牢牢控制在熊心自己手中了。熊心开心了,项梁的嫡系自然很不舒服,特别是项羽。没有一个人愿意自己的果子被别人轻松摘走。之所有没有爆发,只是因为缺少一根导火索。

导火索很快就开了,对于熊心来说第一次掌兵树威的机会来了,章邯攻打赵国,此时楚军支援赵国。主帅是宋义,项羽,范增为副。

当时楚军的实力在秦国认为不是最强的了,主将章邯认为楚军不足为惧,所以转而攻打赵国了。项梁死后楚军的士气也是比较低落的。

站在当时的情况,宋义当时的策略是正确的,他采用先观望,因为对手是刚刚击败楚军的秦军,不得不慎重。同时他希望赵秦互拼减弱实力,然后以此壮大楚军的实力,从战略的角度来说也没有什么问题。

项羽选择破釜沉舟,韩信在背水一战后说出采用此法的真正原因

当时宋义和项羽有一次争论。

项羽说我们夹攻可以取胜,但宋义却认为:

今秦攻赵,战胜则兵罢,我承其敝;不胜,则我引兵鼓行而西,必举秦矣。——《史记·十二本纪·项羽本纪》

站在楚国的利益来说是没有任何问题的。

这一场援赵之战对于熊心,项羽来说都十分重要。如果此次援赵成功,熊心的威望就可以树立,项氏的实力会受到进一步削弱

对于项氏一系来说,此次援赵之战如果赢了,那项氏创下的基业真的要白白送给了这个自己捡回来拥立的熊心。

此时有一个很关键的人物出现了:范增。

范增也是属于项氏集团的一员,他是忠于项梁而不是楚怀王。

所以项羽想的是怎么振兴项氏,熊心想的是怎么树立威信打压项氏一族。

这可能是最后一次机会了,项羽只能破釜沉舟。

四十六天可以做很多事情,宋义停了46天,给了项羽准备的机会。

项羽选择破釜沉舟,韩信在背水一战后说出采用此法的真正原因

项羽杀了宋义,理由是什么呢?

宋义与齐谋反楚,楚王阴令羽诛之——《史记·十二本纪·项羽本纪》

神奇的是部下居然全部相信,为什么他们选择相信,他们的回答正好说明理由。

诸将皆慴服,莫敢枝梧。皆曰:“首立楚者,将军家也。今将军诛乱。——《史记·十二本纪·项羽本纪》

项羽已经破釜沉舟了,司马迁在这里用了一个词语很妙:莫敢枝梧。不敢反对不是表示支持,而是害怕而已。

如果援赵之战项羽败了,项氏一族应该彻底没了。如果胜了自然一切好说。所以项羽现在已经没有任何退路了,已经生死一战悬于一线。

但是项羽十分清楚,这帮人是因为害怕自己才表示不反对,如果真的上了战场,那会是什么情况呢?谁也不清楚。

军中是否齐心?答案是否定的。谁也不敢保证他们在最关键的时候会不会出什么妖蛾子。

项羽是否有无上威望,答案也是否定的,否则熊心怎么可能可以轻松接管这他们的军队呢?

那这支本来就士气低落,现在又莫名其妙主帅被杀,项羽此时还只是一个年轻人。该怎么办?

皆沈船,破釜甑,烧庐舍,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史记·十二本纪·项羽本纪》

因为项羽必须要让他们只有一心,不能有二心,这绝对是好办法。

项羽选择破釜沉舟,韩信在背水一战后说出采用此法的真正原因

为什么呢?韩信对此有解说,韩信说出这种做法的实情。

不过说来也是很神奇的,项羽这一次援助的是赵国陈馀,而韩信作战的对象也恰好是陈馀,不得不说很有缘份。

当时韩信被刘邦拜将不久,破魏,接下去就面对的是赵国陈馀。

当时韩信摆了一个大阵,大家都哈哈大笑。

信乃使万人先行,出,背水陈。赵军望见而大笑——《史记.七十列传·淮阴侯列传 》

背水一战,当然最后肯定赢了。

当时大家很奇怪,都在问韩信,你为什么反其道而行呢?因为大家觉得不可能这么轻松地赢得战争。

韩信是这样回答的:

信非得素拊循士大夫也,此所谓‘驱市人而战之’,其势非置之死地,使人人自为战;今予之生地,皆走,宁尚可得而用之乎!——《史记.七十列传·淮阴侯列传 》

这群人并非与我同心,如同普通老百姓一下,军心是不稳的,所以如果有机会逃生,这帮人很有可能就逃走了,现在无路可逃,所以自然可以拼死而战。

项羽与韩信两个人当时面临的局面是一模一样的,那就是军心不可完全为自己所用,所以一个用破釜沉舟,一个用背水之战。显然他们的共同的目标就是置死地而战,这才是真正的原因。

项羽选择破釜沉舟,韩信在背水一战后说出采用此法的真正原因

所以巨鹿大战之时,楚军十分厉害。

楚战士无不一以当十,楚兵呼声动天,诸侯军无不人人惴恐——《史记·十二本纪·项羽本纪》

谁人敢不拼命呢?再说当时的楚军本身就十分强悍。

此战之后,项羽终于拿回了项氏一族的大权,熊心的夺军计划完全破灭,项羽与熊心从此分道扬镳,后来熊心被项羽杀害,也是此时埋下的祸根。

所以破釜沉舟不止是楚军的破釜沉舟,更是项羽的破釜沉舟,更是熊心的破釜沉舟。

都围绕一个字:权。

展开的你死我活之战斗。

但这两个案例却给出很好的启示:遇到并不能完全掌握人心之时,置死地,项羽的破釜沉舟和韩信的背水一战都是好方法,但有个前提,你掌握的人心归向应该是大部分,而只有小部分人心不服。如果大部分人心不服,你再置死地肯定不会后生而是大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