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学习的终极魔咒,你能分清楚“的”“地”“得”吗?

汉语学习的终极魔咒,你能分清楚“的”“地”“得”吗?

在初学汉语的外国友人眼中,四声调、多音字、同音字、倒装句之类,已经是非常难以攻破的壁垒的了,但他们不知道,要做到精准无误的书面表达,还有一个“大boss”必须通关,那就是区分“的地得”。

这个知识点,按理说应该是小学一年级语文课的内容,但就连很多土生土长的中国人,都稀里糊涂。再加上1984年出版的《中学教学语法系统提要(试用)》提出不再区分“的”“地”——注意!这只是一条建议,并没有强制执行——更是给了太多人偷懒的理由。

那么,这三个“de”究竟要不要区分呢?又该如何区分呢?

首先咱们审一道高考作文题:

请联系自己的生活与感受,以“诗意地生活”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或记叙文。(湖南)

当年,有不少考生倒在作文题上。因为把“诗意地生活”写成了“诗意的生活”,不幸跑题。这两者有什么区别呢?且看“的”与“地”的侧重点在哪里。

根据最新修订版本的《现代汉语词典》,“地”前面的词或词组是状语;“的”用在定语和谓语动词的后面。汉语语法中有一句流传甚广的口诀:“定语必居主宾前,谓前为状谓后补”。

换句话说,你看到“地”,就该知道后面多半是动词或动词词组,“地”前的词形容“地”后的词,比如“激烈地运动”;看到“的”,就该知道它后面跟的是描述对象或主体,是名词和名词词组,“的”前的词修饰限制“的”后的词,比如“粉色的小花”。

回到高考题,如果是“诗意地生活”,那么“生活”就是动词;而“诗意的生活”,“生活”是一个名词。体会到这其中的差别了吗?不同的“de”,导致你下笔时的重点也有所不同。

看来“的”和“地”不区分的确会导致书面表达的模糊,那么“得”呢?

汉语学习的终极魔咒,你能分清楚“的”“地”“得”吗?

同样根据最新修订版的《现代汉语词典》,“得”通常用在动词后边儿,表示可能、可以;或者用在动词和补语中间,也表示可能;再者用在动词或形容词后面,连接表示结果和程度的补语。

咱们还是举例子:

“恐惧的哭泣”(不是高兴的眼泪,不是因为悲伤的眼泪,而是害怕的眼泪。)

“恐惧地哭泣”(哭泣时表情扭曲,声音尖细,让人一看就知道他陷入了深深的惊惧当中。)

“恐惧得哭泣”(因为实在太害怕了,惊恐情绪过高,忍不住哭了起来,是真的忍不住。)

看出这三者的区别了吗?

所以说,如果把三“de”合并,那么汉语表达势必会变得模糊、呆板、无趣。隐藏在字里行间的暗示信息,都会被抹去。而一个能够正确区分“的地得”的人,至少语文素养是过关的,在这个打字交流占据高低的年代,是不可多得的珍贵禀赋。

总之,可不要闹出像“瑞幸咖啡”(luckin coffee)这样的乌龙哦,否则再大的品牌,也只会让人感觉到low!

汉语学习的终极魔咒,你能分清楚“的”“地”“得”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