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南陽發現光緒年間“樂譜”手抄本

奇!南陽發現光緒年間“樂譜”手抄本

工尺(chě)譜的流傳,是中國古代社會的一個文化現象,不但宮廷、寺院傳抄,市井、鄉村也傳抄,而且民間抄本比宮廷藏本流傳得更廣更遠。

近日,南陽皇糧國稅博物館館長謝總喆在徵集地方區域社會生活史料時,從宛東民間鄉民處徵得一冊清光緒三年的筆記體抄本。

奇!南阳发现光绪年间“乐谱”手抄本

這冊抄本用傳統記譜方法“工尺譜”,記錄大調曲子的曲譜、唱詞等,有些曲牌還是首次面世,十分珍貴。

大調曲子工尺譜現身宛東

奇!南阳发现光绪年间“乐谱”手抄本

工尺譜是用漢字記錄音樂的“最中國”譜式。近日,南陽皇糧國稅博物館從紅泥灣鐵佛寺張姓鄉民處,徵集得一冊清光緒三年(1877年,農曆丁丑年)的筆記體抄本。

抄本系宣紙小楷抄寫,封面右上小楷豎書“丁丑年”三字,左上中楷豎書“高唱如雲”四字為書名,右下抄寫者名諱已被塗抹清擦,不可考證。抄本共43個頁面,小楷字工整規範,有“館閣體”遺風。

這些工尺譜,記錄的都是大調曲子曲調

奇!南阳发现光绪年间“乐谱”手抄本

南陽大調曲子和與大調曲子相依相附的板頭曲,均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謝總喆介紹說,大調曲子歷史悠久,音樂優美,曲板龐雜,所用曲牌有180多個。

其伴奏以三絃、琵琶、古箏三種彈撥樂器為主。古時,大調曲子的傳承一般靠師傅口傳面授,因此,沒有成套標準的曲譜留傳。但在現實生活中,一些讀過書的文化人經常在閒暇之餘彈奏演唱大調曲子,以追求琴棋書畫四大雅事之樂。

這冊抄本的抄寫者可能是一位秀才或舉人,因為冊子的內容除了大調曲子工尺譜外,還有少量科舉策論之作。

展現大調曲子的厚重內涵

奇!南阳发现光绪年间“乐谱”手抄本

這冊抄本所記錄的大調曲子工尺譜,格式採用豎行從右至左記寫,板眼符號“X”、“O”等標記在工尺字的右下方,每句的末尾空格。

工尺譜是中國傳統記譜法之一,因用工、尺等字記寫唱名而得名,屬於文字譜的一種。

它與許多重要的民族樂器的指法和宮調系統緊密聯繫,在古代的歌曲、曲藝、戲曲、器樂中應用廣泛。由於它流傳的時期、地區、樂種不同,因而所用音字、宮音位置、唱名唱法等各有差異。

這冊筆記所記錄的南陽大調曲子使用“四、合、上、尺、工、凡、六、五、乙”九字,相當於簡譜5(低音)、6(低音)、1、2、3、4、5、6、7。

76歲的民間古箏演奏藝人宗道老先生演奏大調曲子60多年,他在看完這冊抄本後說,大調曲子曲牌豐富,這冊筆記記錄的曲牌除傳統的“洋(陽)調”、“衛(渭)調”、“滿州”、“雙疊翠”、“撻(打)雁”、“垛子”等曲調外,還有一些他從未見過,應是首次面世,如“馬指調”、“孔子哭顏淵調”、“苦中最樂調”、“肚子疼”、“哭顏回操”、“五庚”等。南陽曲劇藝術中心唱腔設計、國家二級作曲董清海認同了這一說法。

南陽大調曲子講究禮義,注重知識性,格調高雅,深受舊時人們的青睞、尊重。大調曲子的唱詞,很多內容是以古代“官定教科書”“四書”中的典故編寫。

這冊抄本中,就記錄了一篇大調曲子唱詞《四書語》。值得注意的是,唱詞中“一年有十四個月”的提法,從一個側面為人們瞭解古代曆法中的特殊現象提供了文獻記憶,也印證了西周青銅器銘文、甲骨文中關於一年有十四個月的記錄,豐富了大調曲子的內容。

為非遺研究提供活態文本

樂譜代表著文化記憶,是“文化持有人”傳承技藝的憑藉。傳統音樂能夠確知年代的大都有譜可依。古樂譜,為傳統音樂提供了可以進行實踐檢驗的活態文本。

在西方樂譜大面積傳播之前,工尺譜應用很廣。20世紀以來,五線譜與簡譜成為音樂傳播的主要形式,工尺譜被驅除出文化傳承的主渠道,連名稱也已退出大部分人的記憶。

但工尺譜是一種“不死”的“語言”,也是中國文化綿延不絕的代表之一。沒有譜本,無以為憑,這冊大調曲子工尺譜,就是南陽曲藝文化生態的生動寫照。

記者採訪瞭解到,這些年,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理念深入人心。

從20世紀初現代學堂明令禁用工尺譜,到今天音樂院校學生跟著民間樂師咿咿呀呀地韻唱工尺譜,歷史已經大翻轉了!

河南大學音樂學院教授馬建河也對這冊罕見的工尺譜抄本讚不絕口,他認為,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原生態存在的聲音的大調曲子及板頭曲,需要研究、保護和傳承發揚。

這冊清代民間筆記記錄的大調曲子工尺譜及唱詞,對於研究南陽大調曲早期的演奏,曲調、曲牌種類,挖掘、傳承優雅的唱詞等,具有很高的參考和補充價值。

奇!南阳发现光绪年间“乐谱”手抄本奇!南阳发现光绪年间“乐谱”手抄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