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术门派的嫡传人,首选都是自己的儿子吗?

武术门派的嫡传人,首选都是自己的儿子吗?

武术门派的嫡传人,首选都是自己的儿子吗?

李新方

近来读网上文章,有人说:“历史上一直以来,无论哪个门派嫡传人选,首先就是自己的儿子,其次才是女婿,被这两拨人继承剩下的才轮到入室弟子”。对此,这里不作任何评论,要说的只是,并非“无论哪个门派”都是这样,至少武式太极拳之传承不是这样的。

太极乃天下之大道,太极拳乃天下之公器,是以武式太极拳之传承,从来都是传可传者,“有无弗传,传无弗尽”(武禹襄之孙武延绪《李公兄弟家传》),一流的高手越多越好,并无什么“嫡传”之说。当年曾有弟子问霍梦魁师祖:“我们师兄弟谁得到了嫡传”?答曰:“比我强的人越多越好,你得没得到嫡传,是你自己的事情”!

也正因为如此,武式太极拳虽流传不广,而高手辈出,不是师父没有多教,而是大部分习武人学到一定阶段就满足了,不想再提高了。“可传者”太少,就是想真正成为一流高手的人太少。历来高功夫拳派,都是师父找徒弟,不是徒弟找师父,有的师父一辈子也没找到可传者,就只能宁可失传,不可滥传,“恐不善用滋之弊也”(同上)。

李亦畬《王宗岳太极拳谱·跋》云:“此谱......有者甚属寥寥,间有一二者亦非全本。自宜珍而重之,切勿轻以予人。非私也,知音者少;可予者,其人更不多也。慎之慎之”!

这里讲得非常明白,保密是为了对中国武术负责,对社会和历史负责,而不是把高功夫作为自己谋利,或留给自己的子孙作为谋利的工具。前辈们常说:“养生有教无类,技击择人而授”,因为武术是用来制止暴力的,决不能把高功夫传到了坏人手里,所以武林中有句话,叫做“万两黄金不卖艺,十字街头送志人”。

武禹襄祖师有李亦畬、李启轩和杨班侯三位弟子,其中没有一位是儿子或女婿,李亦畬、李启轩是祖师的外甥,而杨班侯与祖师没有任何亲属关系。 杨禄禅的长子凤侯早卒,次子班侯“从武禹襄学,并得传王宗岳拳谱及武氏的部分著作,艺愈精进,在北京颇负盛名”(顾留馨《太极拳术·各拳派的代表人物》)。

另据唐豪、顾留馨《太极拳研究·武禹襄传》:“禄禅次子钰,字班侯,从禹襄读书,禄禅尝问班侯读书之质禀如何,禹襄以为读书不甚聪敏,习拳极为领悟。禄禅遂请禹襄多课以拳技。故班侯之技多得之禹襄”,“杨式所传有大架小架之别者,以班侯学于禹襄者为架式紧凑之故”。祖师还通过仲兄武汝清,引荐杨禄禅、杨班侯父子到北京教拳,全佑先从杨禄禅习拳,后拜其子杨班侯学艺。

武术门派的嫡传人,首选都是自己的儿子吗?

而祖师的后代和传人,也是如此。武禹襄之孙武莱绪《先王父廉泉府君行略》云:武禹襄“有子五人……孙十五人……多攻文学,未深习是术。得其术者,惟李王姑之子经纶、承纶兄弟也”。

李启轩(承纶)之孙李福荫在《廉让堂太极拳谱·后序》中也说:“本邑郝和、清河葛福来,均从先伯祖学;南宫马静波、清河葛顺成,均从先祖学”,并有“福荫之工夫未到”等语。

对于什么是“知音”、“可予者”,前辈们常引《坛经·付嘱品》的一段话,加以诠释:“问曰:正法眼藏传付何人?师曰:有道者得,无心者通”。

所谓“有道者得”,就是进入道的境界的人,亦即对中国历史文化精神能够从整体上把握,达到豁然贯通,并在此基础上专研某一专门学术,就会很快得到这门学术的真谛,“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庄子·养生主》),此之谓也。是以武式太极拳的传授,要从认知开始,强调开悟,对于思想认识不到位的人,不论你怎么倾囊相授,也是授不进去的。

“无心者通”,是说弟子不能成功的,就是因为有心,名利心太重,总想着得到什么“六耳不传”的秘诀,或被封为“嫡传人”什么的,一夜之间成名,就不可能脚踏实地地去研习功夫,而实际上只要把师父平时教的练到身上,同时结合实际认真研读王武李论,很快就会进入豁然贯通的境界。

越是有真功夫、高功夫的师父,就越不可能保守,越是希望弟子们都超过自己,叫做“德与师齐,减师半德;德过于师,方可传授”。这并不是说师父遇不到好徒弟就不教了,而是真传秘诀在平时都教了,弟子中没有成功的,师父不能说弟子们不行,只能说师父自己没教或没有教好。

如果想成为传承人,那很简单,并不需要谁封,谁封了也没用,“指穷于为薪,火传也,不知其尽也”(《庄子·养生主》),把自己的生命作为燃料,投入包括武术在内的中国文化之圣火,那么,你就成功了,你就是合格的传承人!至于什么“嫡传人”,嫡传人该做的事可以做,而且要做好,但嫡传人不要做,做了就很难再进步了,“名为公器无多取,利是身灾合少求”(白居易《七律·读〈老子〉》)。

武术门派的嫡传人,首选都是自己的儿子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