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術門派的嫡傳人,首選都是自己的兒子嗎?

武術門派的嫡傳人,首選都是自己的兒子嗎?

武術門派的嫡傳人,首選都是自己的兒子嗎?

李新方

近來讀網上文章,有人說:“歷史上一直以來,無論哪個門派嫡傳人選,首先就是自己的兒子,其次才是女婿,被這兩撥人繼承剩下的才輪到入室弟子”。對此,這裡不作任何評論,要說的只是,並非“無論哪個門派”都是這樣,至少武式太極拳之傳承不是這樣的。

太極乃天下之大道,太極拳乃天下之公器,是以武式太極拳之傳承,從來都是傳可傳者,“有無弗傳,傳無弗盡”(武禹襄之孫武延緒《李公兄弟家傳》),一流的高手越多越好,並無什麼“嫡傳”之說。當年曾有弟子問霍夢魁師祖:“我們師兄弟誰得到了嫡傳”?答曰:“比我強的人越多越好,你得沒得到嫡傳,是你自己的事情”!

也正因為如此,武式太極拳雖流傳不廣,而高手輩出,不是師父沒有多教,而是大部分習武人學到一定階段就滿足了,不想再提高了。“可傳者”太少,就是想真正成為一流高手的人太少。歷來高功夫拳派,都是師父找徒弟,不是徒弟找師父,有的師父一輩子也沒找到可傳者,就只能寧可失傳,不可濫傳,“恐不善用滋之弊也”(同上)。

李亦畬《王宗嶽太極拳譜·跋》雲:“此譜......有者甚屬寥寥,間有一二者亦非全本。自宜珍而重之,切勿輕以予人。非私也,知音者少;可予者,其人更不多也。慎之慎之”!

這裡講得非常明白,保密是為了對中國武術負責,對社會和歷史負責,而不是把高功夫作為自己謀利,或留給自己的子孫作為謀利的工具。前輩們常說:“養生有教無類,技擊擇人而授”,因為武術是用來制止暴力的,決不能把高功夫傳到了壞人手裡,所以武林中有句話,叫做“萬兩黃金不賣藝,十字街頭送志人”。

武禹襄祖師有李亦畬、李啟軒和楊班侯三位弟子,其中沒有一位是兒子或女婿,李亦畬、李啟軒是祖師的外甥,而楊班侯與祖師沒有任何親屬關係。 楊祿禪的長子鳳侯早卒,次子班侯“從武禹襄學,並得傳王宗嶽拳譜及武氏的部分著作,藝愈精進,在北京頗負盛名”(顧留馨《太極拳術·各拳派的代表人物》)。

另據唐豪、顧留馨《太極拳研究·武禹襄傳》:“祿禪次子鈺,字班侯,從禹襄讀書,祿禪嘗問班侯讀書之質稟如何,禹襄以為讀書不甚聰敏,習拳極為領悟。祿禪遂請禹襄多課以拳技。故班侯之技多得之禹襄”,“楊式所傳有大架小架之別者,以班侯學於禹襄者為架式緊湊之故”。祖師還通過仲兄武汝清,引薦楊祿禪、楊班侯父子到北京教拳,全佑先從楊祿禪習拳,後拜其子楊班侯學藝。

武術門派的嫡傳人,首選都是自己的兒子嗎?

而祖師的後代和傳人,也是如此。武禹襄之孫武萊緒《先王父廉泉府君行略》雲:武禹襄“有子五人……孫十五人……多攻文學,未深習是術。得其術者,惟李王姑之子經綸、承綸兄弟也”。

李啟軒(承綸)之孫李福廕在《廉讓堂太極拳譜·後序》中也說:“本邑郝和、清河葛福來,均從先伯祖學;南宮馬靜波、清河葛順成,均從先祖學”,並有“福廕之工夫未到”等語。

對於什麼是“知音”、“可予者”,前輩們常引《壇經·付囑品》的一段話,加以詮釋:“問曰:正法眼藏傳付何人?師曰:有道者得,無心者通”。

所謂“有道者得”,就是進入道的境界的人,亦即對中國歷史文化精神能夠從整體上把握,達到豁然貫通,並在此基礎上專研某一專門學術,就會很快得到這門學術的真諦,“所好者道也,進乎技矣”(《莊子·養生主》),此之謂也。是以武式太極拳的傳授,要從認知開始,強調開悟,對於思想認識不到位的人,不論你怎麼傾囊相授,也是授不進去的。

“無心者通”,是說弟子不能成功的,就是因為有心,名利心太重,總想著得到什麼“六耳不傳”的秘訣,或被封為“嫡傳人”什麼的,一夜之間成名,就不可能腳踏實地地去研習功夫,而實際上只要把師父平時教的練到身上,同時結合實際認真研讀王武李論,很快就會進入豁然貫通的境界。

越是有真功夫、高功夫的師父,就越不可能保守,越是希望弟子們都超過自己,叫做“德與師齊,減師半德;德過於師,方可傳授”。這並不是說師父遇不到好徒弟就不教了,而是真傳秘訣在平時都教了,弟子中沒有成功的,師父不能說弟子們不行,只能說師父自己沒教或沒有教好。

如果想成為傳承人,那很簡單,並不需要誰封,誰封了也沒用,“指窮於為薪,火傳也,不知其盡也”(《莊子·養生主》),把自己的生命作為燃料,投入包括武術在內的中國文化之聖火,那麼,你就成功了,你就是合格的傳承人!至於什麼“嫡傳人”,嫡傳人該做的事可以做,而且要做好,但嫡傳人不要做,做了就很難再進步了,“名為公器無多取,利是身災合少求”(白居易《七律·讀〈老子〉》)。

武術門派的嫡傳人,首選都是自己的兒子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