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潮汕地區的傳統文化保留的很好?

華夏青花564


不僅是潮汕地區,閩粵地區的傳統文化都保護的很好。這要從歷史中找原因。

中國的歷史就是一部中原農耕文明和北方遊牧文明不斷拉鋸,征服和融合的歷史。歷史上遊牧民族在漢民族身上砍的每一刀,漢民族就向南方退一步,直到退到潮汕地區,再後面就是茫茫大海,退無可退。

西晉永嘉之亂,五胡亂華,中原戰火頻繁,一片混亂。西晉宗室士族大家紛紛攜家帶眷渡過長江,向南方遷移。歷史上稱之為“衣冠南渡”。此後歷史上每次中原陷入混亂或遭受外敵入侵,就有大規模的中原移民攜家帶口紛紛向南方遷移。比較大的就有唐朝安史之亂和北宋靖康之亂,中原人一路南下。遷徙的主要路線是從中原遷至江南,再入閩越。南遷的中原移民與南越土著在長期的共同生活中不斷融合同化,在潮汕地區即成為現今的潮汕人。據考證,潮汕人中約90%是中原漢族移民,其他少量是當地的土著民族、少數民族的後裔。

潮汕先民,也就是那些來自中原的移民們,他們的遷移形式的“舉家南遷”,也就是以氏族為單位的整個家族的遷徙。我去過潮汕好多地方,許多家族的祠堂都保護的非常好,許多鄉村都是同姓氏的鄉村,一個村子裡的人都是一個家族繁衍下來的。歷史上也有這樣的記載,如《閩中記》中這樣記載:“永嘉之亂,中原士族,林,黃,陳,鄭,羅先入閔。”

中原人不僅帶來了先進的農耕技術,也帶來了自己的文化習俗等。在今天的潮汕以及閩粵地區,祠堂,寺廟,道觀這些純粹的漢民族的東西,比我在任何地方看見的都多。潮汕先民們從中原帶來的東西,被潮汕人完好地繼承和保存下來了。

其次也和地理位置有關。潮汕地處華南,離北方政治中心很遠。看地形圖就知道,閔粵地區多山,山川河流讓潮汕和中原地區隔絕,這不僅是地理上的隔絕,也是文化上的一種保護。中國歷史上最大的兩次外來文化入侵就是元朝和清朝了。蒙古人和滿人統治了中國四百年左右,在很多方面深深地影響了中國傳統文化。比如今遍佈北京街頭的涮羊肉,就是明顯的遊牧民族遺風。北京的很多飲食習俗,都有蒙古人,滿人,東北遊牧民族的遺風。語言也是這樣,一些蒙古語和滿語也進入漢語詞彙。如埋汰,咋呼,這些詞都是從滿語來的,但在潮汕地區,好像沒人說這些詞哦,不過在北京,我們經常說。

而潮汕地區,和北方山高皇帝遠,受的影響小,即使受影響,憑藉自己文化的獨特性,也可以消解了這種影響。在北方涮羊肉等這些從遊牧民族傳來的習俗就在潮汕地區就沒有那麼受歡迎。潮汕地區的先民們來到這個地方,帶來了自己的語言習俗,和當地的土著融合,經過幾千年的時間,形成了自己獨特的文化。潮汕人是中原移民的一支,在中原地區沒有受到遊牧民族的改造之前已經遷移到此地,因此更純粹地保留了中原傳統文化。如語言,更有古意,粥叫做“糜”,讓人想起那個白痴皇帝司馬衷的“何不食肉糜”。



蝴蝶迷君


首先潮汕地區獨特的語言習慣

雖然潮汕人可以去到廣深或者其他地方,融入那裡的生活氛圍,但是很多的外來人其實比較難以融合在潮汕環境中,來這的人基本都被同化了。

像潮汕話,很多人都是聽不懂的,因為這是比較原始的語種,與普通話有著天壤之別。如果是和潮汕人結婚的,生了孩子都是講潮汕話。

其次,潮汕地區沒有像珠三角那樣的發展工業,而沒那麼多的外來人口

很多潮汕地區的企業,願意用的人還是本地人或者是親屬。而且企業規模普遍較小,偶爾有一些外地人,也沒有形成一定的規模。

再者,潮汕地區的村落都還是宗族為主

宗族勢力強,少數“鄉賢”把持基層,形成了類似傳統士紳社會的結構,所以“營老爺”、拜宗祠、老人政治、歧視女性等所謂的“傳統文化”有存在的土壤。同村同族同姓,世世代代都是這裡的人,所以大家對於傳統習俗的尊崇是刻在骨子裡的,周圍的人都是如此。大家生活的習慣,說的話,做的事情,都是類似的。

比如一個潮汕男孩,自出生開始,就是從儀式上賦予了不同的色彩。比如在過年拜神的時候,給予特別的地位,讓他們參與宗族事項等等。

最後,潮汕地區的地理位置

潮汕地區的地理位置處於廣東省的東北,有“省尾”的感覺。這裡被梅州以山區隔開,與珠三角地區有著天然的差異,自成一派。很多時候,文化偏向於閩南,但是又有自己的特點。

種種複雜的原因相結合,造就瞭如今這個看似“異類“的傳統文化保留地---潮汕。

大家還知道哪些原因嗎?歡迎評論區補充交流!


大頭叔創業記


為何潮汕地區傳統文化保留得很好?關於這個問題,本人作為一個潮州人,希望和大家一起來探討,也歡迎各位發表自己的看法。

首先一點,在本人看來傳統文化能保留得好,在於傳承與信仰。潮州人逢年過節便"敬神"或"祭祖"。為什麼我們要“敬神”,搞個關於某位“大神"的民俗活動呢?

在於什麼,在於信仰。為什麼會被傳承呢?好的,大家認為可以保留下來的就會被傳承,"祭祖"也是一種優良傳統,也是一種對祖先敬仰的文化。要不然潮州祠堂內那四個"見位聞聲"的字是何意?是提醒後人不忘祖先。

其次原因是在於喜聞樂見,什麼可以屬於潮汕地區傳統文化,潮劇,潮州音樂,英歌舞,布馬舞等。他們的存在適應於從前,也適應於未來。當然能世代相傳。

再者傳統文化有它特別的地域"標誌"。你會食鳳凰茶,會唱天頂一隻鵝(潮州童謠)或是哼哼兩句"王金龍命中不幸"。那麼,就自帶光環是個潮人。不管你去到暹羅,德國,新加坡,有潮劇團去演出,你說聽得懂。那麼無需開證明,你是膠已人(自家人)。

最後一方面,在於潮人"念舊",說淺白一點,就是有懷舊的情懷。這種懷舊不是盲目的嚮往,而是發自內心對鄉土文化的熱愛。

正是因為熱愛,才有對傳統文化的繼承,發揚。


潮州競風流


為什麼潮州傳統文化保存好?

那是因為潮州在中國版圖上地處偏遠,以前交通不便,人家都在開放思想、文化創新的時候我們還在遵守舊俗,只有少數先進分子懂得自由開放思想,而大多數潮州人還保留著封建思想,越是低級的城市、鄉村越封建。

所以你可以看到現在潮州人大多數還是在特定的日子拜神燒紙,重男輕女的思想現在也沒完全去除,對外地人的歧視也依舊存在。

這些現象歸根結底就是因為開放思想和封建思想的不合而產生的,但同時也使潮州的傳統文化保留下來。

舉個例子:潮州手拉壺出名吧,但是為什麼沒得到推廣量產,那是因為老一輩的人對自動化、規模化具有排斥心理。他們認為只有自己拉出來的壺才算得上純正手拉壺,這個沒毛病,畢竟機械化自動化後就不是手拉了。但是還有一個重要因素:技術不傳外人、女兒。就算是辦個小工坊招工人也不會把技術全盤托出,而是這幾個工人做壺嘴,那幾個工人做壺蓋,這樣使每個工人都只會一部分,儘管以後他們不做了也沒辦法偷師學藝。

那麼有人要問了:為什麼他們不能交換技術呢?

你真的以為老一輩人想不到這個??老一輩人比誰都精,重要的工藝由他們經手,工人們湊在一起也做不出來。

我記得有一個也是做手拉壺的老人(忘記叫什麼了),人家思想先進,往量產這邊發展,結果被同行罵一臉口水,但是人家堅持下來並且成功了,收入是那些固守舊俗的人的好幾倍。

潮州文化大多數是從以前封建時代保留至今的,所以很多老一輩人並不認同新時代青少年的行為舉止 但我們還是要緊跟時代發展步伐,對傳統文化還是要取其精華,去其糟粕。


沒有名字不要名字


第一:作為潮汕人都很念舊、在海內外都很珍惜鄉土人情,都稱同鄉潮人為“自己人”。

第二:潮汕人都重視節日和各鄉各村的傳統俗例,並很好地把這些古老的文化文藝傳承和保留了下來!例如傳統孩子的成人禮《出花園》及祈求平安幸福的《正月遊神賽會》

第三:潮汕傳統美食和特產,潮汕的美食各式各樣、小食更是琳琅滿目、特色豐富,鄉鄉邨邨都各有精彩的名食;如汕頭牛肉丸、潮州的凍蟹、反沙芋和揭陽新亨的老羅卜乾等等都齊名海內外!

作為潮汕人不僅留住了根也留住了鄉親的情、不僅留住了風俗習慣也留住了古老的傳統文化,讓我們永遠一同傳承下去!


精天命學玄學大師


這段時間,大量潮汕區域的漢民族文化活動引起了網民的關注,我第一次看後,非常感動,似乎基因裡還保留這種記憶,睹物思情之感尤生。

正統漢民族自古在中原棲息,歷史上幾次盛世為漢名族奠定了文化基礎,亂世交融傳播文明,盛世奠定文明。

眾所周知,歷史上幾次亂世,外族入侵,漢民族精英和人民大量遷徙到南方,尤其福建浙江區域,這些人帶著國仇家恨屈辱來到這裡,寄居山裡逃避亂世,這種心態下更加珍惜族人之間的團結和文化的根基,再加上新的家園交通不便,與內地交流少,漢民族文化得以保留傳承。

可惜了中原北方的漢民族在幾次民族大融合,和文化交融後,為適應新的統治者下得以生存,不得不做出改變。

漢文化在潮汕保留下來,雖然今天漢民族是我國主要名族,但重新做到推廣漢民族文化和復興已經很難很難,沒有了根,沒有了土壤,就像漢衣冠復興的艱難。也實在令人惋惜。


趙先生的倆寶貝


謝謝題主的提問。為何潮汕地區的傳統文化保留的很好?這是一個很多人都在關注的話題。分析原因之前,有必要先弄清楚潮汕地區傳統文化的內涵,避免探討起來過於寬泛甚至跑題。

潮汕地區的傳統文化,一般是指粵東潮汕地區潮州民系所創造的文化。主要包括方言、音樂、戲曲、工藝、舞蹈、民俗、建築、人文、飲食等諸多領域。

潮汕地區傳統文化保留很好的原因,除了部分答友提到的以外,個人覺得還有兩個方面的原因。

一是歷史原因。從歷史上看,潮汕地區民眾與閩南民眾同宗同源。潮汕地區歷經數百年的戰亂與自然災害,逐步從中原地區遷徙至東南沿海。這種特殊的歷史原因使得各種傳統文化形式在潮汕地區很好的沿襲下來。

二是地理原因。潮汕地區三面環山,一面環水。改革開放之前,潮汕地區的人口基本上屬於只出不進,自然環境相對閉塞,各種新文化對傳統文化的衝擊力十分有限,傳統文化自然得以很好的傳承。

順便說一句,潮汕文化作為一種傳統文化得以很好的保留無疑是十分可喜的,其精華部分要予以傳承,其封建糟粕也需要認真鑑別並大膽摒棄。

以上個人觀點難免膚淺偏頗,歡迎各位留言發表您的觀點。原創和碼字不易,若有所啟發敬請點贊或轉發。我是漫步世界遺產,喜歡獨立思考,遠離人云亦云,專注文化領域,探究傳統文化,每日分享美文美圖。斧正更多拙作,歡迎點擊右上角添加關注。謝謝。








漫步世界遺產


我個人認為:第一因素是省尾國角,地理位置遠離政權中心,古代交通不便,造成了半管理半放任狀態,只要不威脅到皇權,就得過且過,派兵過來工程浩大,又是南蠻之地,沒什麼利益,相當於義子的地位(江浙一帶是魚米之鄉,就如親生子一樣)。

韓愈被貶來到潮州,帶來了中原先進的文明,潮汕人好的吸收,並且代代相傳。

比如唐朝的茶道、音樂,傳到潮汕後,中原改朝換代,禁止茶道、音樂,說是奢靡之風,禁!中原說禁就能執行到位,省尾國角的潮汕平原,因為太遠,禁止的執行力就弱化,變成了中原變更很快,潮汕基本是保留下來。

潮汕工夫茶其實就是唐朝的茶道,日本茶道也是唐朝茶道的“子孫”,世界四大茶道有兩大茶道是唐朝茶道的分支:潮汕工夫茶、日本茶道。

潮州音樂其實也就是唐樂。用潮汕話讀文言文,相當押韻的。還有很多傳統習俗和文化,都是遠離政治影響,而比較完整的保留下來。

潮汕傳統文化習俗,其實是唐朝文化為主心骨(框架),歷經上千年融合本土特色,沉澱而成的“少數民族”風格,但是民族俗屬仍然是漢族的中華民族文化的一個分支,也是保留得最完整的分支之一。



繁榮豐盛5855547865


粵閩南地區多丘陵,丘陵中衝擊形成的平原不多不大且呈偏僻分散狀態。天邊國角,遠離政治中心,最大可能地避開戰火。這裡猶如桃花源,歷朝歷代由人口遷徙帶來的那些傳統文化可以在這裡來停留融合生髮。所以它慢慢形成的文明有幸可以一脈相傳,原汁原味。

潮汕文明和閩南文明同屬於河洛文明。即是古中原文化,我們的話語就是古中原的河洛話。中國的很多文化習俗生活方式是在宋朝才完備確定的。南宋昺皇帝逃難時,隨其而來潮定居的難民大臣等帶來了優雅的“士大夫文化”,這是非常難得的。比如今天的笛套那時是宮廷裡音樂,功夫茶是宋人的鬥茶,我們拜的床腳婆是宋仁宗的奶孃,三山國王是宋朝皇帝封的,木坑聖王以及雙忠聖王等很多神明都和宋朝的忠君思想推崇有關。且我們比較重視的家族祠堂,門楣名號,喪葬祭祀等,這些都是典型的宋士大夫文明。又且看我們潮汕的重商思想,南宋的海上貿易十分發達,國家當時很大部分的財政是做生意得來的,這在歷朝歷代是很少見。所以我們喝著功夫茶談生意的愜意由來已久,我們大部分是南宋遺民,這在中國絕無僅有!

涯山海戰後,南宋滅亡,日本鬼子說“中華文明亡於宋”。因為這是漢民族代表的中華文明第一次完全地被外族取代掉。宋朝是一個文明仁愛的國度,若從繼承上來看,我們潮汕的傳統文化就是宋的文化,我們就像是中華文明裡的嫡長子。好好珍惜吧,失去容易找回難。

有好的就有壞的,先了解吧。這種傳統也不是說就很了不起,無懈可擊。文革中破除迷信斷了一段時間,後來恢復了。如今的祭祀十分繁雜十分奢侈十分求利都不見得是好事。古德的教育師道等好東西在文革裡丟了還沒找到。佛陀說“若以相求我,以聲音求我,其人行邪道,不見如來。”孔子說“敬鬼神而遠之。”老子說“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我們的傳統文化其實還是有欠缺的。


秋才6


我們潮汕地區有獨特的潮汕文化、有我們獨特的信仰、獨特的家族、宗族信仰!由於地方文化關係,我們潮汕人2000以年前在嫁娶方面,無論是在外地工作、發展,基本都是首先選擇同地區(男女都是潮汕人)通婚,極少數跟別的地區青年男女結婚(海外的也是這種觀念)!一個家庭(族)沒有其他外來文化、習俗進來,都是純潮汕文化,所以當碰到什麼事情就很好溝通、很好說通!由於外來人口少、外地人少,還有我們潮汕人很有同化外來文化的水平,因此外來文化基本沒有、也帶不進來,所以潮汕文化得以完整的保留!(探討地方文化,不喜勿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