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手起家 拼出上千萬資產 他卻把企業捐給了村集體

白手起家 拼出上千萬資產 他卻把企業捐給了村集體

20世紀90年代初,杜天貞將總資產1200萬元的企業捐給了村集體

20世紀90年代初,杜天貞曾被國內多家媒體報道,一時間名聲大噪,是新鄉縣乃至新鄉市著名的典型人物。但之後很多年,他似乎在媒體的視野中銷聲匿跡了。

杜天貞是苦出身,12歲喪母,十七八歲時還穿著奶奶的舊衣服,20歲後開始拉板車運幹泥、做泥瓦匠和木匠、跑運輸,成了一個當時不多見的個體戶。在接受採訪時,他常常提起早年的辛苦。

不同版本的故事中,杜天貞都是那個時代勤勞致富的典型。在做個體生意成為“萬元戶”後,一次偶然的機會,他接觸到封頭設備,發現商機隨後開廠,自此開始了傳奇人生。

企業是他一手創辦下來的,他卻看得沒那麼重。在日夜苦戰並把企業發展得越來越大時,1990年10月1日,他將總資產1200萬元的企業捐給了中街村村集體。

這成為他人生最高潮、最亮眼的一幕。

一波三折的捐廠風波

這一壯舉至今還讓人驚歎。

杜天貞回憶,1990年初,時任中街村村幹部的大哥杜天學回到家後,整天垂頭喪氣,抱怨說:“村幹部真難,不好乾啊!”

為啥難?村裡面窮,窮到連五費提留都交不上。看到村民普遍都比較貧困,村集體也有不少難處,杜天貞心裡很不是滋味兒。

“怎麼才能真正幫助村集體富起來,讓村民都過上好日子呢?”聯想到周圍一些村鎮靠發展集體經濟共同致富,他越想越敞亮:光靠個人拿錢給群眾辦好事兒永遠是杯水車薪,要改變村子的面貌,必須得發展集體企業,有強大的經濟實力。

想通後,他向大哥提議:“我提供資金、設備、原料和場地,把銷路也分給你們,你們來辦廠,掙了是村集體的,賠了是我的。”

其他幹部不相信有這樣的好事兒,半信半疑地同意了。但僅僅幾個月,新建起的封頭廠就破產了。幾個村幹部找到杜天貞,訕訕地說:“企業還是還給你吧,你的好意心領了,我們弄不好,淨丟人……”

好事兒沒辦成,杜天貞更愁了。眼看村裡又要回到以前的局面,杜天貞索性決定把自己的企業轉變成村辦企業,然後他說服了企業的另外兩位股東。

消息傳開後,一下子炸了鍋,村民們議論紛紛,覺得不可思議,“他是不是傻了?白白把大企業捐出去?”有人好心建議:“不如直接拿錢贊助村裡,也能落個好名……”也有一些幹部以為他是一時衝動。可很多天過去了,杜天貞並沒有改口。

捐1200萬元財產圖什麼

經過幾方評估,杜天貞的企業擁有固定和流動資產合計1200萬元,在過渡到村集體名下後,這件事迅速上了媒體頭條。

中組部《組工通訊》專門發文《團結群眾共同致富的帶頭人》,詳細講述了這一事蹟;《中國青年報》以“一個千萬富翁的消失”為題、《新華每日電訊》以“共同富裕一面旗”為題、中央電視臺7套播出90分鐘的專題節目,均詳細講述了他利用這部分資產為村民興辦福利的故事。而《河南日報》等更是大篇幅連載,杜天貞一下子紅了。

“這件事可以說非常轟動,省、市級不少領導都來這兒看,河南省委專門組織全省農村黨支部書記來中街村參觀學習。”杜天貞回憶,“當時就覺得壓力更大了,要更好地做事兒,帶著村民們過好日子……”

即使過去了20多年,現在回想,很多人還覺得不可思議。而接受媒體採訪時,杜天貞很少說什麼。

有人直接問:“你到底圖啥?圖名?”他笑了:“你看我以後,就知道我是不是圖名了。”

有人問:“圖利?”他說:“你看我獲得了什麼利?別人給了什麼利?圖利的話,我早就只顧自己了。”不滿足這些答案,他們隨後熱衷於分析原因:上世紀80年代,杜天貞在富裕起來不久就經常直接拿錢幫助身邊的村民了;買兩臺拖拉機無償幫助村民耕地,拉磚蓋房;花費近30萬元幫村裡修葺河道,修路安燈;其他村民幹個體企業時,他前後幫忙拿主意……許多事早有端倪。

2005年後,裴春亮和範海濤分別在裴寨村和南李莊村捐獻資產為集體辦福利,中街村一些居民覺得很熟悉,“我們這兒早就已經是了。”“那時候想得特別簡單,就是覺得自己這麼多錢也吃不完、花不完,想著要讓身邊的村民也能過得好一點,減去一些負擔,也算多為村裡、多為社會做貢獻吧。”在相隔25年後,杜天貞回憶說,“事情其實沒有大家想得那麼複雜,如果當初真想得那麼複雜的話,反倒不會捐企業了……”在捐獻資產的當年,他被村民推舉為中街村村委會主任,並在之後當選為黨支部書記。

中街村變了樣兒

對中街村這20多年的變化,杜法金一一道來。

老照片上,20世紀90年代初的中街村都是土路,門前道路高低起伏,有的甚至相差2米多,村民的宅基地也七高八低,下了雨,村裡處處泥窪,人都出不來門,甚至還往屋子裡倒灌水,幾十年來一直如此……

杜天貞做的第一件事是修路,把全村宅基地都整修成同樣的高度,經過平整和硬化後,全村道路一下子齊整了。然後是排查老舊危房,出資幫助村民蓋房,“全部修,可不是揀幾個。”杜法金糾正說。接下來是解決農田灌溉和居民飲用水問題,村民們再碰到旱季不用愁了。

“把各項基礎設施,危房、路等修繕一遍,其實就是在提高基本的居住、出行等生存條件。”杜法金總結。

村民杜衛星在中街村生活了30多年,剛好經歷了這一波變化。上中學時,他就知道學校的兩所教學樓是杜天貞出資蓋的,後來又配齊了各種電教器材等現代化設備,給民辦教師發工資,給老師發福利,都是杜天貞掏的腰包。

1997年,杜衛星考入新鄉縣高中,村集體獎勵他500元;2001年考入大學後,村集體又獎勵他們家3000元。20多年來,像杜衛星一樣的大學生在村裡有近百名。

回到中街村後,杜衛星在小冀鎮做起了個體生意,但多年來,除了村民應繳的各項費用由村集體代繳外,每年年終時,他還分得數百元的企業紅利,而包括耕地和生活用的電費也一直由村集體承擔。

20多年來,杜天貞究竟投了多少錢用於村子的福利建設,沒有人統計過。

“像貧困戶、殘疾人、長年臥病在床的、低收入或沒收入的,他在一一看望後,該留錢留錢,該辦低保辦低保。”杜法金介紹,2001年,杜天貞投資1000萬元興建了殘疾人福利工廠,安排殘疾人就業。起初有100多個殘疾人,現在還有40多人。

2010年後,早些年興建的第一批自來水、汙水管網又進入了新一輪的升級改造。

對這些福利,不少村民習以為常,“都是杜天貞書記免費提供的。”但回憶時又覺得說不完,“要說的太多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