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亭之逸,息人之劳——话当年重修下马岭茶亭的慈善事迹

在伟人故里中山,对于文化底蕴深厚、名人古迹众多的南区而言,下马岭茶亭算不上最有名。毕竟,这里曾有过南宋皇帝赵昰逃难驻跸的历史,亦有乡贤马南宝护帝抗敌有功受封侍郎的事迹,留下了“宋帝遗迹”“侍郎故居”牌坊;这里也是民国四大百货公司的两大公司创始人“先施”马应彪和“永安”郭乐兄弟的故乡,留下“马公纪念堂”和“沛勋堂”故居;这里更是中山华侨最多的镇区之一,中西合璧风格的侨房和传统广府民居遍布村落。然而,在这片毓秀之地,有这一方小小茶亭,从其历次的修筑历史,依稀可以看到代代南区乡人仁爱乡里、乐善好施的精神传承。

以亭之逸,息人之劳——话当年重修下马岭茶亭的慈善事迹

南区沛勋堂,摄于2013年

以亭之逸,息人之劳——话当年重修下马岭茶亭的慈善事迹

南区树涌村的古建筑,摄于2013年

中山古称“香山”,设县于南宋时期,明洪武年间被划分为11个坊都,现今南区地域大概等同于当时的“良字都”,清道光年间重新划分后改为“仁良都”,后世习惯称之为“良都”。良都东南中部是连绵的低矮山脉,明清通往澳门的驿道“岐澳古道”贯穿其中,经过良都的这段被称为“良都孔道”,途经下马岭。征信录收录的民国24年(1935年)3月中山县政府发布关于重修茶亭的布告中亦提及:“本邑良都迤南有下马岭,为澳岐交通之孔道,亦四乡出入之通衢。”由此可知当时下马岭茶亭在交通路网中的重要性。

以亭之逸,息人之劳——话当年重修下马岭茶亭的慈善事迹

南区乡间风景,摄于2013年

下马岭茶亭始建于明永乐年间,历经三次重修。中山市档案馆馆藏档案《中华民国念(廿)四年重修中山下马岭话茶山馆征信录》(以下简称“征信录”),收录了清代和民国两次重修下马岭茶亭的详细记录,为我们了解它的历史提供了丰富的史实和重要的佐证。

同心勠力三十载,乡贤施善筑茶亭

第一次重修下马岭茶亭是在清同治年间,征信录后部分收录的当地士绅杨荫光所作《下马岭茶亭序》详细记录了茶亭的重修和经营始末。

下马岭茶亭原是一方草寮,“好义者煮茗饷行客”,久经风雨,倾圮荒废,蔓草丛生。一日,当地士绅缪琦清路过见状,甚觉可惜,想“复其旧以便行旅”,于是与士绅陈子清、何赞清商议,决定发起募捐重建。缪琦清带头捐出了名下产业,乡人亦都踊跃资助。倡议始于同治4年(1865年),茶亭落成于同治7年(1868年),“费金钱四百有奇”,“欣助洋蚨一百翼者,则缪君辉堂也;共集洋蚨一百六十翼者,则横滨诸君也”。为了让茶亭能够长久维系,缪何二君发起成立“樾滋社”,联合38位社员,每年捐献一金,雇佣工人为过往行人免费施茶。其后,板桥村“三益会”又捐款250金,购置安澜街瓦铺6间,将每年的租金作为维系茶亭的经费。

以亭之逸,息人之劳——话当年重修下马岭茶亭的慈善事迹

征信录收录的杨荫光所作《下马岭茶亭序》

除茶亭外,缪君等人还另购地置屋,建“话茶山馆”,并请曾任清朝制军、退休归乡养老的曾望颜题额。馆中供奉主宰文运之神的“奎(魁)斗星君”,左右设厢房供看守者居住。“前亭三楹,罗列茶具,则行道者所憩息也;亭外溪水环绕,甃之以石,则涤濯者所取适也。亭后山园十余亩,多松杉榄橄杂以修竹,清风一过,树声溪声琤琮悦耳。衔杯啜茗,悠然自得,若忘乎行路之难也。”如此景象,称其为旅人行客、文人雅士的世外桃源也不为过。

以亭之逸,息人之劳——话当年重修下马岭茶亭的慈善事迹

第一次重修下马岭茶亭时,乡贤们留下的墨宝,收录于征信录中

以亭之逸,息人之劳——话当年重修下马岭茶亭的慈善事迹

第一次重修下马岭茶亭时,乡贤们留下的墨宝,收录于征信录中

杨荫光作《下马岭茶亭序》时,重修后的茶亭已经营了30余年。缪琦清感于自身年迈,于是“会计各款,刊征信录”,以期后辈能够接办好茶馆,并请杨荫光作此序,详述始末。序中,杨荫光忆起自己辞官返乡那年,舟车劳顿,经过茶亭时的见闻:“瞻顾周道,络绎不绝,樵者耕者乘舆者骑马者负担者咸集于此,或坐或卧或漱或沦茗啖菓。以亭之逸,息人之劳。”感同身受的他或许从中看到了慈善的真意,想人之所想、为人之所需,也理解了乡贤们的责任与苦心,正如欧阳修在《醉翁亭记》里慨叹的“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见贤思齐追足迹,复修亭馆惠桑梓

纵观历史,短短的30年,许多人物事迹便可历经沧海桑田,更何况某个乡间的一方小小茶亭。

到了民国23年(1934年),距第一次重修下马岭茶亭,已经过去60多年了。因为年久失修,虫蚁侵蠹严重,下马岭茶亭已坍塌不存,话茶山馆也濒临倾覆。所幸,安澜街商铺的微薄租金还维系着施茶的善举,缪琦清等乡贤的后人惨淡经营,“屡图修复,惟以公私交冗,棉力无多,乞未实行”。时移世易,传统士绅阶层渐渐淡出历史的舞台,这次重修茶亭的是拥有雄厚财力,“平日均以豪侠称也,地方公益,维持恐后”的侨商。

以亭之逸,息人之劳——话当年重修下马岭茶亭的慈善事迹

征信录收录的《重修良都下马岭话茶山馆记》(1935年)

以亭之逸,息人之劳——话当年重修下马岭茶亭的慈善事迹

征信录收录的《重建良都下马岭话茶山馆碑记》(1935年)

先施百货创始人之一马永灿、永安百货创始人之一郭泉,以及永安水火保险公司总司理林弼南三人,见茶亭荒落,“念昔贤一片仁慈,何忍听其湮没”,于是向驻香港中山侨商会提议重修茶亭,得到一致赞成。募捐发起,短短数月便筹够善款,共计银元7083.94元,工程开始动工。

以亭之逸,息人之劳——话当年重修下马岭茶亭的慈善事迹

重修茶亭发起人之一、侨商林弼南,征信录收录照片

民国24年(1935年),工程竣工,历时半年多,重建后的下马岭茶亭焕然一新。亭馆抛弃了原来易被虫蛀的木结构,改用“铁筋三合土结筑”,并且在昔日规模的基础上“稍增高而微广之”;茶亭旁边的渠水得以疏通,便于挹水烹茶;周围的林木得到添补修剪,既遮阳又美观;树荫下新添置了石凳,以备过往行人休息;后人珍视的先贤墨宝“话茶山馆”等得以保留并翻新,并新添门口联“引泉循故道,适馆继前贤”;亭馆四周崎岖难行的山路,得到铲平拓宽,大大方便了乡人和过客。

以亭之逸,息人之劳——话当年重修下马岭茶亭的慈善事迹

征信录收录的下马岭茶亭刚修复完工时拍摄的照片

以亭之逸,息人之劳——话当年重修下马岭茶亭的慈善事迹

征信录收录的下马岭茶亭刚修复完工时拍摄的照片

这些重建事迹都记录在《重修良都下马岭话茶山馆记》《重建良都下马岭话茶山馆碑记》(1935年)中,并收录在征信录里。征信录还详细列明了65名“劝捐员”所组成的46个“缘部”的捐款人及款数,以及支出的每一笔工人费、材料费,进行收支比对,并附上会计师证明书:“民国廿四年重修中山良都话茶山馆筹办处进支部内之总结及各账部存据查核相符”。

以亭之逸,息人之劳——话当年重修下马岭茶亭的慈善事迹

征信录详细列明65名“劝捐员”的名字

以亭之逸,息人之劳——话当年重修下马岭茶亭的慈善事迹

征信录详细列明每一笔收入款项,总收入银元7083.94元

征信录中的几张照片格外引人注目,那是下马岭茶亭刚修复完工时拍摄的,照片中的亭馆建筑簇新雅致,周围环境干净齐整。茶亭重现昔日兴盛风貌,想必临近乡人和过往旅客都欣然乐见吧!

以亭之逸,息人之劳——话当年重修下马岭茶亭的慈善事迹

征信录收录的下马岭茶亭刚修复完工时拍摄的照片

以亭之逸,息人之劳——话当年重修下马岭茶亭的慈善事迹

征信录收录的下马岭茶亭刚修复完工时拍摄的照片

以亭之逸,息人之劳——话当年重修下马岭茶亭的慈善事迹

征信录收录的下马岭茶亭刚修复完工时拍摄的照片

时间年轮不断向前,壹甲子又过去了。1999年,下马岭茶亭经历第三次复修,外围加筑了围墙,形成庭院,茶亭和话茶山馆基本保留了第二次修复时的模样。2012年,茶亭被市政府列为中山市不可移动文物。如今车流穿行的国道和快线代替了昔日的古道,茶亭施茶的功用虽已不在,但慈善精神依旧在传承,它在每一位乐于公益的后代乡人身上延续。他们的义举像涓涓细流、汇成江河,构成了中山这一博爱名城的浩荡源流。

《中华民国念(廿)四年重修中山下马岭话茶山馆征信录》中山市档案馆馆藏档案

《中山村情》(第一卷)中山市人民政府地方志办公室编

文丨陈琳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