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和一個沉默的人溝通?

“每次我想跟他好好溝通的時候,他都什麼都不說。”

溝通很重要,這是我們每個人都明白的一件事情。在一段關係裡,只有通過不斷的溝通,才能夠抵達彼此內心的深處,達到真正的契合。

可是,我們也常常遇到這樣子的情況。自己希望能夠與伴侶好好的進行溝通,可是對方卻沒有表示出想要回應的意願。

我們的溝通,究竟出現了什麼問題?這可能是很多人心中的一個疑問。

如何和一個沉默的人溝通?

溝通就是說話?

對於溝通,我們存在著這樣一個誤解。溝通=說話。

“你不說,我怎麼知道你在想些什麼呢?”

這句話聽起來很有道理,但事實上,卻是溝通中很大的一個誤區。

溝通的本質是什麼?溝通是一種需要。我們需要藉由溝通,來完成自我認知的需要、認同需要,以及與他人共同尋求解決問題的策略。因此,溝通的很重要的一個環節,便是在與他人交互的過程之中,蒐集信息,分析信息,輸出信息。

而我們的誤區就在於,我們將信息的蒐集過分的依賴於言語,而忽略了其他非言語信息所傳遞出來的資訊。

沉默也是一種溝通?

“你為什麼不說話?你對我有什麼不滿意,你可以說啊。”

有的時候,我們明明感受到了,對方內心有著千言萬語,可是眼前面對著的這個人,嘴巴卻像是上了一把無形的鎖。

而我們通常使用的策略就是,不斷的尋找打開門的鑰匙。

“是不是我哪裡做的不夠好?”“你工作遇到麻煩了?”“你是不是有外遇了?”

結果常常是我們以為自己握有千萬把能開鎖的鑰匙,但一一試過之後才發現,沒有一把能打開眼前的這個鎖。最後在門口生氣的跺腳,自顧自的發洩著情緒。

事實上,這個時候,能夠開鎖的可能不是言語,而是觀察。

對於一個人來說,即使不說話,他的內心狀態也會藉由一些非言語信息而傳遞出來。

弗洛伊德說,沒有人能夠隱藏秘密,如果他的嘴巴不說話,那麼他的指尖會說話。

我們可以藉由以下幾個內容,來觀察對方的心理狀態。

如何和一個沉默的人溝通?

1. 人際距離

人類學家霍爾將人際距離分為四種,親密距離(約0-0.5米)、個人距離(0.5~1.2米)、社會距離(1.2~3.5米)、公眾距離(3.5~7.5米)。

冷戰時,伴侶選擇的不同距離,通常也意味著他們內心不同的心理狀態。

保持親密距離,通常意味著,我想說,可是我不知道如何表達。這件事情我需要讓你知道,可是我說不出口。

保持個人距離,通常意味著,這件事比較屬於我個人領域的事,我可以與你進行協商,但也可以通過其他渠道解決。

保持社會距離,通常意味著,這是我的私事,我不希望你來過問,我需要給自己留下足夠的私人空間。

對於不同的伴侶,心理距離也有不同的衡量模式,我們需要通過平常的生活習慣與空間的大小來進行衡量。

2. 姿態

一個對談話感興趣或者渴望表達的人,身體前傾是一個明顯的信號。

身體蜷縮,將雙手隱藏通常是一種自卑和焦慮的表現。

筆直的坐著,證明此人內心底氣很足,可能還有一種藐視的意味。認為自己是佔理的一方,而對方的表現,在自己的眼裡是一種無理取鬧。

雙手抱頭後仰,這通常表示著一種無所謂,你愛怎樣就怎樣吧,反正我自己有自己的想法和行為方式。

如何和一個沉默的人溝通?

3. 眼神接觸

眼神交流也是溝通中一個很重要的環節。通常我們可以將其分為三種。

一積極關注。保持眼神接觸,並伴隨著點頭或微笑等正面的微表情,這是一種對於談話給予正面的肯定信息。你說吧,我聽著呢。可能你此刻的言語說到了他的心坎裡,雖然對於自己的內心感受還未能明晰的表達,但你的談話讓他感受到了共情與同理心。

二消極關注。保持眼神接觸,但伴隨著的是搖頭或憤怒悲傷的微表情。這是一種對談話所傳遞信息的否認,表示你的言論在某些部分刺傷了自己,渴望終止談話,或者急切的想要宣洩自己內心的情緒。

三眼神迴避。通常內心懷有愧疚感或希望暫時迴避問題的人,會採取眼神迴避的方式。這樣子的方式意味著對方還沒有整理好自己內心的思緒,還未做好自我表露的決心,此時不斷的逼問往往會使他的內心更加焦慮。他的眼神,實際上是在說,此刻我需要一點獨處的空間,來整理好自己的思緒。

非言語信息是一種很重要的溝通方式,但我們也無法通過機械化的公式來進行分析。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行為方式與生活習慣,在溝通的過程中,藉由不斷的深入瞭解,我們也能夠更加準確的從不同的側面去了解他的內心狀態。

溝通永遠是流動的,因為每個人都在變化。言語也不能代表一切,有的時候,無聲勝有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