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匠心!东阿阿胶和中膏膏方 制作技艺走上中国大运河文旅大会

金秋十月,江北水城群贤毕至、胜友如云。2019中国大运河·江北水城文旅大会暨第五届运河论坛在聊城市会议接待中心隆重召开。来自运河城市的代表,运河问题研究专家、学者以及从事文旅产业发展的企业家等齐聚一堂,共商文旅融合发展大业,共议运河保护传承大计。同时,2019中国大运河·江北水城文旅大会——运河庙会·特产展销会也在聊城水上古城景区举办,游运河、逛古城、品阿胶……其中阿胶养生文化受到关注和追捧。

东阿县东依泰山,南临黄河,隶属“运河古都”聊城市,为中国阿胶之乡。阿胶与膏方制作技艺一脉相承,代代相续。东阿阿胶股份有限公司和山东中膏滋补品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作为企业代表受邀参加运河庙会·特产展销会,向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嘉宾展示东阿县东阿阿胶制作技艺和东阿县中膏膏方制作技艺,让游客们领略到聊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魅力,感受到了聊城历史文化的悠久。

记者了解到,东阿县传统滋补企业仅有这两家受邀参加本次运河庙会·特产展销会。“阿胶,出东阿,故名阿胶”阿胶养生文化分布在京杭大运河沿线,当时聊城号称东昌府,依托大运河,富甲一方,而东阿县就是东昌府的治下。据悉,在2019年东阿县人民政府公布的第5批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山东中膏滋补品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的中膏阿胶传统制作技艺和中膏膏方制作技艺,同时入选东阿县第五批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成为东阿县首家获得“双非遗”保护单位的企业。

膏方文化作为中医养生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流传千年,享誉万家,它深植于中国传统文化土壤,蕴含着丰富的哲学精神。“膏方”作为中医药“膏丹丸散”最核心四种剂型之首,《山海经》记载:言味好皆滑为膏,如指内容,以为物之精粹,如指作用,以滋养膏润为长。经过3000年的发展,膏方进一步细分为“内服和外敷两类,其中内服膏方因起滋补作用广泛适用于内、外、妇、儿、伤骨等大病后体虚者。中国膏方的制作技艺,在中国广为分布,尤其以长江以南最为广泛密集。作为北派膏方的典型代表,“中膏膏方制作技艺”主要分布在山东省聊城市东阿县,创始人为清中期山东人氏曾德生,在京师承“妇科宗主”——崔建庵。在得到恩师真传的基础上,博采众医家之长,提出“中道入药”的思想,中医之本在于阴阳平衡,阴阳平衡在于“中”,在此思想的基础上独创“中道制膏法”,由曾德生创立并传承至今的“中膏膏方制作技艺”,是在总结历代膏方制备精华的基础上,注入独到的思想和方法,是中国膏方制作技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国膏方文化的传承有着承前启后的意义。

东阿县是阿胶的发源地,在已经挖掘整理出的3000多张古代验方中,阿胶被广泛地应用于膏方的制作。曾德生发愿学习制胶,于是遍访东阿制胶名师,道光九年,曾德生返回山东老家,寻遍东阿周边方圆60里,拜访胶头36人,堂口23家,历时三年,并结合多年行医经验,参照先师所授秘方,对阿胶的配方以及制作工艺加以筛选改进,将膏方制作的“浸泡煮熬煎炼烊炆蒸”9字心法,应用于阿胶的炼制。结合东阿县本地名师的传统技法将阿胶的熬制工艺总结为“冬至取皮,子时起灶。金锅银铲,桑木火烧。水火相济,九转成胶。天道九九,繁不可少。冬去春来,立夏成胶。”以上口诀经历7代人的口传心授形成了独特的“中膏九转阿胶制作技艺”。曾德生创立并传承至今的“中膏九转炼胶技艺”,是在总结东阿历代制备精华的基础上,注入独到的思想和方法,是东阿县阿胶制作技艺的重要组成部分。

目前聊城市委市政府正着力将大运河聊城段打造成为“文化的河、流动的河、美丽的河、繁荣的河”。将按照古运河流经路线,将运河沿线节点串联一体,通过沿途乡村旅游、温泉养生、体育健身等一系列项目建设,实现“游运河、泡温泉、尝小吃、品阿胶、做好汉、研文学、聊聊城”的独特旅游生活休闲方式,力争使聊城成为京杭大运河上最具吸引力的生态旅游文化名城。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