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再搞错了,粤语不是古汉语

岭南文化,源远流长,采中原之精粹,纳四海之风,融汇升华,自成宗系

——《广东的方言》

很多在探究粤语的,总会有意或无意地把粤语说成是古汉语,这其实是有失偏颇的说。诚

然粤语无论其构成的成分还是其形成和发展的历史都与古汉语有说不清,道不明的关系。但

究其根本,粤语的应用群体还是历史轨迹都与古汉语有很大区别。

粤语形成的成分多样化比古汉语复杂

在《广东的方言》一书认为粤语有多个其他方言成分,这是目前关于粤语形成比较权威的说

法,那么都有哪些方言的成分呢?

首先粤语具有中原语言文化的成分!这个是毋庸置疑的。在广州出土的西汉南越王墓中文

物,上雕刻的文字都是篆书和隶书,这就说明秦汉时期粤语言文化中就有中原语言文化的身

影。因为篆书和隶书是秦始皇在中原政治得到统一后,实行

一法度衡石丈尺,车同轨,书同

文字的文化统一后,中原地区所使用的书面文字。奉命南征百越的赵佗实施了和辑百越的政,

南迁的中原自然就带来中原的语言文化了,所以粤语中有中原的语言成分是有实际历证明

的。

不要再搞错了,粤语不是古汉语

粤语是自成一系的语言,其成分当然不仅仅有中原地区的语言文化了。在《广东的方言》

一书中还有南楚语言的成分。书中列举西汉扬雄《方言》中的例子也被很多人引用,这就不

细说。但是除了这些,也同样是扬雄的《猷轩使者绝代语释別国方言》中有: 蝼螲谓之蝼蛄

(音窒塞。)或谓之蟓蛉。(象铃二音。)南楚谓之杜狗,或谓之蛞蝼。蛞蝼在肇庆的高要叫

土狗,这与西汉南楚音的杜狗相近,凡此种种都说明了粤语中有南楚语言文化的成分。

粤在素时与越相通,既然叫做粤语又怎会越地的本土成分呢?现在壮,黎等少数民族都被

认为是古代越人的后代。因为在考证粤语的本土成分都从这些少数民族的语言文化中求证

的。这在《广东的方言》一书列举例子太多了,就不赘述了。就说一个属于广府语言片区的

怀集标语的"猪"音母,与壮语的叫法是一样的。因而粤语中有本土语言成分这一点也是毋容

置疑的!

粤语成分多样化使得粤语有着集各家之所长的优势,这也是与古汉语有着很大的区別!

粤语在特殊的形和发展历史中形成独立于古汉语之外语言体系。

根据众多语言学者的研究,粤语的形成和发展,完善经历了多个历史阶段而且各阶段都具

有其特。

首先是其形成阶段,这个是众说纷纭。有的说是先秦时代比如《广东的方言》就列举了清

初诗人的:谁言七郡初归汉等来证明此观点。还有无论是在《广东通志》还是《广东新语》中

都有说到先秦时期越人就与"中国之人"有往来。这些都能证明粤语至少在先秦时期就初具模

形。但窃以为真正形成的还是在秦以后,因为在秦朝以后才有大规模的中原人南迁。但即使

在秦朝以后形成也说明粤语和古汉语有同样的历史底蕴。因为粤语与古汉语一样都承袭了先

秦和秦朝的语言文化。

粤语的发展阶段被认为是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这也是各有说法。有的认为五胡乱华,衣

冠南渡是南渡到江南而非岭南。所以南北朝时期中原语言文化对粤语没有影响。但是从南北

朝的历史来看。五胡乱华,乱的不仅是江北,江南也难以幸免。所以此种说法有失偏颇。《广

东的方言》中也引用了《交广记》中的:西晋建兴三年,江扬二州,经石冰,陈敏之乱后,民

多徙广州,诏加存恤。来论证衣冠南渡是到了岭南。南渡的士人,豪族带来的语言文化自然

对粤语的发展产生影响,但也只是有一定影响,却没有取而代之,所以粤语依然有独立性。

到了唐宋后,特别是张九龄开凿大庾岭交通相对方便后,南迁体量增大。粤语大量接纳融

合中原语言文化。到了广州成为对外贸易城市,经济比重增大后。粤语基本发展成了各方

面都有別于古汉语的语言体系了。

综合而言,粤语虽然有古汉语的成分。但是却从多方面都是有別于古汉语的,所以说粤语

是古汉语的说法是不成立的。

既然粤语不是古汉语,那么为什么总有人有意或无意把粤语曲解成古汉语的呢?这在客观

和主观两方面的原因。

客观方面,粤语比现代汉语(狭义的现代汉语指的是普通话)保留了更多的古汉语成分。

这体现在多方面的。

在词意字义上都有所体现。比如在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的几时就粤语中的"几

时"所表达的意思是一样的,都是表示:什么时候。又如李煜的《虞美人》问君能有几多愁

的"几多"就粤语一样都是表示"多少"的意思。但有的字相同,所表示的意思却不一样的。比

如李白的《将进酒》莫使金樽空对月中"樽"。粤语所指是瓶子而此诗所表示却是一种酒杯,

不能混为一谈。

不要再搞错了,粤语不是古汉语

普通话(狭义的现代汉语),是在整个汉语体系中被阉割的最严重的语种,可以说除了方

便各种人群学习和使用外,其底蕴比各个方言都要差。在读音方面古汉语分上声,去声,平

声,入声。而普通话却只有阴平,阳平,上声和去声省了入声。在韵母的保留上,《广韵》

收辑了二百多个韵母,而普通话只保留了三十九韵母,比吴语,闽语都要少。粤语却保留了

九十多个韵母,比普通话多了很多!这也为什么用粤语读唐诗床比较顺囗的原因。比如陆游

的《钗头凤》红酥手,黄藤洒,满城春色宫墙柳,中的"手","酒"和"柳"用普通话读不压韵但

用粤语都读"ou"韵,酒音走,柳音搂因而就压韵了。又如下阙的东风恶,欢情薄,一怀愁绪

几年离索。普通话读就比较拗口,但粤语中的"恶","薄","索"都"o"韵。又如海南十怪中的:

牛头淋雨牛尾晒,人不穿鞋牛穿鞋中"晒"和"鞋"普通分别是 sai 和 xie,明显韵母就不一样了。但粤语"鞋"读 hai 就与"晒"压韵了

正因以种种使得很多人从客观上认为粤语就汉语,这就有点一叶障目了。

在主观方面是因为本土人群对自身语言文化的不自信而产生的对古汉语的过度崇拜。

这与岭南的地理历史人文有莫的关系。《广东新语》中有地至广南而尽峤南火地。《旧唐

书.地理志》中有南海五岭之南,涨海之北,三代以内俱为荒服。这些说明岭南地处中国南陲

边地。这种科技发达的今天倒没什么!但在古代因炎热多雨多大风的地方却是个不宜人居的

地方,因而地广人稀,但却草木四季俱荣。人迹稀少,草木枯叶厚积就与湿汽结合产障气。

可以说生存条件非常恶劣,以农耕为主经济手段的社会,生产力自然也落后。与岭南恶劣

的生存条件不一样,中原地区气候适宜,地势平坦。更适合农耕的发展,因而有发达的农业

生产力,这是封建社会的主要经济手段。所以中原的经济发达,经济的发达自然为文化的发

展提供条件。而岭南却因为生存条件恶劣,缺乏经济条件,文化发展自然也相对滞后了。古

代一直都岭南视作蛮荒之地。《广东通志》记载秦汉时即使花费大军事力量征服岭南之地,也

是不屑进行税收的。即使在唐宋后也一直都流放,谪迁之地。

中原地区的文化蓬勃发展与岭南文化发展滞后,自然使得岭南人对中原汉文化的向往崇拜了。落后对先进的向往,这是人性使然。就像今天依然有很多人对欧美洋文化的向往一样。编写《广东新语》的屈大均是地道的广东人,但他书中却写到:南越文章以尉佗为始。所上文帝书,辞甚淳雅,其为中国人代之耶

!赵佗是中原人,这个“中国人”也是中原人。言下之意,淳雅之词都是书中原人之手?又有粤处炎荒,去古帝王都会最远,固其声教不及先者也。字里行间都体对中原文化的往。这在古代是无可厚非,因为只有向往才能虚学习。这种奉中原为正朔的思想也一直延续,于是给粤地文人形成古汉文化是先进文化象征的根深蒂固的观念。殊不知,粤语发展时至今日已经自成体系。与古汉语一样有深厚的底蕴

粤一直到民国时期都两广的统称,广西叫粤西,广东叫粤东。因而粤语指的是两广的白话,

但现一粤语,广西人就认为是广东话,广西人说的白话这显然也是一种底气不足不自信的表

现,感觉一提到粤语就要广东攀亲一样。《广东的方言》也指出把粤语比作广东话是有失偏

颇的。因而为何一提到粤语就不自信的站出来撇清关系呢?

不要再搞错了,粤语不是古汉语

凡此种种,说明粤语有粤语的文化体系,虽然有着古汉语的身影,但却与古汉语有区别的,

粤人应对粤语有自信。正如元人陈大元所说:广为邹鲁之滨,诗书文物之盛,不减中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