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金融》|孫祁祥 範娟娟:新中國保險業發展的經驗

《中國金融》|孫祁祥 範娟娟:新中國保險業發展的經驗

導讀:

我國保險業20上世紀80年代恢復營業以來,不斷推進行業變革創新,一直保持強勁的發展勢頭,建成了全球第二大保險市場《中国金融》|孙祁祥 范娟娟:新中国保险业发展的经验作者|孫祁祥 範娟娟「北京大學經濟學院,孫祁祥為經濟學院前院長、PPP研究中心
主任;中國人民健康保險股份有限公司」

文章|《中國金融》2019年第19期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開闢了中華民族歷史的新紀元,也開啟了保險業在東方大國發展的新時代。我國保險業20上世紀80年代復業以來,不斷推進行業變革創新,一直保持強勁的發展勢頭,建成了全球第二大保險市場,在服務民生、支持經濟發展、優化金融結構、提升社會管理服務效能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贏得了國際同行的認同和尊重,以不可辯駁的歷史性成就彰顯了社會主義制度的巨大優越性和鮮活生命力。

新中國70年保險業發展的歷史性成就

可以說,中國保險業的發展史就是一部中國經濟社會的變遷史。70年來保險業的發展大致可分為改革開放前、後兩大階段三個時期:一是新中國保險業的起步時期(1949~1958年),建立了統一的國家保險;二是保險業的停滯時期(1959~1979年),國內保險業務基本停辦;三是保險業的復業騰飛時期(1980年至今),保險業進入了全面發展的歷史階段。

  • 改革開放前保險業的發展狀況

新中國成立之初,黨中央就把建設和發展中國化保險業擺上了重要日程。新中國成立前夕,大量外國保險資本逃離中國市場,華商保險公司為快速抽逃資金也大量亂放折扣進行不正當競爭,保險市場正常的經營秩序遭到嚴重破壞。整頓和改造私營保險業、創辦國營保險公司以及清退外國保險公司,是當時國家政治經濟形勢發展的要求。1949年10月20日,中國人民保險公司正式成立,隨後以超常規速度建立了分佈全國的分支機構和代理機構。到1950年6月,不到半年的時間,全國就成立了5個大區公司、31個省分公司、8個支公司25個辦事處和4個營業部及派駐所;到1952年末,全國的分支機構多達1300多個,超過三分之一的縣市設立了分支機構,一舉改變了新中國成立前外國資本控制中國保險市場的壟斷局面,極大地維護了國家的金融安全,為保險業在新中國成立初期的穩定和發展發揮了重要作用。根據全國第三次保險會議數據,外國在華保險公司的保費收入1949年佔全國市場的60%,1950年降到不足10%,1951年、1952年的佔比幾乎可以忽略不計。中國保險業由此進入了為期十年(1949~1959年)的起步發展時期。

1958年,因受“左傾”思想和“主義”之爭的影響,10月份召開的全國財貿會議提出停辦國內業務,12月正式決定停辦國內業務,全國保險業務停辦善後清理工作隨即展開,中國保險業陷入了長達20年的停滯期。但因為當時國際貿易和國際信貸中不能缺失保險業務的客觀原因,以及所謂“保守派”等老一代保險人的堅持努力,保險涉外業務得以保留,仍有一些保險工作者(比如被後人戲稱的“九人治喪委員會”)在壓力下負重前行,這為改革開放以後我國保險業的恢復和發展留下了珍貴的薪火。

  • 改革開放後保險業的發展成就

1978年的改革開放,為中國的保險業帶來了繁榮發展的春天。進入新時代以來,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在黨中央、國務院的正確領導下,保險業不斷解放和發展生產力,發展水平連續邁上新臺階,整體實力顯著增強,中國成為世界上保險業發展速度最快的國家,在世界保險發展史上也鮮有先例。歸結起來,其發展成就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保費收入快速增長。保費收入從1980年的4.6億元增長到2018年的3.8萬億元,年均增長率26.8%;在全球保險市場中的份額從不足0.1%增至11%,成為全球保險市場的主要增長引擎;保險深度從1980年的0.1%提升到2018年的4.22%;保險密度從1980年的0.47元/人提高到2018年的2724元/人,民眾的保險意識在不斷加強,風險意識和對保險功能的認識隨著經濟水平和生活水平的提高而提升。

二是市場供給主體日益增多。保險機構數量從1979年的1家增加到2018年的226家,綜合性公司與專業性公司、中資與外資保險公司共存競爭的市場格局基本形成,市場集中度不斷下降,市場整體效率正在不斷提高。

三是保險資產規模穩步擴大。資產規模從1980年的14.52億元增加到2018年的18.3萬億元,年均增長率28.22%。在2018年《財富》雜誌評選的世界500強企業中,中國大陸保險企業已佔據7席,進入世界500強的企業數量僅次於美國。目前,保險業資產運用能力顯著提升,已經成為中國資本市場上的主力軍,在提高金融資源配置效率、增強金融體系運行的穩健性和協調性方面發揮了日益重要的作用,形成了一批具有影響力的投資項目,如參與京滬高鐵、南水北調、市場化債轉股、“一帶一路”、長江經濟帶、京津冀協同發展、棚戶區改造、清潔能源等綠色產業投資。

四是風險保障能力持續提升。僅2018年,保險業為全社會提供的各類保險保障就高達6897萬億元,在以下四方面的保障作用尤為突出。首先,農業保障體系。農險已覆蓋我國所有省份,農險規模躍居亞洲第一、世界第二,在助推脫貧攻堅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全年為1.95億戶次農戶提供風險保障3.46萬億元;涉農小額貸款保證保險賠付支出8.3億元,幫助20萬農戶撬動“三農”融資貸款138億元。其次,社會保障體系。全年健康險業務賠款和給付1744.34億元,賠付支出同比增長34.7%,在全國衛生總費用中佔比首次突破3%;大病保險覆蓋居民已突破10億人,累計賠付超過1900萬人次,實際報銷比例在基本醫保基礎上平均提升14%。再次,社會治理體系。截至2018年底,責任保險提供風險保障累計866.06萬億元;醫療責任保險覆蓋近11萬家醫療機構;環境汙染責任險為1.4萬餘家企業提供了近360億元風險保障;校方責任保險為近30萬家學校提供了近27萬億元風險保障,已經基本實現義務教育階段全覆蓋。最後,巨災保障體制。截至2018年底,住宅地震巨災保險已累計為全國606萬戶家庭提供了超過2665億元的風險保障。

五是國際影響力日漸增強。

中國保險業先後加入國際保險監督官協會和國際養老金監督官協會,並當選為國際養老金監督官協會執行委員會委員,成為國際保險界的重要一員。隨著中國保險業在世界保險業中地位的提升,在國際保險監管規則的制定和國際保險監管合作中的作用和影響力也逐漸顯現。

新中國70年保險業發展的歷史性經驗

縱觀新中國保險業70年的發展,有以下幾個值得重視的經驗。

  • 國民經濟的快速發展是行業發展的戰略基石

經濟發展是保險發展的基礎和條件,國民經濟的快速發展必然帶動保險業的快速發展。1949~1978年,中國經濟的人均GDP從新中國成立初期的27美元增長至156美元;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的人均GDP從改革開放初期的156美元快速提升至2018年的9633美元。2018年全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8228元,比上年增長了8.7%,即使扣除價格因素,實際增長6.5%。人民群眾生活水平從溫飽步入總體小康,開始更多地追求安定和諧的生活品質,這直接激發了全社會巨大的保險需求,為保險業發展夯實了基礎。

  • 保險理論的探索和指導是行業發展的重要保障

現代保險數百年的發展歷史表明,保險理論研究源於保險實踐,又指導保險實踐,我國也不例外。在計劃經濟和統收統支的財政體制下,保險被認為是從一個口袋到另一個口袋的“倒口袋”遊戲,這種理論認知也成為國內保險業務停辦的影響因素之一。20世紀70年代末,隨著改革開放的進行和保險業的恢復發展,保險理論界圍繞著一系列重大理論問題也展開了許多爭鳴與討論:比如關於保險的功能和作用;關於保險的商品性問題;關於保險業的對外開放;關於保險公司的所有制改革;關於費率的市場化……正是這些理論探索,為保險業的改革發展提供了科學指導,使得保險業理清了思路、找到了路徑,進入了快速發展的軌道。

  • 企業制度改革和市場化改革是行業發展的核心動能

1985年國務院頒佈了《保險企業管理暫行條例》,這是我國打破保險壟斷經營體制的第一個規章制度,中國人民保險公司自此迴歸國營企業地位,本土股份制保險公司的籌建進程加快。1986年,新疆建設兵團農牧業生產保險公司成立;1988年,我國第一家股份制保險企業——平安保險公司在深圳成立;1991年,我國第一家全國性股份制商業保險公司——中國太平洋保險股份有限公司在上海成立;1992年,第一家外資保險公司——友邦公司在上海設立;1996年,根據《保險法》分業經營的要求,中國人民保險公司改組為中國人民保險(集團)公司;天安、大眾、新華、泰康、華泰等專業保險公司相繼成立。市場主體的多元化,大大推進了保險業的市場化改革。

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入,特別是黨的十六大以來,保險業在建立現代保險企業制度方面進行了大膽而有益的探索,強化了保險公司的激勵約束機制,在中國金融業中較早完成國有公司股份制改造和上市,破除了保險業發展的體制機制障礙。截至2018年,已有中國人保、中國人壽、中國平安、中國太保、中保國際、民安控股、新華保險、太平洋保險、中國太平9家保險公司在境內外掛牌上市。除政策性出口信用保險公司以外,國內保險公司基本採取了股份制形式。近年來,相互保險公司和保險公司專業化的推進逐步成為新時期企業變革的方向。

與此同時,保險市場配置資源的微觀基礎也在不斷得到夯實。黨的十八大以來,保險業積極改革保險條款費率管理體制,推動建立市場化的費率形成機制,鼓勵保險公司差異化經營並允許保險公司進行適度競爭,讓老百姓得到了實惠。保險資金運用領域也加大了改革力度,投資範圍基本與國際接軌。

  • 政府的高度重視和支持是行業發展的推動力量

自1980年以來,政府出臺的有關保險業發展的政策文件達70餘件。2006年,國務院頒佈《關於保險業改革發展的若干意見》,2014年,國務院印發《關於加快發展現代保險服務業的若干意見》,明確提出保險是現代經濟的重要產業和風險管理的基本手段,提出了我國商業保險業新的地位和要求,為保險業的長期發展做出了頂層制度設計。在專業市場領域,推出了農業保險的財政補貼政策以及健康保險的稅優政策等。2007年農業保險保費補貼試點啟動以來,我國農業保險在短短十餘年的時間裡完成了發達國家幾十年甚至上百年走過的歷程。實踐證明,堅持市場化改革,更好發揮

政府作用,對於推動保險業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 現代監管體系的建立和完善是行業發展的制度保障

70年來,特別是改革開放40餘年來,我國監管制度逐步健全,監管體系不斷革新,監管框架基本形成,為中國特色的商業保險發展提供了有效的制度保障。

首先,監管制度逐步健全。1995年,新中國成立以來的第一部《保險法》正式頒佈,標誌著我國保險業進入有法可依、依法經營、依法監管的階段。隨著實踐的發展,《保險法》又分別於2002年和2009年進行了兩次修訂。迄今為止,我國已經形成了以《保險法》為核心、以3部行政法規和50餘部部門規章為主體、以規範性文件為補充,覆蓋保險經營和保險監管兩大領域的制度體系。

其次,監管體制不斷革新。保險監管最初僅為人民銀行的一個部門職能。20世紀90年代以來,中國金融監管從混業監管邁向分業監管,1998年中國保監會成立,標誌著保險監管走向了專業化、規範化的新階段。

2013年8月,國務院通過了由人民銀行牽頭的金融監管協調部際聯席會議制度,並於2017年全國金融工作會議上明確,成立國務院金融穩定發展委員會,確立了“一委一行三會”的金融監管框架;2018年2月,十九屆三中全會拉開了新一輪國家金融監管機構改革的序幕,同年,合併原銀監會和保監會,組建中國銀行保險監督管理委員會,重新確立了“一委一行兩會”的金融監管框架,中國特色金融監管體制改革邁出了全面探索的新步伐。

再次,監管框架基本成型。立足國情,在借鑑國際保險監督官協會核心監管原則的基礎上,構建了以償付能力、公司治理和市場行為監管為“三支柱”的現代保險監管框架,確立了以公司治理和內控為基礎、以償付能力監管為核心、以現場檢查為重要手段、以資金運用監管為關鍵環節、以保險保障基金為屏障的風險防範“五道防線”。

  • 人才培養和關鍵技術研發是行業發展的內生“推動器”

在影響經濟發展的諸因素中,人的因素是最關鍵的。中國保險業的發展也再一次印證了“人力資本”在行業發展中的重要性。

一是專業人才培養備受重視。中央財經大學等幾所院校是我國較早開辦保險學科的專業院校。1993年之後,北京大學和其他大學相繼成立了保險學專業。經過數十年的發展,到2017年底,我國開設保險專業的高校達到133所,全國共有62所高校及研究機構具有保險學研究生和保險專業碩士培養資格,培養的大專、本科、碩士和博士學生近10萬人,為中國保險業發展所需要的人才培養作出了重要貢獻。

二是精算等核心技術取得快速發展。在保險業由粗放發展到集約發展的過程中,我國從產品設計到準備金的提取,從相關價值評估到償付能力監管等各個方面,建立起了一整套保險精算制度,推動了行業的創新與進步。

三是風險管理體系基本建立。新中國成立至改革開放之初,保險業管理模式較為粗放。改革開放後,經過40多年的發展,保險業的經營管理理念、框架、技術逐步向國際同行靠攏,資產負債管理的意識和能力均得到顯著增強,建立並完善了化解保險風險的長效機制,全面風險管理體系基本建立,保障了市場的平穩運行。

  • 對外開放是行業發展的外部推動力

保險業是我國金融業中開放時間最早、力度最大、步伐最快的行業。1980年恢復國內保險業務後,我國開始允許一些外國保險公司設立代表處。作為當年中國加入世貿組織後對外開放的“排頭兵”,保險業在中國整個對外開放戰略佈局中居於重要地位。從2018年開始,金融業開始新一輪的對外開放;2019年,最新的11類金融業對外開放措施落地,其中涉及保險業的就有4項。

保險業未來發展任重道遠

走過了70年的中國保險業來到了一個新的歷史發展時期。今天的中國保險業,從保費收入和資產規模等“量”上看,已經是全球第二大保險市場了;但從保險深度、保險密度、保險市場的業務結構、市場環境等“質”的維度看,還存在很大的發展空間。保障功能不足、發展方式粗放、保險亂象頻發的現象仍然存在,公司治理風險、市場投資風險、流動性風險、社會聲譽風險等還在困擾著行業發展。隨著現代科技的發展、經濟全球化的深入以及人口老齡化速度的加快,今天中國保險業所面臨的發展環境與過去相比,出現了很多新變化:風險發生的頻率越來越高,涉及的主體越來越多,蔓延速度越來越快,交互影響越來越深。這一方面給以“風險保障”為己任的保險業創造了巨大的需求和市場,例如,人們對養老、醫療、長期護理、失能等保險產品的需求無疑將伴隨著老齡化程度的加深而增大;而另一方面,又因為“不確定性”的加劇而導致新的風險出現,給保險業帶來更多的新挑戰。在新的國際環境和中國的宏觀經濟背景下,保險業要認真總結過去70年,特別是改革開放40餘年的發展經驗,做好以下工作。

  • 要繼續推進理論探索

在行業發展中,理論研究是最核心、關鍵的因素,是發展的基礎。中國保險業幾十年發展歷程中,各方面的具體制度還遠未成熟或定型,一些體制機制對新形勢新任務不適應、不管用,新舊制度過渡交替期間出現制度漏洞、制度缺失,制度之間未能形成合力甚至相互衝突,一些制度沒有得到有效貫徹執行甚至流於形式。這些都需要下大工夫、花大力氣進行探索和研究。在新形勢下,我國保險理論研究必須具有全球視野,把握時代脈搏,在強化基礎研究的前提下,實現前瞻性研究,推動實現事關全局和長遠發展的戰略課題研究。

  • 要在堅持法治化進程中建設競爭有序的市場體系

奉法者強則國強,奉法者弱則國弱。目前我國保險行業市場體系還不完善,市場分割和地方保護現象仍然時有發生,市場競爭的公平性和運行的透明度都有待於進一步提高。保險業要繼續發展,就必須全面依法治理、守法發展,通過加強法制,減少

政府對市場不合理的行政干預,更好發揮政府作用,創造良好的市場法制環境,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解放和增強行業活力,促進行業公平發展,維護人民權益。

  • 要在積極參與全球競爭層面中加大改革創新力度

當前,國際經濟合作和競爭局面正在發生深刻變化,全球經濟治理體系和規則正在面臨重大調整。我國雖已成為全球保險大國,但規模大而不強、保費增長快但業務結構不優、新興科技應用水平總體不高的格局仍然沒有得到根本改變,爭取國際保險業話語權的能力還比較弱,運用國際經貿規則的本領還不夠強。在新形勢下,只有在全球層面上參與競爭,在競爭中加大創新改革力度,才能解決發展動力的轉換問題。要堅持引進來和走出去並重,既要吸引更多優質的外國投資者參與行業建設,又要鼓勵有實力的保險企業走出去參與國際競爭;要用好國際、國內兩個市場,強化企業創新改革倒逼機制,支持依託保險企業建立保險行業創新中心,真正建立起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深度融合的創新體系;要培養造就一大批具有國際水平的戰略人才、科技人才和創新團隊,激發各類人才的創新活力和潛力。在全方位參與全球競爭層面上,以改革創新推動我國保險業保持高速優質增長。

  • 要充分提升對人工智能等科技發展和行業應用的洞察力

當前,整個世界正處在信息革命的時代,以人工智能為代表的新興科技正在促進社會發生重大轉變。麥肯錫全球研究院的研究表明,這種轉變比工業革命“發生的速度快10倍,規模大300倍,影響幾乎大3000倍”。像200年前電力徹底顛覆人類世界一樣,人工智能正在掀起一場新的產業革命。在經歷了這一系列技術衝擊後,更為專業的保險技術服務已經成為全球保險行業最熱門的話題之一。科技將進一步釋放保險行業的活力,推動保險業和各產業的資源整合,為保險業在支付手段創新、產品形態演變、風險管理提升等方面提供巨大的想象空間。擁抱AI、利用AI、AI化轉型,將是助力保險業騰飛、更好發揮其功能和作用的關鍵。

70年發展,中國保險行業已經進入了一個新的歷史發展階段;面向未來,保險業仍將初心不改、與國同行,趁勢而上,開啟行業發展的新徵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