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周是如何转向衰落的?一篇竹简揭开“天子”身份背后的隐秘往事

西周是如何转向衰落的?一篇竹简揭开“天子”身份背后的隐秘往事

西周 洛阳祭祀坑遗址

“周天子”是一个广域的、跨族群的权力身份,奠基于文王惨淡经营的剪商联盟,武王在此基础上又持续努力,才建立起盟主兼”上帝天神之子“的名号,成为中国辽阔土地的统治者,其象征之一就是”帝籍田“。但可惜的是,100多年后,继承者们就忘记了这段创业史,宣王“不籍千亩”,终于开启了衰落之路。


“周天子”的由来

后世讨论周宣王“不籍千亩”事件时,往往迷惑于两个问题,一是千亩籍田究竟是什么制度?是否就是周礼文献说的“籍礼”?二是此事为什么要跟“姜氏之戎大败周师于千亩”相提并论?二者有因果关系吗?

随着《清华简·系年》的考释发布,人们才知道,“千亩”乃是祭祀上帝天神的“帝籍田”,并不是周礼系文献说的帝王春耕之类的籍田礼。周礼系的文献很喜欢发挥这种仪式的礼乐内涵,与阴阳天人观念相契合,形而上学神秘色彩非常浓重。《国语·周语》中虢文公非常详细地讲了帝籍田的整套仪式,包括择日、斋戒、设坛、奏乐、耕田、飨膳、太牢等,总共要10天才能结束。

西周是如何转向衰落的?一篇竹简揭开“天子”身份背后的隐秘往事

西周编钟

《清华简·系年》:昔周武王监观商王之不恭上帝,禋祀不寅,乃作帝籍,以登祀上帝天神,名之曰千亩,以克反商邑,敷政天下。至于厉王,厉王大虐于周,卿李、诸正、万民弗忍于厥心,乃归厉王于彘。共伯和立十又四年,厉王生宣王,宣王即位,共伯和归于宗。宣王是始弃帝籍弗田,立卅又九年,戎乃大败周师于千亩。

但清华简说的却好像是另外一回事情:帝籍是当时周人号召各邦各族一起反商的口号和意识形态,具有象征性意义,代表着周人在反商联盟中的盟主地位。这种地位具有宗教神权性质,是他人不可替代的。也就是说:周王通过“作帝籍”而享有天子名分,从而拥有统治万邦万族的权力。这当然是积极严重的事情,是牵涉到“周天子”这个身份的。试想,一个不作帝籍的周王,还是天子吗?不是天子,哪有资格统治众族呢?虢文公显然不懂帝籍的意义,说了一大通的废话,周宣王是饱经忧患的现实主义的人,说不到点子上,自然就不会听信了。


《史记·周本纪》:宣王不脩籍於千亩,虢文公谏曰不可,王弗听。三十九年,战于千亩,王师败绩于姜氏之戎。
西周是如何转向衰落的?一篇竹简揭开“天子”身份背后的隐秘往事

西周铜器

周天子秩序:与诸戎的联盟

周武王和姜太公搞了“帝籍”,击中了殷商的要害“不恭上帝、禋祀不寅”,于是联盟各路人马发动牧野之战,最终能够“

敷政天下”。这里虽然说出了大部分事实,但还隐藏了一点关键。那就是:周人联络的盟友之中实力最强的戎人,很可能是信奉上帝天神的。周人很聪明的夺取了这个“祭司身份”话语权,将其转化成对殷商的反抗大动员。于是,周人的军力才从《逸周书》所记的自有350乘戎车,变成《史记》所记的会师4000乘戎车。4000乘戎车,已经是当时无敌的军力了,故而殷商实力再强也是敌不过的。可见,“作帝籍”这件事有多重要?它就是反商统一战线的象征。

西周是如何转向衰落的?一篇竹简揭开“天子”身份背后的隐秘往事

平遥古城墙 始建于宣王时期

周人因此建立了一个“五服”封建秩序,广大的戎人部族作为“荒服”而存在,享有完整的自治权力。戎人的义务是“荒服者王”,也就是服从周王的名义统治。周人建立的这套秩序,封国71个,后期扩大到150多个,基本实现了反商之前的盟誓,人人都得到了想要的权力。这套封建因此是非常松散的,周人仅能在他们违背各自在五服之内的义务时,才能够进行惩罚。惩罚方式也是分成等级的,对自己畿内的可以“刑”,对姬姓可以“伐”,对外藩可以“征”,对蛮夷可以“让”,对荒服的可以“告”,也就是说:动用武力不及于蛮夷、荒服。暂时抛开中原中心论,可以清楚看到:周人真正能够统治的地区,仅仅局限在宾服以内。

《国语·周语?:夫先王之制,邦內甸服,邦外侯服,侯、衛賓服,蠻、夷要服,戎、狄荒服。甸服者祭,侯服者祀,賓服者享,要服者貢,荒服者王。日祭、月祀、時享、歲貢、終王,先王之訓也。有不祭則修意,有不祀則修言,有不享則修文,有不貢則修名,有不王則修德,序成而有不至則修刑。於是乎有刑不祭,伐不祀,征不享,讓不貢,告不王。於是乎有刑罰之皵,有攻伐之兵,有征討之備,有威讓之令,有文告之辭。布令陳辭而又不至,則增修於德而無勤民於遠,是以近無不聽,遠無不服。今自
大畢、伯士之終也,犬戎氏以其職來王。天子曰:‘予必以不享征之,且觀之兵。’其無乃廢先王之訓而王幾頓乎!吾聞夫犬戎樹惇,帥舊德而守終純固,其有以禦我矣!”王不聽,遂征之,得四白狼,四白鹿以歸。自是荒服者不至。【《韦注》:‘大毕、伯士,犬戎氏之二君也’】
西周是如何转向衰落的?一篇竹简揭开“天子”身份背后的隐秘往事

西周 祭祀坑

周人除了用“上帝天神”之子的身份来建立五服秩序之外,还依托姜戎、申戎这类长期友好的戎人部族之间的姻亲关系,对荒服的戎狄进行笼络。这就形成了一个对东方殷遗民和东夷的战略优势。这个体系非常成功,从武王开始到周穆王,大概持续了100年。


穆王、宣王的转变

《国语》开篇就是祭公谋父劝谏穆王不可征讨犬戎,因为按照祖制,犬戎是荒服,只能用“文告之辭”进行惩戒。何况,大毕、伯士两代犬戎之君并没有违背礼法,都做到了“以职来王”。而穆王的心思,是要将犬戎从荒服提升到宾服,简单说就是要将犬戎置于自己的军令统治之下。这就开启了西周的转折。虽然穆王时期取得了优势,但厉王、宣王时却开始不敌戎人。更糟糕的是,这种对立越来越严重。

《后汉书·西羌传》:及武王伐商,羌、髳率师会于牧野。至穆王时,戎狄不贡,王乃西征犬戎,获其五王,又得四白鹿,四白狼,王遂迁戎于太原。夷王衰弱,荒服不朝,乃命虢公率六师伐太原之戎,至于俞泉,获马千匹。厉王无道,戎狄寇掠,乃入犬丘,杀秦仲之族。王命伐戎,不克。及宣王立四年,使秦仲伐戎,为戎所杀。王乃召秦仲子庄公,与兵七千人伐戎,破之,由是少却。后二十七年,王遣兵伐太原戎,不克。后五年,王伐条戎、奔戎,王师败绩。后二年,晋人败北戎于汾隰,戎人灭姜侯之邑。明年,王征申戎,破之。后十年,幽王命伯士伐六济之戎,军败,伯士死焉。其年,戎围犬丘,虏秦襄公之兄伯父。时幽王昏虐,四夷交侵,遂废申后而立褒姒。申侯怒,与戎寇周,杀幽王于郦山,周乃东迁洛邑,秦襄公攻戎救周。后二年,邢侯大破北戎。
西周是如何转向衰落的?一篇竹简揭开“天子”身份背后的隐秘往事

宣王时期铜器

宣王为什么会对要服、荒服采取如此强硬政策,其背后可能牵涉到了王权的扩张,以及这种扩张引发的与诸侯之间的矛盾。宣王早年是生活在召公家的,其父因为搞中枢集权失败而名声大臭,召公、周公为了避免后患而悉心教导,“脩政,法文、武、成、康之遗风,诸侯复宗周”。但宣王对祖制的理解可能出了问题,与厉王相去不远,即位之初就“弃帝籍弗田”,自动放弃了周天子身份,开始采用武力进行统治。这就与要服、荒服的族群形成了敌对关系。这就相当于将西周完全转变成一个孤立的中原政权,从而陷入与晚期殷商一样的危险处境之中。

西周是如何转向衰落的?一篇竹简揭开“天子”身份背后的隐秘往事

西周早期铜面具

这种敌对关系导致的紧张状态,可能增大了他的权力,但代价是沉重的。因为戎人广泛部分在关陇、朔方地区,周王室顾此失彼,疲于奔命,且时常败绩。在恶性循环之中,他甚至讨伐与王室关系极其紧密的申戎。这种政策又被幽王继承,最终在废黜申戎王后的嫡长太子时,引发了申戎、夏人这批老铁的彻底决裂。

因此,历代读史读到“不籍千亩”时,往往惊愕于为什么要与三十九年以后的“王师败绩于千亩”相提并论?答案很深刻:帝籍是周王作为上帝天神在地上统治的祭司身份之象征,宣王不籍千亩,就等于自动放弃了广域内跨族群的天子身份。这样当然就会对整个要服、荒服形成敌对关系。没有一个中原政权能够在如此恶劣的地缘战略环境中存活下来。(完)

西周是如何转向衰落的?一篇竹简揭开“天子”身份背后的隐秘往事

西周铜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