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傲慢与偏见》:这本“简迷”最爱,表达的远不止真爱那么简单

“一部作品是否能够成为经典,并非取决于评论家、教授的评论,也不在于作品是否可以成为大学课堂里的必读书,而是要看一代又一代的普通读者是否喜欢阅读,是否在阅读中感到愉快,受到启迪。”——《月亮和六便士》作者 毛姆

简·奥斯汀的《傲慢与偏见》在1813年问世。在经历了200多年后,虽然读者的口味几经变化,但是人们对这本书的喜爱有增无减。

1923年,牛津大学克莱登出版社出版了《奥斯丁小说集》,正式开启了简·奥斯汀研究的时代。同时,在世界范围内,这本书也在大规模的出版发行。

1928年,燕京大学英文系的学生杨缤,翻译了这部作品,这也是最早的中文译本。而当时选取的中文译名《傲慢与偏见》一直沿用至今。

《傲慢与偏见》:这本“简迷”最爱,表达的远不止真爱那么简单

这部小说,讲述了英国乡绅班纳特一家,待字闺中的女儿们。尤其是广泛阅读、有自主见解的二女儿伊丽莎白。她在社交舞会上认识了贵族子弟达西,但心中认为他傲慢无礼,所以心生排斥。经过一番波折后,达西改正了自己的傲慢,伊丽莎白也解除了对达西的偏见。两人用平等、尊重的爱,结成伴侣。

这看上去只是一段简单的青年爱情婚姻,但是简·奥斯汀却像一个雕刻象牙的匠人,将这些日常琐事和普通人物精致地雕琢出来。

《傲慢与偏见》:这本“简迷”最爱,表达的远不止真爱那么简单

再现英国摄政王时代的社会风貌

简·奥斯汀生活的时代,正值乔治王时代向维多利亚时代的过渡期。当时,由于乔治三世被认为不适合作统治者,故而,他的儿子乔治四世被任命为代理人。史称,摄政王时代。

摄政王时代,社会风貌更加“法国化”,人们追求一切时髦和热闹的事物。这与之后的维多利亚时期,追求清新简朴、道德严谨的“英国化”截然不同。

虽然简·奥斯汀笔下描写的只是三五户人家、宁静的英国乡郡生活,但其中不乏舞会社交的场景。

《傲慢与偏见》:这本“简迷”最爱,表达的远不止真爱那么简单

比如在尼日斐花园的舞会上,大家装扮得极尽繁复精致。在华丽浮夸的舞池中,绅士们与淑女们彬彬有礼、相对而立,做着源自法国宫廷的舞蹈动作,但是更加程式化,并且有形式美。可以说,摄政王时代,生活的主旋律之一就是跳舞社交。

事实上,不仅是小说的内容,就连小说的结构也沿用了舞蹈带来的“形式美”。

比如,当时流行的“狐步舞”。在起舞时,两人相遇,又错过身。然后谨慎地围绕着对方旋转、试探、再次接触。但又猝然离去。之后,两人再次靠近,几经盘旋,逐渐接近又退避,最后再次起舞。

这就像伊丽莎白与达西的恋情发展。两人初次相遇时,因为达西上层阶级傲慢的心理而错过。但是随着不断接触,达西反省着自己的傲慢,但伊丽莎白已将达西的傲慢看做是对自己的轻视。

她的偏见不断上升,并拒绝了达西的第一次求婚。达西猝然离去,但是他用行动向伊丽莎白解开了两人的误会。伊丽莎白的偏见消散,两人最终牵手一生。

《傲慢与偏见》:这本“简迷”最爱,表达的远不止真爱那么简单

而小说中,伊丽莎白的姐妹和闺蜜的恋情,作为次要情节展现。彬格莱和吉英像一对配合默契的舞伴;韦翰和丽迪雅像一对放浪轻浮的舞伴;而柯林斯像一个笨拙的、总是被人拒绝的舞伴,与夏绿蒂的结合,也并不和谐。

简·奥斯汀的一切安排,就像为读者展示了一个繁花似锦的集体舞场景。这种精心设计带来的美感与享受,让那个时代的人们耳目一新。

19世纪初的英国文坛上,充斥着伤感的浪漫与哥特式的恐怖。也许,正是简·奥斯汀创作的艺术之美,让她从同时代的作家中脱颖而出,直至今天。

《傲慢与偏见》:这本“简迷”最爱,表达的远不止真爱那么简单

呈现英格兰乡郡的传统生活

在《傲慢与偏见》中,许多素材都是源于传统生活。比如,在简·奥斯汀创作小说时,正值英国茶文化的兴起。小说中许多下午茶的场景和礼仪,可以让我们对那时的社会有更深层的感悟。

200年前的英国人,每天只用两餐,就是Breakfast和Dinner。但是很多读者发现Dinner有时在下午3点,有时却在傍晚6点半。其实,这就凸显出了普通家庭与贵族阶级的区别,因为普通家庭点不起灯。而贵族家庭,两餐间隔了七八个小时,很多人在晚餐之前早已经饥肠辘辘,所以,下午茶出现了。

《傲慢与偏见》:这本“简迷”最爱,表达的远不止真爱那么简单

小说中,伊丽莎白虽然不是贵族,但出身于乡绅家庭,也不必每天为生计奔波。每天午后,与亲友们聚在一起,在优雅的氛围中,嗅着淡淡的茶香,品着茶点丝丝的甜蜜,就成了伊丽莎白最喜欢的时光。

但是,社会不同阶层的下午茶不论是形式、内容,还是气氛,都存在着差异。达西尽管风度翩翩,但恪守的阶级礼仪,则折射出了与伊丽莎白的阶级差距。这也是两人形成傲慢与偏见的原因之一。

当时的上流社会,在下午茶时,绅士们身着燕尾服、戴着高帽,淑女们穿着洋装、打着伞。大家在诙谐幽默的谈吐中,用谦和有礼的姿态,展现自己的贵族气质,来拓展社交人脉,甚至是捍卫家族的荣耀。可以说,继跳舞社交之后,下午茶是那个时代的另一个生活主旋律。

《傲慢与偏见》:这本“简迷”最爱,表达的远不止真爱那么简单

小说中展示的英国静谧的乡郡风光、悠闲的下午茶,广泛地获得了英国人民的喜爱。19世纪后期,简·奥斯汀从一个匿名女作家,成为了代表英国传统文化和旧秩序象征的“英格兰的简”。她的小说,则被大家视为了典型的英国文化的符号。

不仅如此,简·奥斯汀作品中的宁静与美好,也曾抚慰着一战战壕中,英国士兵的恐惧心情。士兵们在掩体中读《傲慢与偏见》的场景,被英国作家吉卜林写在自己的故事集《简迷(The Janeties)》中。虽然这本故事集没有受到过多关注,但“简迷”一词从此流传开来,成为了简·奥斯汀小说爱好者的专有名词。

《傲慢与偏见》:这本“简迷”最爱,表达的远不止真爱那么简单

展现女性主义的曙光

《傲慢与偏见》有一句著名的开场白,班纳特太太说:“凡是有钱的单身汉,必定需要一位太太,这是举世公认的真理。”她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当乡郡来了英俊多金的青年,她不关心对方是否想要娶妻,就断定他一定需要娶妻,并争先恐后把自己的女儿们介绍出去。

《傲慢与偏见》:这本“简迷”最爱,表达的远不止真爱那么简单

事实上,在简·奥斯汀的所有作品中,我们都可以感受到,待字闺中的少女们对自己未来的社会地位与婚姻,充满焦虑。

因为,在简·奥斯汀生活的时代,女子一生只被允许做两件事:信仰上帝、结婚。而当时的婚姻,只是作为一种经济、政治制度存在。在充斥着“出身论”的乔治王时代,想要冲破等级观念,追求属于自己的真爱,是很难实现的。

但是,在《傲慢与偏见》中,伊丽莎白却说:“你绝对没有权利来干涉我的婚姻。我决定全听自己的,怎样能得到幸福就怎样做。”

简·奥斯汀为何能塑造出这样与众不同的角色呢?我们可以回顾一下她的人生。

她出生在一个温馨又开放的家庭。冬日里,一家人围坐在壁炉旁,一同阅读着当下流行的小说。她很早就开始了小说创作,家人们每每听完,都会真诚地提出自己的意见。她的父亲曾送给她一个笔记本,扉页上写着:“一个非常年轻的女士,脑海中迸发的、以全新风格讲述的奇思妙想。”而简·奥斯汀在21岁创作出的《傲慢与偏见》,足够匹配父亲的期望。

《傲慢与偏见》:这本“简迷”最爱,表达的远不止真爱那么简单

但是她的感情之路,远没有伊丽莎白那样幸运。简·奥斯汀唯一的一次恋爱,正是因为社会等级悬殊而分手,那位男士最后娶了一位女继承人,并成为了爱尔兰的首席大法官。但是简·奥斯汀却终身未婚,在写作中找到了自己的归宿。

18世纪末,法国大革命兴起。欧洲出现了一些启蒙思想,提出了“平等、自由、博爱”。1797年,法国的女革命家发表了《女权宣言》。随着女权运动的开展,“以爱情作为婚姻的基础”的观念,逐步展现。而《傲慢与偏见》则开创了女性主义的先河,我们今天的婚姻观念,仍没有超越其划定的界限。

《傲慢与偏见》:这本“简迷”最爱,表达的远不止真爱那么简单

这本小说自出版,就备受读者欢迎。从整个19世纪的一版再版,到20世纪的学术价值研究,一直到21世纪的今天,借助影视改编、电子阅读,它的文学经典地位被牢固树立。相信在未来,会有更多的读者有幸走进简·奥斯汀的世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