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臣穿破了衣服也不換,朱元璋直誇是清官,劉伯溫卻說“此人留不得!”為什麼?

秉燭讀春秋


野史傳聞中的這位喜歡穿“破舊衣服”的大臣名叫張昶。他是不是真的“穿破了衣服也不換”,無法驗證,但是,張昶原本為元朝戶部尚書,卻是真實的。張昶因為精通曆朝歷代的典章制度,禮儀規範,所以,頗得元順帝賞識,並被委以重任,成了元朝正部級高官。

元順帝時期,因為天災,再加上吏治腐敗,百姓苦於生路,起義軍紛起。起義軍與元軍之間互有勝負,時戰時和。元軍在察罕帖木兒(其外甥兼養子就是著名的元末統帥王保保)的率領下,橫掃北方的陝西、山西、河南、山東等地,並於至正十九年八月,擊敗了北方實力最強的,由劉福通、韓林兒等人領導的紅巾軍,穩定了北方的局勢。

南方的方國珍、朱元璋等起義軍,見到劉福通大敗,為了防止被元軍南北夾擊,就主動遣使與元朝通好。元順帝就在至正二十二年,派戶部尚書張昶、郎中馬合謀前往江東,招撫朱元璋,並且授予朱元璋榮祿大夫等職,賜龍袍、御酒。

結果,使臣還未到,察罕帖木兒在進攻山東時遇刺身亡了。朱元璋聽到了消息,立刻來精神了,察罕帖木兒死了,那沒什麼可畏懼的了,還和個什麼和,繼續造反呀。朱元璋原本都不想接見元朝的使者,但在劉伯溫的勸說下,決定羞辱一番使臣,以示與元朝決裂的決心。

於是,朱元璋就派人迎接張昶等人,但是,朱元璋讓迎接的人將元朝使團的人全部剝去了上衣,赤裸著上身來見他。這可把使團副團長元朝戶部郎中馬合謀氣壞了,大罵朱元璋。朱元璋正愁沒借口殺使者呢,那就推出去砍了吧。但是,元朝使團的正團長張昶卻一言不發,這引起了朱元璋的注意。

一問之下,張昶說反正都是死,殺就是了,多言無益。好樣的,朱元璋就喜歡這樣的。因為劉伯溫曾經和張昶同僚,知道張昶的才能,一邊勸說朱元璋留下張昶,一邊勸說張昶投靠朱元璋。在劉伯溫的撮合下,張昶答應了輔佐朱元璋,並被朱元璋任命為了中書省都事,後又任中書省參政,受到重用。

據傳說,張昶投靠朱元璋後,經常穿破舊的衣服。朱元璋呢,出身貧苦,同樣非常節儉。當朱元璋見到張昶經常穿破舊衣服時,立刻覺得自己沒有看錯張昶,這一定是一個不貪圖奢華虛榮,廉潔自律的好乾部。於是,朱元璋毫不吝嗇讚美之詞彙,大加褒獎了張昶。

可是,劉伯溫卻看出了些許端倪,趕快跑去提醒朱元璋,說此人留不得。為什麼呢?劉伯溫說,張昶之所以穿舊衣服不肯換,是因為在心中依然心繫元朝,忘不了舊主呀,遲早必叛。朱元璋一聽,立刻驚覺,就派人處死了張昶。

這事是真的麼?當然不是,這只是個傳說罷了。劉伯溫比較欣賞張昶的才能,所以,才會向朱元璋推薦張昶。而且,劉伯溫嫉惡如仇,為人正直,不會通過穿衣打扮就妄加斷定一個人的是非,並致人於死地。

那真實的歷史到底是怎麼回事呢?這件事,還真跟劉伯溫有關,但絕不是劉伯溫加害的,而是跟劉伯溫的一個學生有關。

這事還要從張昶自己說起。張昶雖然留在了朱元璋的吳王府,並受到了重用,卻一直不忘自己元朝舊臣的身份,並常常以此為失節之事,而感到不快(儒家忠君愛國的思想的確很厲害)。他還是時時想著找機會回到元朝,以成其志節,就在暗中幫元朝做了一些事情。

張昶在幫朱元璋制定法律、制度時,就給朱元璋出餿主意,想借以破壞朱元璋與大臣、百姓之間的關係,讓朱元璋喪失人心。他建議朱元璋應該施行重法,嚴酷打擊各類不法人員,以震懾大臣和百姓。同時,張昶還上書,為朱元璋歌功頌德,勸朱元璋及時行樂。好在朱元璋很精明,看出了張昶建議的破綻,沒有實施。不過,朱元璋此時並沒有懷疑張昶,因為制度並無絕對的好壞之分,就看是否符合當時的境況而已。至於拍馬屁麼,朱元璋也並不在意,張昶還是有真才實學的,偶爾歌功頌德一下,也正常。

當時,李文忠攻陷了杭州,俘虜了元朝平章“長壽醜的”(名字比較怪)。朱元璋為了督促其他元朝將領放棄抵抗,主動投降,決定施恩放長壽醜的回元朝。張昶得知了消息,就託長壽醜的奉表給元帝,同時,寫家書詢問留在元朝的家人情況。

害死張昶的人正式出場。話說有一名叫做楊憲的青年才俊,因為博識強記,有過目不忘之能,且處理各類文書公務,輕鬆暢然,井井有條,頗得朱元璋賞識重用。楊憲仰慕劉伯溫的才學,經常以先生之禮事劉伯溫,就成了劉伯溫學生,成了浙黨集團的骨幹。

張昶與朝中的諸如李善長、楊憲等人皆交好。張昶生病,楊憲前往探望,發現了張昶給元朝廷的奉表,以及家書的底稿。楊憲立刻將這些物品交給了朱元璋。朱元璋就派人詢問張昶原委。張昶見事情已露,也不再隱瞞,在案上書牘背面空白處,大書八個大字“身在江南,心思塞北”。

張昶的結局也就可想而知了,朱元璋派人誅殺了張昶,碎其骨骸,丟棄於江水之中。

傳說中,說是朱元璋本還不想殺張昶,但是錦衣衛在張昶家中搜到了寫有八個大字的書牘,這才讓朱元璋起了必殺張昶之心。而實際上,張昶死於1367年,在朱元璋稱帝的前一年。錦衣衛是在洪武十五年,1382年才成立的,所以,張昶之死與錦衣衛也並無多大幹系。

張昶之死,其實死於迂腐的遵循儒家的某些教條,不懂得觀察時勢和順應歷史發展趨勢。而且,在他的內心,並沒有以民為本的觀念,他為了達到破壞朱元璋事業的目的,竟然建議朱元璋實行“厲民”政策,禍害百姓,可見他的忠也僅僅是愚忠於元朝而已。這才導致了他的痛苦。

而楊憲,被史書寫成了妒賢嫉能的小人,也許吧。但是,就張昶一事,客觀而言,楊憲只是揭開了一個事實而已。而楊憲作為浙黨干將,最終也沒能抵禦住李善長、胡惟庸等淮西派的進攻。最終,一代政治新星隕落,甚至連個傳記都沒能留下。

那麼,誰才是笑到最後的王者呢?當然是明太祖朱元璋了。小樣,你們就慢慢自個鬥吧,等你們都掛了,朕的大明江山就安穩了。


奕天讀歷史


朱元璋稱帝之後,他手下的一個臣子一直工作兢兢業業,並且長期穿著破舊的衣服。朱元璋還直誇這個人是個大清官,但是劉伯溫聽說了之後就說要趕快殺掉他,因為他居心叵測,完全是身在曹營心在漢。




這個大臣名叫張昶,本來是元朝的戶部尚書,是元順帝派來作為使臣招降朱元璋的。只不過朱元璋和張昶進行交談之後,發現張昶這個人非常的有才能,所以將他強行的留下來給自己當官。張昶在朱元璋的陣營留了下來之後,也是非常兢兢業業的工作,看起來似乎是非常感謝朱元璋的知遇之恩。



朱元璋的政權建立之後,必須制定一套行之有效的法律,才能夠治理好自己的天下。只不過朱元璋的眾多手下大部分都出自於底層,對法律這種比較專業的東西瞭解的實在不多,所以劉伯溫向朱元璋推薦了由張昶來制定新政權的法律。朱元璋也覺得這個建議非常的合理,因為所以是元朝的大官,對這方面的知識全面瞭解的非常的深,所以就任命張昶負責這項制定法律的重任。



張昶也確實制定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法律來,讓朱元璋也感到比較欣慰。只不過這套法律在實行的時候,讓朱元璋感到有點不對勁。因為從朱元璋的角度來看,這套法律有點過於嚴厲了,並且收的稅收比元朝收的還要多。本來朱元璋出自底層,對貪官汙吏橫徵暴斂的官員是非常的痛恨。但是由於張昶一直穿著破舊的衣服,表現出一副大清官的樣子出來,所以朱元璋也沒怎麼去懷疑他。



後來有一次朱元璋就和劉伯溫說起這件事,劉伯溫立刻勸朱元璋趕快殺掉張昶,因為經過劉伯溫的密切關注和監視,發現張昶這個人實在是有點問題。因為他一直懷念著元順帝,一直想回到元順帝那邊去。並且從他家裡搜出了一些相關的信件,其中身在江南心思塞北的言論。而且他制定法律的動機根本就不好,制定出嚴酷的法律來,就是為了讓朱元璋的政權不穩,從而使元朝能夠得以復辟。當別人提出異議的時候,他還振振有詞的說是亂世就應當採用重典。



朱元璋聽到這些之後,自然感覺相當的憤怒,最後就殺掉了張昶,因為在他的陣營裡可容不得這樣心懷叵測的人存在。


天龍論史


大臣穿破了衣服也不換,朱元璋直誇是清官,劉伯溫卻說“此人留不得!”為什麼?(關注葛大小姐,天天曆史故事!)


此人名叫張昶,是宛平人,才華橫溢,滿腹經綸。他的經歷頗為奇特,他本是元朝的戶部尚書,作為大元朝的高官,長期定居在大都,和朱元璋素無來往,一次偶然的出使任務,將他和朱元璋的關係糾集在了一起。

元朝末年,各地義軍突起,四處狼煙,元順帝看到武力鎮壓效果不明顯,於是就聽人建議,採取懷柔政策,打算招安各地的義軍,至正二十六年十二月,元順帝選了幾個能人帶著幾個使團,去招安各股義軍。

招安不成被反招安

張昶就帶領著一支使團,首先去見浙東義軍領袖方國珍,結果方國珍一點面子不給,折騰了半天毫無進展,沒辦法,張昶只好去招安朱元璋。

此時兵荒馬亂,盜匪四起,這麼遠的路,想要安全到達談何容易,張昶靈機一動,就把隨從們扮做發喪的隊伍,披麻戴孝,將符節和文書、財寶放進棺材,一路走、一路哭,竟然順利到達金陵,見到了朱元璋,朱元璋聽說他是抬著棺材來的,對張昶的智謀所震撼。

只不過,此時的元朝已經分崩離析,馬上就可以瓜分大元的天下了,朱元璋當然不想招安。

張昶沒搞定朱元璋,朱元璋倒是看上他了,朱元璋早就聽說張昶這個人很有才能,“昶有才辯,智識明敏,”而且擔任元朝的戶部尚書,是一個治世良才,自己開疆拓土、開闢新朝代,這樣的人才不可多得。

朱元璋就軟硬兼施,威逼利誘,死活不放人,非要留下張昶,跟著自己打江山。張昶遇到朱元璋這個潑皮出身的草莽影響也是沒有辦法,再說了,招安不成,回去也交不了差,走出京城轉了一大圈,張昶也發現,元朝是氣數已盡,覆滅是不可避免的,自己不能把一家子都交給朝廷。

朱元璋授予他參知政事之職,留為己用,此人果然有才,他“凡國家制度,多出其手,裁決如流,事無停滯”,朱元璋很是器重他,讓他主修《大明律》。

戶部尚書的怪癖

張昶有一個怪癖,就是總穿舊衣服,身上有洞了就補一補,從來不穿新衣服,朱元璋獎勵他金銀綢緞,他也從來不接受,這讓從小就痛恨貪官的朱元璋非常欣賞,認為他是“清官之首”,非常信任他。

但是劉伯溫卻對朱元璋說此時非常危險,必有反意,不可重用,朱元璋對張昶非常看重,認為劉伯溫的話言過其實,甚至是嫉妒張昶的才能,所以,他對劉伯溫的話沒有上心,仍然非常信任張昶。

但張昶的處境非常尷尬,走吧,使命沒有完成,回去也無法交代,而且朱元璋也不讓他走,還竟讓張昶的上級多關心關心這個大賢人,在中書省,張昶和楊憲、胡惟庸關係最好,經常向他們傾訴。

身在明營心在元

劉伯溫猜的非常準確,張昶對元朝無比的留戀,他飽讀史書,受元朝恩惠極重,忠君思想根深蒂固,根本不願意為朱元璋這樣的“草寇”效力,現在被情勢所迫,逼不得已才留下來,《元通鑑》也記載他“心不忘北歸”,時刻總想返回北方元朝。

張昶不願穿新衣、不接受朱元璋的賞賜,就是一種懷舊思想在作怪,他這種忠於元朝的思想總是一不小心就暴露出來。

一次偶然的機會,他聽說元朝的擴廓帖木兒部隊打了一場勝仗,立即來了精神,隨口和要好的同事說:我要是回到北方去的話,仍不失榮華富貴呀!

願望不能達成,張昶便悄悄給朱元璋搗亂,他給朱元璋上書,天下大局已定,剩下的事情就交給將軍們去搞定吧,人生苦短,應該及時享樂,朱元璋非常吃驚,這不是讓我當秦二世嗎,這傢伙簡直就是趙高呀,於是就把張昶的上書給燒掉了。

在討論即將開國的大明朝用什麼法律時,大臣們各抒己見,很多人認為國家初定,應該用輕典治新世,薄賦輕徭,讓老百姓休養生息,只有張昶獨出己見,主張重典治亂世,要實行嚴刑峻法,“破兼併之家,行厲民之術”,總是就是想盡一切辦法,把朱元璋變成一個昏君暴君,敗壞形象,失去民心。

張昶這一招很厲害,朱元璋正是志得意滿的時候,如果不是頭腦清醒,差一點就上當。

常常焦慮不安的張昶終於病倒了,他的好朋友楊憲非常“關心”的上門探望,楊憲東瞅瞅西望望,忽然發現張昶寫的家書放在桌子上,趁張昶不注意,偷偷塞到懷裡帶走了,然後直奔朱元璋那裡。

這究竟是一封什麼信呢?原來,明朝大將李文忠攻破杭州,抓了一批元朝的官兵,《國初群雄史略》記載,張昶利用職務之便,私自放走這些戰俘,還寫了一封家書,打算讓這些戰俘帶走,“以國事陰通”,向元朝洩露朱元璋的軍情國事,這簡直是徹頭徹尾的間諜罪,而這封“家書”被楊憲偷走了,朱元璋大怒,立即拘捕張昶。

事情到了這個地步,朱元璋依然看重張昶的才華,還捨不得殺他,《明太祖實錄》記載“王始惜其才,猶欲活之”,打算留他一條命,就派人審訊張昶,只要是張昶肯低下頭認個錯,活命是沒有問題的,但是他卻一言不發,閉目等死,面對獄吏的審訊,提筆寫了八個大字,讓獄吏轉交朱元璋。

朱元璋拿到一看,原來是“身在江南,心思塞北”八個字,朱元璋氣的牙根疼,對李善長說“我被他愚弄了這麼多年,太可恨了,叫人把他的骨頭打碎,扔到河裡去!”《國初事蹟》記載,“碎其骨,投之於江水”,這才算出了一口惡氣。

張昶作為一個能吏,忠於元朝,但是他不識時務,把腐朽透頂的元順帝奉為明主,白白成了元朝的犧牲品,死在明朝開國的前期,真是讓人痛惜!

歡迎關注、轉發、評論,葛大小姐和你一起讀有趣的歷史!


葛大小姐


題主說的這個人張昶,原來是元朝的舊臣高官,做到元朝的戶部尚書,他後來投降了朱元璋,得到朱元璋的信任。但是他做了一件犯忌諱的事。

朱元璋平定天下以後,把北朝的俘虜遣返,張昶就趁機寫了一封信,讓遣返的元朝人帶到北元,這封信的主要內容是張昶要尋找他流落北方的兒子。

結果這封書信被朱元璋的大臣楊憲截獲,於是朱元璋就讓楊憲去審問張昶,到底怎麼回事,一查之下,發現張昶有二心,他整天思念元朝,還說什麼“吾若得歸元,仍不失富貴也。”

張昶還在書信的背面寫了八個大字“身在江南,心思塞北”。

原來張昶還想著要恢復元朝,於是明太祖朱元璋就把他殺了。

朱元璋在南方勢力漸大,元朝想要招安,派張昶為使團團長,冊封朱元璋。

元惠宗至正二十三年,公元1356年,朱元璋被徐達李善長等手下推為吳公,在南京建立西吳政權。

此時,沿著長江,上游有陳友諒,下游有張士誠,東南沿海有方國珍,正南方有陳友定。各個割據勢力犬牙交錯。

元朝朝廷一看,根本控制不住,於是想出了招安的昏招。

當時張昶擔任元朝的戶部尚書,於是元朝皇帝派他為正使,派馬合謀為副使,從海上來到南京,招安朱元璋。

元朝給了朱元璋三個好處,一是授朱元璋榮祿大夫,二是授予朱元璋江西等處行中書省平章政事,三是賜以龍衣御酒。

朱元璋本來野心極大,要統一天下做皇帝的,怎麼肯受招安,再說,元朝給的這些東西,都是虛的,什麼大夫,什麼龍衣御酒,就不能拿點錢出來嗎?

此外,江西是方國珍的地盤,元朝卻封朱元璋為江西的平章政事,這不是明擺著挑撥離間,想讓朱元璋和方國珍打起來,元朝來個坐山觀虎鬥,所謂鷸蚌相爭漁翁得利是也。

元朝的奸計立馬被朱元璋和劉伯溫識破,於是將副使馬合謀殺死,因為朱元璋覺著張昶這個人比較有才華,沒殺。

張昶是個宰相之才,雖然做了朱元璋的副宰相,但是卻還思念元朝,陰謀不軌。

說起來,這個張昶也的確是個人才,他投降朱元璋以後,做了參知政事,也就是副宰相,把吳國朝政管理的井井有條。

張昶是個典章制度的高手,吳國的典章制度和律例等,大多都是出自此人之手筆,是個不可多得的實幹人才。

張昶最厲害的地方就是他的執行力,可以跟唐朝武則天時期的名相狄仁傑相比,狄仁傑升任大理寺卿的時候,一年內判決大量積壓案件,涉及一萬七千人,張昶則更牛,他經手的事,沒有一件在他手裡停過一天以上。

張昶效率如此之高,宰相過也!如果元朝讓他做宰相,也許還能強盛一陣子呢。

但是呢,張昶畢竟是元朝投降過來的,而且當初是被朱元璋強行扣押,他是“心在曹營心在漢”,還想著元朝,雖然他在朱元璋這裡也得到了榮華富貴,可是,他心心念唸的還是元朝,他曾經對人說:“吾若得歸元,仍不失富貴也。”

他之所以幫助朱元璋,並不是因為他覺得朱元璋多好,而是他要讓朱元璋和張士誠、方國珍等人狗咬狗,從而讓元朝漁翁得利。

為了幫助北面的元朝,張昶就幹了兩件特別陰損的事。結果被劉伯溫識破了。

一是,他建議朱元璋在治理國家上,使用重典,重刑,目的是製造朱元璋殘暴狠辣的形象,以使朱元璋失去民心,政權瓦解。這件事朱元璋諮詢劉伯溫以後,沒有聽張昶的。

二是,他偷偷的指使人,不斷給朱元璋上疏,大大的稱頌朱元璋的豐功偉業和雄才大略。目的是想衝昏朱元璋的頭腦,使朱元璋耽於安樂,驕奢淫逸,再無雄心壯志,從而幫助元朝打垮朱元璋。

這件事也被朱元璋和劉伯溫看出來了。

朱元璋對劉基曰:“是欲為趙高也。”劉基曰:“誠如聖見,必有使之者亡。”

後來朱元璋要討伐張士誠,便讓張昶寫檄文,結果張昶列了張士誠很多條罪狀,朱元璋一看,不太對啊,怎麼好像在說自己?

朱元璋就把張昶寫的檄文拿給劉伯溫看,然後張昶的指桑罵槐的陰謀詭計,就被神機妙算的劉伯溫給識破了。

劉伯溫建議朱元璋殺了張昶,但是朱元璋愛惜張昶的才華,沒捨得殺。

上面張昶那些陰謀詭計還算是暗地裡的。

後來,楊憲發現了張昶的書信,朱元璋派人審問張昶,張昶於是在書信北面寫了“身在江南,心思塞北”八個大字,信中還說,他在元朝最快樂,最風光,在朱元璋這裡當官,最悽慘,最黑暗,簡直度日如年,這是挑明瞭有叛逆之心。

朱元璋覺得,他再有才華,也不能留了。一個有二心的人,越有才華,豈不是對自己威脅越大,破壞越大嗎?於是朱元璋把張昶殺了。


西堤君


大臣衣服舊了不換,破了打個補丁繼續穿,皇帝賞下來的金銀綢緞也是能不要就不要,推不了就堆在家裡也不用。這是什麼人?這是典型的清官呀,是清如鏡,明如水的好官。

這件事發生在貪腐成風的明洪武年間,簡直就是不可思議。但是這件事還真的就發生了,這個大臣名叫張昶,是原來元朝的戶部尚書,有一次奉旨到南方見朱元璋,因為足智果敢,謀略出眾,被朱元璋留在了南京,還給了個參知政事的官,讓他幫著參謀國事。

按說張昶人又有才,又特別清廉,他應該是朱元璋最需要的人才,也是朱元璋最喜歡的人才。但是張昶卻在最後被朱元璋給殺掉了,殺張昶的建議是誠意伯劉伯溫提出來的,而劉伯溫要求朱元璋殺張昶的原因居然是因為他那一身破了都不肯換掉的舊衣服。為何?

朱元璋看到的只是表面現象,而劉伯溫卻看穿了張昶的內心世界,那就是張昶無時無刻不在思念故土,他是身在曹營心在漢呀!劉伯溫是什麼人?民間都已經把他神化了,說他“神機妙算,前知八百年,後知五百載”,大明江山能夠建立起來,劉伯溫有一大半的功勞。

他發現張昶不僅是破衣服不肯換,有些做法也是極不正常。例如,當時元朝勢力還在,大都還沒有攻破,張昶卻寫了很多文章,都是給朱元璋歌功的。並且還上表勸朱元璋,說天下幾乎已經差不多定了,剩下的一些小地方,交給大將們去打就行了,皇上您可以安心享受後宮幸福生活了。

朱元璋不是那種安樂享受的帝王,但是他也沒有往太多的地方想,劉伯溫知道後,馬上意識到張昶居心不良。

緊接著張昶又勸朱元璋,亂世要用重典,對普通百姓要狠一點,當時國家殘破不堪,百姓急待休養生息,重典之下,豈不是要激起民變麼?朱元璋沒有聽。

但是他對這個張昶已經有所不滿,接下來發生的一件事讓張昶徹底丟了性命。

那是在天下基本平定之後,朱元璋想把張昶放回去,既不能大用,留著也就沒有意思了,只要他沒有二心,放回去也就算了。但北邊,詢問自己的家人在何處。身著破衣,欲效法當年蘇武在北海牧羊,以表決心。可偏偏書信最後落在了朱元璋的手裡,再加上劉伯溫的一番話,讓朱元璋最後定了殺張昶的決心。

對於朱元璋來說,最不能容忍的就是有二心的人呆在身邊,公元1367年6月,張昶還是穿著那身從元朝帶來的的破衣服,被殺了頭。劉伯溫倒是看穿了張昶,最後要了張昶的命。可是他自己卻沒有沒有看透朱元璋的心思。1375年5月,劉伯溫被胡惟庸毒殺,但這是否是朱元璋的授意呢?已成千古難解之謎。


參考資料:《明史·張昶傳》《明太祖實錄》


小小嬴政


朱元璋有很多優點,善於學習、喜歡反思、擅長識人。特別在識人方面,朱元璋很有耐心、對人進行長時間觀察、琢磨、最後定性、並採取相應措施。

元朝戶部尚書張昶,就在朱元璋面前經歷了看中、欣賞、考察、定性一系列複雜的甄別過程。

忠於元朝、南下招安

支離破碎的元朝,希望用招安來解決各地農民起義問題。戶部尚書張昶領命到南方招安朱元璋。

張昶在元朝為官多年,對元朝忠心耿耿,此次南下招安朱元璋,真的是一心一意、全心全意,一路上設想了很多奇招妙計,渴望招安成功,解決元朝的心頭大患。

朱元璋吃盡了人間苦難,才把起義隊伍發展到佔領一方的豪強,而且勢頭正在迅猛上升,肯定不會輕易受降招安的。

再說,在朱元璋眼裡,元朝滅亡只是時間早晚問題。

張昶帶著使命來到江南、來到朱元璋統治的吳國。朱元璋知道張昶很有水平、也有治理國事的能力。

朱元璋接見張昶,與他談論了一些治國大事,覺得張昶確實是一個難得的人才。朱元璋把張昶留在江南吳國,讓他做官,逐漸升到參知政事。

在朱元璋的地盤上,當然是由朱元璋做主。不管張昶願不願,朱元璋想留下、張昶必須留下。

本來張昶招安朱元璋,現在反而被朱元璋留下來、為朱元璋服務了。

張昶留在朱元璋手下,會不會真心效力朱元璋呢?

舊衣不換、心思何在?

被朱元璋留下來的張昶,在幕僚們的眼中有點怪異。

張昶總是穿著舊衣服,衣服爛了他就自己動手補一補,繼續穿;朱元璋和大臣們都沒有看見過他穿新衣服。

以勤儉節約著稱的朱元璋,看見參知政事張昶總是穿著舊衣服,十分欣賞,覺得他真是一個清廉的官員;

另一方面,朱元璋覺得官員穿的衣服太破,有損朝廷的形象,便獎勵張昶綢緞錦繡,希望他穿著體面一些。

張昶從來不接受朱元璋的獎賞物質,依然穿著自己的破舊衣褲。

朱元璋對張昶大加讚賞,口口聲聲誇他是“清官之首”。

可是,劉伯溫不這樣認為,他提醒朱元璋說:張昶非常危險,不可重用,必須嚴加防範,因為他的心思太重。

聽了劉伯溫的建議,朱元璋嘴上沒說什麼,實際上開始處處留心張昶的一言一行了。

朱元璋能否發現張昶什麼馬腳或者貓膩呢?

使用重典、陰謀復元

由於軍務繁忙、戰事頻仍,朱元璋對於使用輕典、還是重典,來治理國家,沒有形成定論,還處在思考中。

朱元璋知道張昶對以前各個朝代的法律典故非常熟悉,便安排張昶制定大明法律與制度。

張昶起草法律制度得心應手、駕輕就熟,很快為朱元璋制定了一整套法律文件。朱元璋很賞識張昶。

張昶奉勸朱元璋:一定要重用刑法,把各家法律中最嚴酷的法律集中起來、為我所用;要把百姓設想成最壞的刁民,一旦犯法,就用上最嚴厲的懲罰措施,使他們不敢再犯。

朱元璋雖然小時候沒機會讀書,但是參加起義軍之後,忙裡偷閒、還是讀了很多書籍的。

反覆思考張昶的提議,朱元璋發覺:張昶心懷不端,他是要讓朱元璋失去民心,其根本目的是陰謀復辟元朝。

朱元璋發現了張昶的這個歹毒用心,便暗暗記在心中。

勸上享樂、害君不義

張昶表面上對皇帝朱元璋忠誠忠心,內心裡卻懷有陰謀詭計。

對於朱元璋安排的任務,張昶總是很快處理好,從來沒有耽擱。

對於元朝,張昶自認為虧欠很多,因為自己失節了,內心裡總是悶悶不樂。

當聽說元朝大將擴廓帖木兒仍然擁有非常強大的兵力、元朝大都還沒有被明軍攻破的時候,張昶竟然興奮的不能自已。

張昶偷偷對身邊的親信說:我如果能夠回到元朝,仍然可以獲得大富大貴啊!

不僅迴歸元朝的野心仍然存在,張昶還在想方設法陷害朱元璋,他希望通過不露痕跡的手腕,將朱元璋至於萬劫不復的死地。

張昶暗地裡派人向朱元璋上書,用盡才華對朱元璋歌功頌德,同時,奉勸朱元璋“人生得意須盡歡”、千萬不要辜負了美好歲月。

朱元璋閱讀文章,感覺辭藻華麗、感情充沛,可是,從政治家的角度再來一看,覺得有些不對勁。

元朝還沒有徹底滅亡,怎麼能夠貪圖享福呢?

朱元璋把劉伯溫召來,讓他看看文章。

然後,朱元璋對劉伯溫說:“張昶希望成為趙高啊!”

劉伯溫說:“正如聖上高見,必須讓上書的人死亡。”

朱元璋不想追查到底,但是,將上書的人狠狠訓斥了一番,並且將上書焚燒了。

朱元璋再一次牢牢記住張昶的心懷鬼胎。

心思畢露、張昶被誅

朱元璋聯想到秦二世就是因為暴政、就是因為享樂,導致國破家亡的。

越想越覺得張昶很像趙高,朱元璋便越發留意張昶的言行,特別注意蒐集張昶的罪證。

兩條陰謀詭計都沒有被朱元璋採信,張昶便非常恐懼,並且表現的寢食不安。

當時元順帝以為張昶已經死了,就重用他的兒子。元朝平章(官名)長壽醜的(人名)等人來到南京。

朱元璋有意試探張昶,故意留了一個漏洞,讓張昶有機會接觸長壽醜的。

張昶偷偷寫了一封表書,打算委託長壽醜的帶給元朝皇帝,並且寫了一封信給自己兒子。

在南京期間,張昶與朱元璋的大臣楊憲、胡惟庸等人,關係相處很好。

張昶的上表還沒來得及交給長壽醜的,張昶生病了、必須臥床休息。

楊憲前往探視張昶,很巧的一個機會,看見張昶寫的上表、還有一封寫給兒子的信;楊憲於是趕快上奏朱元璋。

朱元璋命令大都督府查究審問張昶,又在張昶睡覺的床板上發現八個大字:“身在江南,心思塞北”。

至此,朱元璋完全明白了,張昶之所以總是身穿舊衣服,目的是時時提醒自己是元朝的老臣,自己不能忘記元朝!

朱元璋本來愛惜人才,打算重用張昶的,發現張昶這麼多罪行後,狠狠說了一句:“他決意反叛,絕對不可赦免!”

朱元璋想起來劉伯溫講過的話,覺得千真萬確。

1367年6月,朱元璋下旨將參知政事張昶誅殺。

殺死張昶之後,朱元璋得出兩條體會:

一、刑法本意是讓人活得更好,並不是一定要殺人的。如果隨便使用重刑殺人,那就會造成很多百姓蒙冤,所以,慎重、體恤,是用刑的根本。

二、對待老百姓一定要倍加愛惜;不能一味貪圖自己享樂。


岳飛的飛


說起元末明初朱元璋身邊的名臣,張昶是掛不上號的,但就是這樣一位看似“籍籍無名”的官員,竟然連閱人無數的朱元璋都看走了眼,而他的結局也是一個不大不小的悲劇。

堪比漢奸的張昶

張昶生活在元末明初,原本是元朝官員,官至戶部尚書。這位仁兄對儒家經典禮制很有研究,而元朝為了統治需要,裝作提倡認同漢人傳統儒家文化的養子,將“程朱理學”定為官學,因此精通理學的張昶得到充分發揮空間,他提出以“君臣大義”代替“華夷之辯”,也就是說“君臣之間”的倫理綱常最重要,比“華夷中外”的區分更重要。

張昶的這個說法,說穿了就是為元朝統治者鼓吹,讓全天下不講“華夷之辯”,而講“君臣大義”,老老實實服從元朝統治者這個“夷族”的統治。很明顯,張昶這個人是很沒節操的,要是放在抗戰時期,必定是“無恥文人”+“漢奸賣國賊”。

張昶投靠朱元璋

張昶原本在元朝做官,官做的不小,原本跟朱元璋沒有任何交集,但後來朱元璋造反,勢力越來越大,建立了吳國,自稱吳王,元朝統治者派使者到吳國與朱元璋談判,這個被派遣的使者就是時任戶部尚書張昶。

張昶到了江南以後,經過短暫接觸,得到了朱元璋的賞識。因為當初朱元璋剛剛建國不久,禮儀制度等方面很不完善,他知道張昶擅長此道,經驗豐富,才幹突出,於是便想辦法做工作,挖了元朝的牆角,竟把張昶留在了吳國輔佐自己。

張昶投桃報李,確實給朱元璋做了不少貢獻,史料記載他“智識明敏,熟諳前朝典故,凡國家建置制度,多出其手,裁決如流,事無停滯”,才幹業績可見一斑。

朱元璋對張昶的誤解

張昶一直鼓吹對元朝的“君臣大義”,但他自己卻令人諷刺地投靠了朱元璋,無疑是對元朝的“失節”,所以他心裡一直覺得對元朝有愧,又擔心別人背後議論自己,所以時常很鬱悶,平時衣服破舊了也不換新的,洗洗以後繼續穿,表示自己“不忘舊主”。

但朱元璋對張昶這個舉動卻產生了誤會,他以為張昶是勤儉節約,不捨得穿新衣服,因此對張昶十分欣賞,經常公開表揚說“你們看看人家張昶,專門穿以前的舊衣服,破舊了也不捨得扔掉,這是多麼勤儉節約的清官,這樣的清官越多越好啊!”

朱元璋對張昶的表揚傳到了劉伯溫的耳朵裡,劉伯溫卻說“此人留不得啊!”

劉伯溫與張昶無冤無仇,為何這樣評價張昶?

張昶的神秘圖謀

原來,當時元朝尚未被推翻,仍擁有相當實力,張昶是不得已留在江南為朱元璋效力,他還幻想著有朝一日迴歸元大都,繼續為舊主服務,因此經常私下流露出懷念故土的情緒,甚至親口對他人說“吾仍思歸故土也,吾若得歸元,仍不失富貴也”。

如果只是嘴上說說也就罷了,可張昶還付諸實際行動,他一方面偷偷安排人向朱元璋上書,為朱元璋歌功頌德,又勸朱元璋應及時享樂,目的當然是為了把朱元璋搞墮落,進而瓦解他的政權;另一方面,他又勸朱元璋施行嚴刑峻法,想要讓朱元璋失去人心。

當然,朱元璋還不糊塗,對張昶這些話絕不會聽,而張昶也覺得自己表現地太過明顯,已經被朱元璋識破,說不定啥時候命就沒了,因此惶恐恐懼,不能自安。

張昶的悲劇結局

朱元璋雖然知道張昶對元朝舊情未了,卻憐惜他的才幹,沒打算幹掉張昶,甚至覺得張昶對舊主忠心耿耿,一度打算把張昶放歸元朝,但張昶卻偷偷地請人給元朝統治者捎帶自己寫的親筆書信,結果不小心被人發現,告發到朱元璋那裡。

朱元璋一看,這個張昶真是說一套做一套,表面一套內裡一套,居然“外示誠款,內懷計謀”,看來“彼決意叛矣,是不可赦”,於是下令逮捕張昶並對其進行訊問。

沒想到張昶還真是有幾分硬骨頭,他不為所動,不怕威脅,揮筆寫下八個大字“身在江南,心思塞北”,徹底表明心跡。朱元璋一看,也不惜才,下令將其誅殺。

張昶雖以“君臣大義”代“華夷之辯”,為元朝統治者張目,卻忠誠貫徹執行了自己強調的“君臣大義”,也算是忠臣一枚,就連明朝文人都對張昶的忠誠給予充分肯定,謂其“能於死生之際明焉,豈非忠於元者乎?”

我是專注歷史文化的狄飛驚,歡迎關注我!


狄飛驚


我是楚風說歷史,這個問題我來回答。

朱元璋,大明的開國皇帝,從一個社會的最底層,到九五之尊的皇帝,朱元璋可以說是勵志的典範。朱元璋一生閱人無數,但是也有看走眼的時候,估計也是因為這次打擊到了朱元璋,使朱元璋開始疑心所有大臣武將。那麼這個讓朱元璋“打眼”的人是誰呢?這個人叫張昶。


看過胡軍版《朱元璋》的都知道里面有個叫呂昶的人,他本來是元朝的大臣,裝成奔喪的闖關過卡來到朱元璋的統治區。並且面見朱元璋,勸說朱元璋接受元朝的招安,朱元璋直接把呂昶給扣留了,後來大明建立後,被封為戶部尚書,掌管天下錢糧和賦稅。

而這個呂昶的原型就是張昶,但是有一點不一樣的就是這個張昶是“身在曹營心在漢”,差一點讓朱元璋受了騙。同樣張昶也是和呂昶一樣,本來是被元朝派去招降朱元璋的,但是元軍在中原地區的戰爭節節敗退,朱元璋肯定不會接受招降的,而且朱元璋看到張昶很有才能,就留在了身邊。


張昶在一開始幫助朱元璋主修國家法律制度,並且被封為參知政事。史書記載他“凡國家制度,多出其手,裁決如流,事無停滯”,朱元璋對他很是倚重。但是後來張昶這個人看到元朝大將擴廓帖木兒兵力尚強,元大都尚未被攻破,張昶經常私底下說:“吾若得歸元,仍不失富貴也。”天天想著回到元朝,繼續做元朝大臣,而且張昶的妻兒也在大都,張昶也想著和妻兒團聚。

張昶其實一開始還是為朱元璋做過不少事的,朱元璋也很喜歡他,就賜給了他很多金銀綢緞,但是張昶固辭不受,仍然天天穿著舊衣服。朱元璋說張昶是天下“清官之首”,更加信任他。但是後來,張昶慢慢的開始勸誡朱元璋可以開始享樂了,並且還把法律制度制定的很嚴厲,對民眾採用重刑,想讓朱元璋失去民心,好讓元朝能夠滅了朱元璋。



這時候劉伯溫發現了問題,他對朱元璋說,此人不可留,其實這時候朱元璋也看出了問題。他對劉基說:“是欲為趙高也。”劉基說,上位說的好,他這是想讓你滅亡啊!但是朱元璋並沒有治他的罪,只是不採納他的建議。

張昶看到朱元璋不採用他的建議,就開始疑心重重,得了大病。這時候“超級特工”楊憲出場了,他去探望張昶。並且在張昶的床底下偷出來一封信,這個信是張昶想託人送到元朝大都的。


楊憲報告了朱元璋,朱元璋馬上派人審問張昶,張昶這回也沒慫,直接在信的北面寫下了“身在江南,心在塞北”。朱元璋原本愛惜他的才能還想著原諒他,可是看到這八個字,並明白了張昶穿破舊衣服是思念元主的意思。於是說:“彼決意叛矣,是不可赦。”元至正二十七年(公元1367年)六月,遂將參知政事張昶誅殺。

從這以後,朱元璋明白了有些大臣是表面上一套,背地裡一套的。我覺得朱元璋也是因為這次,開始覺得無論對大臣再好,大臣也可能和自己不是一條心。建立大明後,當上皇帝的朱元璋更加的疑心群臣,與此同時特務機構錦衣衛也隨之而出。


楚風說歷史


但凡以爭奪天下為目的的帝王,都會有一顆強烈的愛才之心,所謂“山不厭高,海不厭深。周公吐哺,天下歸心”。因此,大部分帝王恨不得天下奇才、賢才都為己所用。當年朱元璋還是吳王的時候就深知此道理,所以積極的蒐羅各種能夠為國家服務的人才。



元至正二十六年(1366年),元末農民起義已經和元廷形成了對峙之勢,元廷也感覺到了巨大的危機。在這種情況下,元廷派出了一支隊伍,想以懷柔政策招撫各地義軍。

在這支隊伍中有一個叫做張昶的人,他是元廷的戶部尚書,可謂是才華橫溢、滿腹經綸。在他的帶領下,這支隊伍首先找到了割據一方的方國珍。方國珍當時實力不濟,因此無論是朱元璋的使者,或者是元廷的使者,他都不得罪,這一次他也選擇接受元廷的敕封。

任務完成,從方國珍處出來之後,張昶到了朱元璋的應天府,準備按照元順帝的詔令冊封朱元璋為榮祿大夫、江西等地的中書省平章政事。當時的朱元璋兵強馬壯,而元廷已經面臨土崩瓦解,所以朱元璋根本不會理會元廷敕封,並且殺了元廷的正使馬合謀。



不過,張昶才學卓越,確實引起了朱元璋的注意。因此老朱轉念一想,如此大才,殺了浪費,放了可惜,不如留在應天府為將來的大明王朝效力。於是,老朱出於愛才之心將張昶留在了應天,並且逢人就說元廷送給了他一個大賢人。

太祖遂不受,殺馬合謀,以張昶才,留官之。——《明史》

張昶留仕於明,因為精通元廷典故,被老朱任命為了中書省參知政事,參與國家制度的創建工作。

在這段時間內,張昶的生活異常儉樸,只穿著自己原有的衣服,而且老朱的賞賜他也不會使用。正在老朱認為他是一個清官的時候,有人發現了張昶不正常的地方。

史載張昶“心常怏怏,心不忘北歸”。

這件事引起了老朱的注意,時間長了,老朱也知道了張昶這是在為元廷守節,所以對張昶開始提防。



恰在此時,張昶玩的更狠了,他暗中指示了幾個人上書老朱,在奏章中不斷地對老朱歌功頌德,並且勸老朱應該及時行樂。另外,張昶還上書朱元璋應該制定嚴刑峻法;“破兼併之家,行厲民之術”。目的就是要讓老朱變成貪圖享樂的暴君,整垮老朱的勢力,讓元廷有機會再次南下。

老朱是何人,中國歷史上最有名的勤政皇帝一年到頭就歇三天,所以,老朱根本不會被張昶迷惑。並且,老朱還對劉伯溫說:這傢伙就是個趙高呀!”劉伯溫也順著老朱的話說,張昶留不得呀。

後來,老朱形式的點撥了一下張昶,把他上奏的奏章全部燒了,而且還當眾斥責了他一次。

被斥責後的張昶更加憤憤不平,於是張昶利用職務之便,開始私放元朝俘虜,並且告訴了他們很多明朝機密。後來,張昶的膽子越來越大,直接開始寫信記錄明朝的軍國大事。



這件事最終被楊憲發現,而楊憲也在第一時間告知了老朱。老朱當時雖然怒不可遏,但畢竟是個惜才的人,所以沒有準備殺他。

不過,張昶一心作死,在牢獄中也不知悔改,寫供狀的時候只寫了八個字“身在江南,心思塞北”。看到這,老朱徹底氣炸了,心想我一直好吃好喝的招待你,你竟然如此不識抬舉。

最終,張昶被老朱直接處死了,之後“碎其骨,投之於江水”。

昶大書牘背曰:“身在江南,心思塞北。”太祖乃殺之。——《明史》



實際上,縱觀張昶的經歷,他心思塞北也是有一定原因的。他本是宛平人,這裡我查閱了一下宛平的資料,距離如今的帝都非常近。另外,張昶最初下江南的時候沒有攜帶家人,老婆孩子還一直留在元朝的大都城中。所以張昶也曾寫信給自己的兒子詢問情況。

當然,張昶洩露明朝的軍國機密給元廷屬於通敵賣國的謀反之罪。所以,他被處死也在律法之內。


我是越關


因為這個人包藏禍心,內心並沒有認同明朝的統治。他希望借自己穿破衣服的舉動以劃清與明朝之間的關係。所以,為了明王朝的穩定,此人必須要除掉。那麼這個人是誰呢?這就是曾任元朝戶部尚書的張昶。


當年元朝尚未被推翻,朱元璋也剛剛自立為吳王時,張昶作為元朝使節前往吳地希望可以拉攏朱元璋,放棄造反的念頭。但是朱元璋怎麼可能被說服。不僅如此,朱元璋念在張昶有真實才幹還將張昶扣留,試圖重用這位戶部尚書為吳國建立正式的法律條文。

張昶心懷異志,不得已在朱元璋手下任職。雖然張昶幫助朱元璋的吳國重建律法條文、國家制度等事,朱元璋對張昶也頗為厚道。張昶卻也沒有絲毫忘記當初被元朝派往吳地的使命。

張昶不斷和朱元璋手下的大臣搞好關係,試圖勸其部下反水,但是都歸於失敗。

此時元朝還有和朱元璋一戰的能力,鹿死誰手還未可知。再加上元朝皇帝誤以為張昶已死,對張昶家人予以高官厚祿令張昶十分感動,張昶經常在私下裡說如果他要是能回到元朝,還是能夠得到富貴。當元朝的使者再次前往朱元璋京城所在時,張昶秘密寫了一封信試圖傳回元大都。但是這件事情還沒有實施的時候便被發現了,大臣楊憲前往張昶家中探望時發現了張昶還沒有完成的書稿,楊憲立即將此事上報給朱元璋。朱元璋派出大都督府傳喚張昶,得到張昶的書稿,發現確有其事。



朱元璋原本惜張昶之才予以重任,但是張昶卻不斷給朱元璋出餿主意,又是叫朱元璋享樂、又是想讓朱元璋頒佈嚴苛律法。這些被朱元璋一一拒絕,並且原諒了張昶。可是這些書稿明確證實了張昶具有反叛之心,這位曾經的元朝戶部尚書也只有被處死的下場了。

各位讀者大大,如果您願意的話能不能點開我的頭像,給我點個關注呢! 不方便的話,感謝您能點開看我的回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