丟勒:藝術史上的自戀畫家,他留下的每一幅“自拍”都驚豔世人

丟勒:藝術史上的自戀畫家,他留下的每一幅“自拍”都驚豔世人

丟勒的自白:將意大利的氛圍傳播到德國,就是神賦予我的使命。

意大利是一個溫暖的南部國家,藝術家在那裡能得到應有的待遇,那裡到處都充滿創作的熱情。我就是在那裡找到了真正的自我。沉睡的靈感也好像因意大利的明媚陽光而慢慢甦醒。

旅行將我變成了一名畫家。特別是在意大利的旅行,給了我創作的動機與目標。我出生併成長的紐倫堡是德國最開化的地方,但是那裡的人們對於藝術的認識仍然在受中世紀陳舊觀念的影響。畫家只是普通的手藝人,沒有人把創作看作精神的產物。或者說,繪畫能夠被看作一種展示神的話語的方式就已經算是幸運的了。

畫家的創作行為是神賦予的特殊能力。與教化人類、讓人重獲新生的神職人員所擔負的職能不同,繪畫是研究自然中包含的神的哲理並將其表現出來的神聖事情。思考這些事情並將其挖掘出來,就相當於聆聽神創造美麗世界的箴言。所以,藝術家的靈感與神的規則一樣偉大。

意大利正是能證實這種想法的地方,這裡對於藝術家來說無異於天堂。他們以豐厚的古典美學為基礎,開創了一個嶄新的世界。站在最前線的,正是藝術家們。

所以,在意大利的藝術家受到的是等同神職人員或學者的待遇。我在威尼斯遇到的畫家和德國的畫家完全不同。德國畫家作畫時,沒有任何思想就像在做一件手工藝品,只是完完全全地把呈現給他的東西描繪出來。因此,他們也只能得到畫畫的藝術家的待遇。威尼斯的畫家不斷研究經典並創新理論。他們常常出去旅行,觀察大自然,在發現新事物方面大下功夫。他們還努力豐富自己的教養,用自己的話來解釋典籍,創作新的繪畫。色彩繽紛的大自然和美麗的景色給了他們很多靈感。

將這種意大利的氛圍傳播到德國,就是神賦予我的使命。

丟勒:引領北歐文藝復興的畫家

丟勒被認為是引領北歐文藝復興的畫家。他是第一個被整個歐洲承認的具有國際水準的德國畫家。

當時的德國在美術方面仍然受制於歐洲的影響。引領著文藝復興、主導著歐洲美術的是意大利。達·芬奇、米開朗基羅等天才的出現以及繁榮開放的都市商業經濟造就了意大利美術的全盛時代。畫家的創造力在人文學科的位置得到了認可,藝術家也得到了相應的優厚待遇。

丟勒在當時人文主義中心紐倫堡活動。紐倫堡是一個貿易頻繁的國際化大都市,但是畫家在那裡的待遇卻並不優厚。那裡對創造力的理解或者說解讀,跟意大利比起來簡直是天壤之別。那裡的人把畫家的創作過程當成麵包師製作麵包一樣的勞動技術。所以,丟勒非常憧憬美術的中心—意大利,他也花了很多時間在意大利旅行。

丟勒所具備的出色的探索精神和自然科學學者般的細緻觀察力跟意大利的人文學科藝術觀念十分合拍,這也成為他卓越的描繪力發光添彩的基礎。他那些傳世的對動物和植物細膩的描繪,有著連照片都不能企及的精確性。這也是受到了當時意大利的人文學科藝術觀的影響。

丟勒:藝術史上的自戀畫家,他留下的每一幅“自拍”都驚豔世人

除此之外,丟勒在美術著作上也成績斐然,這也是受到了意大利人文學科態度的影響。另外,在德國畫家中丟勒是第一個看著女性裸體寫生並創作了等身大小裸體畫像的人,這讓他一時成為輿論熱議的人物。

丟勒的精確描繪能力在以《聖經》為主題的木製版畫中有力地展現了出來。他開始將目光轉向木製版畫緣於紐倫堡印刷術的發達。他認為通過木製版畫可以發揮他的創造天分。油畫不僅需要很多錢,還要配合投資人的需求來畫;木製版畫不僅在費用方面比較經濟,畫家還可以按自己的心意來畫。從畫家純潔內心世界出發的《聖經》主題木製版畫使丟勒成為一名國際畫家。在當時,能夠在歐洲取得名望的非意大利籍畫家只有丟勒一人。

丟勒:藝術史上的自戀畫家,他留下的每一幅“自拍”都驚豔世人

然而,丟勒的真正價值在自畫像方面體現得更加突出。他在自畫像領域進行了許多具跨時代意義的嘗試。

最牛的自畫像畫家

丟勒:藝術史上的自戀畫家,他留下的每一幅“自拍”都驚豔世人

13歲的自畫像

丟勒在西方繪畫史上以最年幼的自畫像畫家而聞名。《13歲的自畫像》是他13歲時所畫,向世人展示了他過人的才華。一個13歲的孩子居然能夠如此準確使用素描手法並且具有如此精確的描繪力,這的確讓人難以置信。

他用鉛筆畫了一幅塗鴉作品。與典型的人物畫一樣,圖中人物向我們展示了3/4的側臉,將一個充滿了好奇心的少年的形象通過細膩的鉛筆線條呈現了出來。畫中的丟勒穿著當時同齡兒童常見的普通衣服,頭戴帽子。我們可以看出他是照著鏡子畫的這幅畫,畫中人物的視線卻並沒有看向正前方,有可能他是畫完之後改過眼珠部分。所以,比起自畫像,這更像是一幅自然的肖像畫。如此演繹,不知道是丟勒自己的想法,還是他接受了別人的指點。重要的是,一切看起來都是那樣自然。這幅作品雖然不是丟勒的第一幅作品,但作為他第一幅得到認可的作品而意義非凡。

丟勒:藝術史上的自戀畫家,他留下的每一幅“自拍”都驚豔世人

22歲的自畫像

1493年,丟勒22歲時創作的《1493年的自畫像》體現出了超寫實主義的現代畫風。

在細膩而又厚重的色彩的調和中,我們能夠感受到那個年齡段的人所獨有的敏感。背景顏色運用了接近黑色的單色,這讓人驚歎於他的大膽。我們能夠從這幅畫中讀出畫家想要美化自己的形象、讓自己看起來更美更帥的誇張痕跡。丟勒斜帶著當時的年輕人們流行的紅穗子帽,長髮披肩。

這幅畫被認為是丟勒前往德國北部進行版畫研究時,在旅行的途中創作的作品。用途十分明確:這是寄給家裡,拿給家裡安排的未婚妻看的自畫像。他手中拿著一枝海冬青,蘊含著遵守丈夫貞節之約。也有觀點認為,海冬青也象徵著耶穌的受難。這層意思可以在畫面上方的題字中讀出一些端倪:為了我所做的事情(意指神之含義),向定好的方向前行。

丟勒2年後娶了當時他寄畫的那位女子,但婚後並不幸福。兩人沒能生育後代,他們夫妻之間的感情也不是很好。因此,還有傳聞說丟勒是同性戀。

丟勒:藝術史上的自戀畫家,他留下的每一幅“自拍”都驚豔世人

27歲的自畫像

1498年的自畫像》留下了丟勒27歲的模樣,展示了意大利貴族式的風采。

他的目光避開了正前方,可以看出他在努力地還原鏡中的自己。這幅看上去多少有些傲慢的作品也被稱為《戴手套的自畫像》,畫家將自己對意大利的憧憬原封不動地表現了出來。從人物的意大利式著裝,到畫作受威尼斯和佛羅倫薩畫風影響的整體氛圍,都明顯體現了這一點。畫中丟勒的姿態讓人很容易聯想到《蒙娜麗莎》,因此有人認為丟勒參考了達·芬奇的作品。但是,丟勒這幅畫要早於達·芬奇那幅作品(1503—1506年)。那種說法是沒有根據的。

我們能夠確定的是,丟勒確實在追隨威尼斯和佛羅倫薩那個時候流行的畫風。

這應該是他意大利旅行經歷的產物,也體現了丟勒想要跟隨當時的國際潮流的意志。他不想僅僅當德國這個處於美術界邊緣國家的小小畫家。這反映出他想成為國際畫家的野心。這種想法在自畫像中背景風景的描繪上表現得更加明顯:我不是一個被關在屋子裡的畫家,我夢想著飛越風景所象徵的廣闊世界。透過窗戶看到的風景,也是丟勒想象著意大利的山河而描繪出來的。明亮的色調和溫柔的氛圍,都跟德國完全不同。

丟勒:藝術史上的自戀畫家,他留下的每一幅“自拍”都驚豔世人

29歲的自畫像

丟勒的自畫像中最有名、最優秀的就是他29歲時畫的《1500年的自畫像》(也叫《穿毛制長袍的自畫像》)。

他打扮成耶穌的樣子,傲慢的畫家意識表露無遺。他想要表達的是畫家的創造力就像救世主耶穌的能力,高貴而偉大。他像自己夢想的那樣在整個歐洲獲得了巨大的名望。因此,他認為要將世間最美的人類模樣通過耶穌的形象來表現。細膩的描畫和簡練的構成以及厚重色彩的融合,最終成就了"原來這才是名畫"般的世界作。凝視正前方的丟勒,眼神清亮,充滿智慧。他畫出了自己最理想的樣子。

丟勒:藝術史上的自戀畫家,他留下的每一幅“自拍”都驚豔世人

36歲的自畫像

丟勒36歲左右時畫了一幅驚豔世人的自畫像,那就是他的裸體自畫像。

他畫下了自己赤裸的全身雖不能被看作是一幅基本意義上的畫作,但是這裡體現出來的是他想要將自己的身體展示給眾人的革命性嘗試,令人十分驚訝。

現在活躍在畫壇的畫家很少有人敢於做出這種嘗試,500前的他卻表現出瞭如此革命性的畫家精神。這是一幅用鋼筆畫在綠色紙張上的作品。它超越了在木製版畫上體現力量犀利勾畫的時代,給人一種新鮮的感覺。丟勒很好地處理了映照而來的逆光,讓人感受到畫家刀刻般鋒利的心理。已到中年的畫家卻擁有如同20歲年輕人的勻稱身體。這也許是他為了藝術發展,不斷鍛鍊並努力的結果吧。

他雖然擁有了國際畫家的名聲和財富,但在自己的祖國依然沒有得到公正的待遇。

畫家的社會地位依然處於社會底層。為了克服這一點,丟勒投身政治。他想知道自己在藝術中所積累的誠實品格和理性化思考方式在政治中是否行得通。他最終成為市議員,之後被派出席帝國會議,作為一名外交家活躍在政治舞臺上。

丟勒:藝術史上的自戀畫家,他留下的每一幅“自拍”都驚豔世人

丟勒36歲的自畫像

畫家的視線

丟勒:藝術史上的自戀畫家,他留下的每一幅“自拍”都驚豔世人

圖:《窺探自畫像》插圖

你可能感興趣:

——

全俊燁簡介:

畢業於中央大學藝術學院繪畫系,已在首爾、東京、慕尼黑、洛杉磯等地舉辦了23場個人畫展。在作品《窺探自畫像》中,他選取了28位著名畫家的自畫像,從提到自畫像就會很容易想到的純粹的自畫像,到被賦予特定主題的自畫像、稱為畫家人生大事件的自畫像、畫家代表作中的自畫像、變幻成神化人物的自畫像以及自傳式自畫像。這些自畫像都在向讀者發出"我是誰"的追根溯源式追問。的確,自畫像是我們尋找自我的旅程,也是我們不斷地進行自我抗衡的人生之劇,現在就跟隨金俊燁一起走進大師的自畫像世界吧!

丟勒:藝術史上的自戀畫家,他留下的每一幅“自拍”都驚豔世人

丟勒:藝術史上的自戀畫家,他留下的每一幅“自拍”都驚豔世人

《窺探自畫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