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生研究」兼收并蓄:董希文

「写生研究」兼收并蓄:董希文

「写生研究」兼收并蓄:董希文

【导言】“写生研究”栏目除了梳理绘画语言的传承、演进的历史脉络与规律,重要的是将“写生”置于当代艺术的大平台进行探讨研究,强调“写生”与社会、人文、时代的关系,以当下的视角来考察“写生”的价值和意义。本栏目编选具有代表性的艺术家,供大家分享。

「写生研究」兼收并蓄:董希文

1

评论

江丰 | 美术理论家

董希文同志在油画艺术上的一个最显著的特色,那就是由于他运用了中国绘画的若干表现方法,使得他的油画开始具有民族的风格,这也是作品受观众欢迎的原因之一。

从《开国大典》到《春到西藏》和后来的长征路线的写生画可以看出,作者越来越深入地在追求油画中国风的表现,而且越来越有成效。这表现在造型上,董希文同志力求中国绘画的那种单纯、明快的效果。为了获得这个效果,他主张以“不以可变的光为重,而重不变的形”作为造型的出发点。由于他减弱和简化了物体上复杂的明暗变化和物体周围的氛围气,而强调轮廓分明的结果,使分面造型组成的画面具有了线的造型的感觉,这种感觉是在轮廓上和物与物交界的地方显示出来的。董希文同志在长征路线写生画的某些作品中,吸取了水墨画的某些表现技法,如以皴法画山,以线纹画水,画面有流畅的感觉。这说明了董希文同志中国风的油画,有的倾向于重彩画的作风,有的则倾向于水墨画的趣味,它的途径并不是只有一条。

刘秉江 | 中央民族大学美术系教授

在董先生众多作品中我最爱的还是那些小品画。三次去西藏的写生最能显出先生炽热赤诚的情感。当一位艺术家不是受人委托,也未遭行政干预而是发自肺腑的自愿创作时,往往更能显露其真正的人格与品性,也更能如实地表达其灵脉的跃动。技巧也来得自然舒畅,笔笔传神绝无牵强造作之感。凡是看过这批作品的人一定会被画中迸发出来的热烈激情所感染,酣畅的笔触时而大刀阔斧地挥扫;时而以小笔点染勾勒,笔笔提神;时而又以刮刀画出意外效果,可谓“语不惊人死不休”。在挥扫点染之中因蕴含着中国传统文化的修养而高于一般油画家的平庸表现,显露了大家风度。既有准确无误的表达,也有笔笔生情的神韵。先生在色彩的运用上也颇独到。其鲜明爽快一扫当时苏派灰色调的程式规范,真实、朴素、浓烈而厚重,有极浓的乡土气息。尤其是1961年那批西藏写生,有人贬低为“土油画”,但那是“纯朴乡土”之“土”,土得那样亲切,那样厚实有力。那“土”的价值绝不是抄袭而来的洋腔洋调能所相提并论的。

2

作品欣赏

「写生研究」兼收并蓄:董希文

《山歌》

木板油画

53cm×40cm

1961

「写生研究」兼收并蓄:董希文

《抗英老人达瓦顿珠》

布面油画

81cm×60cm

1961

「写生研究」兼收并蓄:董希文

《翻身奴隶》

木板油画

53cm×40cm

1961

「写生研究」兼收并蓄:董希文

《翻身奴隶》

木板油画

53cm×40cm

1961

「写生研究」兼收并蓄:董希文

《农村互助组组长》

木板油画

53cm×40cm

1961

「写生研究」兼收并蓄:董希文

《毛儿盖黑水姑娘》

木板油画

53cm×40cm

年代不详

「写生研究」兼收并蓄:董希文

《牧笛》

木板油画

55cm×81cm

1961

「写生研究」兼收并蓄:董希文

《村姑》

木板油画

53cm×40cm

1961

「写生研究」兼收并蓄:董希文

《巡逻》

木板油画

53cm×40cm

1955

「写生研究」兼收并蓄:董希文

《丰收》

木板油画

81cm×60cm

1961

「写生研究」兼收并蓄:董希文

《亚美尼亚功勋医生》

木板油画

53cm×40cm

1957

「写生研究」兼收并蓄:董希文

《早课》

木板油画

尺寸不详

1951

「写生研究」兼收并蓄:董希文

《千年土地翻了身》

木板油画

66cm×115cm

1963

「写生研究」兼收并蓄:董希文

《芦花青稞丰收》

木板油画

40cm×53cm

1955

「写生研究」兼收并蓄:董希文

《边城亚东》

布面油画

81cm×60cm

1961

「写生研究」兼收并蓄:董希文

《班佑河畔高草地》

木板油画

40cm×53cm

1955

「写生研究」兼收并蓄:董希文

《班佑河畔高草地》局部

「写生研究」兼收并蓄:董希文

《大渡河泸定铁索桥》

木板油画

40cm×53cm

1955

「写生研究」兼收并蓄:董希文

《二郎山远眺大渡河》

木板油画

24cm×33cm

1955

「写生研究」兼收并蓄:董希文

《窗前静物》

木板油画

64cm×81cm

1947

「写生研究」兼收并蓄:董希文

《日喀则人民市场》

木板油画

40cm×53cm

1961

「写生研究」兼收并蓄:董希文

《日喀则小景》

木板油画

40cm×53cm

1961

「写生研究」兼收并蓄:董希文

《江孜街头》

布面油画

54cm×81cm

1961

3

自 述

“我以为任何古今中外现实主义画家表现技法的获得,除了从古代遗产中吸取现实主义创作方法和表现技巧的因素外,更重要的是他们能够从生活中来汲取智慧和才能。我们古代有许多画家他们在掌握表现技术和搜集创作素材时,并不是只坐在家里由自己臆构出来的,从画史上的一些记载知道,有不少画家他们是做了许多对景写生的功夫的。但是一些不好的画家,他们并不注意绘画的表现之与现实生活的关系,只知道师承古人技法,以因袭模仿为能事,使中国绘画的另一方面走到日趋衰落的路上去。”

——摘自 董希文《素描基本练习对于彩墨画教学的关系》

“在表现形式上,我们必须勇敢地放开笔来,去突破一些似乎是已经规定了的格式。”

“我们的各种艺术都应该具有自己的民族风格,对于任何风格和形式的追求,不能一律看成是形式主义。”

“中国画家应该有中国画家自己的气质,自己对于生活的想法,看法和表现法。”

——摘自 董希文《从中国绘画的表现方法谈到油画中国风》

4

艺术家简介

「写生研究」兼收并蓄:董希文

董希文

(1914—1973),浙江绍兴人,是国家文物局规定的“作品一律不得出境”的六位大师之一。著名油画家、美术教育家。1932年考入杭州浙江大学土木系,次年考入苏州美术专科学校。1939年到越南,同年回国。1942年赴重庆,次年去敦煌艺术研究所临摹壁画。1946年在兰州举办“董希文敦煌壁画临摹创作展览”,同年到国立北平艺术专科学校任教。后任中央美术学院教授。1952-53年任人民英雄纪念碑浮雕起稿组组长。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第二届全国政协委员。逝后在中国美术馆及拉萨举办遗作展。曾创作过《春到西藏》《哈萨克牧羊女》《苗女赶场》《百万雄师过大江》等主题性绘画。出版有《长征路线写生集》《董希文画辑》《董希文画集》等。发表论文《从中国绘画的表现方法谈到油画中国风》《素描基本练习对于彩墨画教学的关系》等。

「写生研究」兼收并蓄:董希文

董希文给学生讲写生技法

「写生研究」兼收并蓄:董希文

1954年,董希文在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给学生讲课

注:文中部分图片来源“董希文艺术研究与纪事”微信公众号

5

关于写生研究的学术性推广计划

学术形态:“写生研究”是以开放的学术形态策划,针对“写生”这一课题的综合性学术推广项目,按照以美术史为脉络的梳理方法,通过系统地扫描整理当下优秀作者的作品与相关文献,将“写生”置于当代艺术的大平台进行探讨研究,强调“写生”与社会、人文、时代的关系,以当下的视角来考察“写生”的价值和意义。

推广对象:当代油画家以及具有探索精神的优秀中青年油画作者。

作品要求:生动的、鲜活的,尤其欢迎具有当代意识的,以及具有东方意蕴或中国人文精神的写生作品。作品达到选稿标准的即列入线上推广计划。优秀作品推荐参与《当代油画-写生作品研究专辑》的出版。

投稿要求:①摘编艺术评论文字材料一到三份;②作品图片20幅左右,尽可能用最新的作品;③作者本人撰写的关于“写生”的心得体会、看法、认知等;④肖像照片及作者简介。

投稿邮箱:

art579@163.com咨询电话13552642966。

配套活动:“写生研究”作为“当代油画”持续性的学术研究项目,除了在线上推广外,同期配套写生研究专辑的出版、国内外写生作品展览、写生活动,意在通过多层次的配套活动,真正将写生研究的学术性课题做得深入、完整、扎实,树立写生研究的新标杆,最终推动“写生”创作的现代化进程。

-END-

敬请原作者告知,我们会立即处理。

联系我们

地址:北京市宋庄国际艺术区龙吟雅风

官网:http://www.art579

.com

投稿邮箱:art579@163.com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