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对联创作中,一些地名、人名现实中没有,为了和仄押韵,杜撰出一个,可不可以?

美芹三献


应该不太好吧!

如同头条上那个有点火的有奖征联:上联是:观音山上观山水!联中观音山就是固定地名,如果可以杜撰,应该早被人对出下联了。

就是杜撰了勉强对出来,那也不完美!个人观点,仅供参考!





带你望天涯


首先诗歌和对联主要表达的是作者的思想感情也就是作者内心的志向和意念。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才是诗联的灵魂。“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水,和依永,律和声。”意思是:诗是用来表达人们的志意,歌是拖长声调咏唱诗的语言,声音的高低依从拖长声调而咏唱的语言,律吕用于调和声音。诗言志才是根本,其它声韵律是为言志服务的,不能舍本逐末。

同样是咏梅,毛主席与陆游写的诗词意境和思想就有很大的不同。诗如其人,平时我们读一首诗,很容易知道是谁写,除非对诗词没有一点了解。合韵律的情况下写诗,用大家熟知的人名和地名,有时都未必引起读者的共鸣,更何况是凭空捏造。除非你是名人,或者你有深厚的文学底蕴。如果您对诗的主题表达很有把握,只为了合律,你可以用人的别名,字,谥号代替。地名也有别称,俗称,简称等。人名如陶渊明,可以叫东篱翁,五柳先生,靖节翁等。地名如广西可以叫八桂,广东可以叫南粤等。中国语言博大精深,只要你有兴趣多了解,还是有办法的。

总之,为了合律,凭空捏造人名地名有可能失去诗的灵魂,宁可不改,不然本末倒置,读起来生涩别扭,更难引起共鸣。

本人不才,只表达个人观点,不妥望谅。


南国醉花荫


我认为是完全可以的,但需要极强的语言操控能力,运用的好,可以起到出神入化的效果,有时还会起到轰动效应,运用不好,会弄巧成拙,运用者需要深厚的语言功底,和巧妙的把握时机。如最近流行的一句话;为人不可太美国,就是语言运用上的巧妙和巧妙的时机上的把握,起到了出人意料的效果。在诗词上的巧妙运用也早有先例,如;春风又綠江南岸的绿字。把名词当动词用开了先河。又如:红杏枝头春意闹的闹字,都起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这是本人的一点见解,水平有限,见笑了。


刘尚卿


个人认为不太妥当。

人名、地名都是专用名词,况且能够被人引用于诗词、楹联中的都是人们耳熟能祥的名人、胜地或典故。而且诗词楹联中的人名、地名,是要与之相匹配的人名、地名来相对应的。比如‘’王维‘’你可用‘’杜甫‘’来对,因为这二人名气差不太多,平仄也对应;但是如果你用‘’李四‘’来对就不合适了,因为‘’李四‘’没有知名度,与‘’王维‘’不匹配。当然,鸿鹄可以对蓬雀,但蓬雀虽小,也是有知名度的呀。再比如‘’南京‘’你可以对‘’上海‘’,这两个城市相匹配;你也可以用一个相对不太知名,但有特定地理置或有故事的小城小镇来对应,以形成强烈反差。但你杜撰一个人们不知道的地名、城市出来,怎么让人去对比呢?

所以,个人认为随便杜撰一个不存在的人或地名,来对应名人典故是不合适的。



8232354703122老三届


可以的!

苏轼应试礼部,写了一篇策论,题目叫《刑赏忠厚之至论》。其中就有尧与皋陶在刑罚上互相制约的一件事情。

“当尧之时,皋陶为士。将杀人,皋陶曰“杀之”三,尧曰“宥之”三。故天下畏皋陶执法之坚,而乐尧用刑之宽。四岳曰“鲧可用”,尧曰“不可,鲧方命圮族”,既而曰“试之”。何尧之不听皋陶之杀人,而从四岳之用鲧也?然则圣人之意,盖亦可见矣。”

这里就是苏轼故意编造出来的例证。其实尧与皋陶争论的事情,历史文献上根本就没有记载,苏轼是为了赞美圣人的宽容而一时耍出的小聪明。但它也是大智慧,因为后来欧阳修问及此事,苏轼就承认了自己的想当然;再则苏轼也是根据当时的社会现实而有意编造出来的。

我们也只能说是苏轼对自己才华与治国理念的一种自信吧。我想在苏轼的心中,尧当初一定和皋陶这么相互制约过。这也不得不说是文人的一种美好的社会理想啊。当然这更符合宋朝赵匡胤提出的刑不上大夫的治国策略。所以苏轼的造假,欧阳修等很快就原谅了他。我想没有一点自负与自信的人是绝对不敢在大文豪面前编造如此虚假之事的。当然,此时苏轼早已摆脱掉了早年的天真,而是自信更多那么一点。

只要有真才实学,怎么编都是对的。


平一


笔者认为完全可以,为什么:

1.人名:中国有五千年历史,人的姓氏也有几千个,你写的人名也许就有,只是茫茫人海不知道出现在哪里哪代,怕你想不到,就怕你做不到。

比如说中国神话故事里,天宫玉兔,海底龙王,牛郎织女等,不都是人民创作出来的吗,现实中哪有,还流传了几千年。

2.地名:我在对观音山对联时不管有没有此洞先对对看(仙霞洞),当时也不知道有没有,然后在百度一下还真有,在青岛崂山。这说明我不知道,不代表没有,中国这么大人不能事事了解。

人们热衷于古诗词,那是古人的创造,如果我们天天在古人堆里打转,我们就创作不出新的词汇。继承传统,也要推陈出新,只有这样文学创作才有所发展,与时俱进。

在头条看到许多出联人总是拿古人一诗,一句来请下联,没有一点新意。希望看到作者自己出联,而且还有寓意,不是那种不符合客观规律的瞎出。还有一个问题,就是对联者答题时问题太多,你上联悲,对者更悲,没有下联能提振奋人心的句子。

我们处在新时代,社会已经不是古人生活那个年代了,虽山川没变,人事已变。“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这样的句子也不会在我们这个社会出现,诗词,对联出新必然会改变自然中的人与事。








黄海荣


三香说平仄

古风唱和,何论平仄。

唐人之后,拘泥平仄。

唐人之前,大气磅礴。

言诗必言平仄,终究屈于小格。

平仄,平仄,非不能也。

实不愿也。

情之所至,志之所托。

无古无今,无平无仄。

平仄是脚镣,平仄成金莲。

丈夫狂舞,女人扭捏。

善用平仄与不善平不之别也。

平仄不难,唬唬外行的小把戏而已。

知平仄而不用平仄,诗人之真性情也。

性情所到,用也不用,存乎一心。

作者:陈胜临,男 ,1969年11月生于甘肃临洮, 汉族。毕业生于西北师范大学美术系。《艺术镜报》特约专栏美术评论家,江苏省国画院特聘画师;定西市画院特聘学术委员、画师。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甘肃省美协、书协、作协、评协会员。获甘肃省美协主办的专业书画展优秀奖一次,三等奖两次,一等奖一次。2000年6月《旱塬夕照》获光明日报美术奖“人济杯”中国画优秀奖。出版个人专著《三香斋文心艺境》三卷本60万字(中国文联出版社)

孟日醉说(不敢言评):土家孩子乡音浓,不会平声与仄音。勿让平厌限激情,尽情渲泄爽心泄。


孟日醉


我认为不妥。因为虚拟凭空杜撰出来的地名、人名缺乏深厚文化底蕴的支撑,难以引起读者思想上的共鸣,情感上的认同。比如:上联:莫言路遥遇秋雨,下联必须以近代文化名人之人名相对之,而且还应一语双关,意境合一,平仄合律,难度之大可想而知!当然杜撰出来的地名、人名也未尝不可,但总感到缺憾,少点什么。一家之言,一孔之见,不妥之处,还望海涵!🙏🙏🙏


化学李


夸张是一种写作手法,夸张的写法原本就与真实不同,如文学写作一律讲求真实,那么西游记就不应列为名著,因为其中八十一难中的所有经历都不真实,国名、地名、山洞河流及所有妖怪无一真实。又如李白诗中的“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桃花潭水深千尺”等都不真实,诸如此类的写作形式不胜枚举,但它丝毫不影响文章诗词的成就,相反却更加增添了活力。真实是依样画葫芦,夸张是拓展想象力,应该说,文章类别不同,要求就不能一概而论。


苦舟之行


文学诗联无国界,不泥平仄用慷慨。出与对的诗联句,重意境轻平仄,才能进入大同的世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