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皇帝中,一位皇帝與乾隆帝的經歷極為相似,卻比乾隆優秀

明朝皇帝中,一位皇帝與乾隆帝的經歷極為相似,卻比乾隆優秀

乾隆帝是人們非常熟悉的一位皇帝,現如今的影視劇中,已經多次將乾隆的形象搬上了大銀幕。不可否認的是,清朝出現了兩位非常優秀的皇帝,一位是乾隆帝,另一位就是乾隆帝的爺爺康熙帝。在歷史上,兩人都是非常厲害的,康熙帝甚至被評價為千古一帝。

清朝是歷史上最後一個封建王朝,在這個朝代中,發生了一件事。就是康熙帝在位期間,對弘曆是非常看中的。當時的康熙帝在雍正的住所看到了孫子,在這裡康熙竟然看出了弘曆的過人一面,於是將弘曆帶到了皇宮中親自養育。這一點是很難得的。

明朝皇帝中,一位皇帝與乾隆帝的經歷極為相似,卻比乾隆優秀

可是鮮為人知的是,在明朝時期,也出現了這樣的情形。這件事發生在明成祖朱棣身上,他有一個孫子與乾隆一樣優秀。此人就是明宣宗朱瞻基。不過在朱棣的晚年時期,與康熙帝一樣,在皇位的接班人上犯了難。不過朱棣的決策沒有讓“九子奪嫡”出現。

明朝皇帝中,一位皇帝與乾隆帝的經歷極為相似,卻比乾隆優秀

朱瞻基能夠成為皇帝,不是因為他的父親,而是因為他的爺爺朱棣。朱瞻基是朱棣欽點的皇位接班人。朱瞻基的父親明仁宗朱高熾,看似不是一個出色的皇帝,可是在明朝時期,朱高熾在位期間做了很多事。比如說奠定了“仁宣之治”的基礎。

明朝皇帝中,一位皇帝與乾隆帝的經歷極為相似,卻比乾隆優秀

朱瞻基繼位後,沒有讓朱棣失望,朱瞻基開創“仁宣之治”,奠定了明朝又一個盛世。朱瞻基與乾隆帝相比,肯定是朱瞻基出色的。要知道,清朝的康乾盛世是乾隆帝繼承了爺爺和父親的成績,到了乾隆帝這裡,乾隆帝就是一個“富二代”。

明朝皇帝中,一位皇帝與乾隆帝的經歷極為相似,卻比乾隆優秀

國庫中的白銀可以拿來直接花,相比來說,朱瞻基就不是這樣了。明仁宗在位期間,沒有留下大量的白銀。因此“仁宣之治”能夠出現,完全憑藉的是朱瞻基個人的本事。從經濟上來說,朱瞻基已經佔據優勢了,在軍事上,朱瞻基也是如此。

明朝皇帝中,一位皇帝與乾隆帝的經歷極為相似,卻比乾隆優秀

乾隆帝在位期間有很多戰爭,相比來說朱瞻基在位期間的戰爭就沒這麼多了。朱瞻基在位期間維持了寶貴的和平,不折騰讓百姓得以休養生息。這一點是乾隆帝比不了的,原因就是,乾隆帝在位期間,戰爭雖多,但是他發動的戰爭大多都是無用之功。

明朝皇帝中,一位皇帝與乾隆帝的經歷極為相似,卻比乾隆優秀

乾隆帝引發的戰爭勞民傷財損耗國力。其次更為主要的是,乾隆帝在位期間,多次下江南遊玩,這讓康熙帝和雍正帝留下的白銀變得空虛。這一點朱瞻基也要比乾隆帝好很多,“仁宣之治”出現後,讓明朝走向了強大。只不過到之後,明朝的皇位接班人出現了問題。

明朝皇帝中,一位皇帝與乾隆帝的經歷極為相似,卻比乾隆優秀

朱瞻基與乾隆帝類似,都是爺爺輩們欽定的皇位接班人。在親自率軍出征方面,朱瞻基就更勝一籌了。公元1428年9月,朱瞻基來到了喜峰口,這時候的遼西的兀良哈部蒙古人的一萬多精銳鐵騎正在南下。身為皇帝的朱瞻基開始蠢蠢欲動。

明朝皇帝中,一位皇帝與乾隆帝的經歷極為相似,卻比乾隆優秀

大臣們和武將都已經是迫不及待了,但是朱瞻基決定任命自己為主帥,其餘的武將為副帥。於是朱瞻基御駕親征。朱瞻基後來與將領有矛盾,於是想要偷襲蒙古人,於是他挑選了三千精銳士兵,攜帶了十天的乾糧與火器。那麼最終的結局如何呢?

明朝皇帝中,一位皇帝與乾隆帝的經歷極為相似,卻比乾隆優秀

雙方展開了遭遇戰,但是朱瞻基沒有硬拼,反而是讓士兵兩翼包圍。蒙古人以為明軍要撤,並沒有提起警惕。後來朱瞻基身先士卒,衝入敵陣斬殺敵將。於是蒙古軍的陣型被毀,就這樣蒙古軍被擊退。不過大量的蒙古軍沒有逃跑。反而是選擇了投降。

在後世史學家的眼中,朱瞻基創造的“仁宣之治”有很高的評價。史學家認為“仁宣之治”是能夠媲美“文景之治”的。要知道,歷史上的“文景之治”盛世質量是非常高的。在朱瞻基在位期間,出現了于謙、周忱這樣的巡撫,一時人才濟濟。

不難想象,當時明朝得到了空前的發展,無論是在經濟還是軍事方面,朱瞻基都是有所作為的。只不過朱瞻基是一個短命的皇帝,僅僅38歲就駕崩了。這讓明朝的“仁宣之治”中斷,朱瞻基死後,他的兩位皇子手足相殘,結果導致了國力下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