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无才能也无背景,石奋一家如何历仕五朝成为汉初政坛“不倒翁”

汉初的许多权贵都是出生草莽的布衣卿相,他们靠着自己的能力和才华,在秦末乱世中博取了属于自己的富贵荣华。但是在西汉王朝的历史上却有一个显赫的家族——石奋家族,既无才能也无背景,更是没有留下任何功勋伟业,却能从高祖刘邦到武帝刘彻历经五朝而不倒。甚至因为家族内部出了众多高官,按照当时评定官阶常用俸禄多少石的习惯,石奋还被汉景帝称为“万石君”。他们一家到底有着怎样的“秘诀”能够长期身处高位而屹立不倒呢?

既无才能也无背景,石奋一家如何历仕五朝成为汉初政坛“不倒翁”

恭谨:以主子为核心的思想深入骨髓

石氏家族起家靠的是恭谨,走向辉煌同样靠的是恭谨。这种对主子绝对恭敬的心态已经深入石奋一家的骨髓,他们家族的这种恭谨已然到了偏执变态的地步。但你不得不承认这种变态偏执的恭谨的确是在封建官场屹立不倒的利器。

  • 石奋一家起初并不起眼,只是河内郡的一个普通家庭,根据史书记载,在石奋十五岁的时候,担任一个小吏,因为平日做事细心严谨,被派去侍奉汉高祖刘邦。他的这种恭谨的作风引起了刘邦的注意,于是刘邦就询问这位年轻人的家庭情况。石奋回答说家里还有一个失明的老母和一个姐姐,而且家庭比较贫困。于是刘邦起了恻隐之心,同时也对这个年轻人的恭谨非常喜欢,于是就将石奋的姐姐接入宫中做了自己的妃子,而石奋也提拔为中涓,其实也就是在宫廷负责洒扫的一个官吏,并非什么高官。但是石奋一家就从河内郡迁到了国都长安,这个家族也开始发迹。
  • 刘邦去世之后,在惠帝和吕后一朝石奋一家的事迹没有记载,到了汉文帝即位,石奋就因为恭敬严谨的作风无人能比,靠着平日侍奉主子积累的功绩被封为太中大夫,开始进入中上层官僚阶层。到了汉景帝时期,石奋一家已经显赫一时,按照汉朝官制,俸禄达到二千石就是高官。而石奋和他的四个儿子都已经做到了俸禄二千石的高官,连汉景帝都为之感叹,于是干脆给石奋赐号“万石君”。
  • 而已经全家身居高位的石奋一如既往的保持对主子的恭谨之心,甚至有时到了偏执变态的地步,他在汉景帝末年退休,但是如果碰到盛大典礼需要出席,只要他会参加,一旦经过皇宫门楼,他就一定会下车步行急走,以示对皇帝的恭敬。皇帝赏赐的食物,他也一定叩头跪拜后弯腰低头去吃,哪怕皇帝并不在他面前。
  • 他的这种恭谨的作风也延续到了他的子孙身上,他的几个儿子都和他一样保持对主子的恭谨之心。他的小儿子石庆曾经当过管理皇帝舆马的太仆,连皇帝询问拉车的马有多少匹这样显而易见的问题都要亲自一一点数之后才回答。这种严谨恭敬的做法已经到了刻板偏执的地步。

石奋一家的发迹,包括能够在汉朝初年历经五朝而不倒,这种时刻以主子为核心的恭谨作风是最大的倚仗。毕竟石奋一家虽然出了诸多二千石的高官,但是大都没有什么才能和功绩,他们有的只是对主子无比恭谨的态度和作风。在皇帝这样的上位者面前,这种恭谨就是对他绝对忠诚的一种体现,也是统治者最为欣赏的一种作风。

既无才能也无背景,石奋一家如何历仕五朝成为汉初政坛“不倒翁”

绝不站队:谁当主子听谁的

石奋一家活跃的汉朝初年,虽然总体上政局平稳,皇位继承交接较为顺利,但是依然有不少权力斗争和皇位争夺。而石奋一家作为绝对忠诚于皇帝的典型代表,始终秉承谁当主子听谁的原则,绝不站队,也绝不参与皇位争夺和政治斗争。这一秘诀也是石奋一家成为汉初政坛“不倒翁”的重要原因。

  • 汉初刘邦曾经有过更换太子刘盈的想法,当时朝臣中反对者不少,最终逼迫刘邦放弃了易储的想法。而当时作为刘邦近侍的石奋虽然官职地位不高,但是却正经八百是刘邦的身边人,史书中没有关于石奋是否参与这次易储风波的记载,但是根据石奋一家尤其是他本人的一贯作风,他应该没有参与此次风波。
  • 高祖刘邦驾崩之后,吕后掌权,她开始报复曾经威胁她们母子地位的势力,而石奋的姐姐也是刘邦的妃子,我们不知道她有没有遭到打击,但是从石奋一家没有被打倒,安然的活到了汉文帝上台,因此石奋家族应该没有受到吕后的清算。
  • 此后一直到汉武帝刘彻时代,石奋一家没有参与任何政治斗争,不管是皇族内部的斗争,还是朝廷的官僚内部政治斗争,都没有石奋一家参与的记录。他们坚持绝不站队的原则,父子两代有数人是皇帝身边的近侍,但是他们只是埋头服务主子,做自己力所能及之事,由此石奋一家也就安然躲过历次政治风波,没有受到任何牵连,终成汉初政坛的“不倒翁家族”。
既无才能也无背景,石奋一家如何历仕五朝成为汉初政坛“不倒翁”

无为而仕:不做事就不会做错事

石奋一家的显赫,不仅仅是汉景帝时期父子五人身居高位,到后来甚至有十几人担任二千石的高官。但是他们无一例外地没有留下任何值得称道的功绩,史书对他们一家的评价也大都是没有才能,但是却恭谨无比。由此可知,石奋一家就是奉行无为而仕的原则,不折腾也不出风头,没有才能就不做大事,只做力所能及的事情,或者只做服务好主子的事情,这样也就使的石奋一家不会出现做错事而失宠的情况。

  • 石奋一生从未有过关乎国计民生的政绩,史书只是记载了他近乎偏执变态的恭谨和非常成功的家教。而他的长子石建位居九卿之一的郎中令,即管理皇帝身边内侍的高官,但是也从没有看到他的任何政治主张和作为,有的只是因为写错一个字就惶恐不已的谨慎,虽然也会在没人的时候单独向汉武帝提出建议,而人前却装作木讷不言。反正是一个绝对忠诚的侍从,宁愿不做事也不要做错事的心态显而易见。
  • 而石奋的小儿子因缘际会,在汉武帝时期曾经被推上了丞相的高位,但是为相九年,连史书都直书其没有任何政绩,即使有心想参与国事,也因为能力不足而达不到效果。特别是汉武帝为了集中权力,打击相权的背景下,石庆成为了坐在丞相之位上的摆设。但是石庆也幸运的成为了汉武帝时期少数几个能得到善终的丞相。不得不说这与他不做事也不会做错事的的原则有着莫大的干系。
既无才能也无背景,石奋一家如何历仕五朝成为汉初政坛“不倒翁”

家教严格:不让子孙“坑爹”

汉初功臣集团有许多都因为子孙的不肖或者不法,使得家族从显赫迅速变得没落。而石奋一家却少见的能保持严格的家教,使得他们家族一直没有出现“坑爹”子孙,也使他们家族能长期身处高位。

  • 石奋本人依靠严谨恭敬成为高官,因此他教育子孙非常严格。他的家族也贯彻了汉朝提倡的以孝治国的原则,他本人以身作则,当了小吏的子孙来看望他,他都要严格按照礼法穿着朝服接见。对做了官吏的子孙也都不再称呼名字,而是一律称呼官职。他的这种做法也的确使他的子孙继承了这种良好家风,不敢因为家族的显贵而肆意妄为。
  • 同时石奋一家也很注重乡里风评,即使他们一家已经成为号称万石君的显赫家族,石奋依然要求子孙要懂得约束自己。他的少子也就是后来成为汉武帝丞相的石庆因为醉酒回家的时候经过所住的里门没有下车,石奋都以自己不吃饭的方式来惩罚儿子。搞得全族上下都不得安宁,这也就使石奋的子孙更加谨小慎微不敢放肆,这也为他们家族带来了良好的风评,甚至当时以注重礼法著称的山东儒家子弟都自叹不如。

石奋家族能在汉初政坛长期屹立不倒,凭借的就是恭谨的作风,也秉承不站队、不做事、不犯事的为官之道。可以说是汉初乃至历史上“最会做官”的家族,他们的秘诀即使到了今天也有不少人仍丰为圭臬,但是从国家和社会来看,他们的为官之道是只为家族考量的“小格局”。一门万石,十几个二千石的高官,历经五朝都没有一件为国为民的功绩,这样的为官之道于国于民毫无益处,他们家族的幸运是处在汉初盛世,如果身处乱世,也必是误国误民的为官之道。细细思来,也就家教严格还有可取之处罢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