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初“无为而治”的真相是什么?只是既得利益集团的遮羞布

前两天我们说了汉惠帝的两次破局,结果都失败了:刘肥被吓得逃回齐国不敢再来,曹参装聋作哑打官腔。

汉初“无为而治”的真相是什么?只是既得利益集团的遮羞布


汉惠帝为什么如此着急要破局呢?是因为汉惠帝对吕后的所作所为不满意。

汉惠帝一心保护自己的幼弟刘如意,却被吕后毒杀;汉惠帝一心尊敬自己的大哥刘肥,却被吕后一杯毒酒吓得逃回齐国。至于虐待戚夫人的种种作为,让汉惠帝都觉得,那根本就不是人干的事。

孝惠见,问,乃知其戚夫人,乃大哭,因病,岁余不能起。——《史记》·吕太后本纪

汉惠帝如此着急地破局,也是因为他对帝国的现状也非常不满意。因为整个帝国上层,都是一种混吃等死的状态。当然了,帝国统治者对此心满意足,并美其名曰无为而治。

汉初“无为而治”的真相是什么?只是既得利益集团的遮羞布


一个帝国的运行模式,摆在台面上的理论一定是冠冕堂皇,而且都代表着帝国的根本利益。但实际支配它的动力,永远都是利益的争夺。

比如无为而治,从理论上,我们很难说它没有道理。但这种理论之所以能在当时广为宣扬,主要是因为它代表了利益集团的既得利益。

当时的利益集团,其实是一个类似贵族性质的利益集团。无论是基于刘氏皇族的角度,还是基于外戚集团的角度,抑或是基于功臣集团的角度,他们都是希望自己可以一世、二世、三世直至万世的占据帝国权力上层。所以,他们自然喜欢鼓吹无为而治。

汉初“无为而治”的真相是什么?只是既得利益集团的遮羞布


如果有为而治,肯定就要不拘一格地发掘人才和使用人才,并且推行种种有利于帝国发展的改革。

可问题在于,所有改革都会把矛头指向贵二代和功二代,指责他们垄断中央政府的重要职位。然后扩大选材范围,提拔那些不属于外戚和功臣圈子的人才。

这就侵犯了利益集团的既得利益,但利益集团不能高呼“垄断有理”,这种话端不上台面。所以只能用这种玄而又玄的“无为而治”理论来背书,维护利益集团的既得利益。

所谓的无为而治,其本质就是维护贵二代和功二代既得利益的政策。

汉初“无为而治”的真相是什么?只是既得利益集团的遮羞布


但利益集团的既得利益肯定不会长期受到保护,只要有一位强势皇帝崛起,利益集团的一切谋算都会化成泡影。

如果惠帝大权在握,就一定会大肆提拔新人。到时,无论是功臣集团还是外戚集团,都只能眼睁睁地看着。

届时,皇帝虽然会继续尊重外戚集团和功臣集团,但是也会给普通老百姓留下一些机会。只有有本事和机会,普通老百姓也可以和外戚集团、功臣集团平起平坐。

但可惜的是:因为外戚集团与功臣集团达成了某种默契,所以皇帝永远也无法摆出傀儡的命运。汉惠帝是傀儡,汉惠帝之后的两个皇帝依然是傀儡。等到外戚集团被清理出局之后,功臣集团选择了汉文帝,也是因为他们认为,汉文帝比较好控制。

但他们看错了汉文帝,汉文帝最终没有成为傀儡,反而把功臣集团给收拾得服服帖帖的,继而大刀阔斧地改革,开启了“文景之治”。

太尉勃进曰:“愿请间。”宋昌曰:“所言公,公言之;所言私,王者无私。”太尉勃乃跪上天子玺。代王谢曰:“至邸而议之。”——《汉书》·卷四·文帝纪第四

汉初“无为而治”的真相是什么?只是既得利益集团的遮羞布


文景武三位皇帝在位期间,酷吏不断出现。后世许多读者都看不起酷吏,认为他们最喜欢欺压老百姓。实际上,历史上的酷吏大都是不畏权贵的官员。因为皇帝需要收回权力,所以酷吏就应运而生了。

利益集团的存在与壮大,意味着皇帝的权力削弱;因为利益集团从来都信奉“二代有理”的学说。他们的血统高人一等,所以他们生来就应该当官。

大家可以设想一下:如果一个人能不能当官,都是由血统来决定的。那么,皇帝的权力又该如何体现呢?

而一旦利益集团继续壮大,其势力必然盘根错节,也必然会引导大部分的社会利益流向。

但如果出现了一位强势的皇帝,和一群气焰冲天的酷吏,利益集团的日子就没那么好过了。皇帝的眼中只有天下,酷吏的眼中只有皇帝。双方一结合,那真是“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只要你敢表示不服,他们就敢依法办案,甚至敢依法灭你满门。你在别人面前高呼“我爸是李刚”,或许还有点用处。但在面对酷吏的时候,如果你敢跟他们喊这种口号,只会让他们的行为更疯狂。

在这种背景下,利益集团只能看着皇帝的脸色过日子。只有在此时此刻,他们才能真正体会到什么叫“天威难测”。

汉初“无为而治”的真相是什么?只是既得利益集团的遮羞布


我无意赞美皇权高度集中的时代,只是顺着汉惠帝无法破局的情况,做了进一步地展开说明。

皇权高度集中的时代,就连利益集团都毫无安全感,普通老百姓就更别提了。强势皇帝的眼中只有天下,无论是利益集团还是酷吏,都只是皇帝的棋子,普通老百姓恐怕只是草芥。

我只希望大家明白:皇帝与利益集团,一直都处于微妙的博弈之中。

但也要实事求是地说:汉惠帝的失败,虽然于时局息息相关,但也与他本人的软弱性格有关。

汉惠帝曾经两次努力破局,两次都失败了。但汉惠帝失败受挫之后,转而自暴自弃,这本身就是汉惠帝自身性格的缺陷。

大家可以比对一下汉惠帝的后辈——汉武帝。汉武帝继位之后,被他的奶奶窦太后压得喘不过气来。新政失败,负责人被杀,汉武帝的位置都显得摇摇欲坠。

但汉武帝没有自暴自弃,而是变得乖巧顺从,开始隐忍。直到窦太后去世之后,汉武帝一扫隐忍的姿态,开始了大刀阔斧的改革。

後六年,窦太后崩。其明年,上徵文学之士公孙弘等。——《史记》·卷十二·孝武本纪第十二

不管各位对于汉武帝是褒是贬,都必须承认一个事实:汉武帝绝对是一位强势的帝王。而每一位强势的帝王,通常都有着百折不挠的毅力,以及越挫越勇的斗志。

从这个角度来看,汉惠帝输得不冤。

汉初“无为而治”的真相是什么?只是既得利益集团的遮羞布


其实汉惠帝还有破局的机会,那就是他的婚姻。但由于汉惠帝前两次输得太惨,他的表现又太差。所以,无论是外戚集团还是功臣集团都不待见他。

在为汉惠帝物色皇后人选的时候,外戚集团和功臣集团达成默契,为汉惠帝选了一位奇特的皇后。正是这个选择,消灭了汉惠帝最后破局的机会。

汉惠帝的皇后叫张嫣,张嫣的母亲是鲁元公主,鲁元公主是汉惠帝同父同母的姐姐。换言之,张嫣是汉惠帝的外甥女。这本就足够骇人听闻了,更夸张的是,此时的张嫣只有12岁!

孝惠张皇后。宣平侯敖尚帝姊鲁元公主,有女。惠帝即位,吕太后欲为重亲,以公主女配帝为皇后。——《汉书》·外戚传第六十七·上

汉初“无为而治”的真相是什么?只是既得利益集团的遮羞布


汉惠帝本人愿意接受这门婚姻吗?没有史料记载。但从常理推断,他是绝对不愿意的。

虽然西汉初年没有“乱伦”的概念,但堂堂帝王居然娶了自己的外甥女,谁都会觉得面上无光的,毕竟差了辈分。更何况,这个外甥女只有12岁。

问题在于:汉惠帝是否愿意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这门婚事能得到外戚集团和功臣集团的一致拥护。

基于外戚集团的利益,自然希望汉惠帝娶一个吕氏女子。问题是,功臣集团无法接受这种选择。

基于功臣集团的利益,自然希望汉惠帝娶一个功臣之女。问题是,外戚集团无法接受这种选择。

这两种做法都会打破平衡,平衡一旦打破,必然会滋生矛盾。

汉初“无为而治”的真相是什么?只是既得利益集团的遮羞布


现在,惠帝娶了自己的外甥女,一切都好办了。

张嫣是吕后的外孙女,还是一个12岁的小女孩,所以吕后自然是她最主要的合法监护人。

也许有人会说,鲁元公主和张敖(从前的赵王)才是张嫣主要的合法监护人。

但是,鲁元公主和张敖一直都在吕后的羽翼下生活。如果没有吕后的极力劝阻,张敖恐怕在失国之时,就会被刘邦杀掉;如果没有吕后的极力劝阻,鲁元公主现在早已在匈奴单于的帐中当阏氏了。

从这层意义上讲,立张嫣为皇后,汉惠帝就丧失了利用妻族制约吕后的机会。因为,汉惠帝妻族的代表人物也是吕后。

汉惠帝贵为皇帝,却只能像一枚棋子那样受人摆布。虽然他曾试图向世人证明,自己可以拿回权力,成为名副其实的皇帝,却最终失败了。在左冲右突碰壁之后,他绝望了。

汉惠帝于公元前195年继位,公元前188年病逝,在位七年。

汉初“无为而治”的真相是什么?只是既得利益集团的遮羞布


就在汉惠帝病逝之前不久,功臣集团的两位重要人物——曹参和张良,也因病去世了。

所以,在这个节骨眼上,西汉帝国的权力纷争逐渐变得激烈。虽然功臣集团、外戚集团和皇族三足鼎立的格局并没有被打破,但帝国的权力分配,已逐渐偏离了刘邦最初的设计。

汉初“无为而治”的真相是什么?只是既得利益集团的遮羞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