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來到劉備陣營的是郭嘉而不是諸葛亮,蜀漢陣營能走得更遠嗎?

劉歡吉


能……能個頭啊!

劉備在三顧茅廬之前,處於迷茫狀態,就如同當今的很多年輕人一樣,前路茫茫,看不到希望(沒錯,說的就是笑談君本人)。

此時的劉備,需要的是一個能給他指明道路的導師,能進行長遠規劃的戰略型人才,而不是一個單純的謀士。

諸葛亮的加盟,對劉備集團起的重要作用,大概如下:

1、戰略規劃

談起戰略,曹操有荀彧,孫權有魯肅,此二人都是頂級的戰略天才,對天下大勢瞭如指掌。

正是由於具備戰略眼光,所以在關鍵時刻,他們總能做出正確的抉擇,比如,官渡之戰,到最後關頭,是堅持還是後退,曹操就要徵求荀彧的意見;赤壁之戰,是戰是降,孫權主要徵求魯肅的意見。

劉備在群雄逐鹿時代,沒有一個能統籌全盤的人物,雖然關羽、張飛都是萬人敵的猛將,但是充其量能取得局部戰鬥的優勢,卻無法站在全局的角度考慮問題。其實劉備的開局還算不錯,佔有富饒的徐州,但是並沒有發揮出實力來。

直到一路跑到荊州,請諸葛亮出山,劉備才終於看到了一絲光明,不再是走一步看一步。

諸葛亮的《隆中對》,雖然後人對它爭論比較大,但是不可否認,在當時的背景下,這就是一個極其偉大的戰略規劃。此後的10多年,劉備集團依照《隆中對》的指導思想,從區區新野小縣城,到跨有荊州、益州,實現了三分天下。

2、促成孫劉聯盟

聯吳抗曹,本來也算是《隆中對》的一環,這個是成大業的根本,實在是太重要了,所以單獨列出來。

劉備之前,和很多人合作過,比如呂布、袁紹、曹操、劉表,但基本上都是作為附庸,而不是同盟關係。

劉備當陽戰敗以後,形勢已經十分危急,這種情況下,孫劉雙方能以平等地位結成聯盟,諸葛亮功不可沒,口才不遜於蘇秦、張儀之輩。

孫劉聯軍在赤壁擊退曹操,劉備隨後向南攻取荊南四郡,從此開始起飛了。

三方博弈,弱小的兩國必須聯手,諸葛亮、魯肅都明白這個道理,所以,這兩人無論施展什麼謀略,都以聯盟整體利益為基礎,小心翼翼地維護著聯盟穩定。可惜,魯肅只活了46歲,他一死,吳國的戰略就單純偏向自身利益,最終導致孫劉大戰,削弱了整體實力,進入慢性死亡。


3、鎮守後方,足兵足食

劉備在爭霸天下過程中,總是親自帶兵上前線,歷史上的劉備,並不是一個愛哭鬼,他打仗本領一流。但是前方打仗時,後方也不能不管,劉備需要一個信得過的人,保證後方無憂,起到蕭何的作用。

這個人自然就是諸葛亮,諸葛亮既然最後能擔任丞相,證明他治國理政是絕對一流的。有諸葛亮在,什麼制定律法、抽調稅賦、補充糧草之類的,統統交給諸葛亮就好了,劉備在前線才能放開手腳。劉備入益州,諸葛亮鎮守荊州;劉備攻打漢中,諸葛亮守成都,二人一前一後,配合的很好。

以上這三點,是諸葛亮的最大價值,也是劉備得諸葛亮“如魚得水”得原因。如果換成郭嘉,這三點都不是郭嘉擅長的,雖然郭嘉思維天馬行空,擅長奇計,常常有出人意料之舉,但是爭霸天下不能一味用奇,偶爾的一次出奇制勝,只能帶來局部優勢,卻沒有長期效應,最終肯定無法形成鼎足天下的大場面。


歷史都付笑談中


三國中的劉備你不管是誰都不能發揮其最佳作用,這是水鏡先生司馬徽早已給他定論。劉備見他談吐自如要請他出山,幫助爭奪江山,司馬回答說:吾山野村夫,不懂治國之道,你去找伏龍,鳳雉兩中得一,可按天下。備聽了要他推薦一人。司馬又推脫說:這兩人飄忽不定,來去無蹤,那裡去尋。司馬見備纏兆不清,接著說:我給你介紹亇賢才,他叫徐庶,住某地,此人最盡孝涕有一老母。你自已去邀請。就此罷休,司馬喊童兒送客。

。司馬徽是脫俗髙人,有點先見之明,劉備馬躍壇溪有難他求了劉備一名,他久聞劉備之名,但未見其人,所以對童兒說:外面有客去請他進來。兩人在一段時間的交談中,司馬見劑備有點厭惡,一聽見高人就想要,你要他,他肯跟你嗎?他就看出劉備不是幹大事的人,一見面就吹奉自已,什麼王親國戚,什麼自已是當今的王叔,劉備能滿別人,你想滿司馬不可能,所以連伏龍,鳳雉的住處也沒告所他,給他介紹了徐庶即下逐客令。

。另外他有個侄兒司馬懿也是才髙北斗,照理劉備求賢若喝,應該介紹給劉備,他就是不為,如果侄兒給了劉備將來天下的問題就大了三國之亂不是六十年,不知要鬧到何時才能重新統一。所以他要侄兒投奔了曹操,另走對他說:第一要做到深藏不露見機行事。第二統一江山有二亇可能。如曹操能統一的,你當魏臣,如曹操無力統一的你組建自己的實力,收買人心,將三國逐一併呑求得一統天下。東漢天數已盡,開劈新朝責任由你,切記切記。所以司馬懿投奔了曹,司馬懿認為,曹操是可以統一天下。失察在有赤壁,真因叔父告戒深藏不露,他只為一般性謀士,也沒有得到曹操重用,為什麼?曹操已察覺司馬是奇才並有野心。想互妒忌。赤壁如經司馬懿策劃一下,也不超之有敗到如此地步。過後曹操說:郭嘉不死沒有此敗,他只說對了一半,還不如說司馬一策,曹操是贏家。比如說龐統獻連環鬥,司馬在暗處看很明白。曹操赤壁一敗,司馬懿就轉變策略,估計操壽命有限,統一要靠自已了,從此開始在曹坯前離間曹真,曹坯真的上鉤,撤了曹真,見手下無能人,曹坯始終過忌司馬,萬不得已讓他頂替曹真。司馬懿深藏了二十多年,才真式出頭,奠定開晉的基礎。有亂必有治,六十多年的三國戰亂得到全國一統,這衝份說明曹操非真名天子,眼看統一在望,被無主小子龐統破壞。


老龔166916589


諸葛亮和郭嘉都是三國時,以至於用現代人眼光來看,來衡量,來評論二人在智商上都是超一流的智慧者,郭嘉幫三國最大的軍閥集團,此軍閥即是地方軍閥又是中央軍閥這樣雙重軍閥曹操。出謀劃策,獻計獻策,打敗北方那些不可一世軍閥,讓曹操由一個地方小軍閥,跳躍式的飛速發展成為天下唯一的中央集權的超大形的中央軍閥。曹操致所以取得巨大成就,離不開郭嘉,郭嘉是曹操超謀士……

劉備前半輩子一生流離失所,到了無居住之地,有時靠別人施捨過日子,有時靠騙點別人軍馬,想打造一片屬於自己旅所和家產。由於智商不夠強,在三國強食弱肉大背景下,劉備生存都問題,打造地盤從何處而談。巧遇諸葛亮指出遠近規劃,指明康莊大道。取得了荊州第一捅金,得到了荊州地盤,真正有自已擴軍建軍條件。

好事接連二三,又遇上笨貨劉障,典形引狠入室,繼而侵佔四川,取漢中,這時劉備勢力到達頂點,稱王於世,形成三國。這一切離不開諸葛亮。

那麼是郭嘉行嗎?本人認為達不到,因為郭嘉只是個戰術謀士,到時拫據具體情況,給曹操提出建議而已,從沒有給曹操規劃全面性的如何建國和治國,更沒有親自調兵將,指揮打仗,郭嘉只是個謀士而已,才能單純,單調。

反觀諸葛亮,是全才,是戰略家,諸葛亮即能給劉備規劃末來全圖,又能調兵將指揮打戰,又能安幫治國,安定民心,發展生產,搞發明創造,相比而言郭嘉差太遠了。

如果劉備沒有諸葛亮,而是郭嘉,不可能立國,也可能一事無成,根本不會有蜀國,三國曆史將會改寫,更沒有流傳後世的名著三國志,三國演義……


徐老大


如果劉備的得到的是郭嘉,蜀漢可能會更艱難。

劉備的訴求

  1. 前期:對於劉備來說,前期最大的訴求是需要一個明確的奮鬥計劃。劉備的奮鬥目標是明確的——當皇帝,但是卻不知道如何實現這個目標,缺少明確的生涯規劃。他能做的只能是收攏人才,在確立明確計劃前,走一步看一步。

  2. 中期:在收取荊州之後,劉備的下一步很明確,西取巴蜀。這個時候最大的訴求是給他一個穩固的後方保障。

  3. 後期:在攻克巴蜀之地後,劉備需要的是休養生息,提升自身的實力

諸葛亮的優點

  1. 戰略家:隆中對替劉備完成了幾乎完美的生涯規劃,從宏觀上給劉備指明瞭後續的奮鬥道路,避免了劉備像之前一樣走一步算一步的局面。

  2. 軍事能力很強:諸葛亮基本上主導了從隆中對開始到劉備入川期間全部的戰役,期間擊敗夏侯惇、曹仁等,又佔據了荊州,軍事能力不可謂不強。更何況後續六出祁山,雖然沒有成功,也每次讓魏國心驚膽戰。

  3. 後勤保障:諸葛亮最大的優點,其實是民政方面,在他的努力下,蜀漢才能從失荊州、劉備敗亡的重大打擊中逐漸恢復元氣。

郭嘉的優點

  1. 戰術鬼才:郭嘉在兩軍對陣中,可以敏銳地發現戰機,某些時候可以決定勝負,甚至起到力挽狂瀾的作用。

  2. 看人的眼光:劉備投降曹操,郭嘉以虎狼喻之,勸曹操殺掉劉備;孫策應用,郭嘉卻說他是匹夫之勇,會被刺客所趁;袁氏兄弟逃亡,郭嘉在即將病死的情況下還能預料到遼東會送回他們的人頭。這些,都是對人心的揣摩。

  3. 勸諫的技巧:郭嘉未必是曹營智謀最高的,但是應該是最會勸諫的。曹操本身是一個很有能力,又很強勢的人,正是因為郭嘉摸清了曹操的脾性,才能讓曹操聽得進他的建議。

由此可見,諸葛亮和郭嘉各有優勢,但無疑諸葛亮是更適合劉備的那個人。另外把諸葛亮和郭嘉對比並不合適,應該對比的是荀彧。


墨唸的雜貨店


我承認,郭嘉很牛! 曹操極力稱讚他 “平定天下,謀功為高”。史書上稱他“才策謀略,世之奇士”《三國志》的也把郭嘉誇成算無遺策, 幾乎沒有失手的時候。

在曹操兵敗張繡的時候,郭嘉提出“十勝十敗”的說法,重振了曹操的士氣;在劉備被呂布擊敗投奔曹操的時候,郭嘉準確的看出了劉備將來會以“得人心”而成為一方霸主;在曹操攻打呂布下邳長達半年之久而不得時,又是郭嘉給曹操出奇謀,很快攻克了下邳等等。

郭嘉最牛的地方,是他能準確的根據局勢揣度人心,從而屢出奇謀,且算無遺策。

但如果劉備三顧茅廬,請來的不是諸葛亮而是郭嘉,蜀國真的能走得更遠嗎?我看未必。

首先我們假設真有諸葛亮這個人物,在《三國演義》裡,諸葛亮雖然被神話,但諸葛亮更多的是偏向一個軍事家,謀略家,而郭嘉換句現在的話說,更像一個有智慧的心理學家。

郭嘉當年離開袁紹,是因為他覺得袁紹沒有容人之量,且任人唯親,難成霸業,但袁紹當時好歹是四世三公出身,且已經霸佔了冀、青、幽、並四州。而劉備當時只有新野縣,手下兵士不足3000,將寥寥數人(新野還是劉表借給他的..),郭嘉真的會看好劉備,出仕為其效力嗎?

即便劉備請動了郭嘉,我相信郭嘉也會向諸葛亮一樣,在茅廬內就為劉備分析了三分天下的未來走向。但郭嘉不一定能幫劉備在博望坡火燒夏侯敦,又在新野一把火燒的曹仁奪路而逃。


為什麼我這麼說呢?因為根據《三國演義》中的描述,郭嘉雖然屢為曹操出奇謀,但多以揣度人心為基礎,且是在雙方勢均力敵的情況下。最典型的案例:官渡之戰後,眾人皆勸曹操趁勝追擊,攻擊袁紹的兩個兒子,唯獨郭嘉勸曹操到:袁紹新亡,袁譚、袁尚素來互不相服,又有郭圖、逢紀這樣的謀臣在當中攙和,必然要反目。不如先南征劉表,靜待其變,變成而後擊之,一舉可定也。

果然曹操佯裝退兵之後,二袁就自己掐了起來,曹操乘機回軍北上,將袁譚、袁尚各個擊破,二袁一死一逃。因為郭嘉的妙計,這一仗贏得既輕鬆又順利。

郭嘉給曹操出的謀略裡,沒有以少勝多的案例,當然,有人可以認為曹操一路勢大,郭嘉沒有機會。但郭嘉追隨曹操之時,曹操也是四面環敵,張繡,呂布,袁術,當時勢力最大的袁紹,也對曹操虎視眈眈,難道曹操真的是靠運氣一直化險為夷的嗎?我想不盡然吧。

所以我妄自猜測,郭嘉很有可能在夏侯惇率鐵騎撲向新野的時候,就力勸劉備逃往江陵或者江夏了。

為什麼我要特別說明新野之戰呢?

大家還記得諸葛亮到東吳舌戰群儒的時候,是怎麼誇劉備的嗎?

諸葛亮先是懟張昭道:吾觀取漢上之地,易如反掌。我主劉豫州躬行仁義,不忍奪同宗之基業,故力辭之。劉琮孺子,聽信佞言,暗自投降,致使曹操得以猖獗。今我主屯兵江夏,別有良圖,非等閒可知也。意思是劉備吞併江夏,是別有良圖,並非苟延殘喘。

當張昭嘲笑劉備在新野被曹軍追的狼狽時,他又懟道:“鵬飛萬里,其志豈群鳥能識哉?吾主劉豫州,向日軍敗於汝南,寄跡劉表,兵不滿千,將止關、張、趙雲而已,新野山僻小縣,人民稀少,糧食鮮薄,豫州不過暫借以容身,豈真將坐守於此耶?夫以甲兵不完,城郭不固,軍不經練,糧不繼日,然而博望燒屯,白河用水,使夏侯惇,曹仁輩心驚膽裂;竊謂管仲、樂毅之用兵,未必過此。大概意思是說劉備之所以兵敗,不過是因為兵力太過薄弱,且新野城池不固,沒有辦法拒收,但我們就這點兵力,還燒的曹仁心驚膽戰。

看到這裡,我相信大家能明白火燒新野的重要性了吧。它是劉備能和孫權聯盟的資本,是諸葛亮可以舌戰群儒的資本。火燒新野證明,劉備失敗不是因為將士們無能,而是因為兵力懸殊實在太大。孫權有兵,所以孫權敢和劉備聯盟。如果沒有火燒新野,聯盟之事必然不會達成。誰會為了一個棒槌諸侯,去得罪當時實力最強的曹操呢?

如果郭嘉沒有能力施行火燒新野,直接陪著劉備逃往江夏,那我猜後面的劇情就不是三國鼎立了,即便是三國,可能蜀川之主也不是劉備,而是劉表甚至是劉璋了。

這裡我們不妨開另一個腦洞。

假設郭嘉幫助劉備平穩過度,並且舌戰群儒(這個郭嘉的才智應該是沒問題的),聯吳抗曹,而且龐統也順利投入劉備麾下並沒有在落鳳坡一命嗚呼,我相信,蜀國的路會走的更遠。

首先,劉備入主蜀川的過程會更加平穩。郭嘉善於揣度人心,更善於打心理戰。利用劉備代替劉表接管荊州為噱頭,強調同是皇室宗親,劉備又剛剛打贏了赤壁之戰(雖然主力是孫權,但為了宣傳需要,肯定會把功勞按在劉備身上),又與孫權聯盟,勢如破竹。對劉璋所統轄的士官百姓進行心理戰,再加上張松這個裡應外合的角色,很有可能不會出現雒城拉鋸戰,用很小的代價刃入主成都。

其次,漢中之戰的主要智囊,變成了龐統。別忘了,臥龍鳳雛,得一可得天下。龐統可是和諸葛亮齊名的人物。如果不是羅貫中太神話諸葛亮,知道一山不容二虎,把龐統這個倒黴蛋直接給寫死了。我認為龐統絕對有資格指揮漢中之戰。這時的郭嘉在幹嘛?郭嘉一定會在漢中大勝之後,力勸劉備給關羽寫信,告誡關羽:國力空虛,暫時忍耐。關羽是個誰?武聖,那可是個心高氣傲的主。你們都打勝仗,立了軍功。我堂堂五虎將之首,怎麼能坐守荊州?我不甘心!(這句話純屬個人意淫)

郭嘉會猜到關羽可能趁此機會出兵襄樊,畢竟當時孫劉表面上還是盟友。他肯定會讓劉備給關羽寫一封信,信的大概內容就是先肯定關羽坐守荊州對漢中之戰的重要性,同時,以兄長的口吻告訴關羽,現在咱家國庫空虛,糧也打光了,兵也所剩不多了,漢中局勢剛定,需要重兵防範曹操,所以你可得給我盯住了,好好守住荊州,別冒近,等國力恢復之後,有的是讓你大展神威的機會....之類的巴拉巴拉一堆。

是不是打了預防針之後,就不會發生襄樊之戰了?關羽也不會就這麼早領盒飯了?關羽不領盒飯,張飛的性格也不會變的更加暴躁,就不會發生動不動鞭笞下屬的情況,也不會被下屬割了腦袋,更不會發生劉備傾全國之力為關張二人報仇的衝動行為了吧。

當然,最後劉備,孫權還是會被曹魏軍團滅亡。

為啥?因為歷史啊。過程可以開腦洞,但歷史就是歷史。


始終先生


我打擊郭吹這麼多年,論壇貼吧頭條裡還是如雨後春筍,奈何奈何。

口口聲聲說郭嘉“十勝十敗”的,知不知道荀彧的“四勝四敗”?知不知道賈詡的“四勝論”?

十大於四,所以“十勝十敗”更牛逼嗎?

口口聲聲說郭嘉“十勝十敗”的,知不知道這段記載出自《傅子》?知不知道荀彧“四勝四敗”出自《三國志•荀彧傳》本傳?

《傅子》這種野史,所以真實性更高嗎?

口口聲聲說郭嘉“十勝十敗”的,知不知道郭嘉官渡之戰全程隱身,未起半點作用?知不知道荀攸畫策斬顏良文丑?知不知道荀攸賈詡勸曹操納策襲烏巢?

曹操人生最關鍵的戰役,全程隱身的謀士,所以更厲害嗎?

各位郭吹,是否讀完了《三國志•郭嘉傳》《裴松之注》?是否讀完了《武帝紀》《二荀賈傳》?

到底哪裡來的自信吹郭嘉呢?


九尾讀正史


若果當時來到劉備陣營的不是諸葛亮而是郭嘉的話,蜀漢陣營不光不能走得更遠,或許會提前滅亡。因為郭嘉並不比諸葛亮強。

一,劉備不是曹操,郭嘉是曹操的翅膀,卻未必能成未必能成為蜀漢的共同創始者。

縱觀郭嘉短暫的一生,幾乎是算無遺策,然而最重要的一點是他與曹操是互相成就對方的,曹操自己也是一個著名的軍事家。一生帶兵打仗積累了無數的作戰經驗,並親自為《孫子兵法》做過註釋。且自身也是及其強大的軍閥,本身就是一隻猛虎,郭嘉的到來對於曹操來說是如虎添翼。老虎沒有了翅膀依舊是老虎,況且除了郭嘉以外曹操還有荀彧等眾多的謀臣。


反觀劉備在得到諸葛亮之前,是一個四處寄人籬下的小軍閥。除了關羽張飛等少數猛將外,幾乎沒有其他的資源。而且一生中作戰幾乎都在戰敗,劉備的早期生涯可以說就是頂著一塊漢室宗親法招牌帶著自己的團隊四處流浪,連塊革命根據地都沒有。搞得四十多歲看到自己髀肉復生還傷心的痛哭流涕,可見早期的劉備是多麼的不堪,對自己的未來感到迷茫。一直遇到了孔明之後才確立了奪取益州,三分天下的明確目標。之後又在諸葛亮的輔佐下建立了蜀漢帝國。正如劉備自己說法那樣:“孤之有孔明,如魚之有水。”魚兒離開了水是無法生存的,如果沒有孔明法隆中對策略,劉備的後半生或許就的繼續流浪,直到被消滅。所以,諸葛亮是蜀漢的開創者之一,這一點是無可質疑的。假如把諸葛亮換成郭嘉的話,恐怕沒這麼高的格局。

二,劉備得到郭嘉後,四處顛沛流離。或許能夠佔據一部分的根據地,但絕對不會有歷史上三分天下的格局。

郭嘉最擅長的是根據對敵人的性格分析敵人的行事風格,從而找出弱點建議劉備戰勝敵人。但是史料中沒有提到郭嘉是否具備對天下大勢走向的敏銳洞察力。所以郭嘉未必能提出隆中對一般的戰略方案。劉備在他的輔佐下,可能攻佔一些城池據守,與其他大大小小的軍閥搶奪地盤。然而郭嘉只是提供謀略,以劉備敗多勝少的軍事水平,應該會出現今日奪取,明日又被奪回的局面。即便能形成一定規模的根據地,但一旦遇到資本雄厚的大軍閥還是要繼續流亡。就像呂布的局面一樣,邊站邊丟,時間一長仍然被打回原形。



並且實力一步步損耗,最後暗淡的退出歷史舞臺。並且劉備手下的關羽張飛都不會服從郭嘉。郭嘉在劉備陣營中未必能獲得諸葛亮一般的崇高地位。本小利微的劉皇叔帶著他的少量的武將和士兵,在郭嘉的謀劃下,成為一個四處打游擊戰的軍閥。最後被曹操或者孫權吞併。由於是假設,這種情況的出現極有可能。有的朋友或許會說這樣太貶低郭嘉了,萬一郭嘉依舊輔佐劉備奪取了益州,建立了蜀漢王朝呢。好,我們就假定郭嘉也是一個與諸葛亮一樣級別的政治家,他仍舊提出了三分天下的戰略,並且劉備也成功的攻佔了益州,鼎足而三。那麼在劉備死後,蜀漢名將凋敝的情況下,又會出現下一種情況了。

三,劉備死後,蜀漢出現分裂和無力出兵北伐的局面,很快被魏國和吳國滅亡。

郭嘉是一個出色的謀士,但說白了,他自己不會帶兵打仗。而因為遇到了曹操這樣的實幹家,他才能做出許多名垂青史的功績。蜀漢帝國在劉備死後其實內部矛盾很尖銳。我們知道蜀漢內部有早期隨劉備打天下的荊州勢力和益州本土勢力還有劉璋留下的舊部勢力。這三大勢力從蜀漢堅果就一直互相加量著,這三大勢力一直在劉備和諸葛亮的壓制平衡下才大體上相安無事。並且劉備死後南方出現了叛亂,是諸葛亮親自率軍平定。若果換成只能出謀劃策的郭嘉的話,主公死了,他再好的謀慮也無法進行實踐。我們看看諸葛亮的後世評價是什麼: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發明家。


他是一個既能研究理論也能實際操作的實幹家。而郭嘉單純的只是一個謀慮家,能夠很好的輔佐有能力的主公,但自己單獨幹是不行的。這樣的差別也就註定了他不如諸葛亮。在後主劉禪的領導下,在蜀漢名將凋零的基礎上,郭嘉無力阻擋來自蜀國內部矛盾所帶來的分裂和毀滅的局面。劉備死後,蜀漢逐漸分裂,或者被其他的政治勢力取代,而只能提供理論貢獻的郭嘉,也無力做出諸葛亮那樣親自出師北伐的軍師行動,維繫三足鼎立的局面。在內部混亂,外有強敵的局面下,曹魏和東吳絕對會趁機出兵滅亡蜀國。蜀國政權從劉備死後迅速滅亡。因為已經沒有了能夠平定內亂與抵禦外敵的實幹家。就像那句話說的一樣:理論不能進行實踐的情況下就等同於廢話。郭嘉是優秀的理論家,但不是一個能把理論轉化為實踐的實幹家。

總結:

劉備之所以能夠在漢末群星中崛起,諸葛亮的功勞不可忽視,曹操之所以能傲視北方,郭嘉的功勞也不能抹殺。諸葛亮與劉備,曹操與郭嘉,其實都是互相成就才書寫了史書上光彩的篇章。橘生淮南則為橘,生於淮北則為枳。假如把無力實踐的理論家郭嘉取代諸葛亮的話,今天的歷史或許看不到三分天下的精彩格局了。一個只精通理論的人是比不過一個能說也能幹的人的。這就是從零倒一的轉變能力。這種能力是否具備,其造成的差異是根本性的。所以,我認為郭嘉不能使蜀漢走的更遠,而是會加速其覆滅的速度。這是我個人的一點點看法,希望大家不吝賜教。大家又是如何覺得的呢?



閏土看歷史


對郭嘉的吹捧首推《三國演義》,當代不遺餘力的炒作者是易中天,這一點上,易到是與小說保持了一致。其實郭嘉在曹帷之中算不上前三甲,荀彧、荀攸、程昱均在其上,十勝十敗也是建立在荀彧之計的基礎上。《三國志》對他的評價更是沒有超過諸葛亮。他最大的亮點是平定遼東之預見。再就是曹操赤壁敗歸後,為推卸責任,羞辱謀士,上演了一幕痛哭郭奉孝的場面。其實曹操哭的是他的幾萬人馬的覆滅和前所未有的慘敗,不是為郭嘉一人。郭嘉生活作風不檢點,曾遭到陳群的舉報,曹操迴護了他,若在劉備處也恐難立足,桃園兄弟講的是忠義,豈能容他,遑論能創建大業。


天山月3


不能,雖然郭嘉和諸葛亮都是三國中頂尖的謀士,但是他們的擅長方向卻是不一樣的,郭嘉最擅長的便是謀略,而且他只是謀略非常厲害,然而治國治軍卻是很一般,而諸葛亮恰似相反,諸葛亮的謀略卻不是他的能力最出眾的,他的能力最出眾的是內政治理國家,可以說郭嘉和諸葛亮雖說都是謀士可他們卻不是同一類型的人。郭嘉偏向于軍師類型的人,而諸葛亮則更傾向於丞相這樣一類型的人。


所以如果當郭嘉換成諸葛亮的話蜀漢會不會走得更遠?如果想要知道蜀漢能不能走得更遠?則必先要了解蜀漢的建立,我們都知道蜀漢的建立是在諸葛亮三分天下,師出茅廬時為劉備制定的戰略發展,所以說蜀漢的建立很大程度上得益於諸葛亮的戰略目光,如果這時候把諸葛亮換成郭嘉的話,郭嘉有沒有諸葛亮一樣的戰略目光?輔佐劉備建立蜀漢,我們不妨大膽的猜測一下,以郭嘉的軍事能力來說,這一點是毫無質疑的,所以在很大的程度上郭嘉也能指出這一戰略目標,幫助劉備建立奇蜀漢政權。


但是我們都知道打江山容易守江山難,彼時若是郭嘉能夠幫助劉備建立起蜀漢政權,但是他有沒有能力輔佐好劉備管理好這個國家和把蜀漢政權治理的穩定有序?這個顯而易見是不能的,也就是說郭嘉雖然有能力幫助劉備打下江山,但是他卻沒有能力幫助劉備管理好江山這一個才能,我們都知道郭嘉是非常擅長謀略的但是內政治理這一方面他確實不在行的,而且劉備除了諸葛亮之外,卻沒有第二個能夠幫助他管理好和治理好這個國家的人,也就是說當時劉備手下的人當中,能夠治理好蜀漢政權的非諸葛亮不可,我們都知道如果蜀漢政權想要更進一步發展的話,那麼蜀漢政權必須在穩定的情況下才能更進一步,但是當時戰亂紛飛,而劉備又剛剛從劉璋手中奪得益州,蜀中人心不穩,然而郭嘉卻又沒有治國之能,所以如果把諸葛亮換成郭嘉的話,劉備的蜀漢政權也很難更進一步。我想這也是受郭嘉治國才能的限制吧。


中流擊楫


很榮幸能回答這個問題!一點個人拙見,請大家多多指正。


首先這個問題我們得明確一個前提:郭嘉究竟是在什麼時候來到劉備身邊的。是從一開始就跟著劉備?還是把諸葛亮換成郭嘉?然後郭嘉的壽命又假定多少?(史實中郭嘉卒於207年,英年早逝)


這些因素不同,那麼得到的答案也會完全不同。熟悉三國的人都知道,郭嘉是在196年受荀彧之推舉來到曹操帳下的,這時候的劉皇叔在幹嘛呢?

恰好在兩年前,劉備從陶謙手中接管了徐州,成為徐州牧,手下武有關羽張飛,文有陳登陳珪父子,可以說具備了一定的勢力。不過此時劉備已經失去了徐州,依附於呂布,因此就算郭嘉來了,也難成大事。

不過,郭嘉在191年的時候就已經在袁紹陣營中出現,對袁紹做出了“能聚人而不能用”的評價。因此郭嘉是可以在195年呂布奪取徐州之前來到劉備帳下的。


因此我們假定一個“完美”的情況:郭嘉對劉備忠心耿耿,在194年劉備就任徐州牧時便來到劉備帳下(再早一點劉備還沒有自己的地盤,郭嘉肯定會被曹操看上的= =、)。

此時劉備所缺乏的正是這等一流謀士,有郭嘉相助,輔以關羽張飛,拿下袁術呂布之流還是不在話下的,接著在穩住陣腳擴大勢力之後與袁紹結盟共同對抗曹操,那麼三國的歷史就會被完全改寫,劉備完全有擊敗曹操的可能。

那麼,如果把諸葛亮換成郭嘉,情況又會怎樣呢?首先郭嘉的軍事謀略去諸葛亮是不相上下的(正史中比諸葛亮更強),因此幫助劉備奪取荊州是沒有問題的。

不過,此時的曹操勢力已經擴張到無論是誰都難以擊敗的程度,縱使郭嘉謀略再強,也難以徹底將曹操擊敗,因此不能改變蜀漢的命運。


綜上所述,郭嘉只有在194年劉備接任徐州牧以後到195年袁術、呂布攻徐州之前的這段時間來到劉備身邊,才有較大可能讓蜀漢走的更遠甚至一統天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