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此一戰,德川家康留下遺命:子孫後代永遠不得妄自挑釁中國

大明萬曆二十一年(1593)四月十八日

,迫於中朝聯軍的威勢,侵朝日軍被迫從漢城直退到朝鮮南端釜山港,並陸續分批撤回日本本土。

至此,李如松統率的大明東征大軍用了不到四個月的時間,在朝鮮軍民的配合下,一舉光復了朝鮮國土。朝鮮國王李昖時隔一年返回王京主政,萬曆援朝平倭戰爭告一段落。

此後,明朝兵部尚書石星等人極力主和,李如松統率東征大軍於年底十二月勝利班師,只留劉綎、駱尚志率軍留駐朝鮮。

經此一戰,德川家康留下遺命:子孫後代永遠不得妄自挑釁中國

李如松幫助鄰國收復河山

李如松歸國後,萬曆皇帝加封他為太子太保,賞賜頗豐。萬曆二十五年(1597)冬,遼東總兵一職空缺,萬曆皇帝起用李如松赴任。次年四月,李如松率軍追擊敵軍,孤軍深入,陷入重圍,力戰而死,實現了他“馬革裹屍”的豪情壯志。

萬曆皇帝對此痛悼不已,下令歸葬李如松,贈少保、寧遠伯,為他建立忠烈祠,以供後人瞻仰。

宋應昌回國後升任右都御史,原兵部侍郎的職務,由顧養謙接替。但宋應昌已經厭倦了朝廷的明爭暗鬥,以至心灰意冷,不久即請旨回到故鄉杭州,隱居孤山。

豐臣秀吉在日軍大部分撤回本土之後,也終於得到了澱姬所生的幼子豐臣秀賴。他為了讓豐臣秀賴成為豐臣家嗣子,日後順利接掌政權,逐步疏遠了養子豐臣秀次,並在兩年之後派石田三成逼令豐臣秀次自殺,並將其全家屠滅淨盡。

經此一戰,德川家康留下遺命:子孫後代永遠不得妄自挑釁中國

豐臣秀吉,日本侵略者的鼻祖

萬曆二十五年正月,豐臣秀吉再度野心勃發,發兵十六萬侵入朝鮮。萬曆皇帝深感除惡未盡之弊,立即罷免怯戰誤國的兵部尚書石星,處死一心瞞上講和的沈惟敬,陸續調派八萬大軍救援朝鮮,很快便取得戰場優勢,將日軍壓制到朝鮮南端。

這一戰局一直持續到萬曆二十六年八月十八日,以致豐臣秀吉在內外交困中暴病身亡。石田三成、小西行長等人擁立豐臣秀賴接任關白。

隨後,以石田三成為首的五奉行知會以德川家康為首的五大老,下令給侵略朝鮮的日軍將士,命其火速撤回日本。

中朝聯軍抓住戰機,水路並進,全面出擊,力爭除惡務盡、全殲日軍。在露梁海戰中,明軍水師副將鄧子龍偕同朝鮮名將李舜臣,重創日軍,但鄧子龍與李舜臣也在這一戰中雙雙陣亡。最終,十六萬日軍經過拼命死戰,只剩一半殘兵敗將逃回了日本。

經此一戰,德川家康留下遺命:子孫後代永遠不得妄自挑釁中國

萬曆年間抗倭援朝

大明萬曆二十七年四月,明軍班師回國,萬曆皇帝在紫禁城午門受俘。次月,頒《平倭詔》詔告天下,其中有兩句話恰如其分地概括了這場戰爭:

我國家仁恩浩蕩,恭順者,無困不援;義武奮揚,跳梁者,雖強必戮!

日本在豐臣秀吉死後,再度陷入內亂。1600年,石田三成聯合小西行長等忠於豐臣氏的大名,與德川家康聯軍展開關原之戰。德川家康獲得勝利,隨後處死了石田三成、小西行長等人,從此逐步掌握了日本的最高權力。

經此一戰,德川家康留下遺命:子孫後代永遠不得妄自挑釁中國

萬曆皇帝

1603年,德川家康任徵夷大將軍,開創了統治日本二百多年的江戶幕府時代。1615年,大坂之戰爆發,德川家康徹底殲滅豐臣家,將豐臣家男丁不分老幼全部處死。

德川家康臨終時留下遺命,嚴令自己的子孫繼位掌權之後,永遠不得妄自挑釁大海彼岸的中國,只須固守本島以自保,以免重蹈當年一代狂梟豐臣秀吉夜郎自大跳梁猖獗挑戰大明,而致損兵折將、身死族滅的覆轍。

經此一戰,德川家康留下遺命:子孫後代永遠不得妄自挑釁中國

德川家康嚴禁後世子孫侵略中國

更多精彩請點擊“關注”,如有不足之處還請批評指正,敬請留言,必定認真回覆!

文中圖片來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