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度盈利回落持续收窄,四季度趋势有望延续

季度盈利回落持续收窄,四季度趋势有望延续

核心观点

9月工业企业利润同比下降5.3%,降幅比8月份有所扩大,PPI回落及收入增速放缓形成拖累。1-9月,工业企业利润同比下降2.1%,但分季度看,降幅呈逐季收窄态势,其中汽车、电子行业回暖带动装备制造业利润增速由负转正。后续来看,伴随价格因素拖累减轻,四季度盈利有望小幅修复。

事项

国家统计局10月27日发布的工业企业利润数据显示,1-9月份,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总额45933.5亿元,同比下降2.1%,降幅较1-8月份有所扩大。1-9月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营业收入77.67万亿元,同比增长4.5%。

正文

9月工业企业利润降幅有所扩大,但主要受黑色、有色、石油等相关行业拖累,整体利润增长行业数量增多,且季度利润增速降幅逐季收窄。1-9月,采矿业实现利润总额4279.4亿元,同比增长3.1%(较前值加快1个百分点);制造业实现利润总额37904.2亿元,下降3.9%(较前值多降0.7个百分点);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实现利润总额3749.9亿元,增长12.3%(较前值加快1.3个百分点)。前九个月,30/41个工业大类同比实现增长,有所增加;其中,整体利润一季度下降3.3%,二季度下降1.9%,三季度下降1.8%,降幅呈逐季收窄态势。制造业层面,汽车、电子行业持续对装备制造业利润的修复形成正向贡献,两者推升装备制造业利润由1-8月份的-0.7%转为1-9月份增长0.9%;高技术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继续加快,利润分别增长6.3%和4.6%,增速分别加快3.5和1.6个百分点,新动能有所显现。但分所有制看,国企的1-9月利润同比下降9.6%(前值-8.6%),股份制企业利润同比下滑1.2%(前值+0.6%),而私营企业同比增长5.4%(前值6.5%),均有不同程度放缓。整体看,三季度实体经济仍在底部运行,对企业盈利形成了压力,但后续来看,伴随PPI翘尾因素逐步减轻,四季度盈利有望回稳,料全年利润增速将继续往接近0%的增速水平靠拢。

上下游利润率平稳,中游为主要拖累。1-9月,整体工业企业营业收入利润率为5.91%,较1-8月微升0.04个百分点。根据我们分析,2019年9月,12个月滚动的上游企业利润率为11.65%,较上月微升,同期下游企业利润率为6.38%,环比略有改善,但中游行业利润的回落仍在持续(图5)。另一方面,分所有制观察,累计利润率层面,1-9月国企利润率达6.52%,高于2017年但低于2018年的同期水平;而民企利润率也基本持平(5.54%)(图7与图8)。

收入层面,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累计同比增速4.5%,较前值继续放缓0.2个百分点,其中股份制和私营企业回落较大。1-9月,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营业收入累计同比增长4.5%。分所有制观察,国有控股企业收入增速为3.6%(加快0.4个百分点)、股份制企业收入增长6.0%(回落0.2个百分点)、外企收入增长-0.1%(回落0.1个百分点)、而私营企业收入增长7.1%(回落0.5个百分点)。非国有企业收入回落加快,反映了实体经济的需求仍然较弱。

企业微观经营情况平稳,主动去库步伐持续。9月,企业整体运营状况平稳。存货、应收层面,产成品存货增速1.0%,较前值下降了1.2个百分点;产成品周转天数17天,环比回落;应收票据和应收账款同比增长4.6%,有所回升;应收票据及应收账款平均回收期为54.6天,环比微升(图3)。而杠杆率层面,9月末,工业企业杠杆率为56.9%,基本平稳。整体来看,盈利水平持续处于负区间,企业仍处于库存去化周期,但近期微观经营状况较为平稳,四季度盈利压力将有望持续减轻。

附录图表

季度盈利回落持续收窄,四季度趋势有望延续

季度盈利回落持续收窄,四季度趋势有望延续

季度盈利回落持续收窄,四季度趋势有望延续

季度盈利回落持续收窄,四季度趋势有望延续

季度盈利回落持续收窄,四季度趋势有望延续

季度盈利回落持续收窄,四季度趋势有望延续

季度盈利回落持续收窄,四季度趋势有望延续

季度盈利回落持续收窄,四季度趋势有望延续

季度盈利回落持续收窄,四季度趋势有望延续

季度盈利回落持续收窄,四季度趋势有望延续

本文节选自中信证券研究部已于2019年10月27日发布的报告《2019年9月工业企业利润数据点评:季度盈利回落持续收窄,四季度趋势有望延续》,具体分析内容(包括相关风险提示等)请详见相关报告。若因对报告的摘编而产生歧义,应以报告发布当日的完整内容为准。

季度盈利回落持续收窄,四季度趋势有望延续

《证券期货投资者适当性管理办法》于2017年7月1日起正式实施。通过微信、有道云等方式制作的本资料仅面向中信证券客户中的金融机构专业投资者,请勿对本资料进行任何形式的转发行为。若您并非中信证券客户中的金融机构专业投资者,为保证服务质量、控制投资风险,请勿使用本资料。

本资料难以设置访问权限,若给您造成不便,还请见谅!感谢您给予的理解和配合。若有任何疑问,敬请发送邮件至信箱[email protected]

本资料所载的证券市场研究信息是由中信证券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信证券”)的研究部编写。中信证券研究部定位为面向专业机构投资者的卖方研究团队。通过微信形式制作的本资料仅面向中信证券客户中的金融机构专业投资者,请勿对本资料进行任何形式的转发行为。中信证券不因任何订阅本公众号的行为而将订阅人视为中信证券的客户。若您并非中信证券客户中的金融机构专业投资者,为保证服务质量、控制投资风险,应首先联系中信证券机构销售服务部门或经纪业务系统的客户经理,完成投资者适当性匹配,并充分了解该项服务的性质、特点、使用的注意事项以及若不当使用可能会带来的风险或损失,在此之前,请勿订阅、接收或使用本订阅号中的信息。本资料难以设置访问权限,若给您造成不便,还请见谅!感谢您给予的理解和配合。若有任何疑问,敬请发送邮件至信箱[email protected]

本资料定位为“投资信息参考服务”,而非具体的“投资决策服务”,并不涉及对具体证券或金融工具在具体价位、具体时点、具体市场表现的判断。需特别关注的是(1)本资料的接收者应当仔细阅读所附的各项声明、信息披露事项及风险提示,关注相关的分析、预测能够成立的关键假设条件,关注投资评级和证券目标价格的预测时间周期,并准确理解投资评级的含义。(2)本资料所载的信息来源被认为是可靠的,但是中信证券不保证其准确性或完整,同时其相关的分析意见及推测可能会根据中信证券研究部后续发布的证券研究报告在不发出通知的情形下做出更改,也可能会因为使用不同的假设和标准、采用不同观点和分析方法而与中信证券其它业务部门、单位或附属机构在制作类似的其他材料时所给出的意见不同或者相反。(3)投资者在进行具体投资决策前,还须结合自身风险偏好、资金特点等具体情况并配合包括“选股”、“择时”分析在内的各种其它辅助分析手段形成自主决策。为避免对本资料所涉及的研究方法、投资评级、目标价格等内容产生理解上的歧义,进而造成投资损失,在必要时应寻求专业投资顾问的指导。(4)上述列示的风险事项并未囊括不当使用本资料所涉及的全部风险。投资者不应单纯依靠所接收的相关信息而取代自身的独立判断,须充分了解各类投资风险,自主作出投资决策并自行承担投资风险。

本订阅号中的所有资料版权均属中信证券。不得以任何方式修改、发送或复制本订阅号中的内容。除经中信证券认可的情况外,其他一切转载行为均属违法。版权所有,违者必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