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父母之身、养父母之心、养父母之志、养父母之慧才是真正的孝顺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刘余莉品读《群书治要》

养父母之身、养父母之心、养父母之志、养父母之慧才是真正的孝顺

《群书治要360》讲座第70集04全文2688字,阅读需7分钟

【孔子曰。事亲孝。故忠可移于君。是以求忠臣。必于孝子之门。】这一句话出自《群书治要》卷二十二《后汉书二》。

养父母之身、养父母之心、养父母之志、养父母之慧才是真正的孝顺

这句话告诉我们,事奉父母做到了孝顺、恭敬,就能够把这种孝敬心转移去效忠君主。所以寻找忠臣,怎么寻找?一定要从有孝子的家庭之中选拔。为什么?第一,就是因为一个人孝敬父母,他有恩义、情义、道义的处世原则,他知恩报恩、饮水思源,这样的人就不会做出忘恩负义的事情来。一个人如果不孝敬父母,他没有恩义的处世原则,取而代之,就会以利害的原则来取舍。这件事对我有利、有好处,我就会全力以赴;当这件事由利变成害的时候,那对不起,我就会做出忘恩负义的事情来。所以,一个人他对父母能够孝敬,他对领导就自然会忠诚,他不会对领导做出忘恩负义、落井下石的事情。

第二个原因就是因为中国古人所讲的这个孝,它的内容非常地广泛,不仅仅要养父母之身,而且要养父母之心、养父母之志、养父母之慧。在《论语》上记载,孔老夫子的弟子来向他请教什么是孝,孔子说:“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说现在的所谓孝子,认为赡养父母就尽到了孝道。但是对于养狗、养马而言,也同样是养。如果仅仅是赡养,而不尊敬父母的话,怎么能够把养父母和养狗、养马区别开来?当然这一句话也有人理解为,犬和马也能以牠们的体力来赡养主人、奉养主人,如果我们仅仅是赡养而不尊敬父母的话,那怎么能够和犬马区别开来?无论哪一种解释,重点都是在于要尊敬父母,要养父母之心。养父母之心,除了尊敬父母之外,还要做到“父母唯其疾之忧”,也就是

你的父母仅仅为你的疾病而担忧,完全没有必要为你任何其他事情而担忧了,这才是一个真正的孝子。

养父母之身、养父母之心、养父母之志、养父母之慧才是真正的孝顺

譬如说,一个孩子上小学,很贪玩,心思不在学习之上,功课不好,父母就担忧,这就是不孝。等到上了初中,交了一些不三不四的朋友,这也让父母担忧,这还是不孝。等到上了高中,学会了下网吧打游戏,这还会让父母担忧,这仍然是不孝。走上了大学,更是心思不在学业之上了,开始出入一些娱乐场所,心思都用在了娱乐上、玩乐上、消费上、追求骄奢淫逸上,把心思用在攀比上了,这个学业也荒废了,这还会让父母担忧,这仍然是不孝。等我们走上了工作岗位,我们违法乱纪、贪污受贿、以权谋私,让父母战战兢兢,不知道哪一天自己的孩子因为贪污受贿锒铛入狱了,这仍然是不孝。从这里我们去观察,一个真正能够养父母之心的孝子,确实他为人处事、待人接物,样样都能够让父母放心,这就是一个完美的人了。

还有要养父母之志。因为父母培养儿女都是对他有期望的,希望他能够学有所成,为人民服务,为国家奉献。所以父母养了我们一次,并不仅仅是希望我们在他面前端茶倒水。如果是这样的话,我们为什么还需要上大学?我们在父母身边陪伴父母不是更好吗?说明什么?说明父母希望我们成为一个对国家、对民族有贡献的人。所以《孝经》上说:“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这个孩子能够立身行道,自己的自身修养得很好,处处走在道上,能够对国家、民族有所贡献,甚至可以名扬于后世,后世提起他,对他都非常地尊敬、非常地佩服,这会让父母感觉到非常地安心,觉得没有白白地养了这个孩子。所以这就是父母对儿女的期望,“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这个孝才尽到了完美。

养父母之身、养父母之心、养父母之志、养父母之慧才是真正的孝顺

所以讲到这的时候,也让我想到了自己的母亲。自己的母亲虽然家境非常地贫寒,但是她希望我们几个孩子都能去读书,上大学。为什么让我们上大学?因为她说,“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她还是受传统文化的影响,她知道读书是一个最好的事情。当然我们知道现在的读书和古代的读书大大地不一样了。古代所读的书都是圣贤之书,我们现在的大学却很少读圣贤之书了,但是这种传统的观念一直留在母亲的印象之中。

她希望我们每一个孩子都能够上大学、能够读书。所以尽管自己的生活很艰苦,她仍然用自己微薄的收入供我们三个孩子上了大学。当我们上大学的时候,就把母亲一个人留在家里了。所以每到我们走的时候,母亲都是恋恋不舍,但是她仍然很坚强,希望我们能够学有所成,能够立身行道,对国家、人民有所贡献。所以现在她把三个孩子都送到了大学,都学有所成,很多人都很尊敬她,也很赞叹她,说妳是怎么样把这个孩子培养出来的?我妈怎么说?她说这都是国家的功劳、老师的教诲,她说我自己没做什么。

很多人都觉得这是我母亲太爱说赞叹的话,实际上并非如此。平时我们在家的时候,我们说这都是您的功劳,把我们能够培养出来,上了大学。我妈就跟我说,这都是国家的功劳,都是老师教导得好。让我们念念提起这一分感恩之心,希望我们确实能够为国家、为民族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情。

养父母之身、养父母之心、养父母之志、养父母之慧才是真正的孝顺

这个告诉我们,一个孩子能够“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这个才是孝道的圆满。从这里我们也看到,其实忠孝不能两全的矛盾是不存在的。为什么说不存在?因为一个人他尽心尽力地为国家尽忠、为人民服务的时候,他就是在完成他父母的期望,这就是在养父母之志。

除了养父母之志之外,也要养父母之慧,就是养父母的智慧。像父母亲年纪大了,一般年纪大了的人都会对儿女看得比较重,患得患失的心也比较重,而且也会对钱财看得比较重。这个时候做儿女的要经常劝导父母,说“人生七十古来稀”,要那么多的钱财有什么意义?儿孙自有儿孙福,不要为儿孙过分地担忧,只要自己能够把自己的身体养好,健健康康的,这就是儿女最大的福分了。

儿女对父母的过失要委婉地劝谏。《弟子规》上说,“亲有过,谏使更,怡吾色,柔吾声”。即使父母有过失的时候,我们也要和颜悦色地去劝谏父母。在《弟子规》上还说,“挞无怨”。即使是父母把自己打得头破血流,自己都仍然没有怨言,仍然是找到时机再委婉地劝谏。从这里我们看到,“天下无不是的父母”,并不是说父母处处都是对的,事事都是考虑得周全的。“人非圣贤,孰能无过”,父母有过也是正常的,但是作为儿女,不应该把父母的过放在心上,而是以一颗柔和的心、慈悲的心去怎么样?善巧方便地劝说他。这颗心一定是出于对对方好的心,一定是有耐心,而不是让习气做主,一看劝得劝不动了,脾气就上来了,这个就失去了为人子应尽的本分了。

养父母之身、养父母之心、养父母之志、养父母之慧才是真正的孝顺

提升父母的智慧,最重要的是要自己先做一个孝子,自己为人处事、待人接物能够让父母放心,这样的话,他对你所说的才能够听得进去。这个是告诉我们,善事父母其实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一个真正能够善事父母的人,他确实是一个完美的人了,他在德行上没有欠缺,而且他的智慧和慈悲全都达到了完满的程度。

所以这个就是告诉我们,为什么求忠臣于孝子之门。第一,就是孝子他知恩报恩,不会忘恩负义。第二,就是孝子他能够善事父母,他就几乎是一个完美的人了。

养父母之身、养父母之心、养父母之志、养父母之慧才是真正的孝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