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道德經》中的這幾句有何深意?

國產大推力火箭9908


#泛文化寫作班#這句話出自《道德經》地38章,原文較長,

全文如下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

上德無為,而無以為。下德為之,而有以為。上仁為之,而無以為。上義為之,而有以為。上禮為之而莫之應,則攘臂而扔之。

故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

夫禮者,忠信之薄而亂之首。

前識者,道之華而愚之始。

是以大丈夫處其厚,不居其薄;處其實,不居其華。3故去彼取此。

全文提要

本章是《德經》第一章,是對整篇《德經》的整體概括,老子站在宏觀立場,對“德”進行了闡釋。老子的“德”不同於孔子認為制定的倫理之“德”,這裡的“德”是“道”在人生層面上的體現。

老子又把“道”在人生層面而的體現,劃分為“上德”、“下德”兩個範疇。“上德”“無為而無以為”,是順道而為之,與“道”契合;“下德”,顧名思義,層次較低,等而下之的意思,何故呢?有人為因素。下德又包含“仁”、“義”、“禮”幾個漸次降低的層面,層次愈低,離道愈遠,“道之末”。

需要注意的是,老子在本章裡對“禮”進行了嚴肅地批判,因為在老子看來,越是繁文縟節的“人為”因素,越是悖道害人。所以,老子在本章要表達的就是:返璞歸真與無為的“道”,以達到“上德不德”、“上德無為而無以為”的境界。

本問題章句分解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上德”,是指體道者,得道者,最有道德的人。這個“德”,可以藉助王弼的解釋,德即得,得到了“道”的真諦的意思。“不德”不是不道德,而是“上德”者的心思言行唯道是從,自然而然,率真無為,只是出於遵道而行,而無表現其“德”的主觀意願。這樣的行為,看起來似乎並沒明顯的“德”,但卻是真德、大德、上德。

“德”,在本章裡是名詞動化,為意動詞,即“以為有德”的意思;“不德”,則是不以為有“德”的意思。實際上是不顯現其德。上德,是“道”的體現。

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下等有德的人,先天本性合道,但後天環境將其德磨掉了,需要靠道的約束,才能做到近乎道、合乎道。這個下德與上德相比,是多了一層“強制的約束力”,並非天然的、自然而然的屬性,所以是是下德。這裡的“不失德”,有“離不開”約束的意思。

章句延伸

“道”具有對德的根本規定性,是德的本源。而“德”是“道”的具體體現,是遵循道的規定性並行使道的規定的,二者之間有規定和被規定的關係。

上德之人,以“道”為根本遵循,思想、行為惟道是從,不做作,不虛偽,“人為”即是“偽”。“道”以“無為”為宗,不帶有任何主觀刻意。而下德之人,是有所“為”的,這種“為”帶有強力的主觀刻意,比如接下來說的“仁”、“義”、“禮”,無不是人為造成的,不管這種人為因素的願望多麼美好,都是與“道”的“無為”背道而馳的,這種規定性越詳細越具體,離開“道”的本意就越遠。老子認為,仁、義、禮的出現,正是社會背離“道”的實證。但是老子並不否定仁、義、”在“道”失去的情況下的臨時替代和補充作用。當社會整體歸於真力大道的時候,這些具有臨時替代和補充作用的仁、義、禮就會被淘汰。


問道黃老


  道德經雲: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上德無為、而無以為。下德為之、而有以為。上仁為之、而無以為。上義為之。而有以為。上禮為之、而莫之應、則攘臂而仍之。故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夫禮者、忠信之薄、而亂之首也。前識者、道之華而愚之始。是以大丈夫處其厚、不居其薄。處其實、不居其華。故去彼取此。

  【注】此言世降道衰,失真愈遠,教人當返其本也。所言道,乃萬物之本。德,乃成物之功。道為體而德為用。故道尊無名,德重無為。故道言有無,而德言上下。此道德之辨也。上德者,謂上古聖人,與道冥一,與物同體。雖使物各遂生,而不自有其德。以無心於德,故德被群生,終古不忘。故云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者,謂中古以下,不知有道,但知有德。故德出於有心,自不能忘。且有責報之心,物難感而易忘。故云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失,忘也。以,恃也。然上德所以有德者,以德出無為。功成事遂,而無恃為之心,故云無以為。下德所以無德者,以德出有心。而又矜功恃為,故云有以為。由是觀之,道無真偽,而德則有真有偽矣。此世數淳薄之辨也。德又下衰,上德不稱,而下德為尊,於是始有仁義之名。然仁義皆出於不德,故皆不免有心為之。但上仁雖為,而無恃為之心,故云無以為。上義則恃之矣,故云有以為。且仁義上者為真,三王是已。下則為假,五霸是已。故不足言。此又下衰,仁義之下,則禮為上矣。禮則但以虛名相尚,不復知有仁義,故上禮為之,有莫之應者。如孔子作春秋,雖正名分,而卒莫能正,此莫之應也。不唯不應,且將臂攘而仍之。此五霸之餘,戰國之習也。且彼既不知仁義,則必相因而報復之矣。仍,相因之意。又復也。此所以為忠信之薄,而亂之首也。故其德下衰,至此已極,聖人亦無可為天下之具矣。故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故禮乃忠信之薄,為亂之首也。所以愈流愈下者,乃用智之過也。前識,猶言蚤智,謂明見利害於未然者。然蚤智在孔子,則為周身之防,所謂明哲保身之意。其次則如范蠡樂毅之儔,以為避名全節之計。又其次則為儀秦縱橫遊說之流矣。然在聖人,則謂之權。在樂範,則謂之好高而務名。名者實之賓,故謂道之華。在儀秦用之,則為愚之始也。此所謂才智,君子用之則成名,小人用之則殺身,豈非愚之始耶。故太上以道德為尊,而仁義次之。故大丈夫處厚而不處薄。務實而不務華。故去彼取此。



水靈173515282


在老子的理論裡,道的品行是什麼呢?可以說是八個字:“為而不爭、利而不害”。古天樂在大陸建了一百多所學校,可他從來沒有公開宣傳,自恃有功,其行可視為上德。而某些企業家捐點錢、搞個環保就大勢宣傳,唯恐天下不知其行,是為下德。實際上道生萬物從不去不去主宰萬物,道利萬物亦從不去不害萬物,就如陽光、大地、水一樣!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

在老子的理論裡, 最高的德是行於大道之上,無名無慾無為,隱而無形,遵循了道的教化與大道融為一體,是為有德。上德之人,從不在意名利二字,他們只是覺得應該效法天地之品行去做。即行不言之教,是為天道!

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

下德之人,常常把名利掛在嘴上,放在心裡,以為這樣是有德的表現。其實這樣表面看好像是不失德,實際上卻違背大道,故而是無德的。即行人言之教,是為人道。

上德行於大道,德與道不分離,道的屬性體現在萬物之上,故而天地和諧,人若有德便可安康。而下德背離大道,無法將道體現在萬物之上,人若無德,萬物致使萬物混亂,問題沒完沒了。簡單說生活中越是標榜自己道德高尚的人越是偽君子,而那些有能力、德高望重的人卻從來不吹噓自己!


天地不言而萬物生焉、四時行焉,為何?自然而已,道也!人為何要去妄言妄為,自以為人可以主宰萬物呢?因為人私慾過重!天道尚公而人道崇私,故而老子說:天之道損有餘以補不足,人之道損不足以奉有餘。就是告誡我們,一切的兩極分化和絕對公平皆不合大道。天道者,平衡也。萬物不失衡則可長久不殆,社會不失衡則可長治久安,人身體不失衡可以健康長壽(中醫理論根基)!

上德者治國治家治身,多了就減一點少了就補一點;下德者治國治家治身則相反,名利財富皆追求極致,以大以多以強為美。殊不知,水雖往低處流但必須以下雨下雪的方式迴流進行交換,大地方可生生不息。故而老子告誡說:物壯則老、水滿則溢!



讀經典能給我們智慧,這是毋庸置疑的。但若沒抓住重點,便會南轅北撤。比如讀《道德經》,有人看到“無為”便說老子主張過隱士生活是消極的,可不知老子說的是“無為而無不為”,前一個無為是手段,無不為才是目的。

真正讀懂老子智慧的人是積極入世而非消極避世,只是採取的方式不同而已。道家學說是站在整個自然社會、人類社會的高度來給出“終極治理方案”,這不是一時之法而是萬世之法,故而至今仍然被世人推崇!而其他諸如儒家學說、現代民主學說等皆是解決一時之問題,有其時效性。



道學源於易學,易與天地準,道亦與天地準!文化自信從讀經典開始!

聖哲同學


樓主好!《道德經》第38章的這四句是總說“道和德”的關聯性,指明“道不離德、德不離有、無也是德、德也為真”的思想。你的疑問是沒看懂首章“道、無、有”三字關係所致,這是貫穿全經每句話的隱藏紅線。下面由此簡析幾句,供參考。

【1、解讀關鍵】

有四點:(1)先要明白“道”是萬物之源,“德”是道所起的作用;道無形,故德也無形。因“道”無矛盾性,故“德”也無矛盾性。(2)因此,“上下”不是矛盾含義,“上”是無上,無上德=道;同理,“下”是無下,無下德=道。所以,上德、下德都是“道”的別名,這個“德”指德之體。(3)“不德”的德指“德之形”,“有德”的德指“德之用”,“失德”的德指“德之用”,“無德”的德指“德之形”。(4)“德”字在四句話裡,有三個含義在混用,即分指“德之體、德之形、德之用”。

【2、字面意思】

連起來看,大意為:(1)“道”是無形的(無),所發揮出來的作用“德”也是無形的(無),就叫“上德不德”。(2)但“道”不會因為無形而不起“德”的作用,“道”永不離“德”,就叫“是以有德”。(3)道和德是一體的,即便在“道”化身為萬物(有)時,所發揮出“德”的作用也不會消失,就叫“下德不失德”。(4)又因為“德”也是無形的(無),故在萬物表面(有)也看不到“德”的作用,就叫“是以無德”。

【3、為何對“道德”兩字要曲折表達?】

原因有兩個:(1)道與德為一,本不能分開講,為宣說這個秘義,老子不得已,做了文字處理,把道說成“上德、下德”,但還用個“德”字在裡面,顯示“無分別”之意。(2)道的真性是“無”,德的真性也是“無”,但這個“無”不能言說、思維和表述出來,因為若能講,“無”就變成“有”了,故要同時提“德”的三義(體、形、用),將“德”和“有”區別開。也就是說,凡是能被人體器官(眼耳鼻舌身意)認知的,都叫“有”,在首章裡已明說,“有”是道的假性,在此不能與“德”混談。

【4、四句的思想性】

主要是四個:(1)“道和德”都無形,不能旁觀,也就不可說、不可思、不可見,故勉強講出來,是暫時假說,非真義。(2)“有與無”都是“道”的屬性,也是“德”的屬性。(3)“道和德”是一體,“有和無”是一體,不能因為分開講,就當成對立的兩個看。(4)“德”藏在“有”裡,人有智,才能證悟,而不能因“德”無形,就否定之。

總之,道以“德”顯示益世性,德以“道”顯示存在性,同理,德以“無”顯示永恆性,以“有”顯示遍在性。明白此義,就知“道是萬物,也是人身;德是萬用,也是人慧”,故道在人心,德在人行,都是立身處世的根本。


本然堂講席


“德”是道家為了選拔合格的“黎民”(奴隸)成為“國人”(奴隸主)的一種活動,主要目的是為了解決“國人”數量不足,無法有效鎮壓反對勢力的問題。

“德”音,與我們人類奴役牛馬時,發出的是一個聲音,就是說,意味著這些人可以由“黎民”變成令行禁止的“國人”,也就是“德”人。

居於“德”人上位的“德”人領導者,並不取決於他的“德行”,而是因為他不以一般“德”人的標準要求自己,全心全意維護“國人”(道家)的統治要求,這就是最大的“德行”了,而所謂的“德行”,只是經過“國人”領導層的同意,專門給普通“黎民”看的。

這就是“上德不德,是以有德”的實質含義。

居於“德”人下位被領導的“黎民”,則是“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就是要求他們不脫離“上德”的領導就可以了,他們的本質是沒有所謂的任何“德行”的。

這種因為“需要”而產生的“德”人,服從“國人”代表道家指揮的特殊的“德”人,就是我們後世稱之為的“儒”,他們的群體,就是“儒家”,而包括居於祭司階層的道家,信眾階層的儒家共同形成的宗教,就叫“儒教”。

正因為如此,《道德經》的《德經》實際上可以稱之為《儒經》,《黎民經》,是儒家的理論根源。


河東來


無善無惡,心地請淨,光明無量無邊無礙為之上德,樸實總慧。在世間有時表現出耒的好象不近人情事理,但無我無分別,無妄想,所以謂之有德。下德者以意識心為善為國為眾生,雖其為善,起心動念即不真。自然中自然相,自然之有根本。誠則靈,心地光明方如是。唯仁人能愛人能惡人,這就需要見性之。所以聖言量,凡夫俗子只尊從而體悟之,心地不到哪個境界不可糊言亂語!所以悟真,從內求!南無阿彌陀佛



平常心132178314


《韓非子-解老》中說:“德者,內也,得者,外也。”德即有得於道。

釋義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出自《道德經-德經》開篇,將“德”做高下之分。高層次的“德”不自認為有“德”,因此才是真正的“德”;低層次的“德”,自認為不喪失“德”,因此實際上是沒有“德”。高層次的“德”,順其自然,無為無我,萬物不知其德;低層次的“德”,刻意為之,有為有我,使眾生知其德。

“上仁為之,而無以也;上義為之,而有以為也;上禮為之,而莫之應也。”老子將“下德”又分了三個級別,即高層次的“仁”有所作為,但無意表現它的“仁”;高層次的“義”有所作為,而有意表現它的“義”;高層次的“禮”有所作為,卻沒有人相應它。

上善若水,上德如谷。上德與上善,均是道的表現,不可言,不可名。這裡舉兩個無德的例子。

  • 子貢贖人

魯國有一條法律,魯國人在國外淪為奴隸,如果有人能把他們贖出來,可以到國庫報銷贖金。有一次,孔子的弟子子貢在國外贖了一個魯國人,回國後拒絕收下國家賠償金。孔子知道後說:“子貢做錯了。從今以後,魯國人將不會從別國贖回奴僕了。向國家領取補償金,不會損傷到你的品行;但不領取補償金,魯國就沒有人再去贖回自己遇難的同胞了。”

用世人的眼光來看,子貢贖國人,不領國家報酬是有德的行為,孔子為什麼說他錯了?第一,並非所有的人都有財力贖人而不領取報酬,子貢的行為使後人望而卻步,提高了德的標準,形成了道德綁架,國家的政令為其所滯;第二,之前贖人並領取國家報酬的人將被指失德,子貢陷其於不義。子貢贖人的德是下德,“上義為之,而有以為”。因子貢個人的不失德導致他人和國家失德,是無德。

  • 道光帝的節儉

歷史上的道光帝是出了名的節儉,"衣非三浣不易”,衣服一個月一洗,每餐必粗茶淡飯,尤其喜歡穿佈滿補丁的衣服。光緒登基,頒佈《御製聲色貨利諭》,制定了一系列節儉的舉措。一時間滿朝文武全成了叫花子,舊衣服的價格比新衣服還要高,成了另一個版本的“洛陽紙貴”。歷史上數一數二的節儉皇帝,成就了清史最貪婪的內務府,官場奢靡腐敗成風。

節儉本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為何光緒提倡節儉卻如此令人啼笑皆非?

第一,上行下效,道光以破衣粗食做判定節儉的標準,使臣子競相效仿,本該是平民百姓能力之內的消費水平,被抬高到統治階層的高度,天子應居民之後,有失天子之德;

第二,陽奉必然滋生陰違,臣子奉迎皇帝的身份去實行節儉,必然造成其在皇帝視線之外的奢靡,道光作為始作俑者,有失君臣之德。

“不見可欲,使民不亂”,上位者乃至聖人,應“居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道光帝的節儉是下德,“上禮為之,而莫之應也”。道光帝過於重表,將個人的“德”強加於人,是無德。


木正戰國


道德經是道經和德經的表述。道乃自然運行的機制,德乃人類社會應該遵循的規則機制。德來源於道,是道在人類社會中的具體表現。上德指的是上等的或說深層理解的德意;不德指的是不要特意的表露出來或總用說的方式來表現出來。這與開篇的道,可道,非常道;是一個意思,掛在嘴邊的道就不是真的道,因為道是天然的,一旦加上我們人類文明的烙印就不是真的道了。同理,德由於來源於道,所以總把德掛在嘴上的德就不是真的德了;下德是指的低層次理解的德意,不失德是指每每表現出來的德,其實這就是無德。因為這樣立即的德意不是真的德,所以你這時表現出來的德行就不屬於真真的德行。這句話的本意就是這個意思。道德經要通篇閱讀,要從第一篇開始,要讀明白道的含義,才能明白德的產生原因。如果能夠很好的讀懂道德經對你的人生髮展會產生不一樣的作用。道德經是一個需要動腦子閱讀的鉅著,靜下心來好好理解裡面的含義真的很有情趣。謝謝閱讀。


能量平衡德行天下


完美的德,不是為顯著有德而去做有德的事情,而是因為為道而有德。虛偽的德,為了有德而去做有德的事情,也就是俗話說的裝,作秀。完美的德,遵從於道,所以能心想事成。虛偽的德,背離道,必定會無所作為。尚仁者不求回報,將仁作為一種行為規範去遵守,以仁的言行為判斷是非的標準,脫離道而行事。尚義者欲求回報,以義的言行為判斷是非的標準,脫離道而行事。尚禮者,以禮所規範的言行模式為判斷是非的標準,脫離道而行事。要求別人有禮而得不到回應,就生氣,抱怨、發牢騷,摔東西。所以失去了道,德就是真偽的。沒有了德,仁就是虛偽的。沒有了仁,義就是虛偽的。沒有了義,禮就是虛偽的。虛偽的禮忠信最薄,是禍亂之首。


眾妙大學


其實老子就是解決一個有我無我的問題,上德無為而無以為,下德無為而有以為。上仁有為而無以為,上義有為而有以為。在老子眼裡人是不如物的,所以他教人無為不爭斷聖棄智上善若水。無為即無我無我則無紛爭是非,天下太平。人乃萬類之靈長是有本真靈性和判斷力的,而天道欲掌控世界並萬類,而人類是有自主自由能力和欲求的,故為後天道德命運所不喜。這是人類和自然之間不相容之根基,這也是有文字記載以來人類在水深火熱迷惑和罪惡中不得解脫的根本因果。好在人類中正之心己覺醒,不太容易被物慾和享樂所盎惑掌控,大時代來臨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