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道德经》中的这几句有何深意?

国产大推力火箭9908


#泛文化写作班#这句话出自《道德经》地38章,原文较长,

全文如下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

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为之,而有以为。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则攘臂而扔之。

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

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

前识者,道之华而愚之始。

是以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处其实,不居其华。3故去彼取此。

全文提要

本章是《德经》第一章,是对整篇《德经》的整体概括,老子站在宏观立场,对“德”进行了阐释。老子的“德”不同于孔子认为制定的伦理之“德”,这里的“德”是“道”在人生层面上的体现。

老子又把“道”在人生层面而的体现,划分为“上德”、“下德”两个范畴。“上德”“无为而无以为”,是顺道而为之,与“道”契合;“下德”,顾名思义,层次较低,等而下之的意思,何故呢?有人为因素。下德又包含“仁”、“义”、“礼”几个渐次降低的层面,层次愈低,离道愈远,“道之末”。

需要注意的是,老子在本章里对“礼”进行了严肃地批判,因为在老子看来,越是繁文缛节的“人为”因素,越是悖道害人。所以,老子在本章要表达的就是:返璞归真与无为的“道”,以达到“上德不德”、“上德无为而无以为”的境界。

本问题章句分解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上德”,是指体道者,得道者,最有道德的人。这个“德”,可以借助王弼的解释,德即得,得到了“道”的真谛的意思。“不德”不是不道德,而是“上德”者的心思言行唯道是从,自然而然,率真无为,只是出于遵道而行,而无表现其“德”的主观意愿。这样的行为,看起来似乎并没明显的“德”,但却是真德、大德、上德。

“德”,在本章里是名词动化,为意动词,即“以为有德”的意思;“不德”,则是不以为有“德”的意思。实际上是不显现其德。上德,是“道”的体现。

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下等有德的人,先天本性合道,但后天环境将其德磨掉了,需要靠道的约束,才能做到近乎道、合乎道。这个下德与上德相比,是多了一层“强制的约束力”,并非天然的、自然而然的属性,所以是是下德。这里的“不失德”,有“离不开”约束的意思。

章句延伸

“道”具有对德的根本规定性,是德的本源。而“德”是“道”的具体体现,是遵循道的规定性并行使道的规定的,二者之间有规定和被规定的关系。

上德之人,以“道”为根本遵循,思想、行为惟道是从,不做作,不虚伪,“人为”即是“伪”。“道”以“无为”为宗,不带有任何主观刻意。而下德之人,是有所“为”的,这种“为”带有强力的主观刻意,比如接下来说的“仁”、“义”、“礼”,无不是人为造成的,不管这种人为因素的愿望多么美好,都是与“道”的“无为”背道而驰的,这种规定性越详细越具体,离开“道”的本意就越远。老子认为,仁、义、礼的出现,正是社会背离“道”的实证。但是老子并不否定仁、义、”在“道”失去的情况下的临时替代和补充作用。当社会整体归于真力大道的时候,这些具有临时替代和补充作用的仁、义、礼就会被淘汰。


问道黄老


  道德经云: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为之、而有以为。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则攘臂而仍之。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也。前识者、道之华而愚之始。是以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处其实、不居其华。故去彼取此。

  【注】此言世降道衰,失真愈远,教人当返其本也。所言道,乃万物之本。德,乃成物之功。道为体而德为用。故道尊无名,德重无为。故道言有无,而德言上下。此道德之辨也。上德者,谓上古圣人,与道冥一,与物同体。虽使物各遂生,而不自有其德。以无心于德,故德被群生,终古不忘。故云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者,谓中古以下,不知有道,但知有德。故德出于有心,自不能忘。且有责报之心,物难感而易忘。故云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失,忘也。以,恃也。然上德所以有德者,以德出无为。功成事遂,而无恃为之心,故云无以为。下德所以无德者,以德出有心。而又矜功恃为,故云有以为。由是观之,道无真伪,而德则有真有伪矣。此世数淳薄之辨也。德又下衰,上德不称,而下德为尊,于是始有仁义之名。然仁义皆出于不德,故皆不免有心为之。但上仁虽为,而无恃为之心,故云无以为。上义则恃之矣,故云有以为。且仁义上者为真,三王是已。下则为假,五霸是已。故不足言。此又下衰,仁义之下,则礼为上矣。礼则但以虚名相尚,不复知有仁义,故上礼为之,有莫之应者。如孔子作春秋,虽正名分,而卒莫能正,此莫之应也。不唯不应,且将臂攘而仍之。此五霸之余,战国之习也。且彼既不知仁义,则必相因而报复之矣。仍,相因之意。又复也。此所以为忠信之薄,而乱之首也。故其德下衰,至此已极,圣人亦无可为天下之具矣。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故礼乃忠信之薄,为乱之首也。所以愈流愈下者,乃用智之过也。前识,犹言蚤智,谓明见利害于未然者。然蚤智在孔子,则为周身之防,所谓明哲保身之意。其次则如范蠡乐毅之俦,以为避名全节之计。又其次则为仪秦纵横游说之流矣。然在圣人,则谓之权。在乐范,则谓之好高而务名。名者实之宾,故谓道之华。在仪秦用之,则为愚之始也。此所谓才智,君子用之则成名,小人用之则杀身,岂非愚之始耶。故太上以道德为尊,而仁义次之。故大丈夫处厚而不处薄。务实而不务华。故去彼取此。



水灵173515282


在老子的理论里,道的品行是什么呢?可以说是八个字:“为而不争、利而不害”。古天乐在大陆建了一百多所学校,可他从来没有公开宣传,自恃有功,其行可视为上德。而某些企业家捐点钱、搞个环保就大势宣传,唯恐天下不知其行,是为下德。实际上道生万物从不去不去主宰万物,道利万物亦从不去不害万物,就如阳光、大地、水一样!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

在老子的理论里, 最高的德是行于大道之上,无名无欲无为,隐而无形,遵循了道的教化与大道融为一体,是为有德。上德之人,从不在意名利二字,他们只是觉得应该效法天地之品行去做。即行不言之教,是为天道!

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

下德之人,常常把名利挂在嘴上,放在心里,以为这样是有德的表现。其实这样表面看好像是不失德,实际上却违背大道,故而是无德的。即行人言之教,是为人道。

上德行于大道,德与道不分离,道的属性体现在万物之上,故而天地和谐,人若有德便可安康。而下德背离大道,无法将道体现在万物之上,人若无德,万物致使万物混乱,问题没完没了。简单说生活中越是标榜自己道德高尚的人越是伪君子,而那些有能力、德高望重的人却从来不吹嘘自己!


天地不言而万物生焉、四时行焉,为何?自然而已,道也!人为何要去妄言妄为,自以为人可以主宰万物呢?因为人私欲过重!天道尚公而人道崇私,故而老子说:天之道损有余以补不足,人之道损不足以奉有余。就是告诫我们,一切的两极分化和绝对公平皆不合大道。天道者,平衡也。万物不失衡则可长久不殆,社会不失衡则可长治久安,人身体不失衡可以健康长寿(中医理论根基)!

上德者治国治家治身,多了就减一点少了就补一点;下德者治国治家治身则相反,名利财富皆追求极致,以大以多以强为美。殊不知,水虽往低处流但必须以下雨下雪的方式回流进行交换,大地方可生生不息。故而老子告诫说:物壮则老、水满则溢!



读经典能给我们智慧,这是毋庸置疑的。但若没抓住重点,便会南辕北撤。比如读《道德经》,有人看到“无为”便说老子主张过隐士生活是消极的,可不知老子说的是“无为而无不为”,前一个无为是手段,无不为才是目的。

真正读懂老子智慧的人是积极入世而非消极避世,只是采取的方式不同而已。道家学说是站在整个自然社会、人类社会的高度来给出“终极治理方案”,这不是一时之法而是万世之法,故而至今仍然被世人推崇!而其他诸如儒家学说、现代民主学说等皆是解决一时之问题,有其时效性。



道学源于易学,易与天地准,道亦与天地准!文化自信从读经典开始!

圣哲同学


楼主好!《道德经》第38章的这四句是总说“道和德”的关联性,指明“道不离德、德不离有、无也是德、德也为真”的思想。你的疑问是没看懂首章“道、无、有”三字关系所致,这是贯穿全经每句话的隐藏红线。下面由此简析几句,供参考。

【1、解读关键】

有四点:(1)先要明白“道”是万物之源,“德”是道所起的作用;道无形,故德也无形。因“道”无矛盾性,故“德”也无矛盾性。(2)因此,“上下”不是矛盾含义,“上”是无上,无上德=道;同理,“下”是无下,无下德=道。所以,上德、下德都是“道”的别名,这个“德”指德之体。(3)“不德”的德指“德之形”,“有德”的德指“德之用”,“失德”的德指“德之用”,“无德”的德指“德之形”。(4)“德”字在四句话里,有三个含义在混用,即分指“德之体、德之形、德之用”。

【2、字面意思】

连起来看,大意为:(1)“道”是无形的(无),所发挥出来的作用“德”也是无形的(无),就叫“上德不德”。(2)但“道”不会因为无形而不起“德”的作用,“道”永不离“德”,就叫“是以有德”。(3)道和德是一体的,即便在“道”化身为万物(有)时,所发挥出“德”的作用也不会消失,就叫“下德不失德”。(4)又因为“德”也是无形的(无),故在万物表面(有)也看不到“德”的作用,就叫“是以无德”。

【3、为何对“道德”两字要曲折表达?】

原因有两个:(1)道与德为一,本不能分开讲,为宣说这个秘义,老子不得已,做了文字处理,把道说成“上德、下德”,但还用个“德”字在里面,显示“无分别”之意。(2)道的真性是“无”,德的真性也是“无”,但这个“无”不能言说、思维和表述出来,因为若能讲,“无”就变成“有”了,故要同时提“德”的三义(体、形、用),将“德”和“有”区别开。也就是说,凡是能被人体器官(眼耳鼻舌身意)认知的,都叫“有”,在首章里已明说,“有”是道的假性,在此不能与“德”混谈。

【4、四句的思想性】

主要是四个:(1)“道和德”都无形,不能旁观,也就不可说、不可思、不可见,故勉强讲出来,是暂时假说,非真义。(2)“有与无”都是“道”的属性,也是“德”的属性。(3)“道和德”是一体,“有和无”是一体,不能因为分开讲,就当成对立的两个看。(4)“德”藏在“有”里,人有智,才能证悟,而不能因“德”无形,就否定之。

总之,道以“德”显示益世性,德以“道”显示存在性,同理,德以“无”显示永恒性,以“有”显示遍在性。明白此义,就知“道是万物,也是人身;德是万用,也是人慧”,故道在人心,德在人行,都是立身处世的根本。


本然堂讲席


“德”是道家为了选拔合格的“黎民”(奴隶)成为“国人”(奴隶主)的一种活动,主要目的是为了解决“国人”数量不足,无法有效镇压反对势力的问题。

“德”音,与我们人类奴役牛马时,发出的是一个声音,就是说,意味着这些人可以由“黎民”变成令行禁止的“国人”,也就是“德”人。

居于“德”人上位的“德”人领导者,并不取决于他的“德行”,而是因为他不以一般“德”人的标准要求自己,全心全意维护“国人”(道家)的统治要求,这就是最大的“德行”了,而所谓的“德行”,只是经过“国人”领导层的同意,专门给普通“黎民”看的。

这就是“上德不德,是以有德”的实质含义。

居于“德”人下位被领导的“黎民”,则是“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就是要求他们不脱离“上德”的领导就可以了,他们的本质是没有所谓的任何“德行”的。

这种因为“需要”而产生的“德”人,服从“国人”代表道家指挥的特殊的“德”人,就是我们后世称之为的“儒”,他们的群体,就是“儒家”,而包括居于祭司阶层的道家,信众阶层的儒家共同形成的宗教,就叫“儒教”。

正因为如此,《道德经》的《德经》实际上可以称之为《儒经》,《黎民经》,是儒家的理论根源。


河东来


无善无恶,心地请净,光明无量无边无碍为之上德,朴实总慧。在世间有时表现出耒的好象不近人情事理,但无我无分别,无妄想,所以谓之有德。下德者以意识心为善为国为众生,虽其为善,起心动念即不真。自然中自然相,自然之有根本。诚则灵,心地光明方如是。唯仁人能爱人能恶人,这就需要见性之。所以圣言量,凡夫俗子只尊从而体悟之,心地不到哪个境界不可糊言乱语!所以悟真,从内求!南无阿弥陀佛



平常心132178314


《韩非子-解老》中说:“德者,内也,得者,外也。”德即有得于道。

释义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出自《道德经-德经》开篇,将“德”做高下之分。高层次的“德”不自认为有“德”,因此才是真正的“德”;低层次的“德”,自认为不丧失“德”,因此实际上是没有“德”。高层次的“德”,顺其自然,无为无我,万物不知其德;低层次的“德”,刻意为之,有为有我,使众生知其德。

“上仁为之,而无以也;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也;上礼为之,而莫之应也。”老子将“下德”又分了三个级别,即高层次的“仁”有所作为,但无意表现它的“仁”;高层次的“义”有所作为,而有意表现它的“义”;高层次的“礼”有所作为,却没有人相应它。

上善若水,上德如谷。上德与上善,均是道的表现,不可言,不可名。这里举两个无德的例子。

  • 子贡赎人

鲁国有一条法律,鲁国人在国外沦为奴隶,如果有人能把他们赎出来,可以到国库报销赎金。有一次,孔子的弟子子贡在国外赎了一个鲁国人,回国后拒绝收下国家赔偿金。孔子知道后说:“子贡做错了。从今以后,鲁国人将不会从别国赎回奴仆了。向国家领取补偿金,不会损伤到你的品行;但不领取补偿金,鲁国就没有人再去赎回自己遇难的同胞了。”

用世人的眼光来看,子贡赎国人,不领国家报酬是有德的行为,孔子为什么说他错了?第一,并非所有的人都有财力赎人而不领取报酬,子贡的行为使后人望而却步,提高了德的标准,形成了道德绑架,国家的政令为其所滞;第二,之前赎人并领取国家报酬的人将被指失德,子贡陷其于不义。子贡赎人的德是下德,“上义为之,而有以为”。因子贡个人的不失德导致他人和国家失德,是无德。

  • 道光帝的节俭

历史上的道光帝是出了名的节俭,"衣非三浣不易”,衣服一个月一洗,每餐必粗茶淡饭,尤其喜欢穿布满补丁的衣服。光绪登基,颁布《御制声色货利谕》,制定了一系列节俭的举措。一时间满朝文武全成了叫花子,旧衣服的价格比新衣服还要高,成了另一个版本的“洛阳纸贵”。历史上数一数二的节俭皇帝,成就了清史最贪婪的内务府,官场奢靡腐败成风。

节俭本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为何光绪提倡节俭却如此令人啼笑皆非?

第一,上行下效,道光以破衣粗食做判定节俭的标准,使臣子竞相效仿,本该是平民百姓能力之内的消费水平,被抬高到统治阶层的高度,天子应居民之后,有失天子之德;

第二,阳奉必然滋生阴违,臣子奉迎皇帝的身份去实行节俭,必然造成其在皇帝视线之外的奢靡,道光作为始作俑者,有失君臣之德。

“不见可欲,使民不乱”,上位者乃至圣人,应“居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道光帝的节俭是下德,“上礼为之,而莫之应也”。道光帝过于重表,将个人的“德”强加于人,是无德。


木正战国


道德经是道经和德经的表述。道乃自然运行的机制,德乃人类社会应该遵循的规则机制。德来源于道,是道在人类社会中的具体表现。上德指的是上等的或说深层理解的德意;不德指的是不要特意的表露出来或总用说的方式来表现出来。这与开篇的道,可道,非常道;是一个意思,挂在嘴边的道就不是真的道,因为道是天然的,一旦加上我们人类文明的烙印就不是真的道了。同理,德由于来源于道,所以总把德挂在嘴上的德就不是真的德了;下德是指的低层次理解的德意,不失德是指每每表现出来的德,其实这就是无德。因为这样立即的德意不是真的德,所以你这时表现出来的德行就不属于真真的德行。这句话的本意就是这个意思。道德经要通篇阅读,要从第一篇开始,要读明白道的含义,才能明白德的产生原因。如果能够很好的读懂道德经对你的人生发展会产生不一样的作用。道德经是一个需要动脑子阅读的巨著,静下心来好好理解里面的含义真的很有情趣。谢谢阅读。


能量平衡德行天下


完美的德,不是为显着有德而去做有德的事情,而是因为为道而有德。虚伪的德,为了有德而去做有德的事情,也就是俗话说的装,作秀。完美的德,遵从于道,所以能心想事成。虚伪的德,背离道,必定会无所作为。尚仁者不求回报,将仁作为一种行为规范去遵守,以仁的言行为判断是非的标准,脱离道而行事。尚义者欲求回报,以义的言行为判断是非的标准,脱离道而行事。尚礼者,以礼所规范的言行模式为判断是非的标准,脱离道而行事。要求别人有礼而得不到回应,就生气,抱怨、发牢骚,摔东西。所以失去了道,德就是真伪的。没有了德,仁就是虚伪的。没有了仁,义就是虚伪的。没有了义,礼就是虚伪的。虚伪的礼忠信最薄,是祸乱之首。


众妙大学


其实老子就是解决一个有我无我的问题,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无为而有以为。上仁有为而无以为,上义有为而有以为。在老子眼里人是不如物的,所以他教人无为不争断圣弃智上善若水。无为即无我无我则无纷争是非,天下太平。人乃万类之灵长是有本真灵性和判断力的,而天道欲掌控世界并万类,而人类是有自主自由能力和欲求的,故为后天道德命运所不喜。这是人类和自然之间不相容之根基,这也是有文字记载以来人类在水深火热迷惑和罪恶中不得解脱的根本因果。好在人类中正之心己觉醒,不太容易被物欲和享乐所盎惑掌控,大时代来临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