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上回避型依恋的人是怎样一种体验?

是的,痛苦居多,尤其是在你不了解回避依恋型人格的情况下,更为痛苦。记得之前,讲过一节课,喜欢上一个极为冷漠的人,应该怎么办,其实恰恰说的就是回避依赖型的人。

爱上回避型依恋的人是怎样一种体验?

一、了解什么是“回避型依恋人格”?回避型依恋人格是如何产生的?

回避人格产生的原因大抵是幼年时家庭父母关怀的缺失和对孩子反应的漠视。

特别像是父母单亲或者由于某种原因,父母一方或者双方不能长时间在孩子身边陪伴。

以儿童而例,主要表现为与母亲刚分离时并不难过,但独自在陌生环境中待一段时间后会感到焦虑。容易与陌生人相处,容易适应陌生的环境,很容易从陌生人那里获得安慰。当分离后再见到母亲时,对母亲采取回避态度;有人也把这类婴儿称为“无依恋婴儿”。约占 20%

回避型婴儿的母亲有多种类型:

有的对孩子缺乏耐心,当孩子干扰自己的计划和活动时生孩子气或怨恨孩子,对孩子的信号反应迟钝;

有的对孩子经常表现出消极情感,即使对孩子表达积极情感,程度也很微弱……因此两者之间并没有形成特别密切的感情联结。

总结对孩子的感情需求,父母态度消极,孩子迟迟得不到满足是造成回避依恋的主要原因。

依恋人格是在依恋关系理论中定义的一种成人依恋类型。

​依恋理论认为,早期亲子关系的经验形成了人的“内部工作模式”,这种模式是人的一种对他人的预期,决定了人的处世方式。内部工作模式会在以后的其他关系、特别是成年以后亲密关系和婚恋关系中起作用。

爱上回避型依恋的人是怎样一种体验?

让我们只字不差地阅读下面三段内容,选择你认为最符合你的描述,来进一步认识这个概念:

A. 与别人亲密令我感到有些不舒服;我发现自己难以完全信任他们、难以让自己依赖他们。当别人与我太亲密时我会紧张,别人想让我更加亲密,这使我感到不舒服。

B. 我发现与别人亲密并不难,并能安心地依赖于别人和让别人依赖我。我不担心被别人抛弃,也不担心别人与我关系太亲密。

C. 我发现别人不乐意像我希望的那样与我亲密。我经常担心自己的伴侣并不真爱我或不想与我在一起。我想与伴侣关系非常亲密,而这有时会吓跑别人。

基于这种三分类测量的结果,在成人中,约60% 认为自己是安全型(B 段)、约 20% 把自己描述为回避型(A 段)、另有约 20% 把自己描述为焦虑矛盾型(C 段)。

D,混合型依恋,在人群中约占5%。这种依恋类型在以后的社会生活中遇到的问题最多也最难干预和改变,不同的型会在不同场合出现。看完这些选项之后,你如果发现你恰好也属于其中一种类型,不要觉得恐慌,或者产生自卑感,

追本溯源,对于回避型依恋人格的人们来说,他们往往在早年的经历中,被过度或者恶意贬低过,或是没有在充满积极情感关注、充分信任和爱的环境中被滋养过,进而形成了消极的自我意象,形成了缺乏安全感的依恋模式。在很多人眼中,他们独立、自主、冷静,他们不主动、不粘人、不矫情、不做作、不强求。那是因为他们也曾渴望被呵护,渴望被爱,但因为种种原因,他们只能在被忽视中长大。所以,他们的内心极度自卑,认为是自己不够好,才不被大人喜欢。

实际上,回避型依恋就像一个壳,在保护我们的同时,也将那些爱我们的人拒之门外。这不仅是对他们的伤害,也是对自我生命的摧残和打压。所以,当你想和他们亲近的时候,回避型会立马感到自己的安全领地受到了威胁,便会开始逃离,这时候,你会感到自己不是被爱的,安全感崩塌,当一个回避型害怕伤害,而你又安全感崩塌的时候,痛苦便会随即产生。

你应该做的,是帮助回避依恋型人格,发现自己的问题,帮助他治愈甚至找心理咨询师帮助其改善其问题,而回避型依恋人格,也应该主动地,解决问题,毕竟上天只救自救者。

1.主动逃离会带给你消极自我意象的环境。

2.开始主动发现自己的优点,只要你去找,总会找到,而且还会发现不少。

3.找一个喜欢你,欣赏你的人在一起,做朋友也好,做恋人也罢,帮助自己发生一段充满安全感的依恋关系,重塑自我意象。

4.做自己擅长的事情,并努力做出成果,证明自己的能力,而且要多做几件,增加自信。

爱上回避型依恋的人是怎样一种体验?

依恋关系,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你任由其发展而不去改变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