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没有人想过可能是爱因斯坦的相对论误导了科学家的思维,导致人类物理科学停滞不前?

晴天0123456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想过,反正我没有想过←_←

在广义相对论提出的100年里,广义相对论作为描述引力唯一的基础理论,与另一力学的基础理论——量子力学始终格格不入。因此100年来,从来没有人认为它是一个终极理论,这与当年的牛顿理论情况是完全不一样的。


不但在与量子力学的融合中困难重重,广义相对论在自身引力问题上也出现了问题,从星系旋臂公转速度异常到宇宙加速膨胀都导致广义相对论作为引力的唯一基础理论显得相当尴尬。它似乎不单在微观尺度出问题,似乎在宇观尺度也有问题。这就很尴尬了,这应该是爱因斯坦做梦也没想到的。

因此,不但数十年来统一理论(同意广义相对论与量子力学)的尝试没有停过,近年来对广义相对论进行修正的呼声也越来越高。

虽然广义相对论的修正理论已经相当多了,但是由于这些理论所能作出的与广义相对论结论迥异的预言目前都无法验证,而科学家也依然没有在观测和实验上排除暗物质和暗能量的存在,因此这些替代理论目前都无法代替广义相对论的位置。

因此,广义相对论其实并没有处在一个不容质疑、不容推翻的地位上,之所以目前仍然被奉为唯一的引力理论,是因为我们还没有找到更好的,但探索的脚步从没有停下。现在的理论物理并没有很多人想象的那么故步自封,世界各地那些天才的大脑正在竭尽所能地寻找理论的新突破。只是在当今理论与观测的超高精度下,找到正确的新理论远比一般人想象的困难得多。


虽然物理爱好者和“民间科学家”对寻找终极理论一向乐此不疲,但在目前的理论精度下,这真不是一般人能完成的了。我只想说,前沿的物理学家比“民间科学家”们更热衷于寻找终极(统一)理论,他们所做的尝试并不比“民间科学家”们少!理论物理从未停滞不前,只是受限于现在的实验和观测能力,无法去验证新理论的正确性而已。

对于严谨的科学而言,没有更好更精确的理论之前,就用已有的理论。所以,目前广义相对论仍然是宇宙学研究里唯一的引力理论。


星宇飘零2099


一个理论它之所以成为理论,必然需要经过同行们的考验以及时间的考验,必须有严格的逻辑证明、优美的数学公式等。

拿狭义相对论来说,在爱因斯坦1905年提出来它之前,洛伦兹、闵科夫斯基、迈克尔逊莫雷的实验、以及麦克斯韦方程式解出的光速是个定值等等已经为狭义相对论的创生做了铺垫,即便是爱因斯坦没有在1905年诞生这个理论,也会在下个十年间诞生。

主要来说广义相对论,广义相对论是爱因斯坦个人思想的升华,它的数学形式不再是狭义相对论数学形式的闵科夫斯基几何,而是黎曼几何,广义相对论在物理学中对时空的解释与黎曼几何相似。

爱因斯坦创造性的提出了等效原理,它是广义相对论能够推广到所有参考系的基础,爱因斯坦足足用了十年的时间来完成这个,于1916年正式提出广义相对论。起初,人们并不看好广义相对论能够解释当时遇到的难题。

后来在1919年,英国天文学家爱丁顿发现了光线在经过太阳附近时会发生偏折,这与广义相对论描述的一样,而且在此之后,广义相对论又完美的解释了水星近日点进动的问题,这时爱因斯坦名声大燥。

这么来看,一个理论能否成为主流,要经过人们实际的检验,而不是单单看理论的华丽、形式的优美。同样的,物理学进步需要不断的积累,量变到质变的过程是相当崎岖的。

个人的浅见,欢迎大家评论哟!!!


科幻船坞


有啊,题主不就是这样的人吗?网络上质疑相对论甚至叫嚣着推翻相对论的人可不少,可一个能打的都没有,无法动摇相对论的理论基础,事实上也办不到了。

相对论在最初确实引起了很大的争论,但是现在对于物理学高等教育来说是必学内容,科学家们也不再怀疑相对论思想的正确性,只是相对论也还是基于一定历史时期的研究成果,自然也还无法解释所有问题,还需要继续研究论证。现在,实际探测中发现了不少支持相对论的依据,也就是相对论已经不可能再被推翻了,只是随着科学观测手段的发展,相对论理论体系也会继续发展,不断完善,以解释更多的宇宙问题。

很多人在网上说这说那,与网友辩论相对论的正确与否,其实这都是白搭,他们要做的不是去说服网友信服他们的说法,而是去说服整个物理学界,去发表论文证明自己的观点,这可没人拦着。物理研究对于我们普通人来说,是比较遥远的,就算一堆研究成果摆在面前,也没几个人会潜心去通读一遍,现代物理学绝不是停滞不前,只是受限于观测水平难以再出现爱因斯坦提出相对论那样轰动的研究成果,尽管如此在更细致的方面,物理学理论体系也是在逐渐丰富着。

物理学理论不是出现了就完满了,而是需要经过大量的研究论证,相对论出现到现在都110多年了,不仅没有被推翻,一些原理也已经被应用于实践,提升卫星的运行稳定性、引力透镜的应用提升人类的观测水平。回避这些事实说相对论误导了科学家的思维,恐怕是想浑水摸鱼吧。


来看世界呀


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方向是正确的,只是这个理论还不健全,爱因斯坦用了近30年来寻找大统一理论,最后还是带着遗憾走了。爱因斯坦的理论颠覆了人类对世界的直观认识,这种思维只有极少数人能懂,所以有很多人反对相对论是可以理解的,因为你想象力不够,你想不到,就理解不了,这不是你的错,也不是爱因斯坦错了,错在你天资不够就不要去讨论这样深奥而又抽象的物理问题。

相对论是一个了不起的伟大发现,确实爱因斯坦的相对论至少将人类对宇宙的认识提前了200年。

相对论难吗?不难!我没有专门学过物理学,也没专门学过相对论,我只是看了一些有关相对论科普方面的记录片,刚开始也是看得也是云里雾里,但觉得非常神奇,我是看不懂就反复看,并不但思考为什么会这样,慢慢就会发现,相对的真相并不在视频中,而是在其表象的背后。相对论的光速不变、时空弯曲、钟慢、尺短等描述都非常抽象,确实不好理解,如果你发现了相对论的本质,相对论就非常简单。

爱因斯坦也没想明白相对论的本质,否则相对论和量子力学在就统一了。我确切的说用了7天思考一个问题,逐步打开了相对论的大门,用了近半年时间间歇性思考,发现了相对论的本质,并且发现了相对的不足。相对论是完全可以用量子力学来解释的,量子力学是相对论的本质,相对论是量子力学在宏观的表象。

相对论近100年没有任何进步,可以说连真正理解的人我也没有看到,因为我看到最高学府的顶级物理学教授在讲相对论时和100年前爱因斯坦讲的相对论没有什么不同,没有任何突破,我可以说他们没能真正理解相对论,因为我很清楚相对论的本质,如果让我来讲相对论,将会和量子力学一起融合来讲,将会非常容易懂,初中生都能听得懂。

现在量子力学将质量、引力、强力等物理现象都试图量子化,这是量子学的一个重大错误。宇宙空间由开弦能量主宰,闭弦的物质粒子只是宇宙空间的浮尘。质量、引力都是闭弦的粒子与开弦的空间能量相互作用的结果,与所谓的上帝粒子和引力子无关。强力是夸克与夸克强互补性造成的。

弦理论确实将会是物理学的终极理论,但弦理论确比我们想象要复杂的多。我们的整个宇宙都是由一根一根振动的弦组成的,振动的频率不同,我们的世界就完全不同。

爱因斯坦的相对论为我们的思想打开了一扇门,进入这个门你会发现相对论只是起点,一个神奇世界正在显露它的真容。


民工站在爱因斯坦肩上


有没有想过这个问题那肯定是有的,然并卵!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只不过总有利大于弊,弊大于利之分!从目前的理论发展来看好像确实没有重大理论的突破!


甚至还有一种说法就是指相对论的出现有点过早,根本不符合当时的科学发展水平!其实这本就是无稽之谈,知道相对论诞生过程的朋友都明白相对论的诞生其实是水到渠成的事情!在爱因斯坦前早有许多科学家做出了铺垫。

那么为什么理论研究没有重大突破呢?其实这些年理论研究上并不是没有突破,而是这些突破在某种意义上确实不能和三大方向相比,但这不代表其不重要!其次还有一个原因就是目前的理论水平足够支撑人类发展,相对论尤其是广义相对论可以说是为人类探索宇宙借了一束光,凭借这一束光人类可以不断驱逐黑暗。

这些人相对论不是一成不变而是在不断完善,或者说更大的理论突破正在诞生中,大统一理论、弦论都在不断发展,这是一个过程需要无数科学工作者去铸就。

人类总是在吸取教训的,经典力学在特殊的历史时期确实某种意义上禁锢了思想,所以相对论只会成为电亮黑暗的那一束光,更何况就算在经典力学时期也有许多科学家提出质疑,永远不要小瞧科学家对真理的追求欲望。


科学认识论


我觉得有这样的想法的人其实是不了解科学,更不了解科学家的特点。科学家其实是一个矛盾体,他们最喜欢搞得就是守旧和颠覆。著名的科学家大栗博司,就曾在他的科普书中提出过这样的观点:

科学家是激进的保守主义者。

那我们该如何去理解呢?

科学没有权威,没有高峰

实际上,科学、哲学、宗教都是人类的世界观,他们没有高低贵贱,只是世界观不同。而世界观的不同是由于方法论的不同导致。你会发现,我们在讲述哲学历史时,尤其是西方哲学史,常常会这么说,西方哲学的第一座高峰从苏格拉底开始一直到亚里士多德达到了巅峰;第二座高峰就是黑格尔。

我们再来看看神学,就来基督教来说,我们常常看美剧时,字幕会有圣父圣子圣灵,这其实是基督教的三位一体理论,其中圣父就是上帝,是绝对的权威。

我们再来举个中国的例子,一说起中国的哲学家,我们就得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易经,道德经,还有失传的连山易,归葬易,反正最厉害的就是那段时间留下来的著作。

看完这三个例子,不知道你有什么想法。但是我们可以总结出这么一个观点,那就是对于哲学和宗教而言,高峰和权威都是高高在上的,要么在过去,要么在天上,你想够都够不到。(强调一下,我并不是要表达这有什么错误,仅仅可观描述事实而已。)

那我们再来看看科学,如果你要问科学家:科学的高峰在哪里?这个答案其实十分简单,科学的高峰就是现在!而且未来比现在更厉害。

那你要问科学有绝对的权威么?那个曾经的大学霸牛顿正被量子力学的一群老男孩和搞出相对论的爱因斯坦踩在了脚下,你以为这批人就是权威?

那你就错了,量子力学的老男孩和爱因斯坦就被粒子物理标准模型的开创者踩在了脚下,那你以为这批开创者就可以屹立不倒?不好意思,他们未来的宿命会跟前面那些大神一模一样。

这其实就是科学与哲学、神学之间最大的不同,那就是不断地自我革新。每一代科学家都知道的比上一代要多。科学界并不存在绝对的权威,更不存在所谓的高峰

那科学家是如何做的呢?

实际上,科学家只盯住一点,那就是理论和现实之间的拟合。说白了,就是谁的理论更准确,误差更小,能解释得更多,预测得更多。牛顿就开了个好头,他的理论用纸和笔计算,就能预测海王星的存在。

爱因斯坦也很厉害,他的理论预言了黑洞,引力波,还在精确度上完胜了牛顿。

但是,科学家和一般的民科不同。我们会发现这么一个现象,民科天天都在想着颠覆,恨不得牛顿,爱因斯坦,全错了。

但是科学家并不是这么做,他们遇到任何物理现象,都会用已经被证明是正确的理论去匹配,发现没有?他们不会上来就搞颠覆。这就是科学家的保守主义

那什么时候要搞颠覆呢?只有在现有的理论解释新的物理现象时,误差大到已经无法接受的情况下,他们才会思考新的科学理论。19世纪末的两朵乌云就是这种情况,于是才催生了量子力学和相对论。这就是科学家的激进,一旦他们发现误差大到无法接受,就会果断放弃旧的理论,全心全意去搞新理论。

科学的发展不是颠覆,而是兼容

客观地说,科学家是很喜欢BUG的,因为只要有了BUG就会有机会,只要有BUG,就有可能千古流芳。但是,我们会发现,两个理论的突飞猛进其实相隔很远,少则几十年,多则上百年。这其实也体现了科学家的操守,他们虽然很想颠覆现有理论,但是由于现有理论太过精确,所以没有确凿证据之前,他们不会轻举妄动

所以,爱因斯坦的理论为什么还没有被颠覆?因为根本颠覆不了,因为那些被承认为主流的科学理论,在各自的尺度内都十分精确,爱因斯坦是把牛顿踩在了脚底下,但是爱因斯坦并没有废掉牛顿的理论,你会发现在初高中生的教材里还都是牛顿理论。所以,科学还有一个特质,那就是新的理论其实要兼容旧的理论,这是因为旧的理论已经和它所解释的尺度的物理现象拟合得十分准确。

之前美国NASA派去探索木星的朱诺号探测器,用的就是牛顿理论,几年的旅途下来,到达预定地点只比计算值差了1秒钟,这样的理论如何推翻和颠覆?

所以,天天想着推翻旧的理论反倒是一种对科学无知的体现。如果无法兼容旧的理论,只能说所谓的“新理论”根本没办法解释小尺度内的物理学现象,那还如何证明它是对的?

所以,我们来总结一下,科学的高峰其实永远是当下,未来总比当下更强。而科学的发展并不是颠覆,而是兼容,新的理论最起码的要求就是兼容旧的理论,因为旧的理论已经和它所适用的尺度的物理学现象拟合得非常好,所以新理论也需要同样具备这样的解释力。而科学家其实很喜欢BUG,只是如果不是到了旧理论误差极其大,大到不能用时,他们是不会轻易放弃旧理论去搞新理论的。

基于这些原因,我们至少可以得出,如果爱因斯坦错了,一旦科学家发现了,就会立马去找新理论,这是他们最乐呵干的事情。但是由于爱因斯坦的理论和现实拟合得如此只好,因此,他的理论大概率是不会有问题的,新的理论只能兼容它,而不能推翻它。


钟铭聊科学


来来来题主,我好好的回答一下你的这个问题。


回答你这个问题,都不需要用理科生的思维,借用一位老太太的话就能说明你这个问题的根本原因了:


你最大的问题是,书读的太少而想得太多——杨绛


我是认真的。


如果题主还不忿。觉得我在人身攻击的话,咱们就不说别的书,就说说题主“怀疑”的相对论吧。


我不知道题主心中的相对论是什么样子的,不过以题主能提出这个问题来看,题主心中的相对论的上限大概是这样的:



没错,我猜测这是题主心中知道的相对论的上限(以题主提问题的水平猜测),而题主心中知道的相对论的下限,我猜测仅限于相对论三个字。


若是在以前,我大概还会和题主解释一下自然科学体系内的任何一个假说被证明之后成为理论的过程,以及相对论是如何被证明的,不过最近因为回答另外一个问题,恰好把爱因斯坦《广义相对论》看了一遍,所以我就直接用“源头”说说吧。


废话不多说,直接上图:




再放一张英文版本的:



看到了么?整部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原著,都是这些公式和推演过程。


你说推演什么?


推演相对论,以及相对论里面的有关问题。


整部书在百度可以直接找到,或者你也可以在京东买,你要看了书,并且能够看懂,那么你就可以根据这本书的推演过程来“肯定/否定”相对论是否合理,是否像你问题中想的那样,“误导”了今天的科学家思维?


不过我想问一下题主,别说看懂了,您知道:张量和逆变,协变的意思么?


不知道?——那就对了,这就是你为什么可以在不知道相对论的情况下,提出这样问题的原因。


相对论的原著,是爱因斯坦利用现有的,被承认的科学工具,一步步证明(推演出相对论)的过程,可是对于普通大众来说,没有专业的知识(包括物理和数学),很难看懂,即便看懂了,也不一定能够跟上思路。考虑到大多数民众大学之后看到公式就开始老年痴呆,所以我们的科普工作者在科普相对论时,重点是介绍相对论的影响,以及“粗浅”的相对论到底是什么——换言之,不讲整个推演过程(过于复杂和无趣),只讲成果(有意思,能吸引人)。


在民众平均知识水平还不高的情况下,这个科普的思路是没错的,问题是这样的“白话”《相对论》,过于简单易懂的相对论,却让一些妄人,误以为那些(他们听到的)相对论,就是相对论的全部。


于是更有一些妄人,就开始寻思:“这东西我都能听懂,那也没什么了不起嘛,而且说不定是错的啊!我自己学生时代就经常算错题,爱因斯坦说错了也有可能啊!”


问题是,这样的思路忽略了两个重点:


1、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您若是要怀疑相对论,起码把相对论的前因后果,推演过程,理论根基,截止今天的成就,以及在学术界曾经有过的争论了解一下,调查一下,然后再提出“相对论误导了科学家”这个论点吧?


而且如果做了这些调查,还是能够提出上面这个问题,那我相信题主的问题也会更加具体话,比如您认为在某些证明过程有瑕疵,或者曾经的什么实验并不能完全说明相对论。


如果您做到了这一点,再详细描述您的问题,我想哪怕您的问题最终被证明是您某个地方没有考虑周全(的错误),那也是值得尊敬的。


因为您是一位对自己所提出的问题负责任的人。


任何一个对自己负责任的人,不论对错,都是值得尊敬的。


问题是,题主你似乎没有。


2、题主还忽略了一个最常识性的问题:《相对论》的原文就会相对论的推演过程,这意味着在学术界,与《相对论》有关的任何一个科学从业者,都有可能,有能力检查和核实《相对论》的推演过程是否合理,我这个说法总是正确的吧?

好,基于以上事实,那么就会有以下两个推论:

A、在推演过程详细又清晰,任何有对应知识储备的人都可以论证的情况下,一个理论从提出到今天近百年的时间里,没有人对其推演过程进行质疑,甚至包括爱因斯坦的对手们(哥本哈根派等)也没有提出,再考虑到在学术界的尿性是,一个理论提出之后,对其质疑最高潮的时候,就是其诞生的前几年,这意味着,《相对论》的理论基础及理论逻辑,是经受住了科学体系内部的学术考研的——当然,考虑到像题主一样的民科们的知识层次可能难以到达“真正质疑”《相对论》理论的高度,大多数情况下学术界对这种“知识水平没赢过,嘴炮怀疑没输过”的“疑天疑地疑被绿”的二哈式民科行为,基本上态度等同于物体自由落体时的空气阻力——可以忽略不计。

B、退一万步来说,假设某一天,真的出现了题主所谓的《相对论》“误导科学家”的状况,那么以相对论著作的推演过程,后人(有质疑水平的人)也可以在如此清晰的情况下,高效率,准确的发现问题在哪里,或者漏洞在哪里。


总结一下:题主问的这个问题,从科学的角度,严谨的回答应该如下:

以今天的科学体系来说以及爱因斯坦《相对论》整体的理论及推演阐述,(有能力发现相对论问题的科学工作者们)并未发现《相对论》有明显的误导科学家的可能。

并且在科学发展到未来,以《相对论》的著作原著,以及我们现有的文献资料,也会在《相对论》不足以支撑和解释那时人类发现的新的客观事实时,以人类可以选择的,最搞笑,同时也是最稳妥的方式来进行“下一个理论体系”的进化。


我不知道题主看懂了我最后的总结中,自然科学的基础框架了没有,但我宁愿猜测你没有,所以我觉得还是解释一下吧:


现代科学,和我们所了解的所有先前的知识体系相比, 有三大不同,也正是因为这三大不同,构成了现代科学体系的强大生命力:


1、愿意承认自己的无知——这里的自己,指的是整个自然科学体系。这是一个自然科学的基本立场。自然科学承认了自己并非无所不知。并且,更重要的是,我们(自然科学)也愿意在知识进展之后,承认过去相信的可能是错的(前提是被客观事实验证,或者被严密推演证明)。于是,和我们曾经看到过的其他知识体系相比,科学体系内,并不会预先设定某个概念,理论,或者想法是神圣不可挑战的——这句话意味着,任何一个理论最终被接受,它所遭遇的的一件事情,就是被有挑战能力的科学工作者挑战。(而不是等着没有挑战能力的人去意淫。)


2、以观察和数学为中心。仅仅承认自己无知还不够,现代科学还希望获得新知。而现代科学和其他知识体系在获取新知方面也有很大不一样:方式是通过收集各种观察值,再用数学工具整理连接,形成全面的理论。——这里我解释一下,为什么通过手机各种观察值以及用数学工具整理连接,从而形成全面的理论,是现代科学和其他知识体系的重要区别:

现代科学的使命是,让人类在自己所处的时代,“尽可能”的真实,客观的了解自己所在的世界。(而不是自己瞎琢磨)。既然如此,那么就必须保证两个客观:A、对客观世界的描述必须客观(信息源头的客观性);B、在基于客观世界的描述,进行推演,整理的方法论必须客观。

以上这两个客观最基本的前提就是:消除了人的影响因素——不会因为小红和小明描述这个世界不一样,或者小明小红不承认这套推演整理方法而影响现代科学体系结论的正确性。

在这里,收集各种观察值(数字),通过数学方法进行连接,这两个点,是迄今为止,受过基本教育的人类都承认的两个不以人为转移的“客观事物”

对比过去某些知识体系,要么对人有要求和区分(A看和B看的话,结果不一样,具体请参考算命),要么知识体系内部的“运算方法”自成体系,而这知识体系内部的“运算方法”也无法证明其是不是对的,只能通过“经验”,“这么多年都这样”,“不信不是XX人”等方式来证明其合理性。

承认客观世界的重要性,同时使用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方法进行推演,最大程度的保证了起那么我们说的现代科学的使命:让人类在自己所处的时代,“尽可能”的真实,客观的了解自己所在的世界——而不是脱离客观世界,一直在自己的主观世界里瞎想。


3、取得新能力。通过以上两点仅仅创造理论,对现代科学来说还不够。它希望能够运用这些理论来取得新的能力,特别是发展处新的科技。


现代科学的革命,并不是知识的革命,而是“无知”的革命。


如果大家仔细甄别,会发现一个客观事实:在现代科学之前(之外),几乎所有的前现代知识体系,他们都会假设所有的重要的事情已经被人或者神所知。这些全知者(神,或者某个智者),通过经典或者口传,将这些智慧留下来。而对于后人(平民)来说,所做的事情就是需要不断地钻研这些古籍和传统,正确加以理解,就能获得知识。——也就是说,在这些前现代知识体系中,所有的“真理”都已经包在这些知识体系内部的古籍中,而面对后世“并没有包括在这些古籍里的新事物”,这些知识体系的态度是:要么你还没有根据这些古籍推算出这些“新事物”,要么这些新事物并不重要。


刚好我们不信圣经不信上帝,用指甲盖都能想出来怎么可能后世所有的不在《圣经》描述中的新事物,都是圣经认为不重要的?如果真如此,教会干嘛对“既不在圣经里,也可能不重要的”《进化论》这么在意?


而现代科学的独特性恰恰在于,公开的承认自己这整套体系对一些“最重要的问题”很可能一无所知。


这就是现代科学的生命力,它不是建立在某个权威说某个理论(是对的),某个先进团体或国家承认某个理论是对的,就承认某个理论是对的。


现代科学的生命力,来源于源源不断出现的新事物——也就是客观事实。人类发现的新事物,只要还在当前的人类的理论所描述的规律的范围内,这套科学理论就是目前为止最合适的,如果超出了当前理论,那就按照科学的方法论(数据和数学),升级我们的理论体系就好了。


说起来好笑,现代科学正因为承认自己的“无知”,却在这短短的一两百年里,却比其他宣称自己代表天地至理,“号称自己无所不包”的某些知识体系获得了更大的生命力。


——对了,以上对现代科学与其他知识体系的区别描述,不是我自己瞎想出来的,是《人类简史》中的总结。我是在其基础上做了一些发挥。


所以,我前面针对题主的严谨的回答,也是这个意思:

科学体系承认自己当前存在未知,这种未知的其中一种表现形式就是当前的某些理论可能并不非常“正确”,它只描述某些特殊情况,在未来出现其他情况时,这种理论就不合适了。——要知道科学体系对这个事情是有共识的,比如《相对论》之于牛顿,本身就是证明了这件事情。

所以这只是科学体系前后更迭的常态,但是这里的关键是:任何理论的修正,改进和推翻,必须有有力的证据——比如可以证明推演错误了,或者发现与该理论不符的(新)客观事实等。


实锤的修正或推翻某个理论,现代科学体系非常干脆,但是如果只是没有任何一句,甚至都还没有到能怀疑某个理论的知识层次的情况下,仅凭自己想象就不负责任的怀疑,怀疑了之后也不证明,这种一点儿也不男人的怀疑丝毫不可取。


因为,任何一个时代,人类不了解的事情,都远远多于人类了解的事情,没有根据,没有证明过程,甚至自己都没有水平的怀疑,不过是在人类不了解的事情上又多了一件,既对更新现有理论毫无帮助(瞎想的啊),又对寻找完全全新的理论无从谈起(没有发现新事物),这能叫怀疑当前的科学理论么?


这只是自己不愿意读书的情况下,希望仅仅靠自己“随便一想”,就能出现“创造个什么”以哗众取宠,特立独行的——不劳而获的思想的另一个变种罢了。


说回来,杨绛先生眼光真的是毒辣的可怕,这句话简直是送给这个时代的:


你的最大问题,是书读的太少而想得太多。


各位共勉。


我是江南沐雨,《众神聊斋》作者。


沐雨纵横众神聊斋


有没有人想过可能是爱因斯坦的相对论误导了科学家的思维,导致人类物理科学停滞不前?

不得不说这个话题的想法非常大胆,但在大胆的背后却隐藏这无知与傲慢!之所以形成科学理论,是需要经过一系列的验证之后才能被科学界从质疑道接受,并被推崇!当然爱因斯坦就是从数不清的质疑中渐渐到被膜拜的大神,他的理论被接受的过程也在科学界有着相当的普适性,当然可能理解层次与描绘的对象不一,过程会有差异,但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是最具代表性的!

我们大概来了解下爱因斯坦的相对论中描述的几个最具代表性的问题,再来看看这些问题是怎么被验证的的?

一、狭义相对论中的质能方程:

1.质能方程是描述质量与能量之间的关系,E=mc²也许是现代核电中天天都在发生的问题,但在狭义相对论提出的时候是1905年,那会连电站都很少哦!

在这个能量与质量的关系中,有两个是狭义相对论的前提,1、任意来源的光在一切惯性参考系中的速度都各向同性为c(即光速不变理论)。 2、所有惯性参考系内的物理定律都是相同的(这个应该比较容易理解)。

光速不变理论在迈克尔逊-莫雷实验中被证明以太不存在还得到了一个光速不变的副产品!但它与牛顿经典力学体系是相违背的,如上述公式中的洛仑兹因子就是狭义相对论提出之前洛仑兹在修正牛顿经典力学中用数学方式推导出来的,但洛仑兹并没有解释清楚这件事情的来龙去脉,简单的说就是洛仑兹说不出所以然,但他知道怎么做,不得不说这也是一个大神!但爱因斯坦彻底揭示这其中的根本缘由!

二、广义相对论中的黑洞、引力波以及水星的近日点进动问题

1.黑洞是广义相对论中预言的一种天体 当然现在被观测到了,而我们地球所在银河系中心就是一个名为Sgr A*的黑洞,当然黑洞并不能直接观测,但它会产生引力透镜效应以及吸积盘的高能X射线等,距离地球最近的黑洞是第一是麒麟座V616,距离约2800光年!

2.引力波则是质量波动对于时空的涟漪 当然这曾经也是天方夜谭,但LIGO引力波探测的证明说了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不容撼动,未来还将有更加庞大的空间引力波探测计划投入,想必全世界那些国家和科学界都应该不是傻子吧?

ligo和virgo确定的引力波信号在天区中的方位!

3.水星近日点进动 按牛顿经典力学理论,水星的运动是一个封闭的椭圆,每公转一周轨道长轴也会略微转动,而长轴的转动则被称为进动,观测得到的进动数据是每百年1°33′20",但计算得到的数据是1°32′37",两者之间的误差高达43”,似乎看起来无法用观测误差来弥补!

水星的花瓣,看上去是不是很美?

因为牛顿经典力学中的物体之间速度并不是要参考的量,而在广义相对论中,速度则是一个非常关键的参数,因为水星近日点速度比远日点速度高出很多,用广义相对论考虑水星近日点速度差后完美解决了水星近日点进动的问题!

当然除了这些之外,还有引力弯曲星光的实验,即在当年日食提早观测到了在太阳背后的星光!有哪个理论可以在获得如此多的验证情况下还被认为是误导科学界?当然如牛顿经典力学被爱因斯坦的相对论给修正加以扩充,最后独里开创了狭义相对论和广义相对论体系!我们未来的科学发展肯定是建立在原先的科学基础上进行的,而不是推倒重来,即使是相对论也并非全盘否认经典力学,因为它仍然有应用的场合,甚至还非常简便!


星辰大海路上的种花家


很奇怪,一群连高中物理都没有搞清楚的人却喜欢对这种高深的理论评头论足、指指点点,一副高深莫测的样子。不知道这种底气从何来,难道是无知者无畏吗?

说现代物理学理论停滞不前的原因其实在于相对论和量子理论把人类理解世界的尺度扩展到巨大的天体和微观的粒子,要理解这些理论需要深厚的知识和丰富的想象力,而目前世界上真正理解和掌握这些理论的人并不多。参考初中物理和大学物理的区别。理论的突破实际也是一个机率问题,跟研究的人数和时间有关系,对一个问题研究的人越多,时间越长突破的机率就越大。物理是研究世界运行机制的科学,越是接近真理就越是困难,所以要是想有所贡献就好好学习,只有真正理解了一个理论才能去证明它或者反驳它,而不是在这里毫无根据的猜测和乱下结论!


八尸罗



肯定有很多人想过,并且你现在正在想。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是个颠覆已有物理学理论和大多数人常规思维的革命性理论,自诞生以来就不断受到各方人士的质疑,这些人中不乏科学大佬,可以说相对论是在一片谩骂、质疑、抵制和攻击中逐渐被人接受的。任何科学理论都有可证伪性,相对论已经被无数次验证,是经得起验证的科学理论,不是科学假说和猜想。下面我们从相对论的诞生背景来进一步论证相对论的出现是必然的。咱们用相对论出现的必然性以及对科学发展的贡献来回答本题的诘问。

狭义相对论产生的必然性

科学认识水平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是相符的。狭义相对论讨论的是物体高速运动的现象,而在石器和骨器的原始社会、


青铜器的奴隶社会、铁器农耕的封建社会,甚至资本主义社会的蒸汽时代接触的都是低速的运动,因此在电气化时代以前是不可能出现相对论的。即使最早提出相对性原理聪明如伽利略,

因为所处的时代(十七世纪)所限,即使他认为光速是有限的并第一个试图测量光速:他用相隔1.5公里的两个山头上的灯笼明灭来测量光速,最终还是失败了。发现不了光速的秘密就发现不了崭新的物理规律,换句话说,社会还没有发展进步到发现新物理规律的地步,当时人们的生产实践还没有这种需要。

自从富兰克林发现电以后,到法拉第发现电磁感应定律把电现象和磁现象联系在一起,再到麦克斯韦集电磁学大成,经典电磁理论大厦基本建成,电动力学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

麦克斯韦成功预言了电磁波的存在,从他的联立方程组推导出电磁波的速度C=1/√μ0ε0是个常数,并认为光就是一种电磁波,将电磁学与光学联系在了一起。但人们发现电动力学并不满足普通力学的相对性原理,麦克斯韦的电动力学运用到运动的物体上时,似乎引起一些不对称,这些不对称只与相对运动有关,这让当时的人们,包括麦克斯韦本人更坚定认为存在绝对静止的以太场作为光的介质,他们认为相对性原理是不适用于电动力学的,伽利略变换不适用于电动力学,因此麦克斯韦的电动力学只能称为“静体的麦克斯韦理论”。但十九世纪末的迈克耳逊-莫雷的“以太漂移”实验结果否定了以太的存在,并得出光速不变的结论。



可直到那时人们也不愿放弃绝对时空观,物理学家洛伦兹为了解释光速不变修改了伽利略变换式,引入了时间参数,他的变换式被法国数学家庞加莱称为“洛伦兹变换”,后来成了狭义相对论的力学关系式,不过他始终认为变换所引入的量只是数学的辅助手段,并不包含相对论的时空观,这是他的认识。


我们再来看看数学家庞家莱,应当说他是最接近狭义相对论的人了,他于1897年发表了《空间的相对性》,提出空间具有相对性。1898年发表了《时间的测量》,提出光速不变性假设,1902年提出相对性原理,1904年他命名洛伦兹变换,1905年早于爱因斯坦发表《论电子动力学》,这些内容与狭义相对论很相似,只是最终并没完成,因为他虽然认识到了时空与光速的关系,但他并不愿真正放弃绝对时空观。

爱因斯坦在此时代背景下,于1905年6月30日独立完成并发表狭义相对论,

论文的名称就叫《论动体的电动力学》,他认为由磁体和导体之间电动力的相互作用效果实际上无法判断谁运动谁静止。再加上“以太漂移”实验对以太的否定,他有了一个与当时大多数人不同的,可以说相反的猜想:他认为相对性原理应该是一个普遍性的原理,不仅适用于普通力学,也应该适用于电动力学,绝对静止这概念不符合现象的特性,应该抛弃。并且他又把光速不变也上升为原理公设,这个公设表面上和相对性原理相抵触,但恰恰能解决那些所谓的不对称,加入了时间相对性的相对性原理彻底适用于电动力学。由这两个原理根据静体麦克斯韦理论就能得到简单又不矛盾的动体电动力学,在这里不需要绝对静止的空间“光以太”作参照物和媒质。狭义相对论正确描述了惯性系中高速运动物体的运动规律,它把时空与物质及其运动联系在了一起,它的钟慢尺缩效应、质速效应和质能关系等结论已经在实践中得到证实,并指导实践,





比如说对于核变反应、宇宙射线、大型对撞机以及未来实现的令人神往的亚光速飞船和时间旅行,都是必不可少的理论指导。可以说是大大加快了人类物理科学的发展。

由上面的叙述可知,到了1905年,狭义相对论已经呼之欲出了。即使没有爱因斯坦,别人最终也会提出,只不过是爱因斯坦迈出了最后一步,这一点连爱因斯坦本人也承认:如果没有他,别人也会在5年内得到狭义相对论。因为虽然狭义相对论的相对时空观和打破常规思维的结论让人难以理解,但发现狭义相对论的条件已经全部具备,最终人们必然会得出完全相同的物理规律,当然名字不一定叫狭义相对论。

广义相对论出现的必然性以及对人类科学的推动。

广义相对论虽然更难理解,并且不客气地说,如果没有爱因斯坦的话,广义相对论的发现至少推迟50年,甚至100年。但广义相对论或者与它相似的科学理论终将会被发现,因为它被证明是正确反映客观规律并对自然实践具有指导作用的科学理论。自问世以来,它的众多预言绝大多数被一一证实,比如说水星近日点进动、引力红移、引力透镜、引力波、黑洞、导航定位、时空弯曲……。从科学理论的思想和逻辑结构上看,广义相对论从引力场局域等效于加速度场的等效原理出发,结合推广到非惯性系的广义相对性原理得到完美自洽的理论。从数学上看,利用非欧几何和张量分析,一气呵成完备优美。在哲学和美学上堪称杰作。从科学思想、哲学、逻辑、美学、数学上都如此完备的理论怎么会使人类物理科学停滞不前?最终又怎么会不被发现?

爱因斯坦基于广义相对论提出宇宙有限无界的宇宙模型,开创了宇宙学。


现代关于宇宙起源的大爆炸理论就是1927年比利时的勒梅特基于广义相对论的框架最先提出的假说,广义相对论的场方程会推导出宇宙是一个有着从未停止的物质变化的动态宇宙。

1916年德国天文学家史瓦西找到了广义相对论球对称引力场的严格解――史瓦西解,这就是黑洞物理学的重要开端。

引力波是爱因斯坦在广义相对论中预言的“时空的涟漪”已经于2016年被首次发现。

上述事实只是广义相对论研究的众多成果的一部分,相信随着深入研究,以后还会发现更多的成果,这些成果都有利地推动着人类物理科学的发展,并没有使之停滞。在目前时期,真不敢相信还能出现什么理论比广义相对论更能推动物理科学发展。最后,如果你觉着物理科学发展有所缓慢,那问题应该是出在数学上至今没有大的突破,没有为物理上大的突破提供相应的数学工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