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孩子"餐厅大吵大闹,妈妈装没事,邻桌女孩:你不管我管

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家庭对孩子的待遇也越来越好,有时间的

家庭都会带孩子外出游玩和聚餐,孩子对此也乐此不疲。但恰恰是因为孩子的高兴劲起来了不管场合和地点,也不管是否对他人造成影响,只会习惯按照自己的意识去行动,此时的父母没有管教制止反倒是纵容默许了这样的行为发生,这就形成了常说的“熊孩子”

“谁家小孩管下啊,真没素质”,公共场合孩子遭指责引起争执

昨天下午跟同事一起吃饭,看到一对母子进了餐馆,孩子大声吵着说“我要喝可乐,吃鸡翅”不停的在排队的人群里挤,还用手推开前面排队等候的人,妈妈也没有说什么,一边望着菜单一边往包里掏着钱包。前面的人看到这孩子,也没说什么就让出了位置,让孩子先点。妈妈只恢复了一句“谢谢”后就带孩子回到座位上等着了。

谁知道孩子才一回到座位上,鞋子没脱就开始在沙发椅上蹦蹦跳跳的,一边跳着还大声叫喊着“我是英雄”之类的动漫台词,妈妈只是说了声“别跳了,差不多行了”也没有在管制,这也引起了旁边美女的不满,站起来询问到“你不会教导下,孩子还小不懂,难道你大人也不懂?”他的妈妈看到这样当然不高兴,彼此就这样开始争吵起来。

原本很惬意的时光,就这样被不和谐的音符给破坏了,确实有点闹心,想必各位家长们都深有体会,即便自己的孩子不这样,也接受不了此情况在你的身边发生。

常见的失礼行为,“熊孩子”受人嫌

  • 在公共场合里大声喧哗,扯着嗓子吼叫;
  • 在餐厅里,绕着桌子各种奔跑、跳跃;
  • 在电影院里,猛踹前排座椅,有节奏地抖动;
  • 在公园里,四处踩踏攀折花草树枝;
  • 还有在地铁里穿着鞋踩椅子……

为什么公共场所里的“熊孩子”如此之多,屡见不鲜,主要的原因还是因为家长的不管制,不批评,不制止,才然孩子觉得这样做事没问题的。

“熊家长”疏于管教,直言“孩子还小不懂事”

放纵孩子的过分行为会让孩子继续在公众场合造成影响,成为众矢之的,一旦形成习惯再静候就很难纠正了,对孩子良好品德塑造没有起到很好的指导作用。

维护“熊孩子”的嬉闹行为,“熊父母”的专业说词。

  • 孩子还小,不懂事,大家多体谅
  • 公共场合本来就这样,没有谁规定要安静
  • 做大人的何必跟小孩子争执,让着点就行
  • 孩子好动说明活泼有精神
  • 又没有造成什么实质性的破坏
  • 瞎气什么哄,别人都没说什么,矫情
  • 我自己家的孩子自己会教育,不用别人指手画脚

抱有这样的心态,怎么会没有“熊孩子”出没呢,各位“熊家长们”公共场合还是要注意下,别让人觉得“熊孩子”

没有教养,遭人斥责嫌弃,与其这样,还不如自己动手,亲子教导孩子改正这些陋习,做一个人人夸赞的好孩子。

防止孩子不懂礼成“熊孩子”父母榜样做起来

▶为孩子树立榜样

父母是孩子成长的榜样,孩子的言行举止,就会潜移默化的模仿父母。这样更应该以身作则来引导孩子,为他们树立榜样。如果父母不注意公共场合的行为,习惯大声喧哗,那么孩子也会一样。

2.拒绝“双重标准”

所谓的“双重标准”是指,行为举止上大人不行而小孩却可以;小孩年纪小又好动。不能再用这样的借口,从而纵容孩子的行为,错误的行为就要在第一时间指出和改正,“双重标准”会使孩子无法理解,也不会听从父母的指示。

3.提前和孩子约定

父母在带孩子去公共场所之前,可以事先和孩子做一个手势或动作,告诉孩子如果父母做了这个手势,就说明行为是错误的要停止,这对孩子们来说更容易理解。如果给别人造成困扰和触碰他人,要说“对不起”。

此外,约定中还可能有一些奖惩措施,表现好,他可以得到一些奖励。如果这个表现不好,将要受到惩罚。为了获得奖励,孩子们通常更愿意遵守协议。

4.冷静下来安抚孩子们

当孩子发出很大的噪音或者做影响周围人的事情时,不能直接命令说不许做,不许哭,不许吵...这时要做的,是先跟孩子沟通询问或者把孩子带出公共场所,与孩子温和地交流,说明孩子的行为会影响其他人。温和的语气和态度会影响孩子,让他们安静下来,更能明白行为的对错,而不是等到别人被迫去阻止他们,才是更好的做法。

让孩子从“熊孩子”变成“能孩子”,改掉陋习,彰显文明,做一个能够懂礼貌,能够守秩序,能够讲文明的“能孩子”,这是给孩子的未来打基础呀。

各位家长们,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

【今日互动话题】你遇到过的“熊孩子”是咋样的?你有劝阻还是视若无睹?欢迎在评论区留言交流!

更多育儿母婴知识请关注我们,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请点赞或分享给更多的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