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是问题,做:才是答案

不少人在想做一件事之前,会经历漫长的心理挣扎期。时间在挣扎期中溜走,起初的热情也死于慢性消耗,最后被磨得一丝不剩。


想:是问题,做:才是答案


很多人没意识到,只想不做,是一笔稳亏的买卖。既投入时间成本和精力成本,又毫无收益。甚至你所做的其他事,也会被这种心理挣扎所影响。那你不如去把它给做了,成不成不是关键。关键的问题是,你上路了。你在路上,而不是只能眼睁睁地在跑道边看别人跑。


想:是问题,做:才是答案


“做”这个行为,在99%的情况下都是稳赚的。多数人会陷入思维黑洞,即“做”还是“不做”。整天纠结在这一种矛盾的二元情绪中,似乎错一步就是毁灭。其实只要我们切换思维方式,一切都能得到改观。

只想着“做”


因为我们能够被我们纠结着反复去想的,一定是我们真正意义上想做的事,不然它不会存在。一旦我们把思维聚焦在“做”上,大脑便开始切换路径,不再纠结,而是转向“怎么做”的流程化思考。


想:是问题,做:才是答案


举例1

曾经,我跟过的一个上司,他很忙,老婆也忙,但还得照顾家里孩子。上司很胖,但想健身,可去健身房对他这种忙成狗的人显然是不可能的。我之前有过少量健身经验,他问我怎么办。首先,我告诉他,做。先做起来,再思考解决办法。最后想出一个法子:下班后把健身教练请到家里,另外把家里的储藏室改为一个小的健身空间,购置少量器材。这对他的健身需求来说,足够了。对我的上司而言,时间和空间才是稀缺资源,钱对他而言不是问题。


建立“最短路径”


只想不做的思维路径,低级且低效。高手的做法向来都是先搞起来,边做边看,边走边调控。来一个问题,解决一个问题。来两个,干一双。来三个,干一组。有人向维珍创始人理查德·布兰森请教处理难题的最好方式。他直接甩了一句:“管他呢,做了再说。”


想:是问题,做:才是答案


所谓的“做”,实则也是在你与事情之间建立“最短路径”。直接上手做事,不BB。

举例2

有个大学同学一直想去印度,那会儿刚好有个印度访学的机会。我说,你去啊。他搬出一堆理由,一会儿说那儿不安全,一会儿说自己身体不行,一会儿说想存多点钱再去,多准备准备。“再准备准备 ”几乎是全球通用懒癌患者的教科书式借口。

因为完美的准备是不存在的。我们永远也不可能准备好。我们能做的只有出发,直捣那件事的核心地带,而不是始终如秃鹰般,在外围地带盘旋。

开始行动,就已经干掉了50%的竞争者


先搞起来再说,这些年我始终在训练自己的这个思维。能花1分钟做完的,不花2分钟。自己想做的事,立马找具体的、可实现的方式。对于内心混沌,目标感弱的人来说,这一点更为重要。

当你做着做着,你就会发现自己真正想要的东西。


想:是问题,做:才是答案


现在我找到了真正想做的事,虽然与当年所求相去甚远,但我依然为此开心并感谢当年的自己。感谢曾经的我做了很多事,走了很多路。至少做过,没缩手缩脚。它们看上去不够冷静,甚至是一条无比错误、无比冲动的路。

可也正因为它们的存在,让我无比确信:我现在走的这条路,是对的。超强的执行力,是对平庸生活最好的回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