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亚杰关于儿童认知发展阶段的阐述『完整的成长』

皮亚杰关于儿童认知发展阶段的阐述『完整的成长』

我对人生阶段的热切和关注,是由于现实社会太不关注它了。

皮亚杰的伟大对于教育心理学的无数赘述,他创立了认知发展理论、建构主义学习观、儿童发展四阶段理论、道德阶段发展论等各种理论,著作无数,深刻影响着我们现在的教育方式和教育方法。

在这里主要给大家介绍的就是他的儿童发展四阶段论,因为四阶段论是专门分析小学初中的儿童教育,对于我们的中小学儿童教育有重要的启示。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人类意识的进化,对人的生命成长的探索与了解越来越详尽。以下,我选择了三位极具代表性的教育家和一位心理学家,简要概括他们对人的生命成长阶段的理论划分,以飨读者。

皮亚杰从逻辑能力的角度来给年龄分段,他把人的成长分为4个阶段:感知运动阶段,前运算阶段,具体运算阶段,形式运算阶段。


•0~2岁,感知——运动阶段

感觉输入和协调躯体动作时期。用简单的话说,就是婴儿以为自己的躯体和动作就是世界。

儿童还不能在头脑中再现世界,他们通过触觉来感知物体。所以这个阶段的孩子特别喜欢用手去触碰各种各样的物体。父母可以帮助孩子创造一个安全的环境,让孩子放心大胆地探索外在世界。在感知运动阶段,个体的人之活动主要是通过探索感知与动作之间的关系来获得经验认识。比如说:儿童通过看、抓和嘴的吸吮来了解外部环境,所以我们会发现孩子什么都抓,什么都吃。

这一阶段的显著特征就是孩子9—12个月获得了客体的永恒性,就是当事物不在眼前时,依然能够认识到事物是存在的。比如我们小的时候我们很喜欢跟孩子玩藏脸游戏,抖音上还有很多玩那种拿着床单跟孩子玩捉迷藏,年龄小的孩子就可能会哭,他们以为爸爸或妈妈没了。

特征:积极寻找刺激。不能在头脑中再现动作。1岁后发现客体的存在,简言之,发现自己的躯体和动作之外,还存在着东西。

皮亚杰关于儿童认知发展阶段的阐述『完整的成长』

•2~7岁,前运算阶段

再现和前逻辑思维时期。简单地说,在开始做什么事情前,动作可以在内心出现,这样就给了智力扩展的机会,但必须借助于感觉完成。处于前运算阶段的孩子有以下特点:

1.万物有灵论(泛灵论)

特征:他们不能很好的把自己和外部世界分开,他们会认为一切都是有生命的,比如说3岁的小孩子会在自己吃饭的时候,喂洋娃娃吃饭,认为洋娃娃不吃饭就会和自己一样饿。

在一段时间,只注重问题的一个方面入手而忽略整个画面的其他有关情况(所以,每次只能给孩子一个难点,包括说话。)不会逆向思维。由于正在建构自我,所以无法领会他人的观点,觉察不到别人需要听什么。

皮亚杰关于儿童认知发展阶段的阐述『完整的成长』

2.一切以自我为中心

他们只会站在自己的角度思考问题。皮亚杰做的著名的“三山实验”就是为了验证孩子以自我为中心的问题。

皮亚杰要求儿童从模型的四个角度观察这三座山,然后要求儿童面对模型而坐,并且放一个玩具娃娃在山的另一边,要求儿童从四张图片中指出哪一张是玩具娃娃看到的‘山’。结果发现幼童无法完成这个任务。他们只能从自己的角度来描述“三山”的形状。

皮亚杰关于儿童认知发展阶段的阐述『完整的成长』

再比如说4岁的小孩子给妈妈送礼物,会送自己喜欢的洋娃娃玩具,但是不会考虑妈妈的喜好,认为自己喜欢的就是妈妈喜欢的。

所以,以后当小孩子不懂得分享,喜欢霸占各种东西时,不要总是批评教育孩子,这是由他们的生理结构决定的,他们的思维还没有发展到为别人考虑的地步。

这个阶段,孩子以形象思维为主。 他们能够使用符号思维,语言和假设的游戏,但是他分不清现实世界和想象世界的差别。


3.单向思维,具有不可逆性

可逆性只改变思维方向,使之回到原点。处于前运算阶段的儿童思维具有不可逆性。比如说:你问这个阶段的孩子,小明有个姐姐叫小红,小红怎么称呼小明呢?他就不知道怎么回答了。


4.没有守恒概念

这个阶段的儿童判断问题时只能用一个标准或者维度,而不能多维度切换。皮亚杰为此专门做了一个守恒实验。

他将容量相同的两杯水倒入高矮不一样的杯子里,让这个阶段的孩子判断里面的水是不是一样多,这个时候孩子便不能准确判断了。

皮亚杰关于儿童认知发展阶段的阐述『完整的成长』

7~11岁,具体运演阶段

儿童对于世界的看法,从依赖于感官知觉转移到了依赖于逻辑推理,他们能够用逻辑的方法来解决与具体事务相关的问题。他们的思维更活跃,也更有效。他们开始理解排序、归类、数的概念、以及守恒的概念。

比如说:

一排硬币,不论他们是散开还是聚在一起,其总数保持不变。只有在添加更多的硬币或拿走一些硬币的时候,才能改变硬币的总量。这些我们成人看起来显而易见的概念,绝大部分孩子在7岁以前是无法真正理解的。

具体的逻辑思维,指有关可逆的实物摆在面前的心理动作,叫作具体运演。思维局限于具体的事物。通俗地说,儿童必须手里拿着实物才可以思考。(这就是小学毕业前,必须用实物教学的原因。用话说教,儿童就难以理解。)

特征:补偿,头脑中可以同时使用保持两个方面,以保证一个补偿另一个。同一性,指的是守恒。可逆性,头脑中做相反的身体动作,使物体返回原状。不能同时考虑全部的关系。社会相互作用提高,领会能力提高,逐渐意识到听讲人的需要和兴趣。

一般来说,小学生正处于具体运算阶段,该阶段的孩子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1.形成守恒概念

守恒概念的出现时具体运算阶段儿童的主要特征。

这个阶段的儿童获得了长度、体积、重量和面积的守恒概念。比如说将相同大小的橡皮泥做成圆饼形状,柱状,球状等等,该阶段的孩子可以辨别出他们是相等的。


2.能进行具体逻辑思维

处于这一阶段的儿童虽然缺乏抽象逻辑推理能力,但他们能凭借具体的形象支持进行具体逻辑推理。

比如说,问这阶段的孩子“假如A>B,B>C,A与C哪个大”,他们可能难以回答,但是如果问“张老师比刘老师高,王老师又比张老师高,请问王老师与刘老师哪个高”,他们就可以回答了。

皮亚杰关于儿童认知发展阶段的阐述『完整的成长』

3.理解原则和规则,但只能刻板地遵守,不敢改变。

比如说老师告诉他们上课不要乱动,于是这个阶段的孩子就坐的规规矩矩,一动不动,他们并不知道,只要不开小差,不影响学习,也可以换轻松的姿势去做。


4.思维具有可逆性

区别于前运算阶段的不可逆性,这个阶段的孩子思维具有了可逆性。


5.思维具有去自我中心

孩子开始学会从别人的观点看问题,意识到自己与别人的不同。这是儿童与别人顺利交往,实现社会化的重要条件。


11~15岁,形式运演阶段

在这个阶段,儿童开始用纯粹抽象和假设的概念进行推理。

每个孩子接受帮助的能力不同,如果我们不了解孩子认知发展水平的阶段,就容易在帮助他的过程中变得情绪急躁。

无限制的逻辑思维时期。不仅可以直接观察,而且能由假定的陈述及得出结论。可以就联系的关系等抽象的观念进行思维。假设思维的出现,接受对方的观点,考虑论据的推理,把自己的看法看作是许多可能的看法之一。可以对自己的思维进行思维,自发参加哲学、宗教、道德、充满公正、自由等这类抽象概念的讨论。

特征:如果形式运演思维被推迟,是因为两个成见。第一,自己意识到个人身体的变化;第二,热衷于理想的可能性,因而抵制对现实的考虑。

所有儿童都必须通过具体运演阶段才能到达形式运演阶段,通过这些阶段的速度因人而异。

资料显示,美国成人中仅有半数达到形成运演的思维水平。这一级形式运演的水平没有受过高等教育的人也可以达到,有比例数大到惊人的大学生达不到这一级水平。

皮亚杰关于儿童认知发展阶段的阐述『完整的成长』

处于形式运算阶段的儿童在思维上已经接近成人,他们具有:

1.具有抽象逻辑思维

本阶段的儿童能够理解符号意义、隐喻和直喻,能作一定的概括,其思维水平已接近成人。

比如说他们能够理解“=”在数学中是等价的符号,“龙”在政治上是中国古代皇权的象征,“中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符号,“布尔什维克”是共产主义者的符号。


2.能进行假设—演绎逻辑推理

本阶段的儿童能在考察问题细节的基础上,假设这种或那种理论或解释是否正确,再从本阶段的儿童能在考察问题细节的基础上,假设这种或那种理论或解释是否正确。


3.思维具有可逆性、补偿性和灵活性。

本阶段的儿童不仅具备了补偿和可逆思维,而且他们开始不恪守规则,常常由于规则与事实的不符而违反规则,因而这个阶段的孩子更富有创造力。例如:如对于“在天平的一边加一点东西,天平就失去平衡,怎样使天平重新平衡”的问题,儿童会考虑把东西拿走,即从另外的方面入手。


皮亚杰对于教育的基本主张可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教育应遵循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特点。皮亚杰认为,既然儿童的认知发展过程具有规律性,教育就必须按其规律来组织。他指出,“一切理智的原料并不是所有年龄阶段的儿童都能吸收的,我们应该考虑到每个阶段的特殊兴趣和需要”。而作为教师,其主要的问题只是“去发现符合于每个阶段有些什么知识,然后,用有关年龄段的心理结构所能吸收的方式把它传授给学生。”如果教师不遵循儿童年龄阶段的特点,一味加速学生的发展,只能是浪费时间和精力。


第二,教育应该以发展儿童的主动性和智力为根本任务。皮亚杰指出,儿童的认知不能从外部形成,只能以有机体本身发展来决定。儿童整个认知结构的发展是儿童的自主调节,通过同化和顺应的方式来与外部环境相平衡而达到的。只有自我发现的东西,儿童才能积极地将其同化,从而产生深刻印象。因此,儿童的主动性在儿童的整个认知或智力发展过程中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自我发现的教学,在教学中也愈发重要。皮亚杰强调,过早地教给儿童一些他们自己日后能够发现的东西,会使儿童失去创造力,也不能真正理解这种东西。在皮亚杰看来,帮助儿童发展自主性的最终目标就在于发展儿童的认知结构,也即智力结构。教育的主要目标就在于形成儿童的智力的和道德的推理能力。


第三,儿童的实际活动和相互协作在教育中居于优先地位。皮亚杰从其发生认识论哲学出发,把活动与动作看成是支体与客体相互作用的桥梁,是知识的来源。知识是主客体相互作用的产物,作为智慧活动的动作,不仅仅限于邻近空间当前一刹那问正在进行中的动作,而且能够广泛涉及到远距离的空间,直接感知范围以外的事物,可以再现过去以及能按计划和方案的形式所表现的将来。它所能够提供的知识,无论在广度和深度上都是无穷无尽的。由此,皮亚杰将活动教学法视为儿童教育的最重要的原则,强调只有儿童自己具体参与各种活动,才能获得真正的知识,才能形成自己的假设并予以证实与否定。同时,为了使儿童所学的每门学科知识与其他相关知识体系相联系,皮亚杰强调,学校应让每门课为儿童的探讨性活动和发现性活动提供条件,并使这种活动与一定的知识体系相联系。

1、我们要发现孩子的兴趣点。而不能照本宣科,根据书本上的知识去教育孩子。比如,在孩子的认知水平还未达到的时候,迫不及待地去教孩子识文断字。

当然,孩子能够从小识文断字,知书达理固然令家长感到欣慰,但并不是每个小朋友的认知能力都能够达到的,家长也应当对孩子的认知能力适当地进行针对性的引导。

比如孩子从小对音乐比较敏感,那么我们可以从音乐着手,让孩子多接触不同风格的音乐或者乐器。有些孩子则对绘本插画感兴趣,这时候,家长可以做些适当的引导,让孩子开始接触鲜艳的色彩开始。

2、加强生活技能的培养。要知道,孩子迟早都要进行独立。在生活中,有些事情在我们看来孩子可能做不到,但是孩子往往会出乎我们的意料。适当培养孩子的动手能力,能够让孩子潜意识里对认知有更深的理解。

3、在培养认知的过程中,家长不可操之过急。对不同阶段的孩子,应该适当改变教育方式。如果对于认知能力还未达到的孩子,家长不应该急着让孩子去学习,容易在孩子潜意识里产生挫败感。

4、 重视与孩子的沟通交流。孩子的成长,少不了父母的陪伴,在与孩子的沟通,不仅使亲子关系更加融洽,而且可以从亲子关系方面出发,促进孩子认知水平的提升。

人只有在认知上满足与自我满足时,才会是快乐的。每个人认知的世界都不一样,因为我们真正留下的足迹不定相同。

是的,每个人的认知大都不相同。所以,作为家长的我们,不用担心过早提高宝宝的认知能力,我们要做的是引导式的,针对孩子的阶段,做出适当的变化。

伴随着宝宝生长过程中,他们对人、事物的认知能力越强,主动意识就越强,进而他们的表达能力、交流方面都会比同龄人出现得比较早。那么,对于婴儿期的宝宝,家长应该如何帮助宝宝提高认知能力呢?

当孩子勇于承担时,是自我的一种成长,也是自我的一种突破。在孩子行为习惯养成的关键时期,家长让孩子懂得责任,勇于承担自己的责任和过错就显得尤为重要。

那么家长可以怎么做呢?

首先,我们要明确,婴儿时期的宝宝是没有任何认知的。我们可以通过器官的感觉来帮助宝宝认识这个世界。


视觉训练

婴儿的视觉发育在三个月后就能够逐渐完善。而这时候,他们对身边的一切都非常好奇。家长们就可以通过一些亲子游戏来锻炼宝宝,提升宝宝自然感知能力。比如一些色彩鲜艳的玩偶,可以放在距离宝宝眼睛20厘米处,来增强宝宝的视觉观察能力。


听觉训练

许多妈妈在备孕期间会听些音乐来放松心情,利于胎教。在宝宝出生以后,也不例外。我们可以通过播放不同类型的音乐来帮助宝宝感受所处的世界。


触觉训练

触觉有两种基本形式:口腔感触、手的感觉。在宝宝1岁以后,手的触觉逐渐成为主要的探索活动。此时,家长可以适当引导孩子玩些小玩具,让他们更好地去接触其他实物。


语言交流

不管宝宝是否能够清晰地发出自己想要表达的语言,父母都可以通过自己的语言让宝宝了解自己周围的一切。一些与宝宝的对话,日常询问宝宝等,可以通过口型、声音来加深宝宝的记忆。

总之,宝宝在每个阶段,对认知的程度都不一样。家长应适当调整与宝宝的沟通,针对不同的阶段帮助宝宝提升自我的认知能力。


让孩子懂得承担责任,家长的教育和引导非常重要。父母真正的关爱是懂得适当放手,给予孩子一定的成长空间,家长的袒护反而是孩子成长的阻碍。培养孩子的责任心不仅可以约束孩子的行为,更加会让孩子有担当。

皮亚杰关于儿童认知发展阶段的阐述『完整的成长』
皮亚杰关于儿童认知发展阶段的阐述『完整的成长』
皮亚杰关于儿童认知发展阶段的阐述『完整的成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