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孝文化與世界宗教文化

宗教是一種歷史現象的社會意識形態。在人類歷史上,由於各種社會形態和政權形式的出現、交錯與更迭,而相應相續產生出各種不同內容、形式的宗教和天界體系:由拜物教而多神教,最後又有一神教;由民族圖騰崇拜到民族神和民族宗教,最後又出現了世界性的宗教。

在古代和中世紀,世界上許多國家和民族都風靡著一種乃至多種宗教,有的宗教被一個國家或某一區域內的多個國家定為國教而作為維繫社會秩序的精神支柱。時至二十世紀末,宗教在世界上仍有一定的熱度。目前活躍於人類社會主要的世界性宗教有佛教、基督教、伊斯蘭教等。有些國家還保有民族宗教,如日本的神道教、印度的印度教等。

中國孝文化與世界宗教文化

幾千年來,中國社會秩序的維繫,既不憑恃於法律,也不託賴於宗教,她始終依靠的是什麼呢?一句話,那就是建立在以忠孝為中心的倫理觀念上的宗法制度。換句話說,就是孝文化的教化與統導。我們知道,世界各個國家、各個民族的文化自然有其獨立性、排外性,然而這是相對的,隨著人的流動、政治交往和經濟等方面的交流,這就不可避免地出現文化滲透與衝擊,這是難以用疆界與刀槍阻擋得住的。兩千年來,中國既有中國土生土長的宗教,如道教、白蓮教等都曾相繼努力活動過、擴張過。外國宗教文化的滲透與衝擊更是兇頑,有時還伴隨著強權政治和軍事脅迫。

然而,中國不同於別國的一個驚人現象那就是終於避免了全社會性的宗教。這是很難很難的啊!這又是個什麼原因呢?這正是中外思想界古今一直關注與研究的課題。我們以為無論原因細析有幾多,然歸結到根本點上即是一個“孝”字。“孝”字在封建君主制下又延伸出一個“忠”字。中國人心中最親最敬的不是天、地、鬼、神,而是真正實在的人聖人與人君。如果說親近神鬼,那是指中國人的老祖宗。孝於祖宗,忠於人君。這是中國人普遍的信念,從小受教,至死不變。什麼宗教說教都難以改變這個千古一貫的信念與觀念。下面,我們擬就佛教作些分析,看看它們在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孝文化面前之所以示弱的原因。

中國孝文化與世界宗教文化

中國孝文化與佛教及《阿含經》

佛教初創於印度。相傳公元前六至五世紀中,古印度迦毗羅衛國(今尼泊爾境內)王子悉達多·喬答摩( Siddhartha Gautama,甲釋迦牟尼)所創立。公元前三世紀頃,由於阿育王的信奉,佛教在印度國內外得到了廣泛流傳。公元二世紀時,在迦膩色迦王( Kaniska)大力扶持下,佛教更加發展。佛教很快流傳於亞洲諸國,十九世紀後傳達歐美許多國家,而成世界性宗教據現存文獻說明,佛教經典傳入中國大約分三種語系:

一為巴利語經典系,首入傣族地區,通稱南傳佛教(屬小乘);一為藏語經典系,由藏族地區傳入;一為漢語經典系,傳入途徑較寬。後二系通稱北傳佛教(屬大乘)。佛教始入中國,一般認為是東漢明帝永平十年(公元67年),經三國兩晉到南北朝,這四五百年間,佛經的翻譯與研究逐漸發達,到了隋、唐時期,產生了天台、華嚴、唯識、禪宗、淨土、密宗等具有中國特色的許多宗派。

中國孝文化與世界宗教文化

為什麼會具有中國特色了呢?這得從佛教教理教義上去看了。佛教是以無常和緣起思想反對婆羅門的種姓制度,因此很快得到流行。其基本教理有“四諦”、“八正道”、“十二因緣”等,主張依經、律、論三藏,修特戒、定、慧三學,以斷除煩惱得到成佛的最終目的。佛教早期的經典是《阿含經》,一譯為“阿笈摩”,意譯“教法”或“傳”,意即輾轉傳說之教法。依文字長短及內容特點,分為四部:《長阿含經》、《中阿含經》、《雜阿含經》和《增一阿含經》,經文均帶法數,由一至十一相次編纂。相傳釋迦牟尼逝世後,最初結集的法藏即《阿含經》。從這個經文中可看到佛教的本旨和始初的意識形態。

另外,佛門還有佛門的孝道。這當然主要是就中國的佛教而言的。在佛門,無論是僧是尼,都講仁善講慈悲,這在道德本質上是與孝文化是血連脈通的。師傅長老對徒輩講慈愛,徒弟對師傅長老講敬順,奉事如父(母),對佛祖忠心擁戴,虔虔誠誠。對佛教教義教規,全盤接受,嚴格遵守,勞骨苦心而不悔,……這就是佛門的孝心。這一點是不必迴避的,也是不可否認的。

佛教入中國受到中國文化的阻遏的首先是中國的儒學,被迫作妥協與讓步的是忠孝意識,被逐漸滲透與影響的,還是忠孝意識。這就是中國孝文化與佛教文化的關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