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孝文化与世界宗教文化

宗教是一种历史现象的社会意识形态。在人类历史上,由于各种社会形态和政权形式的出现、交错与更迭,而相应相续产生出各种不同内容、形式的宗教和天界体系:由拜物教而多神教,最后又有一神教;由民族图腾崇拜到民族神和民族宗教,最后又出现了世界性的宗教。

在古代和中世纪,世界上许多国家和民族都风靡着一种乃至多种宗教,有的宗教被一个国家或某一区域内的多个国家定为国教而作为维系社会秩序的精神支柱。时至二十世纪末,宗教在世界上仍有一定的热度。目前活跃于人类社会主要的世界性宗教有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等。有些国家还保有民族宗教,如日本的神道教、印度的印度教等。

中国孝文化与世界宗教文化

几千年来,中国社会秩序的维系,既不凭恃于法律,也不托赖于宗教,她始终依靠的是什么呢?一句话,那就是建立在以忠孝为中心的伦理观念上的宗法制度。换句话说,就是孝文化的教化与统导。我们知道,世界各个国家、各个民族的文化自然有其独立性、排外性,然而这是相对的,随着人的流动、政治交往和经济等方面的交流,这就不可避免地出现文化渗透与冲击,这是难以用疆界与刀枪阻挡得住的。两千年来,中国既有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如道教、白莲教等都曾相继努力活动过、扩张过。外国宗教文化的渗透与冲击更是凶顽,有时还伴随着强权政治和军事胁迫。

然而,中国不同于别国的一个惊人现象那就是终于避免了全社会性的宗教。这是很难很难的啊!这又是个什么原因呢?这正是中外思想界古今一直关注与研究的课题。我们以为无论原因细析有几多,然归结到根本点上即是一个“孝”字。“孝”字在封建君主制下又延伸出一个“忠”字。中国人心中最亲最敬的不是天、地、鬼、神,而是真正实在的人圣人与人君。如果说亲近神鬼,那是指中国人的老祖宗。孝于祖宗,忠于人君。这是中国人普遍的信念,从小受教,至死不变。什么宗教说教都难以改变这个千古一贯的信念与观念。下面,我们拟就佛教作些分析,看看它们在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孝文化面前之所以示弱的原因。

中国孝文化与世界宗教文化

中国孝文化与佛教及《阿含经》

佛教初创于印度。相传公元前六至五世纪中,古印度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境内)王子悉达多·乔答摩( Siddhartha Gautama,甲释迦牟尼)所创立。公元前三世纪顷,由于阿育王的信奉,佛教在印度国内外得到了广泛流传。公元二世纪时,在迦腻色迦王( Kaniska)大力扶持下,佛教更加发展。佛教很快流传于亚洲诸国,十九世纪后传达欧美许多国家,而成世界性宗教据现存文献说明,佛教经典传入中国大约分三种语系:

一为巴利语经典系,首入傣族地区,通称南传佛教(属小乘);一为藏语经典系,由藏族地区传入;一为汉语经典系,传入途径较宽。后二系通称北传佛教(属大乘)。佛教始入中国,一般认为是东汉明帝永平十年(公元67年),经三国两晋到南北朝,这四五百年间,佛经的翻译与研究逐渐发达,到了隋、唐时期,产生了天台、华严、唯识、禅宗、净土、密宗等具有中国特色的许多宗派。

中国孝文化与世界宗教文化

为什么会具有中国特色了呢?这得从佛教教理教义上去看了。佛教是以无常和缘起思想反对婆罗门的种姓制度,因此很快得到流行。其基本教理有“四谛”、“八正道”、“十二因缘”等,主张依经、律、论三藏,修特戒、定、慧三学,以断除烦恼得到成佛的最终目的。佛教早期的经典是《阿含经》,一译为“阿笈摩”,意译“教法”或“传”,意即辗转传说之教法。依文字长短及内容特点,分为四部:《长阿含经》、《中阿含经》、《杂阿含经》和《增一阿含经》,经文均带法数,由一至十一相次编纂。相传释迦牟尼逝世后,最初结集的法藏即《阿含经》。从这个经文中可看到佛教的本旨和始初的意识形态。

另外,佛门还有佛门的孝道。这当然主要是就中国的佛教而言的。在佛门,无论是僧是尼,都讲仁善讲慈悲,这在道德本质上是与孝文化是血连脉通的。师傅长老对徒辈讲慈爱,徒弟对师傅长老讲敬顺,奉事如父(母),对佛祖忠心拥戴,虔虔诚诚。对佛教教义教规,全盘接受,严格遵守,劳骨苦心而不悔,……这就是佛门的孝心。这一点是不必回避的,也是不可否认的。

佛教入中国受到中国文化的阻遏的首先是中国的儒学,被迫作妥协与让步的是忠孝意识,被逐渐渗透与影响的,还是忠孝意识。这就是中国孝文化与佛教文化的关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