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滬高鐵IPO:黃金線路為何還要融資

京滬高鐵上市,既可以彌補自身的管理漏洞,還能夠對整個鐵路系統引入現代企業管理制度起到探索作用。

京沪高铁IPO:黄金线路为何还要融资 | 新京报快评

號稱中國最賺錢的鐵路——京滬高鐵衝刺上市。

文 | 徐立凡

25日晚間,證監會披露關於京滬高速鐵路股份有限公司的《首次公開發行股票並上市》,接受京滬高鐵IPO申請材料。公開資料顯示,京滬高鐵在10月22日向證監會遞交上市材料,並於23日獲得證監會的受理通知。

京滬高鐵衝擊IPO,引發廣泛關注

連接兩大都市的京滬高鐵向來有“最繁忙的鐵路”、“跑動的金山”等標籤。招股說明書首度披露的數據,也證實了這一點:2018年,以全國1%的營業里程發送了5.69%的旅客人次,截至2019年9月30日累計發送旅客10.85億人次。67名員工資產總額達1871億元,人均管理資產28億元,一年營收超過300億元,淨利過百億元--日均淨賺3500萬元,超過90%的A股上市公司。

根據說明書,京滬鐵路擬將募集資金的淨額全部用於收購京福安徽公司,收購對價為500億元。500億元的募資,將成為2010年7月農業銀行上市以來最大的IPO。

問題來了:京滬高鐵作為黃金線路,為何還要上市融資?

需要看到,鐵路建設投資具有回報週期較長的特點,只靠運營收入很難收回成本,還清債務。根據世界銀行的投資報告,中國高鐵的投資回報率約為8%,在世界各國中已居於前列,這是建立在高鐵網絡乘客密度遠高於其他國家的前提下的結果。即使如此,鐵路建設運營債務負擔過重的情況也一直存在。

拿京滬高鐵來說,僅建設成本就高達2200億多元,自2011年投入運營後4年才開始扭虧為盈。雖然自2015年以後盈利能力越來越強,但建設成本迄今還沒有完全覆蓋。特別是在鐵總的大盤子格局裡,京滬高鐵的盈利還要用來向大股東分紅、補貼虧損線路。長此以往,或許難以維持高質量服務。

資本市場的直接融資支持,既是改善存量高鐵線路財務情況的需要,也是完成國家重大建設項目的需要。按照年初規劃,今年要完成8000公里的高鐵建設。以目前每公里1.7億元的造價計算,這就需要1.26萬億元的投入。

按照2016-2025年《中長期鐵路網規劃》,到2025年高鐵要建成3.8萬公里左右,覆蓋80%以上的城市,總鐵路網規模要達到15萬公里左右。而截至今年一季度,鐵總的負債仍有5萬多億元。顯然,要是僅靠以路養路,現有線路的運營和服務建設,未來的建設計劃都會遭遇問題。

這些潛在問題,有可能化為金融風險。所以,鐵路資產的證券化是必然要走的路。實際上,這也是國際通行經驗。而目前,我國的鐵路資產證券化水平不足3%,而且集中在貨運線路上,遠遠低於國際平均水平。推動鐵路上市,既可以減少潛在金融風險,也能盤活鐵路資產。

長遠看,從京滬高鐵起提高鐵路資產證券化水平,還有撬動全網改革的意義。京滬高鐵是優質資產,股權清晰,人力關係不復雜。這樣一個樣本上市,既可以彌補自身的管理漏洞,還能夠對整個鐵路系統引入現代企業管理制度起到探索作用。

像京滬高鐵人均管理28億的資產,顯然不符合公司治理原則,京滬高鐵在招股說明書中也將之列為風險。在保持絕對投股權的前提下,京滬高鐵引入公眾公司的管理理念,對於鐵總革除體制弊端,引入PPP模式加快股份制改革等命題,無疑將起到促進作用。

□ 徐立凡(專欄作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