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藩之乱中,为何耿精忠最先选择投降?

大侃历史


耿精忠当初的反叛,根本就是在搞投机,在跟风,是自己在作死。

先说一说耿精忠的身世。

耿精忠的祖父耿仲明,原本是毛文龙部下,后来跟随孔有德叛明降清,顺治六年被封为靖南王。同年十一月,因为部下隐匿逃人,耿仲明畏罪自杀。

耿仲明的儿子名叫耿继茂,多尔衮活着的时候,没有允许他继承靖南王的王爵,直到顺治皇帝亲政以后才袭爵,镇守福建。

耿继茂把三个儿子耿精忠、耿昭忠、耿聚忠都送到北京,顺治皇帝封给他们爵位,并把宗室的女儿嫁给他们。老大耿精忠得到一个一等精奇尼哈番的爵位,娶了顺治皇帝的大哥、肃亲王豪格的女儿,被封为和硕额驸。

康熙十年,耿继茂病死,耿精忠继承了靖南王的王爵,两年之后,削藩之事开始。

清初一共四位异姓藩王,康熙十二年初,康熙皇帝提出三藩撤藩的想法时,还剩下三位藩王,即平西王吴三桂、平南王尚可喜和靖南王耿精忠。

按理说,耿精忠已经是第三代的藩王,还是和硕额驸,最不应该趟这道浑水。而且,他的祖父耿仲明时代,就没有什么突出的表现,一直充当孔有德的跟班,能混一个王爵已经很不错了。

康熙十二年十一月,吴三桂在云南起兵反清,蓄发易服。到了康熙十三年的三月,耿精忠在福建跟风反叛。到了康熙十五年的十月,耿精忠却在福州向康亲王杰书投降,为何他会有如此快速的转变呢?

首先是清朝廷的强大压力。

吴三桂反叛后,派人联络耿精忠。耿精忠反叛之初,迅速控制延平、邵武、福宁、建宁、汀州等地,兵分两路,一路向北进军浙江,一路由耿精忠率领向西进入江西,准备与吴三桂的力量汇合。

在浙江南部和沿海地区,耿精忠连连得手,但在金华和衢州等地受挫。江西方面,耿精忠迅速占领广信、建昌、饶州,并进一步打下开化、寿昌、淳安等地。

清军方面,最初布置定南将军希尔根率军从江西进剿福建,平南将军赖塔从浙江方向进兵,平寇将军根特巴图鲁从广东方向进剿。同时命令山东、江苏等地驻军做好准备。

康熙十三年六月,康熙皇帝又派和硕康亲王杰书为奉命大将军,与傅喇塔等人率领八旗军和蒙古兵前往浙江,初步了扭转不利的形势。

康熙十四年,双方互有胜负,相持不下。到了康熙十五年,清军逐渐占据上风,反击进入福建。

第二,反叛同盟内部的联合不够有力。

康熙皇帝的策略很明智,就是分化瓦解。

吴三桂反叛的消息传来,康熙皇帝立刻下令,平南王、靖南王两处停止撤藩。耿精忠起兵后,康熙皇帝认为,吴三桂当初就是投诚之人,如今又是反叛的倡议者,是首恶分子。耿精忠却是三代受恩,属于从逆。所以他处死了吴三桂的儿子,但只是拘押了耿精忠的两兄弟。

另外,耿精忠的儿子娶了尚可喜的孙女,反叛之后,尚可喜立刻与他撇清关系,又请求皇上,希望能保全自己孙女的性命。

靖南王的力量原本就不强大,他在福建的主要任务,是剿灭沿海的郑氏势力。耿精忠反叛之后,开始与郑经联手。但双方各怀私念,结果是互相掣肘。吴三桂方面,也没能迅速东进,真正与耿精忠联手。

家族内部的强列反对。

耿精忠准备起兵时,母亲周氏强烈反对,但耿精忠不听,母亲气急而死。耿精忠的两个弟弟耿昭忠、耿聚忠都在京城做官,地位也都不低,他们对耿精忠的作法又恨又怕,这等于是把他们置于危险的境地。

康熙十四年,耿聚忠带着康熙皇帝的敕令,前往衢州劝说耿精忠,耿精忠拒不接受。康熙十五年十月,耿精忠在福州向康亲王杰书请降,康熙皇帝恢复了他的爵位,命令他立功赎罪。于是耿精忠调转枪口,继续为朝廷卖命。康熙皇帝让耿昭忠做了镇平将军,到福州去代理靖南王,两个弟弟都强烈要求处死反复无常的耿精忠。

康熙二十一年正月,耿精忠与多名亲信一起被凌迟处死,耿精忠和刘进忠又被枭首示众,儿子耿显祚等多人被斩杀。


于左


三个原因。一是耿精忠首鼠两端,对清廷始终抱有幻想;二是他内部人心不齐,部下不愿意为他卖死命;三是他腹背受敌,受到了清军的重点关照,难以坚持。


一、首鼠两端

公元1673年11月,吴三桂诛杀云南巡抚朱国治,自称天下都招讨兵马大元帅,提出“兴明讨虏”口号,正式起兵造反。

吴三桂起兵后,起初只有他一藩造反,另外两藩,耿精忠和尚可喜都没参加。

当时尚可喜不愿意造反,对吴三桂的行为非常抵制。耿精忠倒是想造反,但他对吴三桂没信心,想再等一等,看看时势再说。

也就是先看看吴三桂的战斗力再说。

五个月后,耿精忠见吴三桂势大,俨然有割据半壁江山之势。如果他再不起兵,到时候黄花菜都凉了,论功行赏也轮不到他。于是他就在1674年3月,在福州抓了福建总督范承谟(范文程之子)及幕僚50余人,响应吴三桂,正式造反。(起先没杀范承谟,后来是投降之前为了灭口,毁灭自己主动造反的证据才杀的)

所以,其实从耿精忠观望之后再造反这就个行为就可以看出,他对造反的态度是带有首鼠两端心态的。他始终都在拿吴三桂当挡箭牌,吴强则帮吴,清强则助清,对反清一事的态度不如吴三桂那么决绝。也就是没有吴三桂看的那么透彻。

他到死都没明白,他在康熙眼里就是砧板上的肉,缺少跟清军玩命的勇气。



二、人心不齐

耿精忠造反后,一时间东南沿海震动,清军在对付吴三桂的同时不得不分兵耿精忠。这对于当时节节败退的清军来说,是一个非常不利的局面。

而对于吴三桂来说,清军分兵,他就可以趁机进军江西,打通与耿精忠的陆路。待江西拿下后,他们两个可以携手北上,攻克清廷的江浙财赋重地,与清朝划江而治。

至于尚可喜,到时候广东被四面包围,不信那个老家伙还不起兵。

不过吴三桂的计划虽然很好,但清朝毕竟坐拥北方中原大片土地,实力还是远超吴三桂和耿精忠的。所以清军在稳定了颓势后,康熙很快就布置了反攻方案。

这个方案具体来说就是:先在南线稳住吴三桂的主力,然后集中兵力向西北的王辅臣发动猛攻。当王辅臣被围困于平凉城后,吴三桂就得派兵去救他。这样一来,他就没有多余的兵力与耿精忠就无法在江西会和了。

当时,耿精忠通过扩张,手上有十万人。但是这些人都是草台班子,战斗力不行,打家劫舍却很在行。耿精忠靠这些人,连个浙江都拿不下来。

并且,吴三桂的军队对他是非常忠诚的,一心一意的为吴大帅卖命。而耿精忠的军队对他忠诚度不够,从上到下都是看在可以抢钱抢粮的份上才支持耿精忠造反的。

所以后来当吴三桂援救王辅臣的两路援军都被清军击退,吴的机动兵力不足,被迫放弃与耿精忠会师于江西的计划后。耿精忠的手下就起了异心,想把耿精忠推出去当大伙的替死鬼。

比如,耿精忠当时的亲信徐文焕就已经暗投了清军,他重兵在握,随时打算降清。


三、腹背受敌

耿精忠北上受阻后,吴三桂派人走海路联络台湾的郑经,希望他能沿海路北上,偷袭东北或浙江,给耿精忠创造机会。

然而,由于耿精忠造反后,兵力比以前扩充了好几倍,瞧不起郑经,想吞了郑经。因而郑经就拒绝了吴三桂的建议,自作主张的进攻福建沿海,抄耿精忠的后庭。

按郑经的设想,耿精忠、吴三桂、康熙大麻子都不是好东西。他谁都信不过。与其把希望寄托在别人身上,不如自己的命运自己做主。趁福建兵力空虚之际,先抢地盘。

当时耿精忠的主力在浙江与清军对峙,郑经此时偷袭福建,毫无疑问的让耿精忠陷入了腹背受敌的境地,有被腰斩的危险。

康熙当时收到了耿、郑内讧的奏报,遂即调整部署,调安亲王岳乐、康亲王杰书、贝子傅喇塔、浙江总督李之芳,集中江南清军主力猛攻耿精忠。

按康熙的设想,耿精忠实力偏弱,而且此时又腹背受敌,拿下他,不成问题。

这个时候,若是郑经还有一点理智,他就应该援助耿精忠,最起码也应该停止进攻。毕竟他和耿精忠都是弱者,两弱相斗,最后得利的只能是清廷。

然而郑经偏偏就要打耿精忠,而耿精忠也偏偏敌视郑经。于是耿精忠就在北有清军,南有郑经,再加上他本来就首鼠两端,对康熙抱有幻想(认为自己对大清有功,康熙不会杀他)的情况下,向清军开城投降了。



四、投降之后

耿精忠投降后,因为有吴三桂的存在,康熙要拿耿精忠做榜样,就没杀他,而是让他继续坐镇福建。而耿精忠心里也没谱,就袒身露体的率文武官员出城迎降,并请仍留靖南王爵,想以征剿灭郑经军,以功赎罪。

康熙当时要对付吴三桂,就准了耿精忠,让他继续带兵。

后来,耿精忠率兵挫败郑军。接着又进军粤东潮州,打败尚之信的军队,康熙趁机就把耿精忠留在了潮州。

再后来,吴三桂病死,耿精忠已经没有利用价值了。康熙遂即就找了割据借口,诏耿精忠入觐,以负恩谋反罪革去其王爵,交司法审理。

最后在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正月,康熙同意了明珠的上奏,以耿精忠负恩谋反,罪过大于尚之信为由,将他凌迟处死。

五、尚氏父子

其实,三藩之中最首鼠两端的人还不是耿精忠,而是尚之信。

康熙之所以要削藩,直接原因就是尚可喜想辞爵,告老还乡。康熙不准尚之信袭爵,这才导致了吴三桂起兵造反。

也就是说,尚氏父子才是削藩的导火索。

可是,当吴三桂和耿精忠起兵后,尚氏父子却故意不起兵。明明是他们惹出来的祸,他们父子却像个没事人一样。

吴三桂打下湖南后,尚可喜咒骂吴三桂,他不仅不反清,反而与吴三桂火并,以示他对清朝的忠诚。

后来,吴三桂意图与耿精忠会师于江西,尚之信害怕到时候自己会被“包圆”,于是他就在康熙十五年初(1676年),把自己老爹尚可喜软禁起来,才举了反旗。

吴三桂见尚之信举了反旗,很高兴,答应尚之信事成后,封他为王,世守广东。

结果尚之信表面答应的很好,暗地里却故意不出兵。任凭吴三桂如何催促,他就是不出一兵一卒,坐视吴三桂与清廷血战。

过了几个月,王辅臣、耿精忠先后降清,尚之信觉得自己造反亏大了,吴三桂是秋后的蚂蚱蹦跶不了几天了,于是他就在造反还不满十个月,又投降了清朝。

尚之信投降后,三藩之乱就又变成了吴三桂的一藩之乱。(所谓的三藩之乱,三藩共同造反的时间也就半年。绝大多数时间,都是吴三桂一藩在与清朝单挑)

尚之信投降后,康熙帝先是准其承袭平南王爵位,让他继续代兵。尚之信估计也是不知道造反的后果,仍然像个没事人一样,继续做他的藩王美梦。他以为自己大权在握,康熙不敢杀他。

然而,后来吴三桂病死,尚之信没有利用价值了,康熙就把他杀了。他死的时候,耿精忠都还没死。


假如,我是说假如。假如尚之信和耿精忠是同时造反,我想第一个投降的人,可能就是尚之信了。因为他的人格操守和政治敏感度比耿精忠还要低下。


Mer86


导语:耿精忠在“三藩之乱”中率先在福州起兵响应,对天下大势的影响最大。但是,耿精忠在起兵之后,没有得到吴三桂的有力支持,反而吴三桂却不断要求耿精忠提供财赋和兵力,使耿精忠甚为不满;另外,耿精忠与郑经相邀共同出兵,可是,后来二人反目,郑经偷袭耿精忠的后方,让耿精忠首尾不能兼顾。

因此,在清军的军事压力和政治诱降之下,耿精忠选择了投降。

1673年,康熙皇帝下诏撤除三藩,一心想要世守云南的吴三桂被迫起兵反清。

在吴三桂起兵反清以后,天下响应者众多,以靖南王耿精忠的影响最大。

1674年3月,耿精忠在福州起兵响应之后,他不仅占据着福建全省,而且出兵攻陷了浙南和赣东,对浙江重镇衢州形成严重威胁。

耿精忠又邀约台湾的郑经,请求郑经共同出兵,攻击清军。

当时的形势,一旦耿精忠攻取江苏、浙江,占有江南财赋重地,那么,就会对满清政府造成致命打击,使整个战局发生极大的变化。

但是,出人意料的是,耿精忠不久就停止反清,向满清政府投降了。

经过分析,耿精忠率先投降的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在耿精忠起兵反清以后,“三藩之乱”的倡导者吴三桂不仅没有给予耿精忠强有力的支持,并且还要求耿精忠提供大量财赋物资,供应吴军。后来吴三桂还图谋占据耿精忠的地盘,拉拢耿精忠的部下,试图控制耿精忠集团。

吴三桂的举动,令耿精忠愤恨异常,深以为恨。

二.耿精忠在起兵反清之初,担心军事力量薄弱,就盛情邀请台湾的郑经共同出兵。可是,耿精忠一出兵,所向披靡,攻城略地,声威大振。

于是耿精忠就对邀请郑经出兵这件事很后悔。加上有人对耿精忠胡说什么“郑经集团船不过百,兵不满万”,耿精忠更是对郑经大为轻视。

耿精忠就不愿郑经出兵到大陆来占领地盘。他继续执行满清原来的海禁政策,“寸板不许入海”,与郑经断绝了来往。

郑经大怒之下,发兵攻打耿精忠,一举攻占了耿精忠的漳州、泉州等地,许多耿精忠的部队将领因为抵挡不住郑军的进攻,就都投降了郑经。

耿精忠正锐意向满清的财赋重地江浙进军,忽然听到后院失火,大为惊慌。他急忙派人联络郑经,商量双方议和。可是,郑经不答应,于是耿精忠不得不分出几万精兵去攻打郑经,意图收复泉州等地。

就这样,耿精忠陷入了两线作战的窘境,逐渐丧失了战略主动权。

三.康熙皇帝看出了耿精忠进退失据的处境,就一边加大军事压力,另一边派人去劝说耿精忠,许以优厚的条件,对其进行政治诱降。

最后,在军事形势逐渐恶化的情况下,耿精忠的部下一部分人都不愿再打下去了,他们胁迫耿精忠投降了满清政府。

结语:耿精忠起兵反清以后,又率先投降,其原因就是因为耿精忠与吴三桂等盟友都是自私自利,不顾大局。因此,才导致了军事失利,最终被迫投降了。


品茗读史


三藩之乱里面,耿精忠投降可以说是最有风险,最主要的问题是地理位置的问题。

尚可喜厘清政府较远,并且加载了吴三桂和耿精忠之间,所以它的位置相对比较安全,而吴三桂呢实力最强,人数最多,军队内部最团结而且战斗力最强。

尚可喜,他是必须要叛乱的,为什么?因为三藩之乱本身就是尚可喜他们一家闹出来的事情,至于说吴三桂他的实力最强,而且本身他的目的并不单纯。所以他判断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在这三个藩王里面,最不想盼望的就是耿精忠。

因为这个人他的领地离清政府的中心地区最近,简单来讲,他真的想叛乱的话,清政府对付他只需要封锁他周边的要地,耿精忠就像死螃蟹一只翻不起任何花浪,虽然福建这个地方交通难走,可是耿精忠想要出去也没那么简单。

所以一开始的时候吴三桂找到耿精忠说咱们一起谋反,耿精忠表示官网官网实际上也就是做事吴三桂和清政府血拼想要坐收渔翁之利。

但是吴三桂这个人前期准备充分,清政府前期准备有点仓促,所以此消彼长之间吴三桂反而能够做大做强,在这种情况之下,耿精忠想要加入进来,合伙入股一起去创造事业,想要分一杯羹,(今日头条漩涡鸣人yy首发于悟空问答)而吴三桂这个时候表示也同意,两个人约定一起在广西这个地方会师。

但是耿京东这个人呢,做事情别说跟吴三桂相比,就是跟一个普通的小兵相比,他都没那个分量。

怎么说呢,这个人做事情比其他的人更加着急,更加仓促,由于在这之前他并没有准备提前入伙,所以耿精忠关于造反上面的事情准备并不充分,为了能够壮大声势,他无条件的吸收周边的一些武装部队,壮大自己的实力,这就导致了他的武装部队成分太过于复杂。

这为他接下来模仿失败埋下了一个伏笔,当然更新中做的另外一件错事就是小看了另外一股势力就是驻守在台湾的郑经,他在吸收了大量的武装部队之后认为自己天下无敌了,所以想要顺手把台湾的势力也一起给灭了,这个举动当然引起了台湾方面的敏感,所以当后来吴三桂劝说耿精忠和台湾方面一起联手的时候,郑经二话没说带着自己的部队去捅了耿金忠的后路。

在这种情况之下,耿精忠自然是没有办法,他寄希望于正面战场能够取得胜利去打开清政府的缺口,可是令人没有想到的便是自己的部队战斗力不堪一击,面对清政府的进攻的时候,像割麦子一样不停地被对方给击败。

这和之前想象的不一样,原本耿心中认为自己加入战场之后,能够成为压垮清政府的最后一根稻草,所以耿精忠才加入这场战争,认为自己不会吹灰之力就可以收获功劳,整个就像一个投机者一样,可是付出的代价让自己难以接受。

而且貌似他想合作的那一方也并不欢迎他,所以耿精忠又在犯嘀咕说自己到底应该投降呢,还是应该投降呢?

所以更新中直接就选择投降了,当时清政府也没有难为他,最起码吴三桂还活着的时候没有难为他,而是把他当做一个教育模板供奉了起来,但吴三桂死了之后,康熙想要找人算总账的时候,耿精忠被拉出来直接凌迟处死。


漩涡鸣人yy


顺治十八年(1661),年仅二十四岁的顺治帝猝然长逝,年仅八岁的皇三子玄烨按遗诏登基。国君新丧,年幼的小皇帝无法亲政,各方势力的野心便悄然滋长,其中,因清兵入关时立下贡献而被封为平西王的吴三桂更是一早便谋划自立。康熙十二年(1673),面对康熙帝下发的削藩令,吴三桂勾结其他两大藩王造反,史称“三藩之乱”。那么,吴三桂所联合的藩王中,靖南王耿精忠为什么却最先投降了呢?

公元1644年注定是不寻常的一年,这一年的一月,李自成在西安称帝,四月,李自成攻入北京,明朝灭亡,十月,顺治帝在北京建都,张献忠则在成都称帝。在这样动荡的一年,耿精忠出生于辽东盖州,他的祖父耿仲明助多尔衮入关,以功被封为靖南王。耿仲明去世后,其子耿继茂继位,耿继茂去世后,耿精忠成为了靖南王府的新主人。

康熙十二年(1673),平南王尚可喜因为年老请求告老回乡,康熙帝趁势下决心撤藩。年末,三藩中实力最强、野心最大的吴三桂率先造反,不久,广西将军孙延龄、四川巡抚罗森相继反叛响应,很快,靖南王耿精忠、陕西提督王辅臣、平南王之子尚之信也都加入叛军,一时间,清廷焦头烂额。

康熙十三年(1674),耿精忠在福州起兵响应吴三桂,他以利相诱,很快扩张了自己的势力,又迎合百姓们内心光复明朝、恢复汉人统治的愿望,承诺将会“复明”,从而招揽和收买了人心。为了表示自己的诚意,耿精忠恢复明朝衣冠制度,带领自己领地的百姓们开展了“光复”。

得到群众支持后,耿精忠兵分三路,西路进攻江西,东路进攻温州、台州一带,中路则直取金华。此外,他还联系割据台湾的郑经,请求他出兵从海上协助。不过,耿精忠虽然风头很盛,但清廷还是将主要精力放在西边的川陕一带,对他则采取限制和招抚的策略。

一开始,耿精忠对清廷的招降完全不予理睬,但很快他便别无选择了。耿精忠联系郑经来作为援助,双方商议的结果是,耿精忠提供战船,郑经则领兵帮助耿精忠攻略沿海地区。不过,双方后来又因为战船供应而发生矛盾,战船问题解决了,郑经又不经允许便占据沿海地区休整,不久,好几座沿海城市投靠郑经后,双方甚至爆发了小规模冲突。

渐渐的,郑经所能到达的沿海地区都被耿精忠占领,耿精忠便更加轻视势力弱小又失去利用价值的郑经,郑经则千方百计从耿精忠这里占便宜,此外,藩王间也并非亲密无间。矛盾的积累导致了耿精忠对造反一事逐渐失去兴趣,再加上清军重新获得优势,开始接连取得胜利,耿精忠终于在亲信投清、兵临城下的局面下投降,成为了三藩之乱的突破口。


邓海春


清初“三藩之乱”中的靖南王耿精忠可谓是集“白眼狼”、“鼠目寸光”、“墙头草”三大特质于一身的奇葩。耿精忠错误的估计了自身的实力、缺乏大局观意识,盲目跟风起兵叛乱,最终被逼无奈下又不得不投降。



一、“白眼狼”靖南王

耿精忠的“靖南王”爵位是汉人三大藩王之一,最早是由其祖父耿仲明于顺治初受封。耿仲明曾投降于努尔哈赤,算是“投一代”。到了耿精忠已经是第三代,可以说“靖南王”一脉也算是大清“忠实拥护者”。而耿精忠年仅二十多岁便继承了王爵,也算极为幸运。不仅如此,由于当时大清入关局势未稳,无力掌控整个国家政权,便采取联姻方式巩固地方政权稳定。而耿精忠就是联姻对象之一,他迎娶的就是肃亲王豪格之女,并被封为和硕额驸。从关系上来说,他乃是皇太极的孙女婿,正儿八经的皇亲国戚。毫不夸张的说,大清对于靖南王一脉算是不薄,当然这也是基于大清根基未稳的大前提之下。



二、“反清复明”口号一致,但面和心不和

虽然是大清皇室的女婿,但耿精忠也十分清楚这个“大清女婿”的分量轻如鸿毛,充其量只不过是大清维稳的一种举措手段而已。随着藩王势力的不断扩张和增强,他们与大清的矛盾也将日益突出和不可调节。在平西王吴三桂的“号召”之下,三藩联合打出了“反清复明”的旗帜,耿精忠也是积极响应,甚至还暗中联系了台湾反清复明的重要力量,郑经。



在康熙决定撤除三藩势力之后,以吴三桂为首的反清势力开始了正面抵抗,而耿精忠自然也参与其中。在高举“反清复明”的旗帜下,耿精忠很快就得到了当地百姓的支持,也算是初具民心。在这样的形势下,三藩可谓势如破竹,给当时的大清造成了巨大的压力和慌乱。



往往这个时候,“猪队友”就开始冒出来了。耿精忠被初期的胜利蒙蔽了双眼,冲昏了头脑,对于台湾郑经势力产生了轻视,导致两者的关系急剧恶化。这个弱点在清军逐渐适应过来后被无限放大。本来在整体实力上不占优势的耿精忠被清军的“消耗战”生生拖垮,又得不到“盟友”的支持,耿精忠便频出“昏招”,居然强抢百姓的东西来维持战争。这让好不容易赢得的民心瞬间全部失去,同时自身也成了“困兽之斗”。

三、“投三代”再投大清,甘当“炮灰”

耿精忠被清军团团围困在福建,根本无力抵抗这种“消耗战”。这个时候大清开始施行安抚、招降政策,加上耿精忠手下部将暗中叛变,令得耿精忠别无他法,只能无奈投降。投降后的耿精忠甘当“炮灰”,积极投身到挫败郑经和对抗尚之信的行列,企图“戴罪立功”。但最终耿精忠还是难逃一死,被部下告发谋逆,惨遭“凌迟处死”之刑。耿精忠这种“墙头草”行为,自然是不容于康熙,不容于大清,他的下场虽然悲惨,但也却是咎由自取。



纵观靖南王耿精忠的一生,从其继承王爵起就没有想好自己的路。他有自己的想法,但没有深入思考,只是盲目的听从他人的煽动和鼓舞。面对利益眼光短浅,骄傲自大,使得自己的盟友背信弃义。靖南王一脉可谓是三藩中一大笑话,从投降到叛乱,再到投降,如此反复无常也注定了其无法善终。

我是月关略萌,专注历史领域。希望大家可以多多支持关注我,感谢大家阅读留言。


月关略萌


这个说起来真的很讽刺,看看耿精忠这个名字,“耿”、“精”、“忠”;这三个字,哪一个不是“至情至信”的字眼?“忠心耿耿、精忠报国、忠义无双”,耿精忠一样也没做到。

耿精忠的爷爷耿仲明本是大明臣子,满清入关时耿仲明卖主求荣,归降了大清。

努尔哈赤对耿仲明不薄,又是封王,又是封地,耿仲明感念清朝皇室的恩德,故将其膝下的孙儿取名为“耿精忠”,期望他能够精忠报国,报答清朝皇室对耿家的恩情。对没错,这个耿精忠是忠于大清;可讽刺得是,三藩之乱,耿精忠跟着吴三桂反了;然而没多久又投降了,而且是三藩中第一个投降的,如此的反复无常,比起吴三桂那也是不遑多让啊,典型的首鼠两端。

耿精忠这个名字,简直就是天大的讽刺。

1673年,吴三桂起兵反清,驻守福建的耿精忠非旦没有协助康熙皇帝讨伐吴三桂,反而是因为看到吴三桂势大,心想有利可图,于是便跟随吴三桂一同造反,丢尽了他爷爷的脸面。

1674年,耿精忠大开杀戒,屠戮了范承谟全家,正式开启了靖南王的造反之路。当时范承谟是福建总督,亦是康熙的爱臣,康熙听闻范承谟殉国之后十分悲愤,立即用软硬兼施的手段,一方面下令将耿精忠的两个弟弟软禁起来,另一方面派人劝说耿精忠归降。

当时吴三桂正是鼎盛时期,声势滔天,耿精忠自然要抱紧大腿,于是铁了心要造反,无可奈何的康熙皇帝只好应战。

耿精忠善于造势,他打着“反清复明”的旗号在福建拉拢无知百姓加入军队,很快便将队伍发展到了十万人之多,但是耿精忠起兵时没有考虑粮草的问题,军队的规模越来越大,可军粮却越来越少,俗话说“狗急跳墙”,耿精忠在情急之下纵容手下军队劫掠村庄、强收民粮,最终导致耿精忠失去了民心。

老百姓们见到耿精忠的军队,纷纷唯恐避之而无不及,导致耿精忠的部队越打越少,战士们的战意越来越小,大批大批的部队投降清军。无可奈何之下,耿精忠只好向吴三桂求援,但是吴三桂忙着和清军的主力周旋,当时王辅臣被清军围困,吴三桂心思都放在那里去了,哪有时间支援耿精忠?

更惨的是,同为大明旗下的郑经,和吴三桂他们穿的不是一条裤子,在这种大反攻的时候,本应该凭借自己海军的优势,袭扰清军,为耿精忠掠阵。结果却背后捅刀子,直捣耿精忠后庭,给耿精忠来了一个釜底抽薪。

但这也不能全怪郑经,之前原本吴三桂是希望耿精忠能够联合郑经,在东南搞出点事情来,一次缓解其在西北的压力。但是耿精忠扩军之后,极度膨胀,不仅不把郑经放在眼里,还想乘势吞了郑家势力。这才导致郑经不敢与其合作,并乘火打劫。总的来说就是,你耿精忠不仁在先,那就休怪我郑经不义了。当然,不管怎样,确实有些短视了,这种时候不该是斤斤计较。

如此一来,面对前方如狼似虎的清军以及背后捅刀子的郑经,耿精忠是前进也不是,后退也不是,堂堂的“靖南王”居然陷入了进退两难的境地。

数日之后,清军将耿精忠的部队团团包围,贪生怕死的耿精忠举起白起,成为了“三藩”之中,第一个投降清朝的藩王。

降了就降了吧,康熙皇帝也没有难为耿精忠,毕竟人家投降需要拉拢,而是命令他统兵攻打尚之信,好戴罪立功。但是耿精忠死命不改,居然企图联合尚之信,再次背叛清朝,康熙皇帝一早便在耿精忠的身边安插了“卧底”,耿精忠的一举一动康熙皇帝都了如指掌。掌握了耿精忠再次谋反的证据之后,康熙皇帝迅速剥夺了他的军权,并革去其王位,将耿精忠凌迟处死。

当然了,说此时的耿精忠谋反,可能性不大,吴三桂都完蛋了。估计是康熙想算账了,毕竟造反这事儿,不是投降就能抹过去的。吴三桂在的时候,自然是要安抚为主,这下腾出手来了,自然是要把这种首鼠两端,反复无常的不确定因素给彻底的除掉。

说实话,比起吴三桂,这耿精忠差远了。


白话历史君


三藩之乱,最早的投降的虽是耿精忠,他于1676年十月投降,但最快投降的却不是他,而是平南王尚可喜。尚可喜于1676年二月二十一日反清,但同年十二月初九就再次降清,不足一年的时间。



耿精忠,清初三藩之一,其祖父耿仲明曾为明将,后叛明降清,被清封为怀顺王,顺治六年因镇压李自成、张献忠等农民起义军有功,清廷改封靖南王,与吴三桂、尚可喜合称清初三藩。1671年,耿精忠继承靖南王爵位,镇守福建。1673年,康熙下诏撤“三藩”,耿精忠反,自称总统兵马大将军,与吴三桂合击清军。但耿精忠起兵不到三年的时间,他就无奈的再次降清,成为三藩最早降清的藩王。



而耿精忠之所以会成为第一个降清的藩王,主要是基于以下几点原因:

第一、内部不稳。耿精忠麾下并无太多真正忠诚于他的将领,他的势力大多都是利用封官晋爵、金银财宝拉拢来的,说白了都是一些势利之徒,无利不起早的人。而后来,他的亲信徐文焕等人悉数被清廷用官职、爵位、金钱收买就可窥知一二,想想连最亲信的人都能被收买,更何况是其他将领呢?



第二、腹背受敌。耿精忠与吴三桂最大的区别在于,他的大本营福建不但要面临着清军的猛烈进攻,还要经常面临着台湾郑经势力的进攻。当时郑经受邀一起进攻清军的时候,他向耿精忠提出希望能把漳州、泉州交给他镇守,可是此时耿精忠因已经彻底占据福建,他觉得郑经已经没有利用价值,所以就拒绝郑经的要求。被拒绝后的郑经自然是恼怒不已,他就自己率军攻占了耿精忠占领的海澄、同安两地。耿精忠在听闻此事后,则以断绝和郑经贸易作为报复,如此双方开始交恶,互相攻伐不断。



之后耿精忠在正面对抗清军的时候,他的后方因郑经的关系,可是相继起火,泉州、漳州、潮州等地陆续为郑经所得,于是为了夺回这些地盘,耿精忠只得对郑经用兵,如此耿精忠兵力本来就薄弱,军费更是匮乏,焉能支撑的住两线作战呢?

第三、丧失民心。初,耿精忠借着“复明”,令官民剪辫留发,衣服巾帽悉依明制的幌子可是收买了大量忠于明朝百姓的心,在他们的帮助下,耿精忠初期可谓是势如破竹,无人可挡。可是到后期,耿精忠的军队是烧杀抢夺,无恶不作,一占领一个城池,他们最先做的就是抢夺百姓手中的财富,如此做法自然让天下百姓寒了心,而没有了百姓的支持,耿精忠军队离灭亡也就不远了。



第四、大本营被占。1676年八月,清军进取江山,破仙霞关,入福建取浦城、建宁,克延平,抵水口,自此耿精忠的大本营福建大门被打开,清军主力部队悉数涌入福建。耿精忠的大本营福建不到数月,大部疆土悉数被清军所占,耿精忠已无力回天。

第五、与盟友矛盾重重。自1674年吴三桂在衡州称帝后,耿精忠与吴三桂的矛盾就日趋明朗化,毕竟他们二人造反都是各有所图的,都有做皇帝的心思,此时吴三桂称帝,置于耿精忠于何地呢?如此,吴三桂与耿精忠的矛盾越来越深,双方的军队也是摩擦不断,如此离心离德的盟友,焉能叫盟友呢?而随着吴三桂、耿精忠军队的离心离德,清军也就有了机会将他们逐一击破。


如此,基于以上五点原因,在丧失民心,内部又不稳定,与盟友又是矛盾重重,且又腹背受敌,耿精忠焉能不败呢?


澳古说历史


耿精忠的结局也最惨!首鼠两端的汉奸该有的下场,可惜在广州造下无边杀孽的尚可喜逃过了惩罚,历史不公啊!


华夏一老卒


公元1673年,康熙下令削藩,引起云南王吴三桂强烈反弹,同年11月,吴三桂用云南巡抚朱国治的人头祭旗,联合平南王尚可喜、靖南王耿精忠起兵作乱,三藩之乱爆发,很快,云南、贵州、湖南落入吴三桂之手,很快,广西的孙延龄反叛、四川的罗森起兵,宁羌的王辅臣也高举义旗,就连台湾的郑经,也趁机向福建、泉州、潮州进兵,清军顾此失彼,大半江山落入敌手!

在此危难之际,康熙本来想要御驾亲征,被大臣劝谏,冷静下来的康熙,也开始思考对策,1674年6月,康熙大胆启用满清皇室成员爱新觉罗·杰书,任命其为大将军,南下征讨耿精忠,当时的杰书仅29岁,说是个毛头小子也丝毫不为过,在耿精忠这样的百战老将面前,确实不值一提,可令人想不到的是,耿精忠不仅败在杰书手里,而且输的彻彻底底!

在杰书大军抵达浙江金华时,南方局势已经很惨淡,温州、处州已经落入叛军之手,而且耿精忠手下大将徐尚朝正率五万大军攻打金华,杰书到金华后,大胆启用将领,很快徐尚朝大军被击溃,杰书乘胜追击,盘踞在处州要道桃花岭的耿精忠大将沙有祥也被打的丢回卸甲,落荒而逃!

1676年,杰书率军从金华挺进衢州,耿精忠大将马九玉率大军拼死抵抗,杰书坐镇古庙,淡然指挥,即便炮弹在是不是在杰书附近炸响,杰书也面不改色,即便帅旗让战火点燃,依旧谈笑风生,将士见主帅如此岿然不动,士气大振,耿精忠大军渐渐不支,溃散而逃,杰书趁机追击,夜行百里,江山、常山皆落入杰书之手,直逼闽浙交接的仙霞关,仙霞关守将金应虎不战而降,杰书乘机攻克建阳、建宁、延平,耿精忠老巢被攻破,请求投降!

同年10月,耿精忠投降,吴三桂被斩断一臂,孤军奋战,满清王朝渐渐占据上风,于此同时,杰书挺近福建,开始攻伐郑经,仅用2年时间,厦门、金门落入清军之手,郑经被赶回台湾,三藩之乱平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