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藩之乱中,为何耿精忠最先选择投降?

大侃历史


顺治十八年(1661),年仅二十四岁的顺治帝猝然长逝,年仅八岁的皇三子玄烨按遗诏登基。国君新丧,年幼的小皇帝无法亲政,各方势力的野心便悄然滋长,其中,因清兵入关时立下贡献而被封为平西王的吴三桂更是一早便谋划自立。康熙十二年(1673),面对康熙帝下发的削藩令,吴三桂勾结其他两大藩王造反,史称“三藩之乱”。那么,吴三桂所联合的藩王中,靖南王耿精忠为什么却最先投降了呢?

公元1644年注定是不寻常的一年,这一年的一月,李自成在西安称帝,四月,李自成攻入北京,明朝灭亡,十月,顺治帝在北京建都,张献忠则在成都称帝。在这样动荡的一年,耿精忠出生于辽东盖州,他的祖父耿仲明助多尔衮入关,以功被封为靖南王。耿仲明去世后,其子耿继茂继位,耿继茂去世后,耿精忠成为了靖南王府的新主人。

康熙十二年(1673),平南王尚可喜因为年老请求告老回乡,康熙帝趁势下决心撤藩。年末,三藩中实力最强、野心最大的吴三桂率先造反,不久,广西将军孙延龄、四川巡抚罗森相继反叛响应,很快,靖南王耿精忠、陕西提督王辅臣、平南王之子尚之信也都加入叛军,一时间,清廷焦头烂额。

康熙十三年(1674),耿精忠在福州起兵响应吴三桂,他以利相诱,很快扩张了自己的势力,又迎合百姓们内心光复明朝、恢复汉人统治的愿望,承诺将会“复明”,从而招揽和收买了人心。为了表示自己的诚意,耿精忠恢复明朝衣冠制度,带领自己领地的百姓们开展了“光复”。

得到群众支持后,耿精忠兵分三路,西路进攻江西,东路进攻温州、台州一带,中路则直取金华。此外,他还联系割据台湾的郑经,请求他出兵从海上协助。不过,耿精忠虽然风头很盛,但清廷还是将主要精力放在西边的川陕一带,对他则采取限制和招抚的策略。

一开始,耿精忠对清廷的招降完全不予理睬,但很快他便别无选择了。耿精忠联系郑经来作为援助,双方商议的结果是,耿精忠提供战船,郑经则领兵帮助耿精忠攻略沿海地区。不过,双方后来又因为战船供应而发生矛盾,战船问题解决了,郑经又不经允许便占据沿海地区休整,不久,好几座沿海城市投靠郑经后,双方甚至爆发了小规模冲突。

渐渐的,郑经所能到达的沿海地区都被耿精忠占领,耿精忠便更加轻视势力弱小又失去利用价值的郑经,郑经则千方百计从耿精忠这里占便宜,此外,藩王间也并非亲密无间。矛盾的积累导致了耿精忠对造反一事逐渐失去兴趣,再加上清军重新获得优势,开始接连取得胜利,耿精忠终于在亲信投清、兵临城下的局面下投降,成为了三藩之乱的突破口。


邓海春


三藩之乱是清朝入关建国之后爆发的一次持续时间较长,破坏力较大的内乱。三藩指的是投降清朝的三个明朝大将,他们是“平西王吴三桂”、“平南王尚可喜”(儿子尚之信)、靖南王耿继茂(儿子耿精忠)。

清朝建立之初,政权还不够稳固,在南方的力量还比较薄弱,为了迅速稳定局面,不得不依靠投降的三个将领,对他们又是封王又是封地。他们也心知肚明,对清朝是感激涕零,各自带兵剿灭明朝残余势力,吴三桂还亲手杀掉了明朝仅存的最后一个皇帝。可以说这个时期是双方的蜜月期,互相利用、各取所需因此能够相安无事。

但是,数十年后清朝的政权已经十分稳固

,残存的明朝势力已经不复存在,三藩已经失去了原有的利用价值,同时每年供养三藩的巨大军费开支也成为了清朝政权的一项沉重的负担。加上吴三桂的野心的野心越来越大,一个平西王已经满足不了他的胃口。于是,当康熙皇帝最终做出了裁撤三藩的决定之后,他便以此为借口发动了叛乱。在当时吴三桂的军事实力确实非常强大,但是再强大也没有独自灭掉清朝的能力。这一点他是清楚的,所以他也把另外两人也拉下了水。但是,他忘记了一点,那就是另外两人也跟他一样是反复无常、两面三刀之人,在他气势如虹、长驱直入,形势一片大好之际,其他二人加入了他的队伍。而当他陷入困境,处境危机之际,二人又见风使舵离他而去,尤其是耿精忠的背叛给了他重重的一击,导致了吴三桂最终走向了灭亡。那么耿精忠为什么会在关键时刻投降了清朝呢?

其实答案非常简单,世界上没有永远的朋友也没有永远的敌人,三藩同样都是前朝旧部,同样对清朝有着提防之心,心中想的是如何能够保存自己!吴三桂是野心膨胀高估了自己的实力,而耿精忠就是出于这样的投机心理,本着墙头草两边倒的思想,原来看到吴三桂军事进展顺利想着去分一杯羹而跟着造反,后来看到清朝反败为胜又选择了投降清朝,这样无形之中就给吴三桂的灭亡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我是文史墨客,不当之处,请多指教,期待与您的交流!


文史墨客


耿精忠,清初“三藩”之一,其祖父耿仲明原为明将,后两次叛明降清,被清封为怀顺王,顺治六年因镇压李自成、张献忠等农民起义军有功,改封靖南王,与吴三桂、尚可喜合称清初三藩。康熙十年,耿精忠继承靖南王爵位,镇守福建。两年后,康熙下诏撤“三藩”,耿精忠举兵造反,自称总统兵马大将军,追随吴三桂合击清军。但耿精忠起兵还不到三年的时间,就无奈投降了,成为三藩之中最早降清的藩王。

清廷的战略部署对耿精忠十分不力

康熙十二年,在收到康熙撤藩诏书后,吴三桂诛杀了云南巡抚朱国治,并自称“原镇守山海关总兵官,今奉旨总统天下水陆大元帅,兴明讨虏大将军”。佯称拥立“先皇三太子”,正式起兵造反。起初,耿精忠处于观望状态,虽然受到了吴三桂的邀请,但是他没有立马起兵响应,他担心万一站错了对就对自己不利了。后来见吴三桂很快拿下半壁江山,耿精忠这时判断吴三桂胜利的可能性比较大,于是一不做二不休,就在福州起步了。

当时,清廷的平叛策略是采用安亲王岳乐的建议先攻江西,即稳定了后方,又切断了吴三桂与耿精忠的联系,而后命康亲王杰书主力围剿耿精忠,康亲王指挥有方,部下作战勇猛,很快收复了浙江,挥师福建,耿精忠弹尽粮绝,投降清军。

耿精忠根基薄弱,民心尽失,势力不如吴三桂

耿精忠与吴三桂尚可喜不同,耿精忠是个纯粹的大清子民,他没有为明朝效过力,也没有拿过明朝一分饷银,他的王位是世袭来的,所以根基毕竟浅。相反,吴三桂曾是明末大将,经营辽东多年,降清后,又经过多年的肃清李自成残部的战争,身边不乏精兵良将。

虽然起步初期连连得胜,很快笼络了十万兵马之众,但是这些人都是一些乌合之众,见风使舵之流。同时,耿精忠所部,打家劫舍、无恶不作,让福建浙江百姓深感痛恨。一只失去民心的队伍注定了要走向失败。

三番内部矛盾激化,腹背受敌

吴三桂起兵后,曾多次写信邀请耿精忠,尚可喜,以及台湾郑经共同举兵,一直忠心清廷的尚可喜是拒绝起兵的,他打心眼儿里是铁了心忠于大清的,而清廷也多次给予安抚,加封尚可喜为亲王,并封他的长子尚之信为镇南王,次子尚之孝为平南大将军,令其镇压当地反叛势力。长子尚之信在吴三桂的怂恿下,圈禁了尚可喜,然后起兵响应吴三桂。而此时台湾的郑经也乘机出兵占据了金厦漳州一带,耿精忠一面跟清军作战,一面后撤回老巢攻打郑经,可谓是腹背受敌。

战争后期,吴三桂人多势众,但是粮草、军饷渐渐接济不上了,就命处于富饶之地的耿精忠来提供粮草饷银,耿精忠肯定不干啊,自己两头作战花费巨大,从那来的富裕粮草供给吴三桂?再加上吴三桂曾经多次策反他的部下,打算控制耿精忠集团,以此吞并他的地盘。这让耿精忠更加无力抵御清廷的包围战术,他为了活命只能投降。

后院起火,人心不齐,家人强烈反对起兵

耿精忠起兵之初,母亲周氏第一个站出来反对,结果耿精忠不听劝,母亲就给气死了。而朝廷知道耿精忠起兵后,就马上派耿精忠在京城当人质的弟弟耿聚忠前往招抚,奈何耿精忠根本不予理会,王八吃秤砣,铁了心要跟着吴三桂造反。

在清军的大肆进攻下,不久耿精忠属下大将白显忠率先选择投降,军心从此不稳,出现了动摇,康亲王杰书同时几次三番派使者前来劝降,已是穷途末路的耿精忠最终还是投降了。

总结:

耿精忠是个庸才,根基薄弱,起兵不久就内部纷争不断,军心不稳了,三藩加上郑经各怀鬼胎,矛盾冲突不断,让耿精忠腹背受敌,疲于奔命。再加上为了筹集饷银纵容部下烧杀抢掠,尽失民心,他不失败就不正常了,所以三藩之乱中,耿精忠最先选择投降。


古曲古风


康熙十二年三藩开始作乱时,其中吴三桂的地盘最大,资格最老,兵锋最盛,另外两家尚之信的钱最多,而靖南王耿精忠最软蛋。康熙认为耿精忠根本没有追随吴三桂造反的胆子和必要,论起来靖南王从耿仲明传到耿继茂,再到耿精忠已经历时三代,耿精忠是属于有点贼心但又没有军事才能的人。



康熙对待耿精忠的态度就和对付吴三桂不同,认为耿精忠完全有可能政治招降,康熙和三藩彻底翻脸时就宰了吴三桂在京城的儿孙。同样在京的耿精忠的几个人质弟弟都安然无恙,康熙觉得他是受人谣惑,暂时网开一面。

康熙有心招降耿精忠,但剃头挑子一头热,因此必须让“不到黄河心不死”的耿精忠在军事上彻底没戏,他才有可能服输。康熙十三年底,清军大败耿精忠五万人马,收复重镇黄岩。第二年,康熙看火候差不多了,就派耿精忠的弟弟耿聚忠前往前线劝降,结果耿精忠不接受。



这说明还没有把他打疼,耿精忠还寄希望于退守温州的主力,在温州双方僵持不下,一直到康熙十五年六月间,突然一天耿精忠的军队全线连夜撤退,其原因是耿精忠的后方发生了问题。

原来台湾的郑经乘火打劫,福建沿海许多战略重地都被郑经强占,耿精忠只能从抗清前线抽调部队南下应付乱局。同时康熙也判断出是郑经这位前期三藩的盟友见利忘义,从背后给了耿精忠一刀,康熙下令部队绕过温州,直下福建剿灭耿精忠老巢。

耿精忠没办法只能从江西战场撤下虎将白显忠率部增援,可当地的清军也展开了反攻,在江西牢牢地拖住了耿军的后腿,耿精忠方面的战局开始恶化,白显忠最后也率部投降了。

这下耿精忠失去一条臂膀,前面有清军压境,背后又有郑经在吞噬地盘,沿海一半的地方都被郑经夺去了,再由于海禁,耿精忠也断了财源,军饷没办法筹集,军队靠抢劫过日子,这种仗没法再继续打下去。希望他的“世伯”吴三桂拉一把看来也渺茫,吴三桂自己都被清军牵制在湖南战场焦头烂额,是不可能来救这个小字辈的。

招降耿精忠的时机成熟了,康熙命令在前线的康亲王杰书告知耿精忠,只要投降,帮助大军剿灭叛匪,就能保住王爵继续镇守福建。优厚的条件面前,耿精忠没有理由再拒绝了,康熙十五年十月清军抵达福州,耿精忠剃发待罪,派儿子耿显祚出城献印投降。

三藩中耿精忠第一个投降,如果按之前康熙答应的条件,耿精忠还能继续过他的逍遥日子。但问题是他投降时,康熙平藩的战局还没有彻底平息,耿精忠还有可用的地方,等三藩全部搞定,等待耿精忠的只有死路一条,至于加个什么罪名,又何患无辞呢。

(一家之言,欢迎指正。)


看遍山川


耿精忠当初的反叛,根本就是在搞投机,在跟风,是自己在作死。

先说一说耿精忠的身世。

耿精忠的祖父耿仲明,原本是毛文龙部下,后来跟随孔有德叛明降清,顺治六年被封为靖南王。同年十一月,因为部下隐匿逃人,耿仲明畏罪自杀。

耿仲明的儿子名叫耿继茂,多尔衮活着的时候,没有允许他继承靖南王的王爵,直到顺治皇帝亲政以后才袭爵,镇守福建。

耿继茂把三个儿子耿精忠、耿昭忠、耿聚忠都送到北京,顺治皇帝封给他们爵位,并把宗室的女儿嫁给他们。老大耿精忠得到一个一等精奇尼哈番的爵位,娶了顺治皇帝的大哥、肃亲王豪格的女儿,被封为和硕额驸。

康熙十年,耿继茂病死,耿精忠继承了靖南王的王爵,两年之后,削藩之事开始。

清初一共四位异姓藩王,康熙十二年初,康熙皇帝提出三藩撤藩的想法时,还剩下三位藩王,即平西王吴三桂、平南王尚可喜和靖南王耿精忠。

按理说,耿精忠已经是第三代的藩王,还是和硕额驸,最不应该趟这道浑水。而且,他的祖父耿仲明时代,就没有什么突出的表现,一直充当孔有德的跟班,能混一个王爵已经很不错了。

康熙十二年十一月,吴三桂在云南起兵反清,蓄发易服。到了康熙十三年的三月,耿精忠在福建跟风反叛。到了康熙十五年的十月,耿精忠却在福州向康亲王杰书投降,为何他会有如此快速的转变呢?

首先是清朝廷的强大压力。

吴三桂反叛后,派人联络耿精忠。耿精忠反叛之初,迅速控制延平、邵武、福宁、建宁、汀州等地,兵分两路,一路向北进军浙江,一路由耿精忠率领向西进入江西,准备与吴三桂的力量汇合。

在浙江南部和沿海地区,耿精忠连连得手,但在金华和衢州等地受挫。江西方面,耿精忠迅速占领广信、建昌、饶州,并进一步打下开化、寿昌、淳安等地。

清军方面,最初布置定南将军希尔根率军从江西进剿福建,平南将军赖塔从浙江方向进兵,平寇将军根特巴图鲁从广东方向进剿。同时命令山东、江苏等地驻军做好准备。

康熙十三年六月,康熙皇帝又派和硕康亲王杰书为奉命大将军,与傅喇塔等人率领八旗军和蒙古兵前往浙江,初步了扭转不利的形势。

康熙十四年,双方互有胜负,相持不下。到了康熙十五年,清军逐渐占据上风,反击进入福建。

第二,反叛同盟内部的联合不够有力。

康熙皇帝的策略很明智,就是分化瓦解。

吴三桂反叛的消息传来,康熙皇帝立刻下令,平南王、靖南王两处停止撤藩。耿精忠起兵后,康熙皇帝认为,吴三桂当初就是投诚之人,如今又是反叛的倡议者,是首恶分子。耿精忠却是三代受恩,属于从逆。所以他处死了吴三桂的儿子,但只是拘押了耿精忠的两兄弟。

另外,耿精忠的儿子娶了尚可喜的孙女,反叛之后,尚可喜立刻与他撇清关系,又请求皇上,希望能保全自己孙女的性命。

靖南王的力量原本就不强大,他在福建的主要任务,是剿灭沿海的郑氏势力。耿精忠反叛之后,开始与郑经联手。但双方各怀私念,结果是互相掣肘。吴三桂方面,也没能迅速东进,真正与耿精忠联手。

家族内部的强列反对。

耿精忠准备起兵时,母亲周氏强烈反对,但耿精忠不听,母亲气急而死。耿精忠的两个弟弟耿昭忠、耿聚忠都在京城做官,地位也都不低,他们对耿精忠的作法又恨又怕,这等于是把他们置于危险的境地。

康熙十四年,耿聚忠带着康熙皇帝的敕令,前往衢州劝说耿精忠,耿精忠拒不接受。康熙十五年十月,耿精忠在福州向康亲王杰书请降,康熙皇帝恢复了他的爵位,命令他立功赎罪。于是耿精忠调转枪口,继续为朝廷卖命。康熙皇帝让耿昭忠做了镇平将军,到福州去代理靖南王,两个弟弟都强烈要求处死反复无常的耿精忠。

康熙二十一年正月,耿精忠与多名亲信一起被凌迟处死,耿精忠和刘进忠又被枭首示众,儿子耿显祚等多人被斩杀。


于左


起兵以后,耿精忠方面军事上一直进展不顺利,吴三桂没有给予他强有力的支援;台湾的郑经不但不与他合作抗清,反而大肆攻占他的地盘,致使他腹背受敌,屡遭挫败。因此耿精忠是三藩之乱中最先投降的。

耿精忠画像

三藩之乱平息后,康熙秋后算帐,并没有放过耿精忠,他的下场挺惨的。


一叶孤舟向天涯


三藩之乱,最早的投降的虽是耿精忠,他于1676年十月投降,但最快投降的却不是他,而是平南王尚可喜。尚可喜于1676年二月二十一日反清,但同年十二月初九就再次降清,不足一年的时间。



耿精忠,清初三藩之一,其祖父耿仲明曾为明将,后叛明降清,被清封为怀顺王,顺治六年因镇压李自成、张献忠等农民起义军有功,清廷改封靖南王,与吴三桂、尚可喜合称清初三藩。1671年,耿精忠继承靖南王爵位,镇守福建。1673年,康熙下诏撤“三藩”,耿精忠反,自称总统兵马大将军,与吴三桂合击清军。但耿精忠起兵不到三年的时间,他就无奈的再次降清,成为三藩最早降清的藩王。




而耿精忠之所以会成为第一个降清的藩王,主要是基于以下几点原因:

第一、内部不稳。耿精忠麾下并无太多真正忠诚于他的将领,他的势力大多都是利用封官晋爵、金银财宝拉拢来的,说白了都是一些势利之徒,无利不起早的人。而后来,他的亲信徐文焕等人悉数被清廷用官职、爵位、金钱收买就可窥知一二,想想连最亲信的人都能被收买,更何况是其他将领呢?



第二、腹背受敌。耿精忠与吴三桂最大的区别在于,他的大本营福建不但要面临着清军的猛烈进攻,还要经常面临着台湾郑经势力的进攻。当时郑经受邀一起进攻清军的时候,他向耿精忠提出希望能把漳州、泉州交给他镇守,可是此时耿精忠因已经彻底占据福建,他觉得郑经已经没有利用价值,所以就拒绝郑经的要求。被拒绝后的郑经自然是恼怒不已,他就自己率军攻占了耿精忠占领的海澄、同安两地。耿精忠在听闻此事后,则以断绝和郑经贸易作为报复,如此双方开始交恶,互相攻伐不断。



之后耿精忠在正面对抗清军的时候,他的后方因郑经的关系,可是相继起火,泉州、漳州、潮州等地陆续为郑经所得,于是为了夺回这些地盘,耿精忠只得对郑经用兵,如此耿精忠兵力本来就薄弱,军费更是匮乏,焉能支撑的住两线作战呢?

第三、丧失民心。初,耿精忠借着“复明”,令官民剪辫留发,衣服巾帽悉依明制的幌子可是收买了大量忠于明朝百姓的心,在他们的帮助下,耿精忠初期可谓是势如破竹,无人可挡。可是到后期,耿精忠的军队是烧杀抢夺,无恶不作,一占领一个城池,他们最先做的就是抢夺百姓手中的财富,如此做法自然让天下百姓寒了心,而没有了百姓的支持,耿精忠军队离灭亡也就不远了。



第四、大本营被占。1676年八月,清军进取江山,破仙霞关,入福建取浦城、建宁,克延平,抵水口,自此耿精忠的大本营福建大门被打开,清军主力部队悉数涌入福建。耿精忠的大本营福建不到数月,大部疆土悉数被清军所占,耿精忠已无力回天。

第五、与盟友矛盾重重。自1674年吴三桂在衡州称帝后,耿精忠与吴三桂的矛盾就日趋明朗化,毕竟他们二人造反都是各有所图的,都有做皇帝的心思,此时吴三桂称帝,置于耿精忠于何地呢?如此,吴三桂与耿精忠的矛盾越来越深,双方的军队也是摩擦不断,如此离心离德的盟友,焉能叫盟友呢?而随着吴三桂、耿精忠军队的离心离德,清军也就有了机会将他们逐一击破。


如此,基于以上五点原因,在丧失民心,内部又不稳定,与盟友又是矛盾重重,且又腹背受敌,耿精忠焉能不败呢?


澳古说历史


三个原因。一是耿精忠首鼠两端,对清廷始终抱有幻想;二是他内部人心不齐,部下不愿意为他卖死命;三是他腹背受敌,受到了清军的重点关照,难以坚持。


一、首鼠两端

公元1673年11月,吴三桂诛杀云南巡抚朱国治,自称天下都招讨兵马大元帅,提出“兴明讨虏”口号,正式起兵造反。

吴三桂起兵后,起初只有他一藩造反,另外两藩,耿精忠和尚可喜都没参加。

当时尚可喜不愿意造反,对吴三桂的行为非常抵制。耿精忠倒是想造反,但他对吴三桂没信心,想再等一等,看看时势再说。

也就是先看看吴三桂的战斗力再说。

五个月后,耿精忠见吴三桂势大,俨然有割据半壁江山之势。如果他再不起兵,到时候黄花菜都凉了,论功行赏也轮不到他。于是他就在1674年3月,在福州抓了福建总督范承谟(范文程之子)及幕僚50余人,响应吴三桂,正式造反。(起先没杀范承谟,后来是投降之前为了灭口,毁灭自己主动造反的证据才杀的)

所以,其实从耿精忠观望之后再造反这就个行为就可以看出,他对造反的态度是带有首鼠两端心态的。他始终都在拿吴三桂当挡箭牌,吴强则帮吴,清强则助清,对反清一事的态度不如吴三桂那么决绝。也就是没有吴三桂看的那么透彻。

他到死都没明白,他在康熙眼里就是砧板上的肉,缺少跟清军玩命的勇气。



二、人心不齐

耿精忠造反后,一时间东南沿海震动,清军在对付吴三桂的同时不得不分兵耿精忠。这对于当时节节败退的清军来说,是一个非常不利的局面。

而对于吴三桂来说,清军分兵,他就可以趁机进军江西,打通与耿精忠的陆路。待江西拿下后,他们两个可以携手北上,攻克清廷的江浙财赋重地,与清朝划江而治。

至于尚可喜,到时候广东被四面包围,不信那个老家伙还不起兵。

不过吴三桂的计划虽然很好,但清朝毕竟坐拥北方中原大片土地,实力还是远超吴三桂和耿精忠的。所以清军在稳定了颓势后,康熙很快就布置了反攻方案。

这个方案具体来说就是:先在南线稳住吴三桂的主力,然后集中兵力向西北的王辅臣发动猛攻。当王辅臣被围困于平凉城后,吴三桂就得派兵去救他。这样一来,他就没有多余的兵力与耿精忠就无法在江西会和了。

当时,耿精忠通过扩张,手上有十万人。但是这些人都是草台班子,战斗力不行,打家劫舍却很在行。耿精忠靠这些人,连个浙江都拿不下来。

并且,吴三桂的军队对他是非常忠诚的,一心一意的为吴大帅卖命。而耿精忠的军队对他忠诚度不够,从上到下都是看在可以抢钱抢粮的份上才支持耿精忠造反的。

所以后来当吴三桂援救王辅臣的两路援军都被清军击退,吴的机动兵力不足,被迫放弃与耿精忠会师于江西的计划后。耿精忠的手下就起了异心,想把耿精忠推出去当大伙的替死鬼。

比如,耿精忠当时的亲信徐文焕就已经暗投了清军,他重兵在握,随时打算降清。


三、腹背受敌

耿精忠北上受阻后,吴三桂派人走海路联络台湾的郑经,希望他能沿海路北上,偷袭东北或浙江,给耿精忠创造机会。

然而,由于耿精忠造反后,兵力比以前扩充了好几倍,瞧不起郑经,想吞了郑经。因而郑经就拒绝了吴三桂的建议,自作主张的进攻福建沿海,抄耿精忠的后庭。

按郑经的设想,耿精忠、吴三桂、康熙大麻子都不是好东西。他谁都信不过。与其把希望寄托在别人身上,不如自己的命运自己做主。趁福建兵力空虚之际,先抢地盘。

当时耿精忠的主力在浙江与清军对峙,郑经此时偷袭福建,毫无疑问的让耿精忠陷入了腹背受敌的境地,有被腰斩的危险。

康熙当时收到了耿、郑内讧的奏报,遂即调整部署,调安亲王岳乐、康亲王杰书、贝子傅喇塔、浙江总督李之芳,集中江南清军主力猛攻耿精忠。

按康熙的设想,耿精忠实力偏弱,而且此时又腹背受敌,拿下他,不成问题。

这个时候,若是郑经还有一点理智,他就应该援助耿精忠,最起码也应该停止进攻。毕竟他和耿精忠都是弱者,两弱相斗,最后得利的只能是清廷。

然而郑经偏偏就要打耿精忠,而耿精忠也偏偏敌视郑经。于是耿精忠就在北有清军,南有郑经,再加上他本来就首鼠两端,对康熙抱有幻想(认为自己对大清有功,康熙不会杀他)的情况下,向清军开城投降了。



四、投降之后

耿精忠投降后,因为有吴三桂的存在,康熙要拿耿精忠做榜样,就没杀他,而是让他继续坐镇福建。而耿精忠心里也没谱,就袒身露体的率文武官员出城迎降,并请仍留靖南王爵,想以征剿灭郑经军,以功赎罪。

康熙当时要对付吴三桂,就准了耿精忠,让他继续带兵。

后来,耿精忠率兵挫败郑军。接着又进军粤东潮州,打败尚之信的军队,康熙趁机就把耿精忠留在了潮州。

再后来,吴三桂病死,耿精忠已经没有利用价值了。康熙遂即就找了割据借口,诏耿精忠入觐,以负恩谋反罪革去其王爵,交司法审理。

最后在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正月,康熙同意了明珠的上奏,以耿精忠负恩谋反,罪过大于尚之信为由,将他凌迟处死。


五、尚氏父子

其实,三藩之中最首鼠两端的人还不是耿精忠,而是尚之信。

康熙之所以要削藩,直接原因就是尚可喜想辞爵,告老还乡。康熙不准尚之信袭爵,这才导致了吴三桂起兵造反。

也就是说,尚氏父子才是削藩的导火索。

可是,当吴三桂和耿精忠起兵后,尚氏父子却故意不起兵。明明是他们惹出来的祸,他们父子却像个没事人一样。

吴三桂打下湖南后,尚可喜咒骂吴三桂,他不仅不反清,反而与吴三桂火并,以示他对清朝的忠诚。

后来,吴三桂意图与耿精忠会师于江西,尚之信害怕到时候自己会被“包圆”,于是他就在康熙十五年初(1676年),把自己老爹尚可喜软禁起来,才举了反旗。

吴三桂见尚之信举了反旗,很高兴,答应尚之信事成后,封他为王,世守广东。

结果尚之信表面答应的很好,暗地里却故意不出兵。任凭吴三桂如何催促,他就是不出一兵一卒,坐视吴三桂与清廷血战。

过了几个月,王辅臣、耿精忠先后降清,尚之信觉得自己造反亏大了,吴三桂是秋后的蚂蚱蹦跶不了几天了,于是他就在造反还不满十个月,又投降了清朝。

尚之信投降后,三藩之乱就又变成了吴三桂的一藩之乱。(所谓的三藩之乱,三藩共同造反的时间也就半年。绝大多数时间,都是吴三桂一藩在与清朝单挑)

尚之信投降后,康熙帝先是准其承袭平南王爵位,让他继续代兵。尚之信估计也是不知道造反的后果,仍然像个没事人一样,继续做他的藩王美梦。他以为自己大权在握,康熙不敢杀他。

然而,后来吴三桂病死,尚之信没有利用价值了,康熙就把他杀了。他死的时候,耿精忠都还没死。


假如,我是说假如。假如尚之信和耿精忠是同时造反,我想第一个投降的人,可能就是尚之信了。因为他的人格操守和政治敏感度比耿精忠还要低下。


Mer86


三藩之乱里面,耿精忠投降可以说是最有风险,最主要的问题是地理位置的问题。

尚可喜厘清政府较远,并且加载了吴三桂和耿精忠之间,所以它的位置相对比较安全,而吴三桂呢实力最强,人数最多,军队内部最团结而且战斗力最强。

尚可喜,他是必须要叛乱的,为什么?因为三藩之乱本身就是尚可喜他们一家闹出来的事情,至于说吴三桂他的实力最强,而且本身他的目的并不单纯。所以他判断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在这三个藩王里面,最不想盼望的就是耿精忠。

因为这个人他的领地离清政府的中心地区最近,简单来讲,他真的想叛乱的话,清政府对付他只需要封锁他周边的要地,耿精忠就像死螃蟹一只翻不起任何花浪,虽然福建这个地方交通难走,可是耿精忠想要出去也没那么简单。

所以一开始的时候吴三桂找到耿精忠说咱们一起谋反,耿精忠表示官网官网实际上也就是做事吴三桂和清政府血拼想要坐收渔翁之利。

但是吴三桂这个人前期准备充分,清政府前期准备有点仓促,所以此消彼长之间吴三桂反而能够做大做强,在这种情况之下,耿精忠想要加入进来,合伙入股一起去创造事业,想要分一杯羹,(今日头条漩涡鸣人yy首发于悟空问答)而吴三桂这个时候表示也同意,两个人约定一起在广西这个地方会师。

但是耿京东这个人呢,做事情别说跟吴三桂相比,就是跟一个普通的小兵相比,他都没那个分量。

怎么说呢,这个人做事情比其他的人更加着急,更加仓促,由于在这之前他并没有准备提前入伙,所以耿精忠关于造反上面的事情准备并不充分,为了能够壮大声势,他无条件的吸收周边的一些武装部队,壮大自己的实力,这就导致了他的武装部队成分太过于复杂。

这为他接下来模仿失败埋下了一个伏笔,当然更新中做的另外一件错事就是小看了另外一股势力就是驻守在台湾的郑经,他在吸收了大量的武装部队之后认为自己天下无敌了,所以想要顺手把台湾的势力也一起给灭了,这个举动当然引起了台湾方面的敏感,所以当后来吴三桂劝说耿精忠和台湾方面一起联手的时候,郑经二话没说带着自己的部队去捅了耿金忠的后路。

在这种情况之下,耿精忠自然是没有办法,他寄希望于正面战场能够取得胜利去打开清政府的缺口,可是令人没有想到的便是自己的部队战斗力不堪一击,面对清政府的进攻的时候,像割麦子一样不停地被对方给击败。

这和之前想象的不一样,原本耿心中认为自己加入战场之后,能够成为压垮清政府的最后一根稻草,所以耿精忠才加入这场战争,认为自己不会吹灰之力就可以收获功劳,整个就像一个投机者一样,可是付出的代价让自己难以接受。

而且貌似他想合作的那一方也并不欢迎他,所以耿精忠又在犯嘀咕说自己到底应该投降呢,还是应该投降呢?

所以更新中直接就选择投降了,当时清政府也没有难为他,最起码吴三桂还活着的时候没有难为他,而是把他当做一个教育模板供奉了起来,但吴三桂死了之后,康熙想要找人算总账的时候,耿精忠被拉出来直接凌迟处死。


漩涡鸣人yy


无奈投降。

清军攻占反清势力时,最擅长用攻心计;而反清的势力,不论是明朝、南明、三藩、台湾郑成功,都犯了一个重要的错误,内部不团结、相互猜忌。(耿精忠剧照)

面对三藩的强大势力,康熙想要一口气清除。

吴三桂对此心知肚明,虽然吴三桂的儿子、耿精忠都是清朝宗室的女婿,但自己的势力强大,迟早要被干掉,于是早早联系了耿精忠。

而耿精忠跟吴三桂一个心思,正所谓英雄所见略同啊,也就是这个意思。

于是,耿精忠在没被削藩之前,就已经开始谋划反清策略了:

耿精忠作为汉人,是明朝的臣子,而清朝时满人的天下,强行令汉人剃发,拥有千年文化的汉人,怎么会服从呢?所有耿精忠打起反清复明的口号,在福州的相邻的一些地方,开始推行汉文化,自己带头蓄发、恢复汉人服饰。

这个举措很好,一时之间,汉人无不拥戴。

接着,暗中联系台湾的明郑势力,与郑经取得联系,只等吴三桂起兵反抗,耿精忠也会如期反抗。(郑经剧照)

不就,削藩开始了,吴三桂开始反抗。

耿精忠在福州响应,联合台湾郑经的海军,举兵十万攻克福建许多地方,声势浩大,似乎反清复明又有希望了。清廷一时震惊,连忙派兵镇压。

虽然,清军初期被打的措施不及,许多地方相继丢失,但清朝毕竟地盘大,全国好几个省可以供养者清军打仗,清军依然兵强马壮。

而耿精忠就不行了,他不能跟清军继续耗着,必须要速战速决,福州这些小地方的军饷,怎么能跟清朝那么大的盘子相比了,所以他必须速战。

清军统帅杰书,也知道这个道理,硬生生跟耿精忠耗着,把耿建忠的这些地方,围的水泄不通。(杰书剧照)

没办法,耿精忠只能跟老百姓抢东西,这一抢,他也在走下坡路了,老百姓对他也是咬牙切齿地痛恨。

最为致命的,就是同伙的猜忌、摩擦,还有内部的不团结、甚至投降。

郑经,在台湾,是最坚定的反清势力,但猜忌耿精忠,不能十分信任他。而耿精忠由于初期情况顺利,已经占据了福建大部分地区,根本不把郑经放眼里,跟台湾断绝贸易关系、不支持郑经。

随后由于领土问题,郑经、耿精忠两人闹得不可开交,关系彻底恶化。

同时,耿精忠的部下也叛变了,暗中与清军勾结,挟持耿精忠。(耿精忠率军消灭郑经 剧照)

面对清军、郑经的军队两方攻击,而清军也是一再招安、安抚,耿精忠无奈,只能投降了,企图戴罪立功,率军攻打郑经,消灭这反清最坚定的、明郑势力。

还是那句话,如果清朝初年,反抗清朝的势力,能够从兴福大明的角度来考虑,放下个人恩怨、利益,不内斗,团结一致,大明也不会败,反清势力也不会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