歙南文坎村有个红色“乳童石”

在崇山峻岭、风景秀丽的皖歙南乡杞梓里镇共和村,有着迷人的自然景观,如摇铃柱,老鹰岩,百步阶,仙人洞,还有文坎村“红色”奇石景观——“石母乳童子”。——题记

歙南文坎村有个红色“乳童石”

乳童石旁多景观

“石母乳童子”在文坎村左侧山垅上。该石高约16米,上面叠有一个4米来高的球形的圆石,下面有12米来高的石壁柱,经过风雨的剥蚀,白石中蕴缀黄黑色的青苔,巨岩与后面有一个5米高的小石壁柱,构成一个天然空隙——石洞,与绵延山脉融为一体,真是意趣无穷。

远远望去,这个叠加的石岩,宛如一个穿着白色薄纱的少 妇,背朝西南,面向东北,上身半掩半裸半蹲着,腼腆地抱扶一个婴儿,曲腿盘坐在大山陡坡的农田上,给“石童子”喂乳。这是一尊充满诗情画意的乡村纯洁少 妇乳婴图。在“少 妇”腹部石与童子石之间有一个大岩洞,即宽2米多,高3米多,深5、6米。传说这个岩石小窟竟是菩萨显灵、匿孕续家、藏丁保命、躲避战乱的“红色”宝地,它让该地百姓得以繁衍生息,躬耕山野,不断兴盛起来。

据说,清末民初之时,皖南山区一遇上久晴不雨,人们就慌啦,怕年情歉收,无法维持生计。于是,金竹、共和、农合一带的青年壮汉,要到五十公里外的白石岩村接菩萨——求雨。接来木质的金光灿灿菩萨被壮汉驮在双肩上,走在队伍前头。接菩萨的队伍有几百人,前呼后拥,旗幡飘舞,敲锣打鼓,鞭炮齐鸣,一路香火点燃不断。当他们经过大山如屏的共和村,走到文坎村时,就会夜幕降临,便会餐风露宿,将“观音菩萨”摆在“乳童石”的岩洞里,不让其沾土,不让其受露。待旦明曦,再接其到金竹。这样细致真诚接驾,菩萨定能显灵,为当地百姓降一场及时雨,润泽万物生灵,带来吉祥如歌的兆头。

站在该村,眺望对面景观,纵向平坦的深山“冲弹石坞”将大山分为两半,如一本摊开的书卷,供该地居民日夜拜读,自然的熏陶。该村学子勤奋学习,重视读书,每家在外工作的较多,美名曰:书香门第,教师之村。

该村对面山巅在解放前后则是内地航空要道——大航尖,磨坦舟岗,冲弹石尖,筑有铁塔,上面插着三面彩旗供飞机飞行导航。那右边半山腰上有一个突兀悬崖柱石,如待发的炮弹,名曰“冲弹石”,其深山坞由此得名“冲弹石坞”。那崖石长满着石耳、石塔衣、爬山虎等清凉解毒的珍贵药材,与夏家坟山凹处的“摇铃柱”遥遥相对,有“仙人扁担一担挑,隔云天上能分晓;除去民间百姓病,都说自然出神招”的蹊跷说法。那冲弹石、摇铃柱两座石崖则是古时候求医问药的好出处,难怪文坎村永胜孺人吴金时娘娘懂得上百种治病救人的草药。

为何取名文坎村?原来,红色古村落金竹,古时候山多地远,劳作不方便,常为邻村山林使用权产生纠葛,已超七代的方氏永圣公毅然在如今的文坎村搭棚建茅草舍,甘于寂寞,缓解邻里山场矛盾。该村如一条门槛将大山拦腰一分为二,“舍”上为金竹区域,“舍”外为岔口镇朱村管辖范围。于是,该村遂得村名——门槛舍,昔日争执化为乌有,该村成了“行客”必经的驿站,遂在区域划分时也成了两镇三乡区分的接壤标志符号。

随着时光的推移,门槛舍,遂又谐音成“文坎舍”,即八卦中的坎卦,险阻重重,应当谨慎行事,诚恳地维持多方联系,采用突破艰险的原则,做到互利双赢,共同克服困难,演变成“文坎村”。

村史悠悠话沧桑

如今的文坎村,有18户,60余人,地地处偏僻,在半山腰上依山筑房,为原英坑乡、唐里乡、井潭乡接壤之处,则是通往三乡的便捷要塞。在兵荒马乱的年代,反动派常是白天抄家,更深抓丁。那时,当周边青壮年男子听到狗叫时,便是心惊担颤,闻声而逃。即从屋后悄悄爬上山垄,躲在秘密的乳童石窟里,一隐身可能就是几天几夜,甚至半个月。那里,居高临下,可以远观四五里路朱村外的动静。一旦抢、抓、打风声停下,躲避者的村民就悄悄回家,重返昔日耕作生活。

再说金竹先民是何方人士、何时来定居的?说法有三:有说仙人赐狗指路到徽州金竹竹丛中繁衍生息的,有说先民带着狗在冰天雪地打猎发现热气腾腾的充满暖意的金竹林中择居而栖息的。其实,来到至于金竹先民来自哪以及建村历史现均难以考证。但当地人却知道方氏这支是从三十里外的苏村迁过来的,是柳亭山真应庙一系,其始祖为东汉年间雷公93世孙方储,方氏先民是徽州拓荒者。从高岔同宗处粗略得知:金竹方氏从171世本富始祖,从“时”到现在“明”字辈已历20代,据此推算方氏到金竹应当有四五百年啦。

是的,明末清初年间,河南郡“敦睦祠”(苏村)支祠方氏牛松公为躲避战乱,来到荒山野林、地势高耸平坦、交通闭塞的金竹繁衍生息,距今已经有18世之多,在上金竹建起“厚德祠”,三进两天井,后进上首即右边有神龛“观音”,下首即右边设有上祖宗牌位。据93岁退休教师曾在金竹学校教书的方光洁回忆,正堂柱子上挂着木质镶嵌景泰蓝的古德家风家训楹联:“厚道源流远,德基永固长。”是一幅嵌“厚德祠”祠堂名“厚德”两字的名联。

每年农历腊月12月26日,牛松公子孙要轮流祭祀值年。轮到的家庭要要比赛养大肥猪,屠宰摆到祠堂里,购买精致美观的果糖副食品,堂内张灯结彩,喜气洋洋,还要精选一对对生龙活虎、稳重精灵的礼生,戴礼帽,穿礼服,读祭文。

每年农历6月19日,方圆几百里的百姓,要到金竹“厚德祠”拜观 世音。即南有大洲源周家村一带、小洲源英富坑一带的百姓,西有大岭外唐里、石潭、苏村一带村民,北有水竹坑、荷花型一代的居民,在炎热的夏季,摇着扇子,成群结队,成千上万的人,来观 世音面前叩拜祈福祉。西南两面来客,他们都要经过必经之地门坎舍村。

解放后,文革时期,由于“破四旧、立四新”,神龛里观 世音被丢掉而成历史上的憾事,“厚德祠”前面两进,被改为村粮食茶叶加工厂,后来成为上金竹小学,如今改建成金竹行政村两委会办公楼。

人生无悔追信念

文坎村巨石“石母乳童子”,为何称红色“乳童石”? 在战乱年代,因该村曾是游击区,该石崖曾是站岗放哨、躲避生命、储备粮食、过路行人休憩住宿的隐蔽洞穴。穿越时空隧道,该村村民经历了几多艰辛、几多风雨、几多心酸的泪花呀!这为地域历史发展注入深刻的文化内涵。因该村子的石崖具有“红色”元素,故称红色“乳童石”。

金竹是苏区红色古村落,有震惊江南的“金竹惨案”。金竹一带,(即淳安、周家村、祝筒坦、蜈蚣形、田舍、朱村、金竹、文坎村、白石坪、夏家坟、英坑、瓦上、三阳坑、鸿飞、福泉山等地)即方志敏领导下的革命烈士李春海发展革命的根据地。金竹暴动发生时间在1935年7月29日,中共歙南县委代理书记张长生在朱村方增进家秘密主持会议,研究暴动计划。

文砍村,太祖辈堂兄弟有四个,都是独生子。俗话说,女的嫁外,男丁在家传代。30余岁的方氏恒林身强力壮,思维活跃,听说一个外地人要发展地下组织,就秘密随方志敏派来的地下党李春海同志离家同行而去,协助工作,于1933年春,参加了红军。第二年秋末传来噩耗:一个不知名的好心人哽咽着说,恒林是个好人,不幸被反动派杀害。那个时代太恐怖了,顿时,吓得我们整个村庄村民哭泣在心,滴血在心,不敢把议论挂在嘴上,只得避而不谈,隐匿于心。文坎村民,不敢发出哀号,只能平安无事的不提此人,否则会因私藏共 匪,抄家烧掉房屋,甚至要斩草除根的。

该村祖上人少,素日与大山外联系很少,则是朴实慎独、孤陋寡闻的良民,乃被认为该地是“无是非之地”;该地处大山隘口,则成为当时秘密地下革命联络的“暗号点”;该村民则“风声紧”就在乳童石的石崖洞里躲起来,“风声停了”就悄悄返家劳作,过着寄人篱下的动荡生活,其旨在积蓄力量,厚积薄发,东山再起。

目前,文坎村已有七代人啦,繁衍生息域内外总和已超过300余人的家族。其中,该村近有四代人中有五位好男儿参加义务兵捍卫家乡和国土,如祖上辈革命烈士方恒林老爷爷外,还有让人敬佩的是,方氏炳章于1950年3月应征入伍,参加抗美援朝,荣幸凯旋回国,等。

据该村93岁退休教师方光洁介绍:革命烈士李春海在苏区金竹进行地下活动,他个子高挑,说话和蔼,常穿着一件旧大衣,寒冬腊月可以避风寒,素日夜晚可当被子盖。李春海是江西德兴县中共党代表,受赣东北苏区党、中共闽浙赣省委书记方志敏的的派遣,委以重任,于1931年秋从江西来到歙县徽杭路两侧开展革命活动,被百姓称为“大众的好儿子”。

他为点燃工农红军火种,隐姓埋名,一边挑货郎担经营手工裁缝,一边走东闯西,秘密在皖浙一带行建立苏区,为百姓谋福祉。李春海最初先到绩溪当帮工,后随常在绩溪做裁缝的外孙方光湖引路到英坑,来到桑梓地夏家坟村。他,几经周折,声东击西,做小本生意,带领金竹百姓组成自卫军,受到百姓的由衷爱戴。

后来,夏家坟因牵连藏有共 匪的消息不胫而走,则方光湖家被烧,文坎村民听到残酷的“风声”时,吓得六神无主,立即躲进了“乳童石窟”,等事态风平浪静才恢复素日规律生活。

几经战乱享太平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南方8省13个地区的红军和游击队,改编为国民革命军陆军新编第四军。1946年,新四军派来吴邵海、王必芙、张爵益同志到英坑老区、红色古村落金竹、大洲源竹筒坦开展革命活动,创建革命根据地。英坑再次成立地下党组织,活跃在金竹、共和、瓦上、大洲源一带,并于1948年建立了农会、妇会、民兵组织,开展减租、减息、抗丁、抗粮、抗税活动,为新四军开展筹粮借钱活动,先后攻打齐武、唐里乡公所。地下党组织建立后,先后有黄根本等二十多人参加了新四军队伍,为歙县解放事业助上一臂之力。

其中白石坪自然村,属(原共和行政村,现已撤并)金竹行政村,坐落在杞梓里镇与岔口镇接壤处的深山坞的半山腰上,树木参天,绿叶掩蔽,道路曲折狭窄,能目观八方来客。但进入山坞,站在远处地带根本发现不了这个小村落,这成了新四军救死扶伤、安全疗养伤员的康复医院的秘密腹地。1947年前后的岁月里,有当地青年方元吉、方茂法为其秘密送信,接送伤员,联系借粮。后来,该医院端隔两年之后在悄无声息中转移了。

早在1945年7月,在竹筒坦一带,周家村的周志安、竹筒坦张维一、凤翔坦吴寿高、庙前张寿为业参加了革命队伍,与张元桂等同志就从地方转去唐辉部下,参加游击主力部队;1946年上级布置地方发展革命力量吸收新党员和地方革命势力。1947年12月13日,国 民党歙县县长杨步梁带领400余人,对革命地进行清剿,残酷杀害游击队员、交通员、民兵以及村民4人,烧毁民房42栋,制造了震惊全县的“火烧竹筒坦事件”。据说文坎村民听到“风声”,立即躲在乳童石窟里,半月不敢出来。

在那动荡年代,生儿育女是一个家庭的头等大事。如果有怀孕的妇女,为了避免夜惊受吓,安全降生新生儿,会把乳童石窟作为躲生的安全库。在那困苦的年代,即使当地人受尽匪兵的劫难,被抓被打,谁也不会把乳童石窟作为备战备荒存粮避灾藏命的机密透露半句。

如今,过往客人,都会驻足远观——红色石母乳童子,看到饱经风霜的“乳童石”在岁月中流淌,回忆起它在历史的尘封中熠熠绽放红色光彩,由衷赞叹道:石母乳童石,你是生命港湾,为一域村民遮挡战乱风尘,让大山里的百姓享受无尽的母爱;你,不仅是红色古村落金竹故里的一道景观,更是丰润红色历史内涵的静默见证者。(安徽省歙县唐里学校 方辉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