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錳人”周琦

深度 | “追錳人”周琦

貴州最高科學技術獎獲得者周琦

撕掉中國“貧錳”標籤

人物名片:

周琦,現供職貴州省地礦局,1964年5月出生,貴州石阡人。1995年9月加入中國共產黨,1981年8月參加工作,畢業於中國地質大學(武漢)地質測量及找礦、地質礦產調查和古生物與地層學專業(沉積地球化學方向),博士研究生,理學博士,工程技術應用研究員,國家礦產儲量評估師,國務院政府津貼獲得者等。

10月24日下午3時,貴州省科學技術獎勵大會在貴陽舉行。貴州省委書記、省人大常委會主任孫志剛為貴州省最高科學技術獎獲獎者馬克儉院士、周琦研究員頒獎。

“我深深感到,沒有省委、省政府以及省科技廳等省直各部門長期以來對我們科技工作者的關心培養和厚愛,就沒有我們今天取得的成績。”周琦接受貴州日報當代融媒體記者採訪時說,“衷心感謝和我一起長期奮鬥的同事們,是我們團隊團結一致、攻堅克難,才在保障國家戰略關鍵礦產資源等方面做出了應有的貢獻。”

深度 | “追锰人”周琦

周琦發表獲獎感言。

他的微信一直使用MnCO3(碳酸錳)作為暱稱,這是錳礦的主要成分,周琦說:“我是‘追錳人’,我的一切都與錳有關。

這當然也包括他帶領的近40年來一直踏在尋錳路上的貴州省地礦局103地質大隊(以下稱103地質隊)。

103地質隊常年穿梭在荒郊野嶺、危巖深峽間埋頭勘探,用盡畢生精力,只為祖國尋錳礦,撕掉中國“貧錳”的標籤。

如今,103地質隊發現了4個世界級超大型錳礦床和1個特大型富錳礦床,這些超大型錳礦床數約佔全球總數的三分之一,改變了世界超大型錳礦床主要分佈在南半球的格局,撕掉中國“貧錳”的標籤。

ONE

尋“錳”

錳礦是國家戰略緊缺礦產,也是國家緊缺七大礦產之一,錳和鐵相融才能形成鋼,故有“無錳不成鋼”之說。

不管是建房子、修鐵路、架橋樑等都需要錳,這些年,錳更是在新能源電池、通信設備所用的磁性材料中被廣泛應用。因此,我國對錳需求巨大。

不容樂觀的是,我國每年使用的錳礦有70%依賴國外進口,高於同期石油、天然氣。為扭轉這一現狀,中國開始了尋錳之旅。

103地質隊是貴州省成立最早的地質隊,肩負著尋錳的重要使命。

上世紀50年代末“大鍊鋼鐵”時,貴州銅仁松桃苗族自治縣組織千餘名農民在武陵山區的大塘坡鐵礦坪開採鐵礦,但採出的礦石怎麼也煉不出鐵。

“是那山谷的風,吹動了我們的紅旗,是那狂暴的雨,洗刷了我們的帳篷……背起了我們的行裝,攀上了層層的山峰,我們滿懷無限的希望,為祖國尋找出富饒的礦藏。”

深度 | “追锰人”周琦
深度 | “追锰人”周琦

貴州省地礦局103地質大隊在開展調查研究工作。(貴州省地礦局供圖)

上個世紀六七十年代,一首《勘探隊員之歌》風靡大江南北,伴隨著歌聲,103地質隊隊員肩背行囊、餐風露宿,帶著錘子、羅盤、放大鏡三大尋礦法寶跋千山、涉萬水,只為尋找錳礦。

找礦不易,地質隊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逐步總結了錳礦找礦三大規律,即厚度規律、方向性與等距性規律、巖相組合規律。這三個規律是銅仁地區錳礦找礦認識上的第一次飛躍,它指導勘查和發現了一批露頭或半隱伏的錳礦床,取得了第一輪錳礦找礦的大突破。

1960年和1961年,103地質隊組織了兩次錳礦普查,證實了位於黔渝湘邊境的松桃苗族自治縣大塘坡存在菱錳礦。

隨後幾年,隨著幾個主要錳礦床陸續被發現並逐步探明資源量,黔東及銅仁地區成為我國最重要的錳礦富集區和錳工業基地。

此後,隨著黔東武陵山區地表礦發現殆盡,找礦的難度也越來越大,以致錳礦保有資源儲量出現負增長。

到1998年底,黔東地區主要錳礦山服務年限不足10年,曾經讓103地質人熟悉的黑色石頭,變得神秘莫測起來。

TWO

解“錳”

2000年,103地質隊承接了一項原國土資源部下達的關於黔東地區錳礦資源調查評價的重要項目。

可是找礦進行得並不順利。同年2月,第一個鑽孔完成,結果無礦;4月,第二個鑽孔完成,依舊無礦。

“貴州沒什麼錳礦可找了。”一些找礦人員悲觀起來。團隊領班的周琦卻不以為然:“當時我觀察到了一些現象,雖然解釋不清楚,但是總感覺武陵山區不可能沒有錳礦了。”

深度 | “追锰人”周琦

貴州省地礦局103地質大隊野外合影。(貴州省地礦局供圖)

地質找礦工作有很強的探索性,沒有強大的理論支撐,無異於盲人摸象。

“當時壓力很大,按原方案找礦,不可能有什麼進展。”周琦思索,“我們得重新認識。”

為扭轉這一局面,周琦一面帶著團隊反覆琢磨前輩們留下的資料,進行地質資料綜合研究與二次開發,一面去中國地質大學深造以尋找答案。

在大學學習期間,周琦在博士導師的幫助下建立了古天然氣滲漏沉積型錳礦床成礦系統與成礦模式,成功找到了適合於黔東地形地貌尋找錳礦的方法。

深度 | “追锰人”周琦

周琦(左一)在野外現場教學。(貴州省地礦局供圖)

利用古天然氣滲漏沉積型錳礦床成礦理論建立的錳礦找礦模型這一方法,周琦及其率領的團隊把找尋錳礦的特徵從3項增加到8項,研究步步深入,多項技術難題被攻克,深部錳礦找礦成果一發不可收拾。

在理論指導下,103地質隊進行了由表及裡、由淺入深的技術調整,將《貴州省銅仁-松桃地區南華紀錳礦成礦條件與預測》《古天然氣與錳礦成礦——以黔東地區南華紀“大塘坡式”錳礦為例》兩項科研成果運用到地質找礦中。

2010年9月,錳礦整裝勘查項目在松桃苗族自治縣冷水溪鄉道坨村佈下首個鑽孔,以證實理論是否成立。

100米、200米……直至打到500米,依然不見礦。

有人建議把這個項目撤了。“不是還沒到700米嗎,再等等。”團隊最後還是選擇堅持到底。

“773.15米,奇蹟終於出現,見礦了。”拿著巖芯樣品跟其他礦區的礦石細細比對,每個人都按捺不住心中的喜悅,“錳礦有3米多厚,成層性很好,結構細膩,儲量至少在7000多萬噸。”

THREE

圓“錳”

繼道坨村發現錳礦後,歷史性重大突破隨即而至。

通過在銅仁松桃錳礦國家整裝勘查區實踐檢驗,周琦和他的團隊新發現世界第五、亞洲第一的貴州松桃普覺隱伏超大型錳礦床,亞洲第二大錳礦道坨隱伏超大型錳礦和桃子坪隱伏超大型錳礦、松桃高地隱伏超大型錳礦等四個世界級隱伏超大型錳礦床。

新發現超大型錳礦床數佔全球超大型錳礦床總數的約三分之一,新增錳礦石資源量達6.17億噸,超過了2011年我國錳礦保有資源量5.48億噸的總和,使貴州的錳礦資源儲量躍居亞洲第一位,改變了世界超大型錳礦床主要分佈在南半球的格局,實現我國錳礦地質找礦有史以來最大突破。

“6億多噸錳礦可以提煉出金屬錳1億多噸,潛在的經濟價值超過了13000億人民幣……”中國科學院院士、地質學家金振民說,這對於我國發展工業尤其是鋼鐵業起到了關鍵性的作用,大大降低我國錳礦對外進口依存度。

找礦技術和方法還實現了錳礦整裝勘察的成果轉化,通過技術運用,貴州省已先後建設了6座錳礦礦山,投產了6家錳材料深加工企業,帶動黔東地區錳礦勘查和加工投資超過200億元。

深度 | “追锰人”周琦

貴州省地礦局103地質大隊在開展調查研究工作。(貴州省地礦局供圖)

十年打磨,誕生在武陵山脈中的全新理論也為中國開啟“富錳”未來之門這個新理論得到國內礦床學界陳毓川、翟裕生、侯增謙和毛景文等院士的充分肯定。

周琦告訴記者,古天然氣滲漏沉積型錳礦床已成為中國最重要的錳礦床類型和全球三大主要錳礦床之一,利用全新的錳礦成礦理論,在湖南、重慶都已有了勘探結果。

“一項原創性理論要經歷幾代人的探索和摸索,103地質隊錳礦探測走在世界前沿!”102地質隊副總工程師劉志臣作為周琦率領的貴州錳礦找礦技術團隊成員之一,藉助新理論的指導,他在二疊紀錳礦找礦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和進展。

“要為祖國多找礦、找大礦、找富礦!”當年寫在103地質隊單身宿舍外牆上這幾個大字還深深攜刻在尋礦人的心底,指引著後來人繼續完成神聖的使命——為國找礦!(邱勝)

來源:天眼新聞客戶端、梵淨雲天客戶端

審核:張勇 肖玲

校對:餘佑彪

深度 | “追锰人”周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