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延续下来的后妃陪葬制,为何被明英宗下令废除?

执著的淡顶


中国古代,曾经有一种很丑陋的现象:后妃殉葬。那些生前享尽荣华富贵的帝王们,幻想死后还能在阴间过上这样的日子,就让他们宠幸的女人陪葬。

因此,当帝王们驾崩时,后宫里总是传出一片凄惨的哭声。这哭声,并非为死去的帝王,而是恐惧自己即将到来的命运。

活人殉葬制度,始于5000年前的龙山文化时期,到了殷商时期最为鼎盛。到了秦汉唐宋,这种残忍的制度有所收敛,比较人性的皇帝往往不再要求后妃殉葬,改以自愿。汉宣帝时期,赵缪王刘元强求16名奴婢殉葬,还遭到了撤销封国的处罚。

然而,到了明朝,后妃殉葬制度又死灰复燃了。

1395年,明太祖朱元璋的次子、秦王朱樉英年早逝,朱元璋伤心之余,下令将朱樉的两个王妃王氏、邓氏殉葬。两条活生生的人命,就此香消玉殒,只在《明史》上留下5个字:“樉薨,王妃殉。”

更重要的是,此举让一度消失的后妃殉葬制度重回人间。1398年,朱元璋驾崩,“伺寝宫人尽数殉葬”。共有46名妃嫔、宫女殉葬,随朱元璋一同葬入孝陵。

此后,明朝历代皇帝都有强迫后妃殉葬的记录。明仁宗朱高炽只当了10个月皇帝,他在死前发布遗诏,称:“朕既临御日浅,恩泽未浃于民,不忍重劳,山陵制度务从俭约。”他要厉行节约,但就是这样,还是有5名后妃殉葬。

真正废除后妃殉葬制度的,是明英宗朱祁镇。

朱祁镇是明朝第六任、第八任皇帝。他当了20多年皇帝,政绩乏善可陈。唯一令人称道的,可能就是废除了后妃殉葬制度。1464年,朱祁镇在逝世前发布遗诏,说:“用人殉葬,吾不忍也,此事宜自我止,后世勿复为。”

朱祁镇之所以要废除后妃殉葬制度,与他小时候的一段经历有关。1435年,朱祁镇父亲、明宣宗朱瞻基驾崩时,许多后妃被迫殉葬。她们“当死之日,皆饷之于庭,饷缀,俱引升堂,哭声震殿阁。堂上置小木床,使立其上,挂绳围于其上,以头纳其中……”,这种悲惨的情形,让9岁的朱祁镇深受刺激。

另一方面,朱祁镇也是想通过废除后妃殉葬制度,保护自己的爱妻钱皇后。

钱皇后是朱祁镇的结发妻子,一生患难与共。特别是朱祁镇在“土木之变”后被蒙古人俘虏,软禁了一年多。一年多里,钱皇后陪伴丈夫身边,不离不弃,悉心照顾,支撑着他度过了人生中最狼狈、最危险、最困窘的日子。因此,朱祁镇很感激她。

可是,不知什么原因,钱皇后没有生育儿子,这使得她在激烈的后宫争斗中处于不利位置。为朱祁镇生育了长子朱见深的周贵妃,想方设法要废掉钱皇后,被朱祁镇阻止了。但朱祁镇深知,自己死去后,就没办法保护钱皇后了,便干脆立下遗诏,废除了后妃殉葬制度。

果然,当朱祁镇死后,周贵妃立即向钱皇后发难,幸好有了朱祁镇遗诏的保护,钱皇后和其余后妃才得以幸免。

值得肯定的是,在朱祁镇以后,继任皇帝明宪宗朱见深也在遗诏中明确表示不要殉葬。除了皇帝,诸王入葬也基本禁绝了活人殉葬。

在中国断断续续实行了数千年的活人殉葬制度,到此划上了休止符。


孤城影随


【穿越时空感受历史】结发情深患难夫妻。明英宗朱祁镇是想通过废除后妃殉葬制度,保护自己的爱妻钱皇后。

用活人殉葬的制度很早就有了,始于5000年前的龙山文化时期,到了殷商时期最为鼎盛;到了秦汉唐宋,这种残忍的制度有所收敛,比较人性的汉武帝即位之后就把这个殉葬给废掉了不再要求后妃殉葬,改以自愿。汉唐宋时期,中原地区基本没有用活人殉葬的事情了;生人活殉自古有之,其间曾中断过千百年。但在元明时期,这一残忍的殉葬制度又死灰复燃的出现在了中原大地。

明朝自太祖皇帝朱元璋开始,就恢复了这一惨无人道的殉葬制度。刚开始殉葬的时候,因为朱元璋的原因,殉葬制度又再次来到了人世间。1395年,明太祖朱元璋的次子、秦王朱樉英年早逝,朱元璋内心沉痛伤心之余,下令将朱樉的两个王妃王氏、邓氏殉葬。两条活生生的人命,就此香消玉殒,只在《明史》上留下5个字:“樉薨,王妃殉。”

据《明史·后妃传》载,“初,太祖崩,宫人多从死者”,至于数量,《胜朝彤史拾遗记》云“其中所殉,惟宫人十数人。”明末人毛奇龄的《彤史拾遗记》曾经记载,“太祖以四十六妃陪葬孝陵,其中所殉,惟宫人十数人。”

从史料记载看,不仅皇帝的妃嫔殉葬,“当时王府皆然”,王妃、王嫔也要殉葬。1398年,朱元璋驾崩,“伺寝宫人尽数殉葬”。史料曾记载,共有四十六名妃嫔、宫女数十人殉葬,有些书上说的陪葬人数也只是一个大概的猜测而已,并没有一个确定的数字。这些人死的当天,人们哭泣的声音很大,年轻妃子以及宫女陪葬者的死法对此人们争议很大,目前有两种推测,一是注入水银, 二是施行缢刑。随朱元璋一同葬入孝陵。这种残忍的殉葬制度,一直到明英宗朱祁镇去世时,留下遗言要废除此项殉葬制度,大明王朝的人殉制度才就此终结。

那么,朱祁镇为什么要违背祖制,执意废除明朝实行已久人殉制度呢?原因主要有以下两点。

一、朱祁镇要废除后妃殉葬制度因特殊的人生经历造成的。

“当死之日,皆饷之于庭,饷缀,俱引升堂,哭声震殿阁。堂上置小木床,使立其上,挂绳围于其上,以头纳其中……”

与他小时候的一段经历有关。1435年,朱祁镇父亲、明宣宗朱瞻基驾崩时,许多后妃被迫殉葬。将活生生的一群人作为陪葬,必定是哀鸿遍野、惨不忍睹。作为一个八九岁的孩子时,朱祁镇就曾亲眼目睹过这种悲惨的情形,现成惨状不言而喻,这是一件终身难以挥散的梦魇,难以抹去的恐怖记忆和阴影,对年幼的朱祁镇深受刺激。

二、朱祁镇也是想通过废除后妃殉葬制度,保护自己的爱妻钱皇后。

1464年,朱祁镇在逝世前发布遗诏,说:“用人殉葬,吾不忍也,此事宜自我止,后世勿复为。”

明英宗之所以在弥留之际诏令废黜殉葬制度,与一个女人有直接关系。这个女人就是明英宗的钱皇后。明朝自建国以来,钱皇后是第一个直接嫁给皇帝的皇后。钱皇后虽然出身寒微,但品质极佳,自律严范,深得明英宗倾心。不过,遗憾的是,钱皇后未生育,这是钱皇后的遗憾,也是明英宗的遗憾。

公元1449年六月,瓦剌大举进兵明境,明军仓促应战,死伤惨重,明英宗朱祁镇本人被瓦剌军俘虏,兵部尚书邝埜、户部尚书王佐等66名大臣战死,酿成了举世震惊的“土木之变”。被俘虏的消息传到京城,钱皇后自感对于丈夫的处境已经无能为力,陷于绝境的她只能日夜啼哭,唯一能做的事就是为丈夫日夜——祈祷。从此,每到夜深人静的时候,冷清的宫宇中总会隐约响起一个女人哀泣求告磕头求天的声音。过度的劳累、冰冷的地面、腿受了伤落下残疾,由于昼夜不停的悲泣也哭瞎了她的一只眼睛。

在各方面的努力下,景泰元年(1450年)八月初三,二十二岁的明英宗朱祁镇由漠北返回了北京城。明英宗归国后,被自己的兄弟明代宗软禁在南宫失去了自由。他更没有料到在南宫中等待自己的,心心念念的姑娘已经为了自己变成了又瞎又瘸的丑女人,明英宗不但不嫌弃,反而更加爱她,反而真正明白何所谓结发情深,并将妻子视若珍宝。因为他知道她为什么变成这样的,明英宗知道自己遇上的不是一个皇后,而是爱情。在软禁的七年期间钱皇后“手作女红卖,以供玉食”,相依为命,虽然清苦却很温暖。期间并给了明英宗莫大安慰和鼓励,目睹了人世间的亲情人暖,见证了世上的人心险恶,日日夜夜陪伴他的只有他的皇后嫔妃们,此恩此情,明英宗朱祁镇终生难忘。

景泰八年(1457年)正月,明代宗患重病,武清侯石亨、御史徐有贞、都督张軏、太监曹吉祥等人冲入南宫,拥明英宗朱祁镇复辟重登大宝。

然幸福的日子总是很短暂,几年之后,朱祁镇身患重病,弥留之际,他唯一不放心的就是自己死后,妻子钱皇后的处境(因为钱皇后没有子嗣,势必遭到权贵势力、规制的排斥)他拉着大臣的手反复叮咛:“钱皇后千秋万岁后,与朕同葬”。 为了保全钱皇后,明英宗还对太子朱见深做了专门嘱咐,“用人殉葬,吾不忍也,此事宜自我止,后世子孙勿复为之”,说完便与世长辞。果然,当明英宗朱祁镇死后,周贵妃立即向钱皇后发难,幸好有了朱祁镇遗诏的保护,钱皇后和其余后妃才得以幸免。

对相爱的人来说,这样一个承诺有多么重要,他不放心孤苦无依的爱人,不忍心留她一个人在冷清的世上,就让这个诺言陪伴她今后的日子,给她一丝慰藉……

明英宗朱祁镇希望让自己的妻子好好活着,可在没有相爱的人陪伴下,钱太后的日子处境越来越艰难。成化四年(1468年)六月,怀着对丈夫无尽的思念,抑郁寡欢的钱太后离开了人世。明宪宗即位,尊为皇太后谥“孝庄献穆弘惠显仁恭天钦圣睿皇后”葬裕陵。


明英宗朱祁镇为了保全一个心爱的女人,违背祖制执意废除殉葬制度,从而挽救了宫中众多的嫔妃,无形中保全拯救了多少无辜的女子,故深得女人心。

【穿越时空感受历史 欢迎大家转发或留言】


穿越时空感受历史


人们对于明英宗朱祁镇的评价相对于明朝其他皇帝而言要复杂一些,也趋于两极化,否定其的无外乎因为他宠信宦官王振,御驾亲征又使明朝精锐之师损失殆尽,明朝险些走上北宋那般亡国之路,肯定其的人们无外乎称赞其晚年重用能臣李贤、赦免释放建文帝后裔并且废除了明初以来最为惨无人道的嫔妃殉葬制度。虽然各有各的道理,但是明英宗在历史上是在很难称之为英明之军,他绝非一个好皇帝,但是从一些细节上我们又不难看出,他确实算得上一个好人。

明朝最受诟病的嫔妃殉葬制度:

殉葬制度在中国历史上由来已久,最早几乎了追溯到先秦时期,这期间里经两千多年时间,虽然几经废除,但是又在多个王朝死灰复燃。朱元璋建立明朝后,制定了嫔妃殉葬制度,明朝的该项制度规定但凡是没有生育过子女的嫔妃在皇帝去世后都必须殉葬,而有子嗣的嫔妃则无需殉葬。实际上这项制度并不只针对皇帝的嫔妃,明朝的藩王们也一直奉行这项制度,这些王爷们去世后,府中未曾生育的王妃、侧妃也都要被迫殉葬。

从朱元璋建立明朝,这项制度一直持续到明英宗去世之前才被废除,在这期间,不要说霸气的朱元璋和朱棣,就连在位仅一年的朱高炽和老实巴交的朱瞻基死后也都有大量的嫔妃殉葬,而嫔妃们殉葬的方式,最主要的就是自缢而死,并且在“上路”的时候还不许哭,要表现出心甘情愿的为皇帝殉葬的状态。

昏庸之君明英宗晚年那些德政:

明英宗七岁继位,最初的时期由与年幼,所以朝政大事均有太皇太后张氏以及“三杨”辅佐,然而随着张太皇太后的病逝以及三杨的先后离去。明英宗开始宠信起了宦官王振,朝政开始日益混乱,最终英宗在王振的怂恿之下率兵亲征,使得明朝几世积累起来的精兵全军覆没,明英宗本人也被俘虏。后来英宗还朝之后,在南宫之内过了八年被软禁的囚徒生活,直到夺门之变后二度登基,虽然是第二次做皇帝,但是明英宗的表现仍然不能让人满意,其复辟后信任奸臣石亨,徐有贞以及宦官曹吉祥,将保卫北京城的第一功臣于谦冤杀,这是明英宗一生最大的污点了。

虽然明英宗的这些表现让人大跌眼镜,但是其晚年也做了一些令史官称赞的事情,首先明英宗释放了被明朝政府囚禁的建文帝朱允炆的后人,不仅让其恢复自由,还给予其田地钱财,并恢复了其明朝宗室的身份,历经永乐、洪熙、宣德、正统、景泰、天顺六朝,历时五十多年的建文帝后人至此得以恢复自由。朱祁镇在南宫度过的八年囚徒生活,使得他对于这种皇室内部的权力斗争导致的囚禁感触颇深,这是他释放建文帝后人的直接原因。不仅如此,明英宗朱祁镇还废除了明朝的殉葬制度,这项明朝开国以来便实行的极为残忍且毫无人道的殉葬制度在英宗一朝的最后时期废除了。

明英宗废黜殉葬制度源于一人:

明英宗位和废黜了明朝的殉葬制度?是因为发善心?还是心疼自己的嫔妃?是良心发现?还是听人劝告?实际上就是在英宗二次复位之初,他还强迫景泰帝的唐贵妃和李贤妃等人为已经降为郕王的朱祁钰殉葬,而就在短短的八年之后,明英宗为何心血来来潮的废除了殉葬制度,实际上殉葬制度的废黜,源于一个人,而明英宗正式听了她的话,才废除了这项制度。这个人便是明英宗一生敬重、宠爱的皇后钱氏。钱皇后在英宗病重之时向英宗提起两件事,第一件是请求将被其父宣宗废为道姑的的结发妻子胡善祥恢复皇后尊号,第二件就是废除殉葬制度。

明英宗为皇后的直言进谏所感动,明英宗很了解钱皇后,这位一生并没能够给自己生下儿子的皇后最大的优点就是心地善良。自己“北狩”瓦剌时,这为妻子将自己所有的陪嫁私房钱全部拿出企图赎回英宗,并且日夜痛哭以致瞎了一只眼睛,钱皇后还长时间的向上天跪拜,祈求自己的丈夫平安,一条腿也因此跪瘸了。英宗还朝后,面对这位为自己付出了太多的又瞎又瘸的皇后,百感交集。这也是英宗在临终前能够听从钱皇后规劝,废除了殉葬制度的根本原因。

明英宗既不“英”亦不“明”,虽然算不上昏聩透顶的昏君,但是绝非有为明君,明朝在他统治之下险些亡国,成祖、仁、宣三朝的盛世在其手中毁坏殆尽,明朝至此由盛转衰。作为一个皇帝,明英宗朱祁镇显然是不称职的,但是就私人品行了说,明英宗朱祁镇显然比很多皇帝都要有情有义,他更像是一个活生生的人,一个有血有肉的人。


历史课课代表


明英宗临死前下旨废除后妃殉葬制度,小哥觉得原因有三:

1、最直接的原因:爱妻之切,则为之计深远

英宗的钱皇后,与朱祁镇可谓是伉俪情深,患难与共,夫妻间感情真的很好。

朱祁镇被瓦剌北掳后,钱皇后节衣缩食,想尽一切办法,散尽一切资财,就为了能够赎回丈夫;当朱祁镇长期被囚时,她每天为丈夫祈祷,保佑平安,甚至哭瞎了一只眼睛;等朱祁镇回来后被幽禁南宫时,又是钱皇后在身边悉心照料,相依为命,陪伴他度过了最为黑暗悲凉的七年时光。

但是,钱皇后有个最大的难言之隐:没有子嗣!无子的一个潜在后果就是要殉葬。

朱祁镇深深地疼惜这个糟糠之妻,自己死后,孤苦无依的钱皇后按旧例是有可能要殉葬的,朱祁镇内心觉得一生太亏欠她了,无论如何也不忍心让她殉葬。

所以,最直接的办法,就是废除这个野蛮的制度!

2、深层次的原因之一:瓦剌的经历改变了朱祁镇的人生观

朱祁镇是个传奇,中国历史上被敌人俘虏,还能活着回来,并且还能重新复位执政的,他算是独一份!

但是,土木堡之变后的在瓦剌的被俘生活,确实让这个大明天子成长了很多,对朱祁镇来说,这种经历无异于在鬼门关前走了一遭,看到战场上的血腥残酷,体验恶劣环境下的生存凄苦,他对于生死的态度,必然要比其他惯于安逸享乐的皇帝要现实和宽容的多,他不会再藐视生命,而是尊重生命,珍惜生命。

这也就可以理解,他听从内心的呼唤,下旨废除殉葬这一恶俗了!

3、深层次的原因之二:童年阴影,个性使然

英宗之父——宣宗朱瞻基死时,朱祁镇还是个少年,但他的脑海中,肯定记得当时被殉葬的后宫妃子们临行前的声嘶力竭,痛苦哀嚎,这在他幼小的心灵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更确切说,是难以挥散的梦魇。

而经过瓦剌的再造以及南宫的悲苦经历,朱祁镇天性宽仁的性格更进一步深化了,能够安然回国并重登帝位,他的这个个性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关键时候总能够化险为夷。

所以,骨子里透着的这份善良和宽容促使他在最后一刻作出决定,这也符合他一贯的作风和思想。

总体而言,他还是个好人,尽管不一定是个好皇帝!

以上,小哥愚见,欢迎指正!


小哥烩史


中国历史上,用活人殉葬的制度很早就有了,早在商朝时期,就出现了用活人殉葬的现象;汉唐宋时期,中原地区基本没有用活人殉葬的事情了;但在元明时期,这一残忍的殉葬制度又死灰复燃的出现在了中原大地。

明朝自太祖皇帝朱元璋开始,就恢复了这一惨无人道的殉葬制度,明太祖朱元璋死后,大量的嫔妃便被活活的埋入了明孝陵;此后的明成祖、仁宗、宣宗、代宗几朝都遵循祖制,将除皇后与皇帝生母在外的大量嫔妃进行陪葬。由此,惨无人道的人殉制度又在高度文明的中原大地上有序的进行着,直到明英宗朱祁镇去世时,留下遗言要废除此项殉葬制度,大明王朝的人殉制度才就此终结。

那么,朱祁镇为什么要违背祖制,执意废除明朝实行已久人殉制度呢?原因主要有以下两点。

一、朱祁镇特殊的人生经历造成的

朱祁镇作为中国历史唯一一个被蒙古大军俘虏了,又重新登上皇位的传奇皇帝,其自然有着非同一般皇帝的特殊人生经历。自景泰元年,被瓦剌放回明朝之后,便一直被朱祁钰囚禁在南宫,做起了被囚禁了的太上皇。

在这长达七年的囚禁生涯中,只有一群他原来的嫔妃陪伴他、照顾他。在这七年了,朱祁镇目睹了人世间的亲情人暖,见证了世上的人心险恶;没有人会为了他的艰难处境所考虑,日日夜夜陪伴他的只有他的嫔妃们。而在这囚禁期间,他的三个嫔妃分别为他生下了三个儿子、一个女儿,也许当时世界上只有这么一群嫔妃是真正爱他的。

患难见真情,这话说的一点都不假。当你身处患难之中,才能见到真正的情义。也许正是在七年的囚禁生活中,朱祁镇才感受到来自于自己嫔妃们那里真情。当之前的所有人都抛弃了他,唯有这群女人没有抛弃他,这一切的一切,一定已经深深植根于朱祁镇的灵魂深处。

二、用嫔妃殉葬制度本身的残暴性

用活人殉葬本身就是落后文明所具备的,其具备了原始性、野蛮性、残忍性等多个特点。将活生生的一群人作为陪葬,必定是哀鸿遍野、惨不忍睹。作为一个八岁时,就曾目睹过这种惨状的朱祁镇来说,这是一件终身难忘的记忆。如果这种惨状还要在自己身上发生,还要将一群自己所爱的人带入地狱,可以想象朱祁镇一定会想方设法阻止的。

种种原因最终使明英宗朱祁镇成功废掉明王朝的人殉制度,也许他不是一个好皇帝,但他一定可以算得上是一个好人。而这一善举,恰恰成为了明英宗朱祁镇人生中最大的光点。



盛唐夜唱


明朝,在皇家也还留着后妃陪葬制度,在皇亲国戚死时,有宫女和妃子或妾室来陪葬。明英宗在位的时候,皇家的一个远亲王爷病重即将死去,王爷去世之前,深刻的认识到了陪葬制的不人道,就向明英宗要求他死后不需要陪葬。 然而,王爷死后,明英宗还没有来得及下圣旨说不用王爷妻妾陪葬,王爷的兄弟就已经让王爷的妻妾去陪葬了。明英宗没有救下这些人的性命,很是懊悔,在自己临死之前,下令自己死后不需要陪葬,同时废除了这个制度。


中华通史五千年


明英宗感觉人也是生命,所以废除了。之前的商朝,春秋战国,秦朝汉朝都是王侯将相死了,很多人殉葬。不得不说,这一点明英宗做的非常好。结束了这一乱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