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俄东线北段贯通,天然气保供又一新举措

中俄东线北段贯通,天然气保供又一新举措

丁嘉亦

中俄东线北段贯通,天然气保供又一新举措

10月16日,我国东北方向首条天然气进口通道——中俄东线天然气管道工程黑河至吉林长岭段(简称中俄东线北段)全线贯通,同时也实现了与哈沈、秦沈等在役天然气管网的互联互通。

中俄东线北段贯通,天然气保供又一新举措

根据《中俄东线供气购销合同》约定,从2019年12月1日起,俄罗斯开始通过中俄天然气管道东线向中国供气,首期按每年50亿立方米供气,此后供气量逐年增长,最终达到每年380亿立方米,累计合同期30年,合同总供气量超过一万亿立方米。

中俄东线北段贯通,天然气保供又一新举措

中俄东线北段将在12月1日按照1000万立方米/日的接气能力组织进气投产。正式接收俄气后,我国东北及京津冀地区将成为直接受益方,通过互联互通,在增加上述地区供气量的同时,可以进一步优化区域气源结构,形成多元供应渠道,这对于增强我国天然气保供能力和打赢“蓝天保卫战”具有重大意义。

20余家参建单位、4000余名参建员工、48项创新工法、19项技术标准和管理规范、13项运行保障关键技术,创造了管道建设的中国速度、我国首条全面实现国产化的天然气管道工程……这项大国工程体现了中国管道人的智慧和力量,让中国标准惊艳全世界。

大国工程

中国“智”造

走一条前人没走过的道路绝非坦途。

中俄东线天然气管道工程是我国首条采用1422毫米超大口径、X80高钢级管材、12兆帕高压力等级,世界单管输量最大的长输天然气管道工程。自开工建设以来,工程管理和建设团队勇于探索和创新,在管道施工的质量、健康、安全、环保等方面实现了技术新突破。

管道沿线自然环境复杂,多年冻土、水网沼泽和林带交替分布,冬季最低气温达零下40摄氏度,严峻的自然条件与技术难度都为管道建设带来巨大挑战。

为此,中国石油集团公司设立重大科技专项,先后攻克板材及钢管试制、延性断裂控制方案设计、配套用管件设计、环焊缝焊接工艺等研究和试验,以及管道工程设计、管道施工装备国产化研发等一系列难题,有效地促进了相关领域的设备和技术更新换代。

同时,依托自主建成的管道全尺寸爆破试验基地,成功开展了国际首次X80钢级、1422毫米天然气试验介质的管道全尺寸爆破试验,验证了自主研制钢管应用的安全可靠性,完成了千吨级试制和产品鉴定工作,发布了13项企业技术标准,并在试验段管道进行验证。

中俄东线北段贯通,天然气保供又一新举措

作为工程的起点,黑龙江盾构穿越工程历经两年22轮技术专家组谈判,于2016年9月6日开工,先后攻克中俄双边临时过境通道——封闭区建设的外交难题和冬季高纬度、高寒地区大体积混凝土施工技术难题,2017年10月21日首条隧道顺利贯通,为下一步工程进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为实现管道项目全生命周期管理的安全性和经济性最优,项目采用基于概率的极限状态设计方法,根据管道实际失效模型,建立对应的极限状态方程和准则;通过对不确定因素定量分析,定量计算管道的可靠性水平。优化施工组织,以全工序大流水作业为目标,统一9项作业规定,编制完成108个项目管理体系文件,累计投入12个自动焊机组,1500余名参建人员,1200余台套机具设备,工程线路、站场采用低温焊接工艺,采用AUT、PAUT+TOFD、DR及大功率射线无损检测技术,管道全自动焊接率达到100%。在试验段期间,完成了焊接工艺流程、防腐工艺规程、AUT工艺规程,取得技术实验成果48项,为工程全面开工建设提供可靠的科学数据和标准规范。

国产化装备制造、国产化施工设备带动国内大型材料整体水平提升。项目采用世界上尺寸最大的阀门的Class900 56吋球阀,这是国内长输管道工程中首次应用。同时,管道工程中的气液执行机构、调压橇、快开盲板、绝缘接头等设备全部实现国产化。

智慧管道

最强“大脑”

在信息化浪潮的冲击下,全数字化移交、全智能化运营、全生命周期管理的智慧管道愿景逐渐清晰。智慧管道的建设将中国整个油气管道系统连成一个整体,使管道资源发挥最大利用效率。

中俄东线全力推进“全数字化移交”工作,力争实现实体管道与虚拟管道同步建成,推进我国油气管道建设由数字化向智慧化转变。

“未来管道行业发展的热点,是在标准统一和管道数字化的基础上,通过移动端+云计算+大数据的体系架构集成管道全生命周期数据,提供智能分析和决策支持,实现管道的可视化、网络化、智能化管理。”中俄东线项目部数字化部部长王大伟介绍了大数据在中俄东线的不可取代性。

数据就像有思想会说话的大脑,存储越多,处理越顺畅,利用就越有效,就越能体现出管道更多的智慧。

设计数字化实现了云端部署,统一标准、统一理念、统一存储、统一移交,将17大类施工数据返回设计平台,由设计单位在设计平台自动生成竣工图;物资采购数字化将物资信息与施工信息建立关联,可以快速查询每道焊口的上下游钢管信息;智能工地为每一台自动焊装备配置了数据采集系统,把互联网技术融入到自动焊施工中,实现了实时视频监控和施工数据采集与监视,对现场质量和HSE管控发挥了重要作用。

焊接过程中,操作人员的送丝速度、电流、电压等影响焊接质量的关键数据会实时上传到管道工程建设管理系统。数据一旦超出标准值,系统会自动报警,管理人员在办公室便掌握了焊接动态。

中俄东线北段贯通,天然气保供又一新举措

温宇光是CPP412机组质检员,他切实感受到了由此带来的方便快捷,“以前,施工数据主要依靠人工填写报表,劳动强度大、管理方式落后、工作效率低、统计误差大,会严重影响数据时效性、准确性和可追溯性。现在,只要一扫码,数据便显示出来,简单填写后便可实时上传,能够节省30%的现场数据采集工作量和90%的数据整理工作量。”

绿色施工

大国担当

推进绿色发展是十九大报告中关于“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提出的首要举措。

管道公司作为一家油气储运企业,深知做好生态环保的重要性,在中俄东线天然气管道建设过程中,形成了一系列绿色施工技术及管理成果,这也促进了企业持续健康快速发展。

管道公司严格落实国家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坚持做到环保设施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使用”的“三同时”制度要求,强化工程设计、施工过程中的环境保护管控措施。在设计阶段优化路由、合理选线,施工期间尽量缩窄机械作业带,减少树木砍伐,管沟回填及时恢复植被,特别在江河湖泊、森林路桥等环保高敏感区,采取涵洞、盾构穿越等技术手段实现了绿色管控,保护了北国的青山绿水。

嫩江盾构穿越工程,是中俄东线北段的关键性工程,俗称“卡脖子”工程。嫩江是黑龙江水系最长的一条支流,两岸是我国著名的松嫩平原,是黑龙江、内蒙古、吉林三省人民的重要水源地。施工过程中的施工质量和水平关系到嫩江水域的安全。然而,环保就是红线,质量就是生命。中俄东线建设者白天施工、晚上研究,无数次的理论计算和桌面推演,总结出一套最适合嫩江穿越的技术工艺,通过调整竖井施工工序、改造盾构机刀盘结构、优化隧道掘进轴线,确保了工程的质量和速度,保护了嫩江水域的安全。

中俄东线北段贯通,天然气保供又一新举措

中俄东线天然气管道每年引进380亿立方米清洁优质的天然气。与燃煤相比,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16378万吨、减少二氧化硫排放量182万吨、减少氮氧化物排放量46万吨、减少粉尘排放量84万吨,将有效缓解东北地区天然气短缺局面,改善京津冀地区空气状况,促进长江三角洲地区的能源结构调整,助力“打赢蓝天保卫战”。

中俄东线天然气管道工程建设,将为中国与俄罗斯每年带来100多亿美元的贸易额,同时也将带动国内气田、管道、储气库及用气项目等上中下游一体化产业链的发展,预计建设投资将达到数百亿美元以上。借助互联互通带来的机遇,在环保与经济性的双轮驱动下,中俄东线天然气管道工程将以智能管道与智慧管网为平台,加速信息交互、推动天然气领域技术的跨界应用;助力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现代能源体系,为“一带一路”建设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出积极贡献。

中俄东线北段贯通,天然气保供又一新举措

联系方式:010-64523401

投稿邮箱:cnpc_sysb@163.com

校对:张学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