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俄戰爭俄國為什麼打不過日本?

一德格天1


日俄戰爭

“臺上一分鐘,臺下十年功”是中國的一句俗語,一般是應用在表演上,其實這個道理在戰爭上也是通用的,每一場勝利的背後,都是戰前長時間的研究、策劃,是無數人的辛苦努力,1904年的日俄戰爭正是印證了這句話。

1895年三國干涉還遼之後,沙俄和日本就已經處於戰爭邊緣,日本用了將近十年時間研究沙俄的政治、經濟、文化等方方面面;而沙俄根本沒將日本放在眼裡,除了慢悠悠的修建西伯利亞鐵路之外,幾乎沒有任何準備,最終日本出乎所有人意料的逆風翻盤,擊敗國力強大的沙俄,邁進列強的行列。

《馬關條約》簽訂

1894年中日甲午戰爭,清朝北洋水師全軍覆沒,國防力量遭到重創,失去了和列強討價還價的資本;1895年4月17日,清朝簽署《馬關條約》,同意了日本獅子大開口的2億兩白銀賠款、割讓遼東半島等條件,更是將清朝的虛弱暴露無遺,激起了各國列強劃分勢力範圍、瓜分中國的野心。日本在《馬關條約》中的領土要求阻礙了沙俄的擴張戰略,沙俄牽頭,德國、法國出於利益考慮加入,三國武力逼迫日本把遼東還給清政府,而面對俄、德、法三國絕對的軍事優勢,日本只能認慫,這就是著名的“三國干涉還遼”。

日本視此事為奇恥大辱,從1895年開始就投入到新一輪擴軍備戰中,不但將從清政府手中敲詐來的2.3億兩白銀花光,就是每年財政收入也都砸到擴軍上了,債臺高築。而沙俄政府以功臣自居,不斷向清政府要好處,侵佔中國東北,至於和日本的利益衝突,沙俄都是以戰爭威脅。但在沙俄高層眼中日本是蕞爾小邦,不堪一擊,不敢主動進攻自己,因此戰爭的口號喊得響亮,實際上根本沒做好戰爭準備。

日俄戰爭前歐洲鄙視日本的漫畫

在日俄戰爭爆發前,大多數國家都是不看好日本的,因為日俄兩國在國力上確實差距太大。沙俄總人口達1.41億,日本僅有4400萬;沙俄常備陸軍105萬、後備役軍人375萬,日本常備陸軍37.5萬、後備兵員200餘萬;沙俄的工業實力在歐洲是排不上號,但也比當時沒完成工業化、武器彈藥都要靠外購的日本強得多,可以說日本唯一的勝機就是趁著沙俄不備,發動突襲迅速逼沙俄走上談判桌,一旦戰事僵持,日本就肯定完了。因此除了軍事外,日本還從外交、情報等多個領域做了大量準備。

1895年三國干涉還遼,日本認慫除了確實打不過之外,還因為外交上沒有盟友,因此吸取教訓的日本就給自己千挑萬選了一個大靠山。英國是當時的世界第一強國,從1813年開始就和沙俄在近東、中亞、遠東地區進行霸權競爭。因為地理因素限制,在遠東地區英國力量不足,急需一個打手幫助遏制沙俄的擴張,日本就主動湊上去了,還是自帶乾糧的那種。

1901年4月,日本駐英公使林董首先向英國外交大臣蘭斯頓提出了同盟構想,經過幾輪磋商,於1902年1月30日在倫敦正式簽署《英日同盟協約》。這個條約將日本的外交、軍事、經濟等都綁上了英國的戰車,從長遠看是不利國家發展的,但在日俄戰爭中確實有用,依靠英國的虎皮,其他國家都不敢給予沙俄幫助,特別是沙俄抽調波羅的海艦隊、黑海艦隊支援遠東的時候,3萬公里的路途連一個休息的港口都沒有,最終人困馬乏,在對馬海戰中全軍覆沒。

明石元二郎

要提到日俄戰爭時期日本的情報工作,就不得不提到明石元二郎,他當時任日本駐沙俄公使館附武官,僅靠100萬日圓的經費,以一己之力,因勢利導,將沙俄內部攪得天翻地覆。明石元二郎被稱為日本特工王者,他搞情報不僅僅關注政治、軍事領域,剛到沙俄任職的時候,明石元二郎就深入農村、城市等地方搞調查,對於沙俄的歷史、各階層人的矛盾等等都有深入瞭解,寫出了一份叫做“落花流水”的報告,詳細論述瞭如何從內部擊垮沙俄統治,最牛的是他得出了俄國革命必然成功、沙皇必然倒臺的推論。

日俄戰爭爆發後,明石元二郎就開始了操作,資助列寧等革命黨人進行革命活動,1904年沙俄內政部長刺殺案、1905年1月彼得堡15萬工人罷工等等,這一系列事件最終引爆了俄國1905年革命,200多個城市的工人掀起罷工浪潮,沙俄的生產、運輸陷入癱瘓,就連沙俄陸海軍士兵都出現不穩現象,這次事件被稱為1917年“十月革命”的預演。另外明石元二郎還策反俄國軍官,破壞俄國鐵路,煽動波羅的海三國、芬蘭鬧獨立,和英國人聯手引導歐洲輿論攻擊沙俄等等,反正怎麼給沙俄添堵就怎麼做。明石元二郎被贊為“一人可抵十個師團的戰鬥力”,他的情報工作是迫使沙俄走上談判桌的重要原因。

馬卡洛夫

除了明石元二郎這樣的專業情報官之外,日軍將領們也對自己的對手進行了詳細研究,根據沙俄將領的性格特點制定相應的策略,最經典的就是迅速打殘俄國太平洋艦隊的作戰。日本是個島國,對外戰爭全靠海運,必須保證本國的制海權,快速擊垮俄國太平洋艦隊是日本獲勝的第一步,也是關鍵一步,而擊殺敵軍指揮官是最快擊敗敵軍的手段。

沙俄將領馬卡洛夫是世界知名的海戰專家,他寫的《海戰論》是當時各國海軍指揮官的必讀書籍,多年來一直是沙俄海軍的勝利象徵。日本聯合艦隊司令東鄉平八郎明白一旦日俄開戰,馬卡洛夫就是沙俄太平洋艦隊司令第一人選,對他進行了大量研究。通過對馬卡洛夫著作及平時言行的研究,東鄉平八郎發現馬卡洛夫急躁易怒,作戰的時候不論進攻還是撤退,他的旗艦必定處於艦隊最前邊,東鄉順勢設下計謀。

當時沙俄艦隊駐守在旅順港,東鄉平八郎派出一艘軍艦炮擊港口,而馬卡洛夫果然受不了挑釁率軍出擊,沙俄艦隊被引入了日軍伏擊。馬卡洛夫一看中伏就立馬撤退,但晚了,日軍已經趁機在俄軍返航的水面佈下大片水雷,俄軍旗艦彼得羅帕夫洛夫斯克號觸雷沉沒,馬卡洛夫直接窩囊而死。主帥一死,沙俄艦隊群龍無首,士氣盡喪,日軍以極小的代價奪得制海權,全殲沙俄太平洋艦隊。

日本沙俄談判

中國先賢早就在《孫子兵法》中寫過:“夫未戰而廟算勝者,得算多也,未戰而廟算不勝者,得算少也,多算勝,少算不勝,而況於無算乎!”戰爭的勝負在開戰之前就能預料,誰籌劃周密、準備充分,誰就能取勝。日俄戰爭,日本獲勝不是運氣,而是近十年時間精心籌謀的結果。


當狗容易做人難


日俄戰爭表面上是日本和沙俄的戰爭,但實際上是日本+英國+美國一起對付沙俄。就連宣佈中立的清政府當時也是偏袒日本,希望日本能贏。雖然直接出兵跟沙俄硬鋼的國家只有日本,但英國若是不在歐洲扯沙俄的後腿,讓沙俄無法集中力量對付日本,美國不貸款給日本買軍火,買糧食,日本哪裡有跟沙俄正面硬鋼的資本?

並且,日本就真的贏了沙俄嗎?日俄戰爭實際上是一場雙輸的戰爭,日本和沙俄其實都不是勝利者。要說誰才是最終贏家,貌似英國和美國才是。


▲日本版時局圖,在日本人眼裡,1900年代的國際時局對日本也是異常兇險。

一、日俄雙方對戰爭的重視度不一樣

1894年,日本在沙俄、英國的支持下,發動了中日甲午戰爭。然而當日本戰勝大清,強迫清政府割讓遼東半島和臺灣島後。沙俄卻出面干涉,強迫日本吐出遼東半島。

沙俄這麼明目張膽的下山摘桃子,日本當然不答應了。結果,沙俄夥同德國、法國,組成三國聯合艦隊,出現在日本領海,以武力威脅日本退出遼東半島。

日本惹不起三國,便只好以收取清政府三千萬兩白銀的手續費為代價,歸還了遼東半島給清政府。

事後,沙俄以“贖遼有功”為由,強迫清政府租借旅順和大連灣,租期25年。隨後俄軍把大連和旅順租借地劃為俄國的一個州,並把這個州命名為“關東州”。

此事件在日本國內引起軒然大波。當時不少日本人認為:日本被沙俄坑了,明明是沙俄想吞併中國東北,但沙俄不想出頭,於是讓日本出頭。等日本傻乎乎的跟清政府打一仗後,沙俄再出來下山摘桃子。沙俄的目的怕不僅僅是吞併中國東北那麼簡單,可能日本也是沙俄吞併的目標!

基於此種思想,日本國內在1898年前後,便有了一種跟沙俄全面對抗的思潮。然而這還只是開端,沙俄接下來幹了一件事,讓日本產生了和沙俄賭國運的想法。

對於日本來說,這場戰爭是賭國運之戰,如果戰敗了,那麼明治維新三十年的改革成果就付之一炬了。而日本也必將淪為西方列強的殖民地;

對於沙俄來說,這場戰爭只是一場普通的擴張戰爭。贏了當然最好,敗了也不要緊,頂多就是斷己一臂的傷害,不會悲催到亡國滅種的程度。

這就是“盡全力”和“盡力了”的區別。雙方一開始對戰爭的重視程度就不一樣,所以戰爭的結果也必然是朝著“盡全力”的日本一方傾斜的。

比如在旅順爭奪戰,日軍偷襲旅順前,俄軍情報機構通過破譯日軍外交密電,都已經得知日本即將採取軍事行動,但沙俄政府居然並未立即採取措施,俄遠東軍未接到戰備命令。這種態度,豈能不敗?


二、日本有外交優勢

八國聯軍侵華期間,沙俄在配合八國聯軍攻佔北京的同時,還單獨派出一支十三萬人的部隊入侵中國的東三省。在經過了四個多月不太激烈的交戰後,清軍駐守在東北的九萬官兵被全殲,東北三省全境在事實上被沙俄侵佔。

清政府在《辛丑條約》上簽字後,沙俄在北京忽悠七國聯軍從中國撤軍,但被它獨自侵佔東三省,它卻一直故意不撤軍。

當時清政府已逃離北京,慈禧躲在西安,沙俄找不到清廷中央政府,便決定先強迫東北地方政府訂立臨時性的協定,然後再逼迫清政府承認它對東北的佔領合法性。

但是由於東北人民強烈反抗以及英美等國的干涉,沙俄迫於壓力,只得於1902年同清政府簽訂《中俄收交東三省條約》,分三期逐步撤出東北。

然而就在第一期撤兵後,沙俄卻故意違約不撤兵,並派兵重新佔領了瀋陽。然後沙皇尼古拉二世任命阿列克塞耶夫為遠東總督,妄圖永久霸佔東三省進行殖民統治。



沙俄出爾反爾,讓英國很不滿意。因為英國一直視中國為自己的勢力範圍,沙俄一口氣吞了東三省,它很嫉妒。為此,英國通過外交斡旋讓沙俄撤軍。但是沙俄拒不理會,於是英國決心拉攏日本對沙俄開戰。

1902年,英國與日本簽訂《英日同盟》,明確支持日本打沙俄。

簽約後,英國放出狠話,聲稱日本是自己的盟友,日俄交戰,如果誰敢幫沙俄,就是與英國為敵!遠在美洲大陸的美國立即響應英國,給日本提供了大量的現金支援。

歐洲大陸的國家由於都惹不起英國,便都沒有明確表態支持沙俄,只有德國和法國私底下幫忙,但最終也沒有起到什麼作用。比較搞笑的是,英、俄後來和解了,德國和沙俄反而還翻臉了。至於清政府,表面上雖然說中立,但實際上也是支持日本的。因為關外畢竟是滿洲龍興之地,沙俄賴著不走,慈禧那幫人無法跟國人和老祖宗交待。

所以說,日俄戰爭其實並不單單是日本和沙俄的戰爭。美國、英國都出了力,就連清政府也偷偷出了力。


三、日本在軍事指揮、地理方面也有優勢

這兩點都不用多說了。戰爭前線相對於日本僅僅是日本海環渤海一帶,而俄國則穿越長長的西西伯利亞平原。

俄國方面雖然有硬實力優勢,但俄軍補給線太長,且將帥無能,軍隊非常腐敗。士兵大多是獵人和農夫,雖然作戰很勇猛,但沒有經過系統的訓練。

而且,由於俄法同盟的約定,法國並不希望俄國把主要軍事力量投入遠東,因此沙俄的主力一直沒有開赴遠東和日本開戰。儘管沙俄後來敗了,但依然還有再戰之力。反觀日本則是無力再戰。



總的來說,日俄戰爭是一場雙方實力非常懸殊的戰爭。日本能在戰場上擊敗俄軍,除了日軍本身英勇之外,英美對他的支持,沙俄方面對戰爭的不重視態度,也是非常重要的原因。

不過開頭也說了,日本和沙俄其實都不是最終勝利者。真正的勝利者應該是英美。

對於日俄戰爭的把控,英美做的非常好。戰爭之前為了制約沙俄,就慫恿日本開戰;戰爭結束後,害怕沙俄跟日本賭國運,就向日本施加壓力,讓日本儘快結束戰爭,不要過多削弱沙俄的實力。免得沙俄急眼了,緩解與德國、奧匈帝國的矛盾,把俄軍主力部隊派到遠東去和日本堵國運。這對協約國集團非常不利。

日本膽敢不聽話,英國就立即斷供。沒了英美貸款的日本,經濟不崩潰才真正有鬼。所以日本根本沒辦法決定戰爭的走勢。

所以說,日俄戰爭的雙方,包括清政府,都是棋子。清政府是個棄子,日本是一顆制衡沙俄的棋子,沙俄是一顆制約同盟國,但又不太聽話的棋子。

作為博弈者,英國很好的控制了棋局,得到了一個它想要的結果。


Mer86


日俄戰爭日本為什麼能夠擊敗俄羅斯,大致原因有:

1、1902年英日聯盟,日不落的大英帝國成為日本最強力的支持者,不管是軍事技術,還是武器設備,或者最重要的債券融資等等,日本能夠獲勝,和英國為打擊俄羅斯勢力而對日本大力支持分不開。

可以說,沒有英日聯盟,日本就不可能和俄羅斯開戰。英國不參戰,主要是避免和俄羅斯有聯盟關係的法國參戰。

沒有英日聯盟,日本即便開戰,也只能速戰,根本不可能堅持到最後的勝利。

因此,英日聯盟是日本取得日俄戰爭勝利的外部關鍵原因。

2017年8月英國首相特蕾莎梅在參觀日本自衛隊出雲號驅逐艦時,面對日本防衛大臣小野寺五典強調日俄戰爭中發揮關鍵作用的同名戰艦出雲號時,特蕾莎梅正面贊同英日聯盟的意義:

“英國和日本擁有長期的合作關係”

英國首相特蕾莎梅巡視的日本自衛隊航母出雲號

2、日本的主動攻擊性部署。在開戰前日軍的部署顯得非常有攻擊性和主動:

A、海軍第一、第二艦隊負責封鎖在旅順的俄羅斯太平洋艦隊,海軍第三艦隊負責保障對馬海峽的制海權;

B、陸軍第一軍在第三艦隊獲得對馬海峽制海權後,登陸朝鮮半島並負責殲滅朝鮮半島的俄羅斯軍;

C、陸軍第二軍直接登陸遼東半島,負責建立遼東半島基地和切斷旅順和東北俄羅斯軍的聯絡;

D、陸軍第三軍、第四軍,和第一軍、第二軍在東北會合,殲滅俄羅斯在東北的主力;

E、攻擊俄羅斯佔據的海參崴;

F、擊敗前來救援的波羅的海艦隊。

相比之下,俄羅斯軍部署非常保守和被動:

A、在鴨綠江附近集結兵力迎擊從朝鮮半島北上的日軍;如鴨綠江之戰失敗,則撤退到哈爾濱,誘使日軍深入,拉長日軍的補給線,然後進行殲滅;

B、在旅順的太平洋艦隊避戰自保,等待波羅的海艦隊的到來,內外夾擊日本海軍。

事實上,俄羅斯陸軍作戰計劃是很好,能夠極大的消耗本來財政就不充裕的日本的戰爭物資;但讓太平洋艦隊死守旅順的計劃就非常不合適——沒有考慮過成為孤島的旅順海軍能否支持。

實際上,俄羅斯把旅順的太平洋艦隊,調回海參崴,和海參崴的艦隊聯合作戰,或主動出擊騷擾日本對馬海峽的運輸行動,或乾脆等待波羅的海艦隊的到來,都比龜縮在旅順好太多。

奉天會戰時的俄羅斯野陣炮臺

3、日本海軍比俄羅斯太平洋艦隊實力雄厚,這是俄羅斯太平洋艦隊為什麼不敢主動出擊作戰非要等待波羅的海艦隊到來的原因。

日本海軍船艦實力:

第一艦隊:戰艦4艘(三笠,敷島,富士,朝日),裝甲巡洋艦2艘(春日,日進),通報艦1艘(龍田)、巡洋艦4艘(笠置,千歲,高砂,吉野);

第二艦隊:裝甲巡防艦6艘(出雲,吾妻,常磐,八雲,淺間,磐手),通報艦1艘(千早),巡洋艦5艘(浪速,高千穗,明石,對馬,音羽);

第三艦隊:巡洋艦7艘(嚴島,松島,橋立,須磨,和泉,千代田,秋津洲),裝甲巡防艦2艘(鎮遠、扶桑),炮艦5艘(高雄,筑紫,鳥海,摩耶,宇治),通報艦1艘(八重山);

合計艦船:38艘。

俄羅斯太平洋艦隊實力

旅順支隊:七艘戰列艦、八艘巡洋艦、13艘魚雷艇和兩艘炮艇;

海參崴支隊:兩艘巡洋艦、兩艘水雷巡洋艦、12艘魚雷艇和五艘炮艇;

合計艦船:51艘。

戰列艦:日本4艘VS俄羅斯7艘;巡洋艦:日本26艘VS俄羅斯12艘;炮艦:日本5艘VS俄羅斯5艘。俄羅斯優勢是魚雷艇25艘,日本數量為0.

奉天會戰後的日本第一軍

4、俄羅斯沒有執行誘敵到哈爾濱的計劃,而是堅守奉天,最後在奉天和哈爾濱鐵路被切斷下失敗而退。

日俄戰爭中:旅順會展是陸軍幫助海軍消滅俄羅斯太平洋艦隊,其實已經打亂了原本的日本陸軍部署——日本海軍的鎖港戰術失敗,就逼迫日本不得不滅了旅順的俄羅斯太平洋艦隊,否則海軍就有被太平洋艦隊和波羅的海艦隊夾擊而亡的重大風險;

奉天會展其實不必要發生,原定的戰役應該是哈爾濱會戰——俄羅斯軍總司令亞歷克塞·庫羅帕特金為什麼不執行原定計劃,原因不明;

對馬海峽海戰,日本海軍以逸待勞、以多大少滅了俄羅斯波羅的海艦隊。

5、反對對日本開戰的亞歷克塞·庫羅帕特金擔任俄羅斯軍總指揮官,換個主戰派情況會更好些。相比之下,日本軍官都是渴望作戰,希望擊敗歐洲強國俄羅斯。


綜述

簡單來說,日本在日俄戰爭能夠獲勝在於:

英日聯盟給日本軍事和財政的支持;

日本積極主動出擊戰略而俄羅斯消極被動防守;

日本聯合艦隊對俄羅斯太平洋艦隊有技術和戰艦優勢,日本無力抵抗太平洋艦隊和波羅的海艦隊的合擊,但單挑隨便打;

俄羅斯陸軍沒有執行拉長日本補給線的原定計劃;

反戰之人指揮戰爭,造成指揮的混亂。


每天原創,給你有價值的觀點!
隨手關注,你的支持才是動力!

歷史哨聲


日俄戰爭發生在1904年2月8日—1905年9月5日。主要是爭奪中國東北和朝鮮地區。日本參戰兵力40萬,俄國參戰部隊50萬,俄方主帥是馬卡洛夫、庫羅帕特金。日方主帥大山岩、黑木為楨、兒玉源太郎。此戰以日本 死傷20餘萬人的代價取得了勝利,徹底控制了朝鮮半島和部分東北地區。事情可以追溯到1895年,清朝和日本簽訂了喪權辱國的《下關條約》,其中有“將遼東半島割讓給日本”的條款,引發了許多國人的抗議。不僅如此,割讓遼東半島也影響到了正在積極推進南下政策的沙俄,於是沙俄聯合法國和德國要求日本歸還遼東半島,這也是後續日本歸還半島的原因,到嘴的“鴨子”誰也不想讓出去。這算是沙俄和日本結下了“樑子”,也是後續開展的“種子”。

之後,關於朝鮮半島問題,兩國也有深深的代溝,當時為了清朝藉助了“帝國主義”力量鎮壓了“義和團運動”,其中沙俄的軍隊在鎮壓以後趁機侵犯了中國東北地區,而這一行為影響到了日本在滿洲和朝鮮半島的利益。於是日本就與英國結盟,隨後開始了作戰準備。開展一年後的1905年1月,沙俄的重要要塞--旅順失守,日本也取得了制海權。同年3月,兩軍在奉天動員約60萬人進行大規模會戰,經過18天的激烈戰鬥,沙俄撤軍。5月份,在日本海進行海戰,曾經遠征歐洲的沙俄海軍波羅的海艦隊被日本聯合艦隊全殲。當時沙俄內部也正在進行著革命,最終以美國為中介,兩國調和。



沙皇俄國輸在那裡?首線就是長途奔襲,後勤跟不上,而日本則是以逸待勞。基本上是“本土作戰”。雖然俄國首先佔據了遼東和旅順,但只是被動防守。在戰略上就已經輸給了日本雙方做作戰前線對於日本而言就是環渤海一帶,俄國則穿越遙遠的伯利亞平。最關鍵的一點是沙皇以及最高指揮機關都沒有瞧得起日本。而日本則是舉國上下嚴陣以待,日本派遣大量的間諜刺探情報。俄軍招募的勞工中,竟有3%是日本的特務。




再就是日本基層軍官的整體素質高於俄國,日本海軍幾乎照辦英國海軍。軍艦也是當時英美一流軍艦,士兵素質很高,實戰經驗豐富 。對比之下,俄國軍隊素是參差不齊士氣不高,雖然陸軍整體高於日本,但海軍和日本相差太遠,海軍軍官士兵大多無心戀戰,雙方交戰以後,東鄉平八郎指揮聯合艦隊將俄國太平洋艦隊打的幾乎全軍覆沒。

日本對於這此戰爭投入了全部的力量。而俄國則不可能,他的核心利益在歐洲,俄國只是為了取得東北的利益,而日本則是賭上了自己的一切。對戰爭的投入不同,也導致雙方結局不同,佔領東北是日本的重要戰略策略,自己只能是許勝不許敗。日本為此次戰爭的勝利付出了最慘重的代價,日本打贏日俄戰爭付出8倍於俄國的代價。日本死亡25萬人,俄國死亡3萬多人。可以說,日本完全是是以人海戰術才取得最終勝利,可謂殘勝。


侃侃書生世界


當時俄國屯兵東北不肯撤軍,立即就引起了日本的注意,當時日本政府明顯的感覺到,俄國想要染指朝鮮,這更加的刺激了日本方面。於是在種種原因的刺激下,最後日本和俄國終於還是交起火來了。


這一場戰爭是以日本勝利,俄國戰敗而結束,當時眾多國家眼中的只會模仿的猴子打了很漂亮的一仗。

當然,日本可以取得勝利也並不是那麼的簡單,國際因素,自己的努力都是不可或缺的,當時日本剛剛經歷了明治維新,他們的國力得到了很快的發展,雖然許多國家嘲笑他們像一隻猴子,但是不可否認的是,日本已經脫胎換骨了。


在國際上,日本也在努力的外交,而且他們的著重點就是和英國的關係,要知道當時的英國還是日不落帝國,在國際上還是十分有影響力的。而且由於俄國又受制於他們和法國的聯盟,導致了在遠東地區受到了一些制約。

而且俄國還是一個大國,在對抗外敵的時候,這個就是縱深,但是對於己方,也可能是過長的補給線。再加上他們輕敵,指揮不當,在這次戰鬥中輸給日軍一點也不虧。



除此之外,當時清政府的態度也是一個重要的影響因素。本來因為甲午戰爭,清政府對於日本可以說是很不爽,俄國也是一直想要拉攏大清一起對抗日本,但是俄國更是殘忍,他們製造了“江東六十四屯”屠殺慘案,還有他們還佔領了滿洲,對於他們的憎恨,絲毫不弱於日本。


所以對於這件事,清政府選擇了袖手旁觀,只是,看著兩個外國在自己的領土上打仗,或許真的是意義非凡吧。


圍知歷史


我們首先要清楚,日俄戰爭從戰爭的角度來看對於日本和俄羅斯兩國的意義不同。對於日本來說,日俄戰爭是一場關乎國家命運,甚至國家存亡的全面戰爭,而對於俄羅斯來說,日俄戰爭只是一場爭奪東北亞殖民利益和勢力範圍的局部戰爭。為什麼這麼說呢?日本作為一個新興的亞洲工業國,急於通過在朝鮮半島和滿洲地區的殖民擴張獲得原材料產地和工業品傾銷市場,而日本要想獲得繼續崛起所必須的殖民地,就必須虎口拔牙,從老牌的西方列強手中搶奪殖民地。俄羅斯是日本所瞄準的第一個目標。朝鮮半島和滿洲地區在地理上距離日本最近,清帝國的勢力急劇衰落,這裡成為了日本殖民擴張的首選目標。日本所面對的唯一的障礙就是俄羅斯,因此,日本要傾盡全力在這一區域打敗俄羅斯。

但是,正如對於日俄兩國的意義完全不同,日本也清楚,如果徹底擊潰俄羅斯這個帝國,對於小國寡民的新興東方國家日本來說,是不可能的。俄羅斯在國力和軍力上均有著壓倒性的優勢。所以,日本的目標是在滿洲擊潰俄軍,迫使俄國與日本和談,從而獲得滿洲和朝鮮半島的部分利益。從戰爭的準備和進程中,我們不難發現,日本為這場戰爭做了充分的準備,在戰爭中孤注一擲,集中全力在海上和陸地均取得了勝利,特別是在海上,日本海軍打得堪稱世界海戰史上的典範,幾乎徹底消滅了俄羅斯帝國海軍。然而,對於俄羅斯來說,在戰爭開始前嚴重輕敵,對於亞洲“猴子”的戰爭不屑一顧,在戰爭爆發後又決心不足,一退再退,死守待援,結果被日軍各個擊破。同時,也不得不說,日軍的訓練和裝備在當時都堪稱精良,戰鬥力和指揮能力都要超過俄軍。而腐朽落後,國內已經面臨社會動盪的沙俄軍隊指揮不利,軍人戰鬥意志薄弱。

不過,需要特別說明的是,日本在日俄戰爭中的勝利其實獲得了英國的支持,英國希望通過英日同盟遏制沙俄在亞洲的擴張。在戰爭中,無論是戰爭融資,武器裝備還是軍事情報,英國都對日本提供了支持。

日俄戰爭雖然日本獲勝了,但日本並沒有把俄羅斯趕出整個滿洲,沙俄仍然控制著北滿,而通過西伯利亞鐵路遠遠不斷運來的陸軍,使得日本急於利用勝利與俄羅斯和談,而不敢繼續戰爭。如果不是俄羅斯國內爆發了革命,沙俄政府無暇顧及遠東,不想將戰爭繼續下去,面對已經精疲力竭,財政面臨崩潰的日本,誰能勝利還很難說。


照理說事


三個大原因導致俄國最終沒有能夠幹掉日本。

第一個:俄國雖然派兵也不少,但是畢竟長途跋涉。最典型的例子就是俄國的海軍長途跋涉來到對馬海峽,直接被這邊的日本海軍大部幹掉。這也就說明了俄國重心其實還是在歐洲,雖然他們也想在遠東有自己的存在,但是能力上還不足以雙頭髮展。這就導致俄國在對日用兵捉襟見肘。

第二個:日本士兵單兵作戰能力水平要優於俄國。這一點懂軍事的可能還能說出更多,這裡不贅述。

第三個:日本對日俄戰爭是國運相賭,也就是說,日本是以自己國家未來命運來賭一定要戰勝俄國,相反俄國則沒有考慮這麼多,只是單純把這個當成一場普通戰役。態度很關鍵。

然後,日俄戰爭主要在中國東北作戰,清政府當時宣佈局外中立,但是據相關研究,局外中立不中立,實際上清政府在多個角度是幫助了日本,至於為何,這裡不展開,學術界有討論。

我們再反觀蘇聯時期蘇日鬥爭,就很清楚蘇聯為何能贏,因為蘇聯重視了,知道如果日本得逞後果不堪設想……


張傑談史


日俄戰爭的本質就是沙皇俄國一個國家單挑大半個資本主義世界,他要能贏才是真的有鬼了。

日本和俄國的樑子早就結下了,在甲午戰爭會後,按照《馬關條約》的內容,清政府要割讓遼東給日本。

俄國覺得這個會影響他的勢力範圍,就糾結了法國和德國,逼迫日本歸還遼東。作為代價,清政府只要拿出3000萬兩(本來是一億兩,但是在沙俄逼迫下一降再降)。

清政府也是天真的可憐,絲毫沒有吸取第二次鴉片戰爭的教訓(沙俄當時兩頭通吃,把清朝坑的不要不要的),居然認為沙俄是自己的保護神。在沙皇過生日的時候,還派李鴻章過去拜訪問候了一下,順手還簽了個《中俄密約》。

在今天看來,這當然是個賣國條約,但如果仔細看看內容,那還真不是。因為在這份條約裡,沙俄再三保證,和清政府之間地位是平等的,不會搞侵略殖民。

然後就沒有然後了,說出去的話,就是放出去的氣。

同時,沙俄和日本之間的矛盾也越來越大。畢竟拋棄三國還遼這種噁心的事情,沙俄和日本在勢力範圍上確實有衝突(八國聯軍侵華之後沙俄賴在東北不走了,還想染指朝鮮)。

而日本的崛起,本身就和英美的平衡政策有一定關係。英美認為應該在亞洲扶持一個國家來對抗沙俄,甲午戰爭清朝那蹩腳的表現自然就被排除在外了。

日本當時雖然已經成為了列強的一員,但是和老牌帝國主義強國沙俄比起來,真的就是個弟弟。

英美日都意識到了這點,為此在戰爭還未開始的時候,就源源不斷的給日本輸血。反觀沙俄,完全就是趕鴨子上架,準備工作還沒有做好就被迫加入了戰爭。

這一打起來,俄國就體會到了什麼叫噁心。

除了陸地不可動搖的盟友法國之外,只有老仇人德國支持他。因為德國希望沙俄和日本開戰,削弱其在歐洲的實力。連表面說兩不相幫的清朝,都私下裡偷偷給日本援助。

國際輿論一邊倒,全都支持日本。俄國雖然在總體實力上遠超日本,但是就單單的說在遠東的軍隊,和日本還是有一定差距的。對於沙俄來說,這可能就是一場局部戰爭。對於日本來說,這就是國戰。

從戰爭一開始,英美日就不斷對沙俄搞小動作。一個明石元二郎(這貨真的是間諜之王,在俄國境內不斷組織暴動,給反俄國家組織提供物資,還資助過列寧),就已經把沙俄弄得灰頭土臉,精疲力竭,焉能不敗?

雖然日本打贏了日俄戰爭,但是日本並沒有從俄國身上拿到一絲好處。瘦死的駱駝比馬大,俄國當時還保存著大量的實力,根本就不虛日本。想弄出第二個《馬關條約》?不存在的。

喜歡就關注唄,每天講點不一樣的故事。


看不見的角落


這是一個國家上升期體現,國家崛起說白了是人的覺醒,戰爭的勝利更是以人為決定性因素的,日本利用天時地利人和才上演了擊敗沙俄的壯舉。

以下幾個原因最為重要

第一敏銳的戰略洞察力。日本很早就對俄國垂涎東北的野心有充分的認知,尤其是發現俄國有染指其大陸跳板朝鮮的企圖,這明顯傷害了日本的利益,在交涉未果的情況下,主動出擊先發制人,來個好的開始就是成功了一半。

第二外交牌打的得心應手,反應了日本人開眼看世界以後,把東方智慧和國際大環境結合的非常好。1903年和俄國的大仇家英國結盟,一舉解決了國際上的正義性和合理性,畢竟實力才是公理,反襯著虛弱的大清麻木無知,必將滅亡。

第三軍國主義盛行下的將軍和士兵確實能打。陸軍的乃木希典大將和海軍聯合艦隊總司令東鄉平八郎,都是卓越的指揮官。尤其是東鄉平八郎,率領聯合艦隊迎擊俄國大名鼎鼎的波羅的海艦隊時,冒著巨大風險,在敵旗艦射程之內,竟然毫不猶豫地來了個“艦前大回頭”,為的是擺出能佔據絕對優勢的“丁字戰形”,為此,東鄉乘坐的旗艦“三笠號”被敵方擊中40多發炮彈。但是這個陣形,配合後來變換的“Z字戰形”,為聯合艦隊取得絕對勝利奠定了戰術基礎。從海戰結果來看,老大帝國的龐大艦隊(波羅的海艦隊加上遠東艦隊),在兩天之內被日本的聯合艦隊打得落花流水全軍覆沒,日本艦艇被擊沉3艘,陣亡117人,傷583人;俄國被擊沉16艘,自沉5艘,被俘6艘;陣亡約5000人,傷約6100人。

這裡並非歌頌軍國主義,而是用數據說明有精神加持的軍隊才有戰鬥力,用的好保家衛國,用的不好就變成禽獸了。


四海天驕


不是俄羅斯打不過日本人,是日本🇯🇵人看孫子兵法看精通了,給俄羅斯帝國玩耍了一通"圍魏救趙,聲東擊西"。

俄羅斯人口和軍隊(主要是陸軍)西方國家第一,而日本人口有數。用十個手指頭啊數過來了,過去的戰爭陸軍作戰主要是靠人堆,乃木希典隨然漢學精通,能達到胡吹一通“馬踏神卅五十川的v歪詩,之後的圍攻沙俄海軍太平洋艦隊的旅順口要塞,統軍十萬,圍攻了半年多,死傷了六萬多人,才拿下來了關東卅要塞,同東鄉平八朗一起消滅了沙俄第一太平洋艦隊。消滅了沙俄的海軍精銳,(從馬卡洛夫司令到各個艦長再到各種能工巧匠,迫擊炮就是這期間發明的,日本人的聯合艦隊作戰最吃力,最危險的時間也是同第一太平洋艦隊作戰|時。這期間日本海軍各種下三濫手段頻出,從偷偷的襲擊,開炮的不要,魚雷的幹活。”到半夜三更的派出堵塞航道的“閉塞隊“生生的丶把一個為了上遠東掙點高薪酬金志願上黃俄羅斯服役的東正教教徒們的戰爭鬥志一點點磨嘰沒了。

日本人最好的軍官不是乃木,也不是東鄉和鬼才”參謀秋山真知,而是早早的就腰讒萬貫”準備為不知道歸第幾國際領導的東歐,北歐無政府主義者,俄羅斯沙皇的敵人,各種流亡者,從芬蘭,波蘭等各種革命者,叛逆:的造反者…帶來了經費的明石大佐。

明石大佐左右縫源,動手動嘴能力強,絡繹不絕的給斯拉夫反叛沙皇專制主義的人們送去〉活動經費,炸彈和槍支彈藥。他去哪了,哪裡就發動了騷亂和起義遊行。

沙皇第一太平洋艦隊全部覆滅後,沙皇要賭一把,想把沙俄波羅的海艦隊和黑海艦隊的軍艦全調動到太平洋去,黑海艦隊的鐵甲艦“波將金”號就發動了武裝起義。提前去給沙皇上了一個眼藥水,帝都為了工人的遊行示威,軍隊架起了馬克泌機槍,出動了最精銳的哥薩克騎兵,最後打死一大批示威者,帝都人人自危。華沙也不消停,芬蘭人也耒擠擠喊叫著要獨立,總之,俄羅斯帝國的陸軍和騎兵哥薩克們,連誰是臥底,誰是革命黨人都分不清.辨別不了,只有維護地區治安了。

加上遠東俄羅斯陸軍統帥庫羅巴特金是參謀出身,優柔寡斷舉棋不定,兵團各部從鴨綠江到旅順口,一直在後退,讓他的君主丟盡了敗給異教徒的臉,最後認定為只有投降,才能保住俄羅斯帝國的利益最大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