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8個維度修復土壤,讓土壤恢復肥沃,種出好產量

土壤是作物生產之母,要讓土壤發揮最大效用,就要要去了解自己耕作的土壤有哪些缺點或者限制作物生長的因素,再加以改善這些缺點和消除不利因素,使成為肥沃的土壤。從認識土壤到了解缺失因素,從保育到增進土壤肥力,都是確保作物增產及品質的基礎。

從8個維度修復土壤,讓土壤恢復肥沃,種出好產量

其實,肥沃的土壤並不難求,只要用良好的土壤管理辦法,都有希望把貧瘠的土壤改成肥沃的土壤。有了充分的土壤肥力,再加上選擇適應該地區氣候的作物及品種,運用良好的種植管理方法,要達到高產是不難做到的事情。以下是常見的8個維度的土壤問題,從問題的發生到如何診斷以及如何修復,分別說明如下:

一、土壤酸鹼度不適合及土壤酸化現象

(一)、問題發生的原因:部分太酸(PH在5.0以下)或太鹼(PH在7.5以上)的土壤,易使土壤中的植物養分轉變為無效性,使作物不能適應,尤其土壤酸化在我們耕作中最為常見,其原因不外呼雨水大量淋洗及母質酸性、植物吸走大量正離子養分、不當的施用過多酸性肥料、及過量有機酸所致,加上土壤緩衝力不佳時,更易出現酸化現象。

(二)、診斷土壤酸鹼度:常用酸鹼度電極測定法及石蕊試紙顏色測定法。測定酸鹼度時,應使土壤與水混合攪拌後測定,不應在土壤乾燥下測定,因為測定土壤酸鹼值是測定在水溶液中的氫離子濃度。

(三)、解決酸鹼度不適的辦法:

  1. 施用中和劑:酸土施用石灰等鹼性質材(如農用石灰、白雲粉等),中和土壤則應配合有機質施用。鹼土施用酸性材質(如硫磺粉、稀硫酸等),中和土壤則不應過量,可採用逐年漸進中和的方式去改良。
  2. 施用有機質在酸土或鹼土中,有助各種養分的有效性。
  3. 緊急補充葉面施肥可暫時改善太酸或太鹼的土壤性質,這是治標的方法,徹底改善土壤才是治本之道。
從8個維度修復土壤,讓土壤恢復肥沃,種出好產量

二、缺乏土壤有機質

(一)、問題發生的原因:在多雨高溫及多溼的環境下,土壤有機質分解較快,尤其是山坡地更是缺乏有機質,在我國,大部分地區土壤都是缺乏有機質的。當土壤中缺乏有機質的時候,農民施用化學肥料的量就會增加,造成浪費,甚至無法作物產量,反而使土壤病害增加並且對環境造成極大的汙染。要改變這種狀況,必須從增加土壤有機質著手,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要特別注意土壤有機質的保護,因為土壤有機質的好處眾多:

  1. 改善土壤物理特性:改良土壤團粒構造,使土壤鬆軟,能促進通氣及排水。
  2. 增加土壤保水能力。
  3. 緩慢釋放植物所需的營養元素。
  4. 鉗合微量營養元素可協助植物營養元素的溶解度。
  5. 增加土壤之緩衝能力,使土壤的酸鹼反應緩和。
  6. 吸附及交換植物營養元素,提高肥料緩效性。
  7. 給土壤有益微生物提供豐富的食物,使土壤微生物能抵抗大量病菌。
  8. 減少人為或天然的毒性物質及作用。
  9. 部分成分有助植物生長的功效。
  10. 能夠減少土壤溫度急劇變化的作用。

從上述可知,土壤要達到以上十點功效,就必須增加土壤的有機質含量。

(二)、診斷缺乏有機質的方法:除了讓專業的農技部門分析土壤有機質的含量之外,也可以用肉眼觀察,如土壤乾燥後很硬,或顏色很紅、很黃,沒有團粒構造,這些都是缺乏有機質的特徵。

(三)、解決缺乏有機質的辦法:施用有機肥料以增加土壤有機質的來源,也可種植綠肥作物。在種植中要採用輪作,尤其以豆科輪作最利於增進土壤有機質。在管理上應增加覆膜的利用,減少土壤沖刷及表土流失,這也是保養土壤有機質的方法之一。近年來腐植酸及泥炭土的應用,對土壤有機質的增加穩定也很有幫助。

從8個維度修復土壤,讓土壤恢復肥沃,種出好產量

三.土壤物理性不良

(一)、問題的發生的原因:當土壤屬於酸性又缺乏有機質,物理性就很差,團粒構造就需要改善,且保水力差,很容易乾旱,乾燥時特別堅硬,這是典型的貧瘠土壤。土壤質地太粗或太黏,也會構成問題土壤。太粗則保水差;太黏重的土則太密實,排水不良,引起根系生長不良。

(二)、診斷土壤物理性不良的方法:用手觸摸分級,判斷是否太黏或太砂;觀察土壤孔隙度,是否太密實。以感覺觸摸時,取少量土樣,以水溼潤後搓捏,呈砂礫感是砂土;很黏重,可搓捏成條的則含黏粒多。土壤的孔隙度、土塊或團粒構造,很容易用肉眼觀察。

(三)、解決土壤物理性之不良:

  1. 排水不良:地區性排水不良較經濟的方法,是選擇耐水作物或品種,或利用高畦栽培。排水系統可採用簡便排水式或暗管排水方法,排水系統的建設應特別注意排水效率及使用年限的經濟效益。
  2. 土壤構造不良:土壤孔隙度或團粒構造不良,一般都通過增施有機質和與石灰相配合,如較鹼性的土壤則只施有機質即可。土壤深層改良,可用深犁的方式,將深土疏鬆或深層施肥。
  3. 土壤太砂或太黏:
    除了選擇能適應這種不良土壤的作物或品種外,可採用客土及施用有機質來改善這種不良的質地。
從8個維度修復土壤,讓土壤恢復肥沃,種出好產量

四、土壤營養分不平衡

(一) 問題發生的原因:不平衡或過量施用化學肥料,會造成營養元素間吸收的拮抗作用,無論大量、中量或微量元素都不能過量, 例如:氮過多作物易徒長,枝葉繁茂,易遭病害,不易開花或坐果等等。

(二)診斷養分的不平衡:土壤中營養不平衡不能用肉眼看出,但可以通過植物的生長來觀察,或以植體化學分析配合土壤分析診斷也可得知。土壤也要定期分析診斷檢查,就如人的身體檢查一樣重要,尤其是密集耕作系統,至少每三、四年需要診斷一次。

(三)解決土壤營養分不平衡之要領:

  1. 瞭解作物品種的特性:因為各種作物對土壤中的營養需求有差異,所以的先了解作物品種的需肥特性。在生長過程中,缺乏養分則以葉面補充。再進而改善土壤的本質,如酸鹼不適的可以加以調整,使養分吸收平衡。如因某些養分過量不平衡所引起,則需花費較長的時間去改良,可施用腐熟度較高的有機質(如各種堆肥、腐植泥炭土等),去吸附,減少過量的危害,使其控制達到平衡。
  2. 配合輪作系統:土壤營養不平衡,可利用不同輪作作物能吸收多量養分而減少土壤的危害,使達營養均衡的狀態,再配合適當的施肥,就可改善土壤養分不平衡的缺失。
  3. 抗衡施肥:山坡地無法以水田輪作時,只靠雨水淋洗過多的營養是不現實的,除上述所提施用高腐熟度的有機質外,可以依過量的拮抗元素補救,如磷過量所引起的微量元素缺乏,即以深灌施肥或葉面施肥補充;如鉀肥過量易引起缺鎂,則採用硫酸鎂或硅酸鎂等鎂肥的抗衡作用,以大量減少某種養分過多所引起的危害。
從8個維度修復土壤,讓土壤恢復肥沃,種出好產量

五、鹽類及重金屬累積的問題及汙染

(一)問題的發生原因:汙染及不當的灌溉水,或是化學肥料使用過多,都會引起土壤鹽類及重金屬累積。因為土壤有吸附的能力,長期日積月累的結果。

(二)診斷鹽類及重金屬汙染之累積:最準確的是用化學分析測定所含鹽類及重金屬量。鹽類的累積也可用肉眼觀察,診斷時從曬乾的表土,可觀察到白色粉末或晶體狀的鹽類,鹽類累積過多有白色物出現。

(三)解決鹽類及重金屬汙染之累積:因密集耕種作物時,大量施用鹽類肥料所引起的累積,可採用旱田水田輪作,水田耕作時可洗去大量的可溶性鹽類;或選擇較耐鹽的作物,因作物的耐鹽性有差異;施用有機質對洗鹽類也有幫助,因有機質分解的有機酸,可增加鹽的溶解度。重金屬累積汙染可加入有機質吸附,以稀釋作用減少作物吸收;如嚴重汙染則不應種植食用作物或飼料作物,要避免汙染進入人類的食物鏈;如要種植則需慎選非食用植物,如林木植物、纖維特用作物等。

從8個維度修復土壤,讓土壤恢復肥沃,種出好產量

六、表土流失問題

(一)問題發生的原因:表土是歷經長年自然改良的寶貴土壤,山坡地如表面植物保護缺乏時,優良的表土很薄,大多會被沖刷洗走,表土的流失同時伴隨著肥料的流失。

(二)診斷表土流失:這是相當容易判斷的,只要看在雨中流出的水,是否帶有泥色或混濁,即可知表土是否流失。

(三)解決表土流失的辦法:表土要有保護,可採用覆蓋或草生栽培,尤其是以果園的草生栽培最為有效,而且雨季時不必除草,表面上看草生會吸收競爭部份施入的肥料,但吸入肥料經砍割覆蓋或犁入後,肥分又回到土壤,對多年生果樹的表土肥力,很有幫助,草生栽培又可使雨水深入土層,增加有機質、使土變鬆軟、保肥性好,實為一舉多的。

從8個維度修復土壤,讓土壤恢復肥沃,種出好產量

七、土壤病蟲害問題

(一)問題發生的原因:引起土壤病蟲害的因素很多,由於病菌大量繁殖或植物的耐病力降低,就易引起作物根系病害。土壤病害的發生與氣候環境及灌溉水來源有密切關係;種苗的傳染病菌也不應忽視,健康的育苗是很重要的。

(二)診斷土壤病蟲害:要精確瞭解根系發生的病害,以鑑別病菌的種類,需要專門的鑑別方法。根系枯死的原因,可能是生物性或非生物性所引起,或互為因果關係。線蟲的危害根系較易觀察出來,在根上會有膨大凸起或瘤狀的症狀發生。

(三)解決土壤病蟲害的辦法:治療土壤病蟲害,包括化學藥劑處理、物理處理(如高溫)、生物處理等方法,另外可利用土壤改良劑,以化學、物理、生物性等不同方式改良土壤,使病蟲害不易繁殖或增加作物抗性,而達到控制土壤病蟲害的目的。例如施用有機質或生物菌肥使土壤改良,也可減少土壤病害發生,但應注意糞便類有機質,如未經腐熟,易致多種菌或蟲的感染。

從8個維度修復土壤,讓土壤恢復肥沃,種出好產量

八、連作的土壤問題

(一)問題發生的原因:因連作引起問題土壤,一般不外乎在土壤物理性,化學性或生物性上發生問題,常見的是病菌或蟲體孳生過多、有毒物質、鹽類累積或養分不平衡所致。

(二)診斷連作問題:一種或同類作物連作次數後,發生生長不良,施肥並不能完全改善,常見如幼苗的枯萎及爛根。生長點或新葉不正常或不伸展的問題發生。

(三)解決連作的問題土壤:採取輪作,尤其旱田水田輪作最好。可施用有機質改善或種植綠肥,有機質吸附有毒物及分解有毒物質,並有制衡土壤有害微生物的功效,加上補充大量、中微量養分,可減少養分不平衡。也可採用施微生物菌肥。連作田常有大量的地上部或地下根部,這些殘質也可能是問題的根源,因此,清除田間殘質,可減少毒物質或病蟲害的危害。

以上所常見的八大問題,不是所有的土壤都會存在,因此,必須先了解土壤的特性,確定是哪裡出了問題,然後解決問題,土壤的肥力自然會改觀,有了健康的土壤,才會有健康的作物。只要勤於管理,保持土壤肥沃,作物高產就近在咫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