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洱茶,為何偏要學武夷巖茶講巖韻?

普洱茶,為何偏要學武夷巖茶講巖韻?

《1》

村姑陳的閨蜜MISS吳,是個悲觀主義者。

她明明很美,卻老覺得自己丑。

每次她攬鏡自照,顧影自憐的時候,我們都覺得美呆了,只有她自己,覺得自己不美——鼻子不夠挺,皮膚不夠白,眼角不夠挑,胸不夠大......

是啊,她的五官,單挑出一個來,都不算完美。

也不單獨是她,誰的五官都不可能完美。

人畢竟是大自然的傑作,不是工業化大生產裡機器產出的作品,沒有那麼標準,沒有那麼精細。

但是,她的五官組合在一起,那就非常的協調,比例均勻,很好看,很驚豔大氣的美。

就這樣的條件,她居然還說,自己不好看——拿自己的不完美,去對比人家的完美之處,當然,怎麼比都是輸。

這就是悲觀主義者的心態。

老認為自己比別人差。

就算自己已經很好了,還是會覺得自己某一方面,很差。

比如考試,總分考了年段第一,數學考了100分,語文考了90分。

拿了第一本來應該很開心,這位悲觀主義者卻開心不起來,老是羨慕那個語文考了95分,單科分數比她高的同學。

這樣的心態,讓她大多數時候,都是不開心的。

普洱茶,為何偏要學武夷巖茶講巖韻?

普洱茶,為何偏要學武夷巖茶講巖韻?

《2》

某天,有位茶友給我看他買的普洱茶。

生茶壓的餅。

上面赫然印著,“巖韻”兩個大字。

乍一看還以為是武夷巖茶呢。

巖骨花香,是武夷巖茶的標配。

基本上,世人對武夷巖茶的評價,皆是“有巖韻,有骨鯁”。

武夷巖茶,更是因為以盆栽式茶園,種植在巖壁上,而聞名於世。

然而,如何普洱茶也有了巖韻呢?

難道普洱茶改種到武夷山的巖壁上去了?非也。包裝上是產自雲南某市某地的字樣。

這就讓人疑惑了。

普洱茶種在深山密林,在雲南的熱帶雨林裡,種植之處,既沒有丹霞地貌,也不是巖壁。

沒有“巖”,這“巖韻”是哪來的?

真真是難以理解。

有茶友一語道破天機。

普洱茶,要麼按山頭賣,要麼按年份賣,這款茶,估計既沒有山頭可炒,也沒有年份可顯擺,只能給它起個獨特點的名字,吸引人去購買了。

普洱從來沒有講過巖韻,陡然講一次,確實是蠻有新意的。

衝著新意,便有茶友願意買單。

普洱茶,為何偏要學武夷巖茶講巖韻?

普洱茶,為何偏要學武夷巖茶講巖韻?

普洱茶,為何偏要學武夷巖茶講巖韻?

《3》

普洱茶,好端端的,為何要來講巖茶的“巖韻”呢?

想來,是賣點提煉得太多,過多過頻之後,消費者已經疲憊了,審美疲勞,為了形成新的刺激,才想出了這種招式。

現如今,在市場上買普洱,首選就是山頭茶。

古六大名山,新的名山,一波又一波輪番上場,漸漸,選山頭成為了消費者購買普洱的第一標準。

要知道,對於普通消費者來說,要以工藝好壞來挑選普洱,是炒青還是曬青,含水量高還是低,分辨起來,太難。

而要以年份來甄別普洱茶,更難。

工藝稍微有點差別,同一年的茶餅就能呈現出不同的顏色來,叫外行根本無法準確選擇。

另外,要識別是否是古樹茶,更難。

古樹也沒有標準,有人說一千年算古樹,有人說兩百年算古樹,至今仍然沒有法規出臺,認定古樹的起算年限和最低值。

故而,普通人要想認定一款茶是否是古樹所出,還真沒有法律依據來做憑證。

只能聽茶農的。

所以,想來想去,選山頭,最簡單便捷。

當然也不要隨便去找一家沒有口碑的店買老斑章,就像不要到地攤上去買香奈爾一樣——肯定不靠譜。

找有口碑的店買老班章、冰島、易武;或者,就直接買第二等級的山頭茶,不要那麼知名的山頭,不要那麼大的山頭,自然,買到假貨的可能性就低了很多很多。

二級山頭,知名度本就不高,假冒的概念就小了。

相對安全。

普洱茶,為何偏要學武夷巖茶講巖韻?

普洱茶,為何偏要學武夷巖茶講巖韻?

普洱茶,為何偏要學武夷巖茶講巖韻?

《4》

普洱茶,除了“巖韻”,就沒有別的新概念可講了嗎?

當然不是。

比如普洱茶也可以講一講工藝。

講一講曬青毛茶,與炒青,哪一種品質更好。

講一講日曬對普洱茶的影響,包括顏色,包括香氣,包括滋味。

講一講炒青的口感與品質特徵,以及未來的轉化成果。

講一講發酵的程度輕重,對成品茶口感的影響,以及它們分別有哪些吸引人之處。

講一講春茶與秋茶,誰更適合收藏,春茶的特徵與秋茶的特徵有何不同。

再講一講餅茶與散茶,哪一種更適合家裡存放,三五年後,十年八年後,誰在收藏市場上更加的有潛力。

一併講一講老普洱的正常香氣和口感,生普陳化後與熟普陳化後有什麼差異?

甚至,講一講儲存,是隨便擺在家裡的櫃子上做裝飾品就可以呢,還是要避光保存,要防潮防蟲。

這些,都比只講山頭,只講樹齡,只講年份,要有意思得多。

更加吸引消費者的參與性與熱情度。

也更有話題性,爭議性和討論性。

如果說,只談名山,古樹,年份,是在賣石頭,乾巴巴論斤賣的話,那麼,談工藝,談口感,談未來轉化,談收藏和儲存,就像是在逛一座秀美的江南園林式建築,移步換景,人走景移,極力引誘著人們去探索。

普洱茶,為何偏要學武夷巖茶講巖韻?

普洱茶,為何偏要學武夷巖茶講巖韻?

普洱茶,為何偏要學武夷巖茶講巖韻?

《5》

每一種茶類,其實都有自己的屬性。

白茶的屬性,是工藝簡單,破壞性低,原生態,最大程度保留下各種養分。

紅茶的屬性是不殺青、重發酵,喝起來最是溫柔婉約,溫良恭儉讓。

綠茶的屬性是早春,鮮嫩,清香,是沉悶一冬之後,最亮眼的那抹鵝黃。

武夷巖茶的屬性,更是具有標籤性。

它是六大茶燈裡,工藝最繁複,最講究的一種茶。“武夷焙法,實甲天下”,單一道焙火,便讓天下的茶類,都望塵莫及。

基於這些工藝上的不同,基於這些採摘時間和採摘條件上的不同,六大茶類,各自有各自的長處,各自有各自的風味。

它們的風味,是基於工藝本身,或者生長時間本身的差異而得來的。

只要把這些特徵詳盡說明,便會引來眾多粉絲,圍觀駐足,品頭評尾。

普洱茶,其實也應該在茶文化的傳播上,借鑑其它茶類的方式。

把自己的獨特性,亮相人前,濃墨重彩表現,才是最佳的吸引眼球的方式。

若是隻貪圖方便省事,動不動就名山古樹,動不動就三十年老茶,那等滿大街都是名山古樹,滿大街都是香港迴流老茶的時候,可能,就是普洱神話大量破滅之時。

講故事沒有錯,但天長日久,只執著於講故事,消費者遲早會膩味的。

大漢朝,劉邦也講故事,但他只講了一次斬白蛇起義,取信於天下之後,便不再講了,聰明的劉老四深知,故事講多了,便不再有人信了。

這是漢高祖的精乖之處,也是他對人性的通透之處。

普洱茶,為何偏要學武夷巖茶講巖韻?

普洱茶,為何偏要學武夷巖茶講巖韻?

普洱茶,為何偏要學武夷巖茶講巖韻?

《6》

雲南的深山,巍然屹立,連綿起伏。

雲南的茶樹資源,極為豐富,植被也多元。

按“溫光水氣土”五大元素來說,雲南的茶,真的是極得天時地利之緣。

然而,改革開放以來,普洱茶在神壇上呆久了,可能,早已經忘記了自己那一段關於邊茶的歷史。

富貴不歸鄉,如錦衣夜行。

富而不忘本,方是英雄本色。

不忘初心,方得始終。

版權聲明:本文歸小陳茶事村姑陳(lanxiaoping1988)原創撰寫,任何媒體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歡迎茶友們轉發至朋友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