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世界大战德国入侵苏联,希特勒动用所有精锐力量,为何仍在斯大林格勒战役惨败?

超哥解历史


希特勒失败的根本原因是这场战役本身是非正义、非人道的,主要原因是后勤保障无法满足军队的需要。希特勒从开始进攻苏联的疯狂到一步一步走向灭亡的过程验证了一句话“上帝欲让你灭亡,先让你疯狂”。

德军闪击苏联

德国对苏联的进攻开始于1941年6月22日,行动代号“巴巴罗萨”。德军的闪击战在初期进行非常顺利,苏军节节失利,许多苏军被包围和俘虏。意大利、匈牙利和罗马尼亚军队也在希特勒的要求下对苏联发起进攻。

芬兰也于6月25日宣布进攻苏联。本来芬兰是保持中立的,但是为了收回两年前被苏联侵占而丧失的领土,于是也加入了对苏联的进攻序列中。这场被成为“继续战争”的冲突,一直到1944年才结束。

德军后勤补给出问题

德国闪击苏联一开始进行得顺顺当当,但闪击计划本身还是存在很大的隐患,那就是后勤保障问题。苏联国土辽阔。德军要深入纵深,就要有充足的后勤保障。如果后勤跟不上,战争将无法持续进行。在1941年德军进至莫斯科郊外时,进攻被迫停止了,因为后勤补给线已经到了极限。苏联的游击队趁机频繁袭击德军,德军的前线补给难以为继,进攻就更难以进行。德军以为战争到了冬季,苏军就会崩溃,但事实上苏军一直都在进行这有效的阻击,苏军的抵制迟滞了德军的进攻,也赢得了反攻的时机。

苏联焦土政策见成效

造成德军后勤保障困境的还有一个原因,就是苏联在撤退时采取了焦土政策,毁坏工具,烧毁庄稼,使德军什么也得不到。加上严寒来临,很多德军冻伤而死,苏军的反攻更加剧了德军惨败的到来。德军的进攻虽然停止了,但还是侵占了大片的苏联国土,苏联对国土的收复,直到1944年才最终完成。

惨烈的列宁格勒战役

列宁格勒,也就是圣彼得堡,是二战中异常惨烈的战场。德军和芬兰军队从南北两个方向进至列宁格勒外围,他们得到了希特勒的命令“将列宁格勒从地球上消失”。德军对其形成包围的态势,这样就切断了来自外部的物资和军火的援助。德军对城市进行了频繁的炮击和轰炸。在持续900天的包围中,列宁格勒有大约100万平民死亡,其中死于饥饿的有80万人。

在经过了1941年年末至1942年年初的严寒后,德军将进攻方向改为斯大林格勒,也就是伏尔加格勒。这座城市位于高加索附近。在付出惨重的代价后,德军占领了这座城市。

德军保罗斯元帅投降

希特勒的犹豫不决,进攻计划的改变使高级将领们大为不满,加上补给线过长,所有这些因素都加剧了斯大林格勒巷战的惨烈。苏联红军发起反攻,切断了德军20个师包括2个罗马尼亚师的退路,德军第六军团被完全包围,德军的燃料和食品以及弹药越发不足,阵地也随之缩小,到了1943年初,最后一部分德军终于投降。希特勒提升第六军团司令保罗斯为陆军元帅,在德国历史上还没有一位陆军元帅投降过,所以,希特勒此举显然是要确保前线军官不投降,一直战斗下去。虽然保罗斯没有投降,但也没有像希特勒所命令的那样战至一兵一卒一枪一弹,苏军俘虏了他,斯大林格勒是血腥和惨烈的,双方大约有200万人死亡,其中包括50万平民。这样的结果在战争史上也是少见的。

绝望的反攻——库尔斯克攻势

随着惨烈的斯大林格勒战役的结束,德军也逐渐失去了进攻的主动权,但希特勒依然命令德军保持进攻的态势,于是,由曼施坦因将军组织了一场攻势,时间是1943年夏季,地点在库尔斯克。这是一场绝望的进攻,一场在东线发起的最后的攻势,也是一场规模空前的坦克大战。苏联在战前已经得到情报,因此为战役制定了一个周祥的计划,这样,当战役开始后,苏军进行了有效的防御和反击,德军的进攻最多也只是前进了17英里。苏军始终控制着战场得到主动权,并最终赢得了战役的胜利。

赖以维继的森林

1944年的冬天是非常寒冷的,盟军遇到困境,西线战事处于僵局。美军在1944年9月13日至1945年2月10日所进行的赫而根森林战役中试图消耗敌人的实力,因为这片森林阻碍了盟军的进攻,只要德国人还守着这片森林,盟军就无法快速推进。1944年12月6日,德军发动了一场反攻,在阿登展开攻击,初期德军成功地包围了一些美军部队,但是盟军发起反击,最后还是成功地击退了德军。

德军投降

这时,盟军的最后障碍只剩下莱茵河了。他们在1945年4月渡过莱茵河,对德国腹地的进攻就要开始了。1945年4月25日,美国与苏联的军队在易北河会师,将德国分为两半。第三帝国的中介时刻就要到了。1945年4月30日,眼看着末日来临,希特勒在自己的碉堡中与自己的情人爱娃一起自杀。希特勒在遗嘱中任命海军上将邓尼茨为他的继承人,戈培尔为德国总理。但戈培尔也在5月1日与家人一起自杀。邓尼茨与盟军就投降问题进行了谈判。最后的投降文件在5月7日由约德尔将军签署。邓尼茨在1945年5月23日被捕。前第三帝国的领土被盟军分为两个区占领,苏联控制东德,英国、法国、美国控制西德。

法西斯——灾难之源

战时德国建造了许多集中营,有大批的人被关押在这里,其中受害最重的欧洲的犹太人。战争结束后,盟军也发现了多个纳粹集中营,据估计纳粹利用这些集中营囚禁和谋害了大约1200万人。根据纽伦堡审判时的证词,有大约一半的犹太人死于纳粹的迫害和屠杀。还有吉卜赛人、斯拉夫人、天主教徒、残疾人等也遭到残酷的迫害与毁灭。奥斯维辛集中营在所有的集中营中堪称人间地狱,大约有200百万人在这里死去。这些集中营成了纳粹法西斯统治的血证。

总结

战争给苏联造成了巨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苏联人民付出了惨重的代价,战争中大约有2700万苏联人民死亡,其中包括1300万平民。德军所到之处,对平民进行了残酷的杀戮,纳粹分子将斯拉夫人视为劣等民族,进行了种族大屠杀。“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德军如此行为怎么会取得战争的胜利。随着反攻时刻的到来,苏军勇猛进攻,将德军驱逐出国土,他们又奋勇前进,直至攻克柏林,将胜利的旗帜插上德国国会大厦。


超哥解历史


1.德军没有没有集中必要的兵力。

斯大林格勒位于伏尔加河上的关键位置,如果斯大林格勒失守,则苏联北方工业区和南方高加索产油区的联系就会被切断。德国的目的是夺取高加索的油田,因此必须攻克斯大林格勒,以阻止北面的苏军向南面增援高加索。

所以比较合适的做法是先拼尽全力攻克斯大林格勒,将苏军分割之后,再攻击南面的高加索。

但是希特勒想一口吃成个胖子,所以把兵力分成了两个集团军群,一个负责斯大林格勒方向(B集团军群),一个负责高加索方向(A集团军群),试图两处同时得手。但这样却同时削弱了两边的力量。

本来德军的第6集团军和第四装甲集团军都属于B集团军群,共同进攻斯大林格勒。但是第四装甲集团军被临时命令转隶A集团军群,去进攻高加索,所以只剩下第6集团军单独进行斯大林格勒战役,削弱了德军在斯大林格勒方面的力量。结果就是高加索方面没有得手,斯大林格勒也没有攻下来。

2.斯大林格勒这个沿河城市的特殊地理,给德军的进攻造成了巨大困难。

斯大林格勒位于伏尔加河上,城区主要位于伏尔加河西岸。苏军的水面力量自始至终牢牢控制着伏尔加河,所以在斯大林格勒城区坚持的苏军可以源源不断得到渡河而来的增援和补给。如果德军想要彻底控制斯大林格勒城区,就必须切断伏尔加河这条苏军的水上补给线。但德军根本没有水上力量来进行这一作战。在斯大林格勒的德军只有陆军和空军,他们最多只能尽全力攻克伏尔加河沿岸的码头,来切断城区苏军和对岸苏军的联系。但是几个月的战斗中,德军虽然一度将苏军沿岸阵地压缩到非常狭小的范围内,同时用空军空袭伏尔加河上的运输船,但是仍然没能真正切断苏军和城区苏军和伏尔加河的联系。

所以别看在城区坚持的苏军,始终只有62和64两个集团军,但这两个集团军是经常得到河对岸运输过来的人员和物资补给的。所以他们能够在城区咬牙坚持下去。

3.斯大林格勒城区的巷站,非常不利于德军发挥其优势。

斯大林格勒战役中坚持几个月的城市巷战对于德军来说很不适应,因为德军的长处在于其火力优势和机械化的高速机动性。但是在斯大林格勒的残垣断壁废墟之中,德军这种优势无从发挥,双方常常是面对面厮杀。尤其到了中后期,苏军逐渐总结出像这样的经验,把部队有效分成巷战小组,发挥步兵轻武器和轻型火炮的最大效能,迟滞德军的攻势。更兼德军本来就不熟悉斯大林格勒城区的地形,再加上很多地方被炸成废墟之后,地形就变得更加复杂。所以第6集团军苦战数个月,却始终无法将城区的苏军彻底肃清。

4.德军用于掩护自身补给线的兵力过于虚弱。

在斯大林格勒会战中,德军的主力都扑到了前线和苏军在斯大林格勒城区撕打,而用于掩护自身补给线的却只有两个仆从国的两个集团军——罗马尼亚第3集团军和意大利第8集团军。他们无论从数量和质量上来说,都不能和德军相比。所以当苏军决定在德军后方进行反击的时候,这两个仆从国集团军在苏军泰山压卵一般的攻势之前,很快就土崩瓦解。这样一来,哪怕德军第6集团军实力再强,在后勤补给被切断的情况下,也会迅速丧失战斗力。所以到后来第6集团军被围困时,德军只能靠空投维持给养,根本无济于事。走又走不掉,打又打不了,结局就是第6集团军残部不得不向苏军投降。


唐律疏议


第一,帮助“猪队友”意大利去打希腊,反复变动,推后进攻苏联的时间,为以后战争遇到连阴雨和极寒天气而造成非战斗的伤亡埋下隐患。

第二,为了所谓的精神战胜对手,去攻打斯大林格勒而不是莫斯科,犯了兵家大忌(擒贼先擒王)。使得苏联中枢还在,还可以调兵遣将,使得斯大林没失去威信,极具号召力。

第三,海军力量太小,不能阻止美国的军需物质送至苏联,陷入持久战,使得闪电战优势丧失。

第四,希特勒刚愎自用,遥控指挥战争,不听前线将军的正确建议,个人决策替代指挥部的集体决策。

第五,苏联土地广袤有无限可以撤退的后方,斯大林动员全民皆兵,枪杀一切怕死者。


看穿宇宙814


天气是必要的,当年拿破仑也是打过沙皇的也是天气,苏联又习惯寒冷的天气,所以说,天气是一个关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