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高調”宣佈巴格達迪之死 歐洲卻難以忘懷恐襲之痛

美國“高調”宣佈巴格達迪之死 歐洲卻難以忘懷恐襲之痛

2018年11月13日巴黎恐怖襲擊三週年時,民眾在恐襲事發地之一巴黎巴塔克蘭劇場悼念,警察站在一旁警戒。(圖片來源:中新社)

【歐洲時報網】美國總統特朗普27日在白宮宣佈,極端組織“伊斯蘭國”最高頭目阿布·貝克爾·巴格達迪已在美軍突襲行動中自殺身亡。據特朗普所說,巴格達迪被追擊至一處地道的“死衚衕”,隨後引爆身上的炸彈背心,炸死了自己和他的3個孩子。巴格達迪的死訊對“伊斯蘭國”來說是又一重挫,但卻不代表著“伊斯蘭國”和恐怖主義的終結。

巴格達迪身死,歐洲各國:恐怖主義未亡

中新社報道,特朗普宣佈巴格達迪自殺身亡後,英、法以及北約等國家及組織領導人分別就此事表態。他們普遍認為,雖然巴格達迪已死,但國際反恐合作、打擊恐怖主義的行動仍要持續進行。

法國總統馬克龍通過社交媒體表示,巴格達迪之死對“伊斯蘭國”來說是“沉重打擊”。但他同時強調,巴格達迪之死僅標誌著與該組織鬥爭的一個階段性進展。馬克龍表示,法國將繼續與國際夥伴合作,謀求最終擊敗這個恐怖組織。

法國國防部長帕利當天表示,恐怖組織頭目巴格達迪已死,但他的組織並沒有就此完結。帕利表示,法國將繼續與夥伴國一起合作打擊“伊斯蘭國”,並應對地區局勢出現的新情況。

英國首相約翰遜認為,清除巴格達迪是打擊恐怖主義過程中的一個重要時刻。他同時亦強調,打擊“伊斯蘭國”的行動仍未結束。

英國外交大臣拉布亦指出,“伊斯蘭國”最高頭目之死並不等於危險已經解除。英國將繼續與國際夥伴合作,將反恐鬥爭進行到底。

北約秘書長斯托爾滕貝格表示,美國針對巴格達迪的行動對於打擊國際恐怖主義而言是重要一步。北約始終致力於打擊全世界共同的敵人“伊斯蘭國”。

俄羅斯國防部發言人科納申科夫則稱,俄軍方未掌握巴格達迪在美軍行動中身亡的可靠信息,並對這一行動的可信度表示懷疑。科納申科夫說,美國宣佈巴格達迪死亡的消息不會影響敘利亞局勢。

歐洲深受恐怖主義毒害

回望自2015年以來的世界,有一個揮之不去的陰影便是以“伊斯蘭國”為代表的恐怖主義,歐洲多國也深受其害。“歐洲難民潮”問題在2015年一舉成為全球最大的熱點之一,這是一場二戰以來最為嚴峻的難民危機,頻頻傳來的悲劇令歐洲各國無力應對。特別是難民來歐最先登陸的意大利、希臘和馬耳他等國至今仍在等待一個合理的分配原則,而隨著土耳其在敘利亞開展軍事行動,歐洲唯恐又迎來難民危機的又一輪新高潮。“伊斯蘭國”活動的猖獗正是誘發歐洲難民潮的直接原因之一。

這一局勢在2015年末巴黎發生導致百餘人死亡的重大恐怖襲擊後變得更為複雜。為了打擊恐怖主義,時任法國總統奧朗德當即進行外交斡旋,希望建立一個國際性的反恐聯盟。其他歐洲各國也都開始重新考慮自身立場,甚至是“最不願動武”的德國也加入打擊“伊斯蘭國”的行動,英國也派遣軍艦支援法國的軍事行動。即使如此,歐洲各國近些年仍然頻頻遭到恐怖分子的毒手,這也是為何在巴格達迪被宣佈死亡後,歐洲各國仍在強調“國際合作”的原因。

恐怖主義帶給歐洲的遠遠不只這些。難民源源不斷湧入,安置和救援難民需要在人力、物力、財力上的大量投入,加重了安置國的經濟負擔,對於欠發達國家的經濟更是一大打擊。同時,難民潮的湧入更是無異於給安置國的社會、政治和安全方面埋下一顆“炸彈”,進而誘發民眾對於難民的不安情緒,甚至仇視情緒,比如“聖戰遺孤”是否應該被接回本國就在歐洲社會引發極大爭議。

與此同時,政治環境也隨之惡化。圍繞如何難民分配與接收,如何打擊恐怖分子等問題,各黨派主張與民眾意願割裂,從而助長了極右政黨的氣勢。北京《新京報》報道,一份由經濟與和平研究所(IEP)於2018年末發佈的報告顯示,恐怖主義致死人數連續3年下降,甚至在歐洲,恐怖主義致死人數同比下降75%。但報告顯示,西歐和美國正在面臨愈發嚴峻的極右翼極端主義問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