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讀范增:項羽需要一個戰略家制定方略,而非一個陰謀家獻計獻策

一、引言

他是楚霸王項羽的頭號軍師,西楚的主要謀士,沒有之一,被項羽尊稱為“亞父”,因鴻門一宴而名留青史。

他為項羽出謀劃策,歷史上留下了“增不去,項羽不亡”的說法。他曾經力勸項梁扶立新楚王,曾經痛斥項羽“豎子不足與謀”,曾經與張良、陳平鬥智鬥勇。然而,並非每一次都是薑還是老的辣,由於陳平的反間計,范增最終負氣而走,病死於途中。

為何司馬遷卻沒有為范增立傳,只是在《項羽本紀》中,簡略記載了這個老人最後三年多的事蹟?

二、七十反秦,三年活盡一生

范增(公元前277年-公元前204年),享年73歲,在他臨死的前兩年,因為鴻門宴暗示並策劃行刺劉邦而聞名。范增是居鄛人(今安徽桐城一帶),當時在春秋戰國時期,安徽省大部分屬於楚國,很多地方都是荒無人煙之地。

再讀范增:項羽需要一個戰略家制定方略,而非一個陰謀家獻計獻策

范增影視形象

《史記》並沒有明確記錄范增是哪國人,根據范增的言論“秦滅六國,楚國仇恨最深”的言論,我們可以推測范增是楚國人的可能性最大。

范增投奔項梁之時,已經七十歲。《史記·項羽本紀》對范增的生平,只簡單地記錄了九個字“年七十,素居家,好奇計”。

七十歲之前的范增到底在做什麼,幹了什麼事情?這一切,幾乎沒有史書記載,似乎范增七十歲之前留下的都是一片空白。

我們按照時間推算,猜測一下。

范增三十歲那年,嬴政剛剛繼位,秦國軍政大權掌握在呂不韋的手中,六國繼續苟延殘喘,相對來說,天下平安無事。
范增四十歲那年,秦王嬴政滅韓,開始了秦統一六國的步伐,連續十年,天下開始兵荒馬亂。
嬴政用了十年時間滅了六國,統一中國建立秦朝。嬴政最後滅齊國那年,范增已經五十歲。
秦王嚴酷暴政之下,戍卒陳勝、吳廣在大澤鄉起義。此時,已經是六十八歲的范增,仍然是默默無名。

直到兩年後,項梁起兵,七十歲的范增終於要出山來發揮餘熱了,他希望自己有生之年,能夠為反秦事業貢獻自己的智慧。

范增一生沒有死於戰亂、沒有死於戍邊、沒有死於徵丁,外面的世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范增卻像活在世外桃源,沒有留下任何蛛絲馬跡,甚至沒有傳出隻言片語。我們只能推測,他長期隱居於偏遠荒涼的居鄛山林,數十年過著耕讀生活。

再讀范增:項羽需要一個戰略家制定方略,而非一個陰謀家獻計獻策

孫海英飾演的范增,有一些仙風道骨

范增經歷了秦滅六國,陳吳反秦,關東六國復國,楚漢之爭。可以說,他是秦亡、楚興、漢立的見證人,他不止一次站在了改變歷史的轉折點上,卻每每功敗垂成。

為何司馬遷卻只記載了他最後三年的幾件事,卻沒有為他立傳呢?

三、陰謀高手,終非戰略家

秦亡漢立這四年的楚漢之爭,除了戰爭,就是一個陰謀家互懟的過程,而並非是戰略家的鬥智鬥勇,因此,其水平遠不如三國時代那般精彩。

再讀范增:項羽需要一個戰略家制定方略,而非一個陰謀家獻計獻策

《楚漢傳奇》范增劇照

縱觀范增的一生,他從投奔項梁以來,從未對項氏集團規劃過長遠的戰略方針,而是不斷地琢磨計謀。

從根本上來看,范增的計策大都是謀一時,而非謀一世,大都是謀一域,而非謀全局。

他勸項梁立楚懷王熊槐的孫子為新的懷王,藉此來號召天下楚人反秦,雖然起到了振臂一呼,而天下雲集的效果,卻沒有給出秦亡之後,進一步的方針計劃。

《史記·項羽本紀》記載:今君(項梁)起江東,楚蜂午之將皆爭附君者,以君世世楚將,為能復立楚之後也。……(項梁)乃求楚懷王孫心民間,為人牧羊,立以為楚懷王,從民所望也。

他是一個陰謀高手,從觀測劉邦的氣數,就斷定奪項王天下者必此人,鴻門宴上三次暗示項羽殺劉邦,無奈之下又招來項莊舞劍,卻始終沒有想出一個堂堂正正的理由來滅劉。

再讀范增:項羽需要一個戰略家制定方略,而非一個陰謀家獻計獻策

鴻門宴後的項羽與范增

想當初,項羽帶兵伐諸侯,殺韓王成、殺齊王田榮,卻對鴻門宴上畢恭畢敬的劉邦無可奈何。憤怒的不只是范增,項羽何嘗不夠憋屈?

所以,范增雖然年老多智,卻不是一個優秀的戰略家,他沒有幫助項氏集團助劃方略,沒有幫助項氏做到師出有名,卻一直在教項羽如何陰謀殺人,漸漸地項氏集團失去人心。不得不說,范增作為主要謀士,責無旁貸。

四、好為奇計,卻貢獻平平

雖然都說,某以成敗論英雄,但實際上,自古英雄成敗論。後人對於范增的歷史評價並不是很高,並非僅僅因為項羽一方最終失敗。

再讀范增:項羽需要一個戰略家制定方略,而非一個陰謀家獻計獻策

范增好奇計,卻無奇計

因為范增雖然“好奇計”,卻在反秦和楚漢之爭中,貢獻平平。有詩云:平生奇計無他事,只勸鴻門殺漢王。此詩的作者極端地認為,范增一輩子沒做出啥貢獻,就是鴻門宴上獻計殺劉邦,竟然還沒有成功。

更有後人對范增主張立楚懷王的計策進行了諷刺。例如,

張耒:“君王不解據南陽,亞父徒誇計策長。畢竟亡秦安用楚,區區猶勸立懷王。”王鳴盛:六國亡久矣,起兵誅暴秦,不患無名,何必立楚後,制人者變為制於人。

張耒否定了范增出場以來所獻的第一奇計,認為立楚懷王從一開始就錯了,因為當時不需要借用楚國的影響,就已經可以滅秦了。何況,當時楚國已經滅亡多年,楚國王室的後代,已經淪落民間放羊。

王鳴盛則針對楚漢之爭,指出項氏所立的楚懷王反而成了自己的羈絆,成了劉邦的保護傘。最大的奇計,也是范增最大的敗筆,不僅誤了自己,也誤了項羽。

鴻門宴前後,項羽都一直顧忌義帝與劉項的約定“先入咸陽者為王”,而無法名正言順地殺掉劉邦,最終“制人者變為制於人”。

除此之外,王安石也對范增勸立“牧羊兒”為楚王提出了質疑(有道弔民天即助,不知何用牧羊兒)。

除了立王一事,也有後人對范增的胸懷氣度做了批評,對其滎陽“怒而離去”不以為然,認為其“不及一婦人”。

再讀范增:項羽需要一個戰略家制定方略,而非一個陰謀家獻計獻策

後人對范增的歷史評價普遍不高

只有蘇軾對范增做了正面評價,認為他也是一人傑。

蘇軾曾經寫過一篇《范增論》,為他翻案,認為范增不依附於項羽而成就自己的功名,好合好散,堪稱大丈夫。

作為楚霸王的首席謀士,范增遠不及荀彧輔佐曹操那般。他沒有為項羽制定出任何統一天下的藍圖和軍事路線,至於獻計密謀、舉薦人才、鞏固後方,都沒有突出的貢獻。這一點,遠不及劉邦一方的蕭何與張良。

蕭何為劉邦制定了收巴蜀、招賢士、定三秦、東向以爭天下的方略,張良為劉邦獻計火燒棧道,以麻痺項羽,並防止被偷襲。

范增卻始終沒有一個方略獻上,只是一味地玩弄陰謀詭計。項羽最終兵敗自刎,並不是單純的個人因素,也不僅僅是戰事不利,最重要的是缺乏一個戰略家為他規劃一個藍圖。

五、關鍵時刻,總是緘默不語

常言道,武死戰,文死諫。范增在許多事件的重大關節上,並沒有站出來陳述利害,更多的都是坐視不管,或者緘默不語。

再讀范增:項羽需要一個戰略家制定方略,而非一個陰謀家獻計獻策

范增並不能勸諫君王

義帝與劉項約定“先入定關中者王之”,項羽自恃功高,拒絕封劉邦為漢中王,卻將劉邦封到偏僻的巴蜀之地,並讓三秦降將圍堵劉邦,監督並阻撓其出關。

在鴻門宴上,范增不能成功刺殺劉邦,卻在日後為項羽出了這樣一個餿主意。劉邦得以休養生息、韜光養晦,很快擁有了對抗項羽的實力。

項羽坑殺秦朝降卒,殺掉子嬰,兇殘暴戾,范增對此不發一言相勸。人都說,人越老越慈祥,到了范增這裡,似乎確是人越老,越兇殘,一心就想著殺人。范增似乎並不明白,即使靠殺人奪得了天下,也必然不能長久。秦朝這個擺在眼前的例子就是證明。

後來,項羽火燒咸陽,奪走秦宮的財寶,讓漢中百姓感到恐慌,卻對“約法三章”的劉邦日益懷念。此時的范增,對此似乎一無所知,完全沒有覺察,他再次選擇了緘默不語。

後來,項羽違背義帝旨意,自行封為“西楚霸王”,割梁楚九郡,定都彭城,放棄了地形易守難攻、沃野千里的關中之地。項羽只想著定都彭城,富貴還鄉,此時的范增看到這一切,仍然沒有隻言片語。

面對山東諸侯的叛亂,范增對此毫無良策,項羽自己也開始作亂,派英布殺了義帝。項羽殺義帝,落下了口實,成為日後彭城之戰,劉邦為義帝復仇的政治號召。

後來項羽平定齊國叛亂,在齊國大肆屠殺,齊人紛紛叛變,項羽奔走征伐,卻無法撲滅齊國的戰火。此時的范增,仍然毫無良策,沒有一計獻出。

這時候的項羽,軍事上的勝負已經不重要了,最可怕的是,他逐漸失去了最寶貴的民心,諸侯對項羽的不滿已經逐漸甦醒並開始積累。

再讀范增:項羽需要一個戰略家制定方略,而非一個陰謀家獻計獻策

為何關鍵時刻緘默不語

滎陽之戰,項羽與劉邦雙方進入相持階段,范增除了勸說項羽拒絕議和、加緊攻打滎陽之外,再無良策。

不久,項羽與范增就中了陳平的反間計,而且是一個非常低級的反間計。范增大怒離去,在回彭城的途中,背疽發作而死。

《史記·項羽本紀》記載:項王乃疑范增與漢有私,稍奪之權。范增大怒,曰:“天下事大定矣,君王自為之。原賜骸骨歸卒伍。”項王許之。行未至彭城,疽發背而死。

陳平的反間計,低級到常人都可以一眼看出。項羽絕不是低能兒,范增老謀深算,前者為何會信,後者為何會怒?

六、總結

范增作為西楚的主要謀士,不能為君王解憂,不能為君王獻策,在許多關鍵時刻,他沒有為君王分析形勢、陳述利害。

從鴻門宴上的言行,以及滎陽怒而離去來看,范增是一個年老暴戾、性情急躁的老者,完全不像一個成竹在胸、運籌帷幄的軍師。

他似乎仗著項羽尊其為“亞父”,數次違背項羽的本願,而對於項羽明顯的錯誤決定,他沒有隻言片語的勸諫,更有深入透徹的分析。對於楚漢之爭錯綜複雜的鬥爭形勢,他沒有統一的方略藍圖,只懂得和看到了眼前的殺伐。

范增充其量,只不過是楚漢之爭期間的一個陰謀家而已,其才能遠不足以輔佐君王定天下。其胸懷性格、其眼光格局、其謀略膽識,遠不如蕭何、張良,甚至比不過另一個年輕的陰謀家陳平。

項羽要奪天下,他缺少的是一個優秀的戰略家為其制定藍圖方略,而非一個陰謀高手終日裡獻計獻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