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独角兽企业如此之少,未来还有前途吗?

李解


独角兽公司,指的是那些估值达到10亿美元以上的初创公司。2013年,独角兽一词出现,迅速流行于硅谷,并且出现到全球权威金融杂志《财富》的封面上。数据显示,在截止2013年的10年内,全球仅有39家公司从60000多的竞争者中脱颖而出,实现了估值达到10亿美元以上。

因此,针对这些迅速增长的公司,美国著名Cowboy Venture投资人Aileen Lee创造了“独角兽”一词,用来形容这些公司的稀缺性。

然而,截止2018年3月,全球独角兽公司的数量攀升至279家,其中包括优步(Uber)、蚂蚁金服、滴滴出行、小米和爱彼迎(Airbnb)。

迅速增长

过去几年里,独角兽公司之所以迅速增长,原因不止一个。

投资者和风投公司一直在采用一种名为“快速变大”的策略。在这种情况下,他们会投入大量资金,如此一来,初创公司就能尽可能快地超过竞争对手,获得市场份额。这种策略是由可获得的私人资本增加和技术进步来推动的,技术进步让初创公司能够以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快的速度增长。

因为初创公司能够向投资者返还更多资本,所以这些公司无需进行首次公开募股(IPO)。如果市场认为估值过高,那么IPO可能会催生公司估值贬值的风险。

最后,通过被苹果(Apple)、Facebook和谷歌(Google)等大公司收购,很多初创公可以迅速成为独角兽公司。

日本近些年只出现1家独角兽公司

200多家独角兽公司,分布在全球数十个多家,其中接近50%分布在美国,25%分布在中国。相比之下,日本虽身为全球第三大经济体,但是独角兽公司的数量却屈指可数。

近些年来,日本只出现了1家独角兽公司——位于东京的二手市场平台Mercari。如此说来,用“屈指可数”一词都属大材小用了,简直可以说是“独苗”了。

Mercari于2013年成立,成立以来该公司迅速向美国和英国市场扩张。2017年3月,Mercari完成D轮7400万美元融资后,估值超过10亿美元成为独角兽公司。在短短4年的时间里,从成长为独角兽再到独立IPO,Mercari可以说是日本互联网行业的一个奇迹。

Mercari的产品形态跟大家熟悉的转转和闲鱼并无本质区别:用户不被区分为买家和卖家,都使用同一个App,可以简单快速地发布商品,设定价格,再通过信用卡等支付方式以及快递公司等物流方式进行交易。

三大原因阻碍新独角兽增长

一直以科技引领者自傲的日本,却在独角兽公司数量上严重落后于亚洲其他国家,和中国更是根本没法比。

众所周知,上个世纪的日本是科技创新的代表。索尼、松下、精工等企业,让日本屹立在世界顶尖企业丛林中。然而,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和互联网元素的普及,这些行业巨头及僵化的体制非但未能适应时代的变化,甚至成了创新发展的绊脚石。

World Innovation Lab的联合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Gen Isayama认为,日本科技独角兽公司之所以少得可怜,主要归咎于以下三大原因:

第一,在日本,可提供增长资本的投资公司寥寥无几,因此很多科技初创公司以较低的估值上市。有数据显示,在截止2018年3月底的12个月中,日本初创公司从风投机构融得的资金仅为13亿美元,与美国和中国初创公司分别融得的700亿美元和200亿美元形成强烈对比;

第二,在日本获得融资的初创公司往往专注于国内市场,这无疑限制增长。

最后,日本科技行业缺少能让公司壮大成为独角兽公司的创业者和经理人。与加入需要付出巨大努力却未必能获得回报的初创公司,绝大多数有才华的日本大学毕业生更愿意为大公司工作,因为这样可能会让他们捧上“铁饭碗”。

让日本人创业可谓是“难于上青天”。去年,民意调查数据显示,66.9%的日本人没有创业意愿。事实上,在日本,创业人数不到总人口的3%,而创业成本竟是英国的75倍。

为创造更多独角兽,得变

Isayama指出,日本要想创造出更多的独角兽公司,需要做出一些改变:

从国内层面来说,日本大公司可以扮演投资公司的角色,为初创公司提供增长资本。软银集团公司首席执行官孙正义(Masayoshi Son)创建的1000亿美元项目——“软银愿景基金”,虽然根在日本,但是投资的几乎都是其他国家的公司或项目。其他大公司需要加快速度,创建一些规模稍小的基金。

从国际层面来说,日本政府和该国的大公司必须建立海外综合商业发展中心,以便帮助本国初创公司向海外市场扩张,同时还要把日本科技商业人士介绍给成功的独角兽公司,旨在培养他们的创业精神。


致富之路


日韩这些先进制造业财阀支撑的国家,不靠新诞生的啥独角兽,靠的是原来的大财阀不断向新领域进军,比如韩国的5G,日韩的电动和氢能汽车,不仅不落后还都是世界领先。


风生水起靠自己11


中国和日本差距还是很大的 我们应该谦虚的向他们学习而不是夜郎自大 靠资本堆积出来的独角兽只是让有限的资源重新分配 支持实体的创新少见


分享到:


相關文章: